03.06 清政府為何會封禁長白山200年,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祕密?

林也程


說到長白山,觀景首先想到的是美麗的天池,而長白山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在《山海經》中稱“不鹹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金始稱“長白山”。自從清朝順治皇帝入關定都北京後,清廷就頒佈了一條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禁令,在這份禁令中將封禁長白山,在整座山的周圍都用籬笆牆圍起來。禁令中規定漢人不得進入長白山,只有極少數滿人經過允許後才能進入。為何順治帝要封禁長白山,而且一封就是200多年,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秘密呢?



起源說

大清皇室的成員都來自於女真部落,而女真部落一直就在長白山一帶盤踞。1616年,女真部落的首領努爾哈赤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成立了後金政權。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在1636年把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為了逐鹿中原,皇太極多次率領清軍試圖強行突破明朝的防禦入關都以失敗告終。大清政權得以入關,還多虧了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把明朝給滅了,同時還把據守三海關的守將吳三桂給惹毛了,才有了吳三桂獻關,讓清軍長驅直入兵鋒直指北京城。入關時皇太極已經去世,當時是多爾袞輔佐順治帝入關的。


政治說

滿清皇室認為,東北是他們的發祥地,而在東北境內的長白山就是他們的龍脈。在封建社會對風水是非常看重的,例如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就派劉伯溫去全國各地斬龍脈。而李自成則在起義前斷明朝的龍脈。順治帝認為長白山就是他們大清的龍脈之地,所以就把長白山給封禁起來,防止有人破壞大清的龍脈,影響清朝的國祚。

地理說

長白山地理位置特殊,它靠近蒙古和朝鮮,表面上看把長白山封禁起來是為了更好的阻止蒙古人或者朝鮮人,實則是害怕中原漢人與外國勢力進行勾結,來個裡應外合再把女真人趕到原來的地方。因此清廷就以長白山為幌子,禁止漢人進入關東。到了咸豐年間,內憂外患,闖關東的熱潮興起,人們對清廷封禁長白山越來越不滿,就要求清廷解除其封禁,咸豐皇帝迫於無奈,只能對長白山解除封禁。說來也是巧合,長白山解除封禁後幾十年,大清就亡國了。

後盾說

順治帝把長白山封禁起來,主要原因是考慮到這裡曾經是他們的大本營。他們能從關外進入到北京,然後統一中國,明天也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他們的大清,如若別人運氣好,他可以有個退路。居安思危這是清廷統治者應該考慮到的,隨後順治帝不僅把長白山給封禁了,還同時把大半個東北都給保護起來。東北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長白山上的人參,可是一種貴重的藥材,一棵普通的人參就可以換幾兩銀子。順治帝這個盤算打的好,要是像明朝一樣,那就大不了再回到東北過以前的日子。如若大清國祚昌盛,東北就成了清朝的一個寶庫。


結語:順治帝封禁長白山並沒有對當時的中國造成太大的影響,反而是封禁後,讓長白山沒有遭到人為破壞,有效的保護了長白山的自然環境,讓各種珍貴的動植物得以休養生息。


觀景說史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清朝封禁長白山達200年之久的秘密!”

從1644年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以來,清朝就對長白山開始封禁,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由於闖關東的人越來越多,長白山的封禁這才開放。這中間前前後後近200年的時間,除了進山祭拜的人,誰都進不去。清政府為何要封禁長白山呢?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


當年,據說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身背父親的骨灰到處尋找埋葬之地。當他來到長白山的餘脈啟運山時,因得到一位神秘老者的指點,說這裡是龍脈,將祖先的骨灰葬在此地就能夠保佑子孫千秋萬代。努爾哈赤於是就把父親的骨灰埋在了這裡,隨後又將其祖父,曾祖父等祖先的骨灰也埋在了這裡。如今這裡就是清永陵。

有人說長白山這裡就是大清的龍脈,是滿族的發源和興起之地,所以才封禁加以保護,唯此才可以保佑大清江山社稷永固。我不知道長白山有沒有龍脈,但我知道這裡是祖墳的所在,就算是現代人對祖墳也是相當看中的,萬一祖墳遭到破壞,而導致大清運氣沒有了,找誰哭去啊,後悔也來不及啊!


也有人說,當年努爾哈赤率領十三鐵騎打遍中原無敵手,還把女真等部落都平定了,又征服了蒙古,這其間,肯定還掠奪不少金銀財寶。在對大明進攻之前,就將所有的寶藏埋進了長白山,以防萬一打不過大明,還可以以此來東山再起。然而,時至今日,長白山裡到底有沒有寶藏,現在誰都不知道,畢竟誰也沒挖到過啊!但是相關傳說卻一直流傳著,就如雲頂天宮,它是否存在沒人知道一樣。
但我覺得,清朝之所以封鎖長白山,主要還是因為當年他們就是靠著在長白山裡採摘靈芝、人參和大明王朝進行交易而發家的,所以,長白山在滿清人的眼中是無比神聖的地方,這才被他們當成了聖山供奉並封鎖起來,畢竟這裡是自己的老家、祖先待過的地方。


大史官


幽燕非故國,長嘯返遼東。回馬望烽火,中原落照紅。

這首詩是滿清第十代肅親王善耆在清朝滅亡後,返回東北途中所作的一首詩。

這位肅親王善耆知名度不高,但他的女兒卻大名鼎鼎,就是著名的川島芳子。清廷滅亡後,以肅親王善耆的滿清遺老不甘失敗,在日本人的鼓動下妄圖恢復清室,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善耆把自己的第十四女愛新覺羅·顯玗,送給日本人川島浪速做了養女。

從善耆這首詩的內涵來看,他沒有真正把北京(幽燕)當成自己的故鄉,東北(遼東)才是他真正的故土,這也是滿清統治者共同的心態,山海關外的白山黑水才是他們的故土。

沒錯,滿清就是自白山黑水之間崛起,後來才入關統治全國的。

清軍入關後,下了一條嚴格的命令:將長白山劃為禁地,外人不得涉足,而且一禁就是200多年,讓當時和後世的人十分奇怪,長白山裡究竟藏著什麼秘密?

有人說,長白山是滿清的龍脈,清朝統治者害怕有人破壞他們的龍脈,所以才封禁長白山;有人說,長白山內埋藏著清朝統治者在關內搜刮的大量財富,他們害怕被人發現,所以才封禁長白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實際上,排除這些神秘的因素,作者認為清朝統治者封禁長白山的主要考慮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精神文化方面,為了保護這座聖山;一個是政治軍事方面,為了給自己留後路。

精神文化方面,長白山是滿族文化的聖山

滿足的先祖女真人一直居住在東北,後來到明朝後期逐漸形成三部,其中最強大的建州女真就活躍在長白山西麓,松花江和遼河流域一帶,他們的領袖就是努爾哈赤。

建州女真之所以把長白山作為發祥地,主要是長白山資源豐富,提供了大量野生動植物資源,而建州女真可以採集這些資源,用於和其他部落交換貿易,這才使得他們逐漸在這一地區繁衍生息,後來更是發展壯大起來。可以說,物產豐富而慷慨的長白山是女真人的“父母山”,巍峨神秘的長白山就是他們心目中的聖地神山,任何人不得褻瀆。

正因為如此,滿清入關後,將長白山視為“興邦之地”“舊邦之鎮”,只有封禁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護這座聖山。作為一座沒有生命的山,長白山先被封王,後被尊稱為帝,並建立廟宇,足見長白山在清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政治軍事方面,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根據地

對滿清而言,長白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山,關外是他們最可靠的根據地。

滿清雖然入關統治了全國,但他們始終有一種憂患意識,擔心佔全國絕大多數的漢人遲早會起來反抗,推翻自己少數滿族人的統治。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他們必須要做好應對準備,準備自己在關內的統治結束後,如何尋找最後的立足之地。

毫無疑問,山海關外的白山黑水就是最好的立足之地。

清朝時的東北地區還未得到大規模開發,是一片未經開墾的處女地。如果任由漢人遷往關外開發,一兩百年後,漢人將會遍佈東北這個滿人的發源地,一旦將來滿清在關內的統治被推翻,滿清統治者即便是跑到山海關外,也要面臨漢人的仇視,毫無立足之地。

所以說,滿清統治者必須將長白山乃至整個關外都設為禁地,禁止尋常百姓擅自出關,其政治軍事方面的考慮就是為了把長白山乃至整個東北作為自己最後的根據地。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 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長白山,東北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雪封期長。

古人有″圖騰"一說,也有崇拜高山、大河的。可以按時、按節舉行祭拜,求神明保佑。

最早的滿族祖先:肅慎人,就以把長白山做為神山,加以祭拜。以後的滿族人便把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特別是建立統治之後,就稱為″龍興之地"。嚴禁外人踏入。其目的,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再就是,怕別人破壞風水。這也很好的保護了東北的各項資源。當初還修了:″柳條編",除滿人可入內,進行騎射,但主要是怕滿人被漢化。這一禁、就是200餘年,直到滿清末落,才有大批闖關東的漢人及從朝鮮半島遷徙過來的朝鮮人,進入這″龍興"之地進行墾荒,才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這裡說要說明一點,鮮卑族與朝鮮族,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民族。鮮卑族來源於蒙古高原,是蒙古的一個分支,產生於大興安嶺,屬於阿爾泰語系。

朝鮮族來於朝鮮半島,語言也有類似阿爾泰語,但有人說是韓、日之中的一種新語系。

總之:滿、鮮卑、朝鮮,是三個單一的民族,期中並無交集)。


眸子8552


古代的皇帝都把自己譽為真命天子,自稱是天子,龍的傳人,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而長白山被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認為,長白山的地方是“大清龍脈”。古代君主對於龍脈,則是異乎尋常的看重。拿明朝來說,當時朱元璋斷南京龍脈,劉伯溫為了穩固明王朝的統治,派人挖斷幾百條龍脈。而清朝則認為長白山是大清的龍脈之所在,因此封禁此山,同時派兵把守,防止漢人企圖破壞龍脈,破壞清朝統治。

這是一個有預謀有計劃的政治事件,而原因不外乎一個,那就是為了清朝統治更加穩固,畢竟無論是保護龍脈、轉移財富,不都是為了清朝統治者們能進退有度、有的放矢麼?

因為他們滿族人認為,那裡是他們的發源地,是興起的地方,而長白山就是“大清龍脈”。既然長白山被認為成了大清龍脈,那大清龍脈之地自然是不可以隨隨便便就給人居住的,怕破壞了大清龍脈,破壞了國運。

這種迷信的說法就被一直奉為基本的國策和規矩,人人必須遵守,以求大清國運昌盛,如果被破壞,你破壞規矩不小心踏足了長白山,在那個封建的統治時期,你丟掉的可能就是性命,所以人們為了自己的性命,也不會踏足長白山了。

其次,因為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而且人們認為,長白山這樣仙的地方是有寶藏的。在有寶藏,而且福氣聚集的地方,這個地方自然就被清朝的統治者圈禁起來,如果清朝覆滅,也可以作為一個退路,讓自己的家族和族人有一個地方生活下去。

這個退路不光是留給大清的統治者的,更多的是留給滿族的人民,如果大清滅亡,那麼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根據以往的前例是沒有一個好下場的,所以,他們只能為自己的族人留後路,為自己的子民留後路,為自己的後代兒女留後路,讓他們在富饒的長白山生存下去。

最後,講到此,我們便知道了為何長白山被封禁200年不讓人踏足,這是當時清朝統治者為了自我的一種做法,為了國運昌盛,為了子民退路,為了傳說中的寶藏,足夠讓他們把長白山封禁兩百年。


品牌戰略故事


來答一下。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開始,清朝開始了長達200年的封禁長白山,嚴禁採參捕獵,並以柳條圍山封禁。

長白山一直被清王朝視為神山,康熙皇帝曾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以求其永保國家萬世無疆之盛。據傳說大清王朝龍脈在長白山。什麼是龍脈?龍脈即山脈,包括山脈走向和起伏變化,因山脈在形態上多方面與龍相似,故中國風水學將山脈比喻做龍。

清王朝非常看重風水,東北地區物產豐富。長白山作為龍興之地一直被很好保護,除拜祭官員外不允許任何人進山,而且限制漢人在此活動,禁止採參捕獵。其實清朝封禁的不止長白山山脈,當時整個東北都被清朝保護起來,想把東北打造成滿蒙的私地,把這裡變為最有保障的基地。

愛新覺羅發祥地在東北,建州女真一直以採集山參為主,與中原的政權進行貿易,並向朝廷納貢。當時女真人的生產力還比較落後,複雜的工具兵器均無法自己生產。需要與漢人用人參皮貨等交換。 清初東北實行了封禁政策,但對於採參仍舊十分關注,每年清朝總管內務府及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領,共同組織採參人丁進山採參。

關於長白山為何被清朝封禁長達200年,至今仍眾說紛紜。但不管怎樣,在長白山被封禁的200餘年裡,原始森林受到了保護,野生動物大量繁衍,長白山優秀的自然環境得以保存,不得不說,200年前,大清皇室為長白山的環境保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畢竟在綿延的山脈中,生長著上千種植物,其中藥材居多,特別盛產極品人參,這裡的飛禽走獸,許多都是國家珍稀動物。(xtm)


新文化報


從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大清算起,到宣統皇帝溥儀1912年退位,大清經歷了整整276時間。有意思的是,從1644年清人入關到1860年,東北的長白山一直封禁,除了皇室成員,除了滿清貴族,其他若干人等,一概不能進入。

一座山,讓百姓隨意參觀不好嗎?為何要長期封禁?

封禁長白山,是因為那是大清的龍脈所在

現在的人無神論居多,所以對於“龍脈”這樣的詞沒有概念。但在古代,龍脈是不得了的地方,話說龍脈要被阻斷,江山就會被改朝換代。


從古到今,民間一直有關於龍脈的傳說,據說,中國有三大龍脈,而北方的龍脈,稱為北龍,北龍:沿著黃河,通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而長白山是北龍最為重要的部位。

在清朝人看來,如果長白上被阻斷,那麼清朝的國運就會大受影響。於是乎,從1644起到1860年,一直封禁,不讓尋常人等上長白山。

這龍脈之說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從老祖先的易經八卦來說,確實有些道理。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應該關係不大,要不然,哪個朝代如果一直守護好龍脈,豈不是永不滅國了?

清朝一直封禁長白山,但1840年的鴉片戰爭給大清帶來了多麼大的災難,1851年後的太平天國起義,給大清又帶來了那麼多痛苦。

因此,在咸豐十年,長白山的封禁終於取消了,長白山不再封禁。

長白山的封禁,早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保護龍脈。後期發現保不保護,影響不大,所以才開放了長白山。

封禁長白山,控制東北地區,大清有很深的用意

清朝在入關後的二百年中,不僅封禁了長白山,也嚴格控制漢人進入東北,為什麼會這樣?東北土地多肥沃啊,如果多整些漢人進去,那絕對會成為天下糧倉的,而大清就是這麼“不靈活”。

實際上,大清控制東北,封禁長白山是大有用意的,大家想一想,滿人雖然作戰兇猛,但弱項是人少。入關之時,滿族百姓和軍隊加起來,也就百八十萬人,但中國的大地有多少漢人百姓呢?至少在六千萬以上,這還是經過了多年來的種種戰爭剩下來的,明朝人口最多時有兩個億。

用百八十萬的人數,控制60倍於自己人口的國家,清朝的皇帝和貴族們誠惶誠恐有些擔心,萬一有大叛亂怎麼辦?於是他們給自己留了後路,萬一有不可控制的事情出現,就遷回東北,所以,對於東北就不能隨意讓人遷入了,要控制,對於長白山也不能隨意讓百姓上了,那是以後打獵捕魚,過日子的地方,是自己的後花園,豈能容百姓在長白山折騰?

所以說,封禁長白山,控制東北地區,是大清朝給自己留的後路。

封禁長白山200年,是因為山裡“有寶藏”

長白山脈位於吉林省白山市東南部,是鴨綠江、松花江和圖們江的發源地,是中國滿族的發祥地。長白山是有“寶藏”的,這個寶藏不是說有多少金銀財寶,而是說有很多資源。

長白山物產豐富,是人參最多的山脈,除了人參外,長白山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種,東北虎、金錢豹、梅花鹿、紫貂、黑鸛、金雕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37種,分別是中華秋沙鴨、豺、麝、黑熊、棕熊、水獺、猞猁、馬鹿、青羊(斑羚)、鶚、鳶、蜂鷹、蒼鷹、雀鷹、花尾榛雞等。

長白山因為資源豐富,動植物較多,成為了滿族人賴以生存的“寶山”,雖然後來入了關,但滿族人沒忘了那一塊,所以把長白山進行了封禁。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有一座寶山,你會面向所有百姓開放嗎?肯定不會,肯定會留著等待來日條件成熟時開發。

現在的長白山已經是5A級旅遊風景區了,而且探明礦產資源特別豐富,據勘探情況,目前長白山脈有80種礦產種類,固體礦產地368處,水氣礦產地132處。看來,滿族人眼光神準啊,這確實是寶山啊!

封禁長白山,有封禁寶藏的意思,那是滿族人的發祥地,也是他們後來的後花園,所以不允許一般人等進入。

綜合來說,清朝封禁長白山200年,原因是:一是滿族人認為那是龍脈所在,二是大清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三是長白山是座“寶山”,大清不想他人染指。


藍風破曉


話說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值初夏時分,一貫征戰四方、將大清疆土擴張到極限的康熙帝,終於可以高枕無憂地躺在龍榻上小憩了。

這還沒享受多長時間呢,忽聽屋外,一聲響亮的雷聲,將康熙從睡夢中驚醒。

“萬里晴空,緣何平地一聲驚雷?哪個方位傳來的?”

“稟聖上,是龍脈方向。”

康熙帝一聽,馬上吩咐:“速速派人查明真相。”


幾個月後,查探之人回稟。回稟之言在《長白山江崗志略中》是這樣記錄的“自天池中有一怪物復出水面,金黃色,頭大如盆,方頂有角,長頸多須,以為是龍。”

這還了得,我這條龍還在呢?又來一條龍,趕緊封鎖消息。

此次查探還有另外的收穫,人們發現鬼鬼祟祟的幾名倭寇,在龍脈邊沿活動,像是在尋找什麼寶物。

龍興之地竟然有外族活動,於是乎,自康熙年間起,長白山開始了它的長達兩百年的封禁。

緣何封山,站在皇帝的角度,考慮有下面幾種因素:

1.長白山乃華夏北部龍脈一脈

長白山一直被歷朝封為龍脈,一直是百姓們敬仰崇拜的神山,是百姓們的精神食糧。長白山有異動,在當時的人們想得更多可能是會有災禍發生。消息擴散出去對民生穩定存在影響。

2.長白山乃女真龍興之地

清朝的建立者努爾哈赤一族,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一帶。長白山可以說是女真先祖的發祥地。誰對於老家都有一種思鄉情懷,更何況這種世世代代生存的帝王之家,把皇族發祥地保護起來沒有什麼不妥。

3.傳說長白山有寶藏

傳說長白山有寶藏,女真人將搜刮的財富全部隱藏於此。

周星馳的電影《鹿鼎記》當中就說到了人們為了這些寶藏展開了爭奪。

是否真有其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無,不管是有沒有,只要消息一散發出去,那龍脈之地馬上變成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如此神聖之地豈能遭人玷汙!

究其真正的秘密主要是長白山的地理位置。

長白山處於東亞大陸邊緣,瀕臨太平洋的強烈褶皺帶,是典型的火山地型。距今最近的有三次噴發,第一次噴發是1597年8月,第二次噴發是在1668年4月,第三次噴發是在1702年4月。這第三次的噴發就是康熙所經歷的那次。

火山噴發後的岩漿是上好的肥料,長白山一帶植被茂盛,物產豐富,跟火山噴發有著極大的關係。

再來看日本的尋寶之旅,日本一樣位於太平洋的褶皺帶上,1702年的火山噴發勢已引發了日本島的一系列地震,海嘯活動。且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嚴重影響了日本民眾的生活。日本當局肯定急於尋找原因,於是乎就有了上面說的“尋寶之旅”。

長白山經歷兩百多年的封山、火山灰的滋養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現代世界少有的“物種基因庫”和“天然博物館”,名符其實的“神山”。


別酒流年


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在1644年登基不久後就逐漸開始了對長白山的封禁;及至乾隆時期,清政府對長白山進行了徹底封山,除皇室外嚴禁其他人員進入;到了1831登基的咸豐時期,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看守盲區進入長白山,咸豐無奈之下解除了對長白山的封禁。




前前後後,長白山被清政府封禁了長達200餘年。那麼長白山被清政府如此重視的秘密何在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番。

是聖山更是龍脈所在

滿足世世代代生活在長白山地區,靠山吃山,在他們眼中長白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是他們的信仰和依託。入關之後,他們走了更豐富的物資來源,有了更多的山珍海味,自然會好好保護養他護他的神聖的長白山。

古代封建迷信嚴重,君權深受、真龍天子之類的說法層出不窮。各個封建王朝統治者大都相信龍脈只說,直到現在,也流傳著“山河孕龍脈,龍脈出天子”的說法。滿族由一個少數民族取得國家控制權實屬不易,自然要好好保護家族的“龍興之地”。防止龍脈被破壞,保證統治千秋萬代。

長白山是基地和退路

滿清發源於東北地區,依靠東北的廣闊豐茂的土地和物產豐饒的長白山,清軍終於在於大明朝的對抗中取得了最終勝利。

東北地區能夠與當時的中原物力相對抗,滿清深知這片土地對他們的重要性。長白山裡面各種藥材、野味、礦產豐富,為清軍養傷、練兵、兵器煉製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是他們的資源庫。

同時長白山易守難攻,滿清取得中華大地的統治權,在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些心虛的,畢竟自己人少、地少,總是擔心統治收到威脅,或者被推翻。在長白山地區設置重兵,在危急時期也可以退守長白山,並依靠長白山的供給東山再起!

所以自清軍入關,有了對中原大地的控制後,就實行了對東北地區的封禁,而資源基地和最後退路自然是重中之重!


長白山是祖墳所在,更是藏寶區

在關在地區滿清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與永陵並稱“關外三陵”。這三座陵墓都在長白山山區。其中清永陵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祖父、父親,被稱為滿清的啟運之陵。

滿清統治者祖先的三座陵墓都在長白山區,又是家族氣運所在,自然容不得外人覬覦。

滿清統治期間,在中原大地上搜颳了無法估量的財產、物資,據說都運到了長白山的藏寶洞中。同時,每年祖墳祭祀時,更是會獻上無數的奇珍異寶。

長白山解禁後,有無數的民間組織、綠林組織、近代的侵略者們都進入長白山探寶,企圖發掘滿清的藏寶庫。


時至今日,關於長白山的封禁原因仍然讓人興致盎然,關於滿清長白山的秘密仍然令人津津樂道,但是我們中華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物產資源確實屬於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而不是屬於那一個家族或者勢力,我們應該共同感激它們,保護它們,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以史勵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以下幾個。

第一,長白山是龍脈所在

滿族人認為自己發源於長白山,長白山是滿清龍脈所在。

其實直到今天,無數人還是相信風水學。

香港大商人建樓建工廠,甚至佈置公司內部設施,幾乎都會找風水大師來看看。

當時盛傳如果長白山大清龍脈被破壞,滿族人就會盡數死在關內,一個別想活。

就算滿清皇帝不相信,至少幾百萬旗人是相信的,所以必須儘量避免他們的惶恐,要封鎖長白山。

第二,東北和長白山都是滿族人的退路

其實打垮明朝的不是滿清,而是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農民軍。

大明毀於內訌,不是滿清的入侵。

直到李自成逼死了崇禎,明軍仍然守住山海關。

說白了,滿清能夠佔領大明的領土,有很大運氣的成分。

當時滿族人很少,一旦進入關內又會迅速腐敗失去戰鬥力,元代蒙古人就是好例子。

那麼,一旦漢人反抗,說不定滿族人真的會被消滅在館內,像之前金國一樣基本滅種。

然而蒙古人就比較聰明,留下了蒙古高原作為退路。

後蒙古人被大明擊潰,蒙古皇帝就帶著族人逃回蒙古高原,至少保證自己的生存。

所以,東北和長白山就是滿族人的蒙古高原,是他們的退路。

那麼,自然不允許為滿族以外其他民族大量進入。

第三,小道謠傳,珍寶埋在長白山

一說滿清建國初期,將大量金銀珠寶埋藏到長白山,防止自己站不住腳以後退回東北。

自然,這個沒有史料依據,主要是鹿鼎記這種小說的題材。

但滿清將部分財寶轉移到東北,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至少建國初期肯定如此。

因為畢竟不知道自己能夠執政多久,後來打吳三桂都連戰連敗,提前做轉移金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所以,長白山自然不允許人隨便進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