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一、皴法

皴法,是表現山石、樹幹等物象結構、紋理、質感、體面及向背關係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繪山石,皴法一向被視為法之大端。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異,具有較強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審美效應。這裡僅談一談“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

據古今畫譜所示,山石的皴法達五六十種之多。就是同一種皴法,也有多種變化,繁、簡、工、寫各不同。而且,有些皴法之間界線模糊,不易分辨。有些皴法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會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變化,這些都使初學者難於捕捉和把握。為了便於領會,我們根據諸種皴法的形式規則、筆墨特點和構形方法,將皴法大致分以下幾種: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一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二

(一)線皴類(見圖一),即以線形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其多為弧線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葉皴、雲頭皴),也有直線折轉形(如折帶皴、疊糕皴)和硬筆直線形(如長斧劈皴、亂柴皴)。弧線形皴法為“南宗”山水中的主體皴法。

(二)面皴類(見圖二),即以較寬闊的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多呈塊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刮鐵皴、馬牙皴、直擦皴等。(1)

“北宗”山水畫技法(2)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三)點皴類(見右上圖),即以點狀的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其名往往依據點的形態所給予人的形象聯想而定,如雨點皴、釘頭皴、芝麻皴、豆瓣皴、泥裡拔釘皴等。亦有以創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創的“落茄法”,又被稱為“米點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歸於哪一類中,如傅抱石筆下的散鋒團簇狀皴法結構及張大千晚年彩墨滲破結構。有的皴法之間的關係微妙,稍加變化便能互相轉化。如雨點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點皴筆鋒跳脫出尖即成釘頭皴;小斧劈皴放闊即成大斧劈皴,拉長即成長斧劈皴,等等。那麼,哪些皴法屬於“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呢?這是我們需要弄清的首要問題。

面皴類、線皴中的硬筆直線形及點皴類中的部分皴法(除米點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納入“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之內。特別是斧劈皴,應視之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許多皴法都是從斧劈皴中脫化而來的,或是斧劈皴的變種。所有面皴類山石,皆可歸入斧劈皴的系統之內。畫好斧劈皴是掌握“北宗”山水畫技法的至關重要的環節。(2)

“北宗”山水畫技法(3)

二、斧劈皴及其結構特徵

斧劈皴的筆觸有大有小。大者稱大斧劈皴,其筆觸闊而長(見圖一);小者稱小斧劈皴,筆觸窄而短(見圖二)。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可以同時出現於一幅畫甚至一塊山石中。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一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二

大斧劈皴多用於表現塊面嚴整、堅頑凝重的大石或較近距離的石質峰巒。因其輪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筆“如鐵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故又稱“勾斫法”。畫時需用狼毫硬筆,通常先以中鋒勾勒山石的外形及大體結構,再以側鋒大筆觸刮掃,墨色要蘸得飽滿一些,入筆略實,出筆稍虛,直向行筆,速度要快。(3)

“北宗”山水畫技法(4)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一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二

(一)要有立體造型意識。一塊石頭或是一座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塊面所構成的。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淺、皴的部位,都要考慮立體效果,不要把石塊當成一片石板,把皴紋變成平面上的褶皺。表現結構複雜的石塊時,需在主體結構的基礎上考慮石塊的高低、凹凸和塊面的轉折變化。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三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四

(二)輪廓的轉折應與石塊的體面變化相吻合。皴筆不可與輪廓相左。輪廓若處理不好,皴法也將無法表現好。內部輪廓的疏密也有轉折過渡的作用。在表現石塊體面時,我們可先勾後皴(見圖一、圖二),亦可先皴後勾(見圖三、圖四),還可以勾皴並舉。(4)

“北宗”山水畫技法(5)

(三)皴筆的走向有橫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筆觸有大小、長短、疏密之不同。如圖一中,山石的皴筆或橫、或斜、或縱,呈現多向性;筆觸也有長短、疏密的不同變化。皴時要注意濃淡、輕重、虛實的變化。筆觸一定要有飛白,不能畫成僵硬的墨塊。表現山石的最暗部時,可用重墨封實,不見筆痕。皴完後,可用淡墨進行局部渲染,以加強體積感。行筆時,筆與紙面應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將筆毫完全橫臥在紙面上。要用筆腹拖擦,以顯露出皴筆的鋒芒感。

小斧劈皴多用於表現比較堅硬、粗糙、嶙峋的山石形質。以此皴法刻畫的山石多方直,塊面切割較小,紋路略顯細碎。刻畫的輪廓應方硬遒勁、稜角分明,亦可方圓相間、剛柔相濟。小斧劈皴的畫法與大斧劈皴相似。不過,大斧劈皴的筆觸闊而長,筆鋒與紙面形成的角度小;小斧劈的筆觸窄而短,筆鋒與紙面形成的角度大。用小斧劈皴表現山石的輪廓時,多用中鋒,亦可中鋒、側鋒並用。皴筆應注意疏密與濃淡關係,切忌皴得過滿和疏密過於平均。筆觸應隨物象的向背、虛實顯現出巧妙的節奏變化。如圖二中,筆觸隨山的輪廓而呈現“人”字形皴筆,注重了虛實的變化。行筆的方向應從物象的結構和明暗關係出發,除了有上、下、左、右的不同之外,還要有內向行筆與外向行筆的區別。渲染時,要注意物象的大的轉折關係,不要因筆路細碎而影響整體效果。

小斧劈皴不宜太放縱,故此皴法多用於較工緻的山水畫中。 (5)

“北宗”山水畫技法(6)

拖泥帶水皴法(見右下圖)是斧劈皴的一個重要變種,又稱“帶水斧劈皴”,為南宋畫家夏圭所首創。這種畫法實際上是將斧劈皴與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結合起來。它除了具備斧劈皴的特點之外,在用墨上尤其體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在礬宣及礬絹上作畫,更能發揮這種皴法的長處。方法是先用濃墨、溼筆迅疾皴擦,然後趁溼用淡墨水掃開,極淡處用淨水筆再接著掃,從濃到淡,從有到無,勾皴結合,一次完成。濃皴與接掃都用同樣的狼毫筆。接掃之後也要見筆觸,要掃出飛白,以求得蒼勁疏透、清潤灑脫的效果,給人以煙嵐輕動、暢動淋漓之感。落墨要潔淨,不可重筆、復墨,必須一遍完成。這種方法在畫各種面皴類山石中可部分使用,以增含蓄之致,避免筆觸過於外露。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應藝術表現之需要,也可在生紙上作拖泥帶水皴。要點在於處理好濃墨、淡墨及清水間的關係和變化。其間的接合無法用暈掃的方式,故只能趁溼碰撞接合。可先淡後濃,亦可先濃後淡。當重墨施足之後,為了濃淡過渡自然,不要再蘸重墨。當筆運行到一定程度時,筆鋒會因水分漸幹而難以為繼,但餘墨尚存,則可用筆尖汲取少量清水繼續行筆。當筆墨行至原來清水的皴擦處,兩者便會自然地接合、滲透。這時,生紙上就會出現潤澤而多變的筆墨痕跡。(6)

“北宗”山水畫技法(7)

三、屬於斧劈皴系的其他皴法

(一)雨淋牆頭皴(見圖一),明曹昭在《格古要論》稱之為“潑墨礬頭”,是縱向大斧劈皴的一個變種。其特點是“濃溼墨、大筆觸”。採用此皴法表現山石時,筆鋒要偃側,自上而下揮掃,趁溼再用水筆向下接,行筆要放逸狂縱,墨跡要上濃下淡,至下部慢慢消失。因此皴法有雨水從破敗的牆頭上向下衝淋的感覺,故而得名。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一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圖二

在生紙上可直豎中鋒牽拉,筆鋒入紙要狠、重,再以淡墨水破之。以此皴法刻畫的山石宜用破碎的小點作苔,亦可用泥裡拔釘點作苔。

(二)骷髏皴法(見圖二),又稱“鬼皮皴法”。其形體結構較為特殊,往往石骨瘦峭、形態怪異,若“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適合用此皴法表現的石塊,外形凹凸多變,表面多孔洞,莫可端倪。因石質不同,石的紋理也面目各異,有石紋多層如褶者,有石面被水侵蝕為大小不同的洞穴者,有大洞中套小洞甚至透漏者,還有石質堅硬、塊面結構明顯者,故在刻畫時要尤為注意。勾輪廓不宜用長直線,要時直時曲、時凹時凸、時方時圓,以表現出頓挫勁健之感。皴石紋時,宜線面結合,意在彈渦皴及鬼面皴之間。要處理好石紋及孔洞之間的關係,二者既不能相混,又不可截然分家。

此外,還要注意留出石面的受光部分。近代馬企周《山水畫訣》雲:“園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鬼皮皴’,又名‘骷髏皴’,畫法形態宜奇,骨氣血脈宜貫通,瘦、透、秀、漏為總訣。然雖欲玲瓏,洞不可過多,皴法亦不可繁冗,總以氣清為要。”(7)

“北宗”山水畫技法(8)

(三)鬼面皴法(見下圖),是一種點、線、面相結合的皴法。適用於此皴法的山石特點為:山勢崢嶸,石貌突兀、怪駭,從視覺上給人以神秘詭譎、奇異莫測之感。鬼面皴法的外形及結構要複雜多變,勾線要方圓相濟,骨氣、血脈要貫通。我們可先以中鋒筆略勾輪廓和切割皺裂,然後依照山石的結構、陰陽皴之。皴筆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以呈現多種筆觸形態。不過,多以小斧劈的筆形為主,或短線,或塊面,或小筆觸,或大筆觸。墨色的變化也要豐富。筆鋒應時聚時散。皴筆的走向及用力的輕重要根據山石結構隨時調整。此種皴法的點苔宜用豎點及泥裡拔釘點。與之相配的樹法多為蟹爪枝、螳螂枝等。此皴法繪製出的山石形貌極富主觀色彩,有一種“醜石奇巖美無雙”的感覺。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北宗”山水畫技法(9)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四)釘頭皴法(見圖),屬點皴類,可視為小斧劈皴的變體。此皴法適於表現堅頑嚴整而表面紋理崩蝕、細碎的大塊山石或峰巒。這種皴法表現出的山石往往具有雄峙、峭拔、嚴凝、 的質感。勾皴的筆法似介於小斧劈皴與雨點皴之間。將小斧劈的筆觸縮小,或將雨點皴的筆觸放大且出尖,即可成釘頭皴。勾輪廓時要方硬,且大小相間。皴時用有尖的筆,以鋒頭勾挑,入筆頓、收筆戳,如鐵釘之狀。片片點 ,密集攢簇,下筆如鑿,筆筆有力,鑿痕綴滿山石。石面上,筆觸的分佈要有疏密、聚散的變化,陰凹處皴筆宜多而密,陽凸處應少而疏。最亮處要留出空白,不要皴得過密,以免使石體顯得扁平。最暗處可採用實染的方法。勾皴完成後,可用淡墨水逐層暈染,以小筆觸的跳躍感突出明暗對比及轉折過渡關係,增強體積感、整體感。也可用拖泥帶水的方法將筆觸連綴起來,使其有一種異樣的效果。如果將釘頭皴的皴筆拉長,又可變為“釘頭鼠尾皴”,即長斧劈皴的變體。(9)

“北宗”山水畫技法(10)

(五)刮鐵皴法(見圖),屬斧劈皴的一個分支,為宋代李唐首創。此皴法應屬斧劈皴的雛形,大斧劈皴即由此演化而來。刮鐵皴的特點是:形態偉岸端正,骨體方硬,石紋橫向切割,皴筆沿橫線自上而下,似用銳器在鐵板上刮行,頗有力度。具體畫法是:先用硬毫中鋒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輪廓及輪廓內的道道紋路,然後以不幹不溼之筆墨臥鋒從線紋邊緣向下刮。出筆要重,收筆要輕,取其勁銳之氣及枯毛之趣。每道橫紋間要留出間隙,以顯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較整的墨塊切割。最後用淡墨籠染,將各個部位的凹凸變化統一在整體的塊面關係之中。與一般的斧劈皴相比,刮鐵皴用墨含水量較少,筆觸以豎向為主,用筆沉著有力。此皴法適於表現雄壯的北國山嶽。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在畫山石的順序上,“南宗”與“北宗”之間並無多大出入,基本上都是按勾、皴、染、點的步驟進行,但“北宗”山水忌諱“乾擦”這道工序。因為“北宗”山石的墨法需要乾脆利落、明朗醒透,若用擦筆則極易造成畫面渾濁。皴法的筆觸、飛白,儘量不要掩蓋。為了避免皴筆的單薄、外露和生硬,必須加強對皴法的練習,同時也不可忽略對染的練習。

這裡有三個墨法要領需特別注意。1.墨色的過渡分為階梯狀的變化和漸變狀的變化兩種,皴時一定要掌握好。筆不要蘸墨太勤,蘸墨太勤會造成墨色一律而少節奏變化。2.皴法要相錯、相連,不可相疊,要使濃、淡墨在未乾時相接。多用破墨法、潑墨法,不用或少用積墨法。3.要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濃中有淡、淡中有濃。局部可以染代皴,亦可以染接皴。在調整大關係時,可以用分染和統染的形式,使皴筆含蓄而不失神采。(10)

“北宗”山水畫技法(11)

馬牙皴(見圖)是小斧劈皴的一個變體,是一種用方筆勾勒、分割石塊結構的方法。因其形奇古多方,且大方塊中套小方塊,如馬牙齜露,故得此名。小方塊聚集得較密者,略似破垣斷壁,俗稱“敗牆皴”。生活中這種地貌並不少見,如廬山的錦繡谷、仙人洞一帶山體便比較典型。畫時要勾、皴結合,似勾似皴,重疊切割,給人以石紋斑駁、凹凸不平之感。最後以淡墨染明暗,直至畫面蒼潤。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四、點苔法

點苔是山水畫形式構成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山水畫重要的表現技法之一。它的表現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1.用以寫近石、坡腳、淺灘、苔草、小樹和遠山上的植被、碎石之類,使畫面更加豐富而煥發生機。2.加強層次關係,起到醒目提神的作用。苔的疏密、虛實在局部可以加強空間感,也可以使山石轉折過渡更加自然。3.出於形式構成的需要,“不必拘泥為何物”(《夢幻居畫學簡明》),以求“助山之蒼茫”和“顯墨之精彩”。4.可以遮蓋敗筆及稍亂的皴跡,或某一部分缺少分量亦可以苔作補。點苔看似簡單,實則難度很大,故前人有“畫山容易點苔難”之說。苔點好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點不好反倒成為贅疣。(11)

“北宗”山水畫技法(12)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苔形的種類很多,而且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可塑性。苔形有介字點(見圖)、橫點、豎點、斜點、方點、圓點、攢點、疊點、芒點、衄點、破點、上整下破點、嵌色點、套色點、疊色點等多種。畫“北宗”山水,點苔宜少,筆觸宜小。斧劈皴常用圓點、方點、上整下破點。長斧劈皴多用介字點、小圓點。鬼面皴及雲旋式斧劈皴多用豎點、泥裡拔釘點。點狀筆觸的皴法,如釘頭皴、雨點皴等,苔點應集中於某一部位。苔點與皴不能相混。我們要善於把握苔點與山石之間的關係。點苔時,一要審慎,二要大膽,要放得開、收得住,做到既輕鬆又用力,既精心經營又自如隨意,既遵循法度又不拘泥於法度。另外,還要一口氣點出,而不要一個點一個點地擺、布、排。只有做到這些,苔點才具有氣息和活力。(12)

“北宗”山水畫技法(13)

北宗”山水的樹法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北宗”山水的樹法與“南宗”山水的樹法之間雖不似它們的山石法那樣涇渭分明,但也有較大的區別,這表現在樹形、筆趣、墨韻、符號特徵、細節描繪及總體感覺諸多方面。清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說:“前人有云:‘山有家法,樹無家法……樹成之後,諸家山石俱可任意配搭。’此論似是而實非……不知樹之配山,不徒以皴合,貴用筆同。”樹木的風格與筆墨基調必須與山石相協調、相統一,這樣才合於理法,看上去才舒服。

“北宗”山水的樹法特徵,主要表現在枯枝、藤蔓以及松、柏、梅、柳、竹、蘆葦等的畫法上。如“車輪松”、“馬尾松”、“馬鬣松”、“釘頭枝”、“雀爪枝”、“拖枝”等形態,大都出現在“北宗”山水畫中。筆者僅就“北宗”山水中的一些典型樹法圖式分別加以解說。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山水畫技法——“北宗”山石的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