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北碚從鄉到鎮到縣再到區的歷程

北碚,一百年前,直到1936年,都還只是一個鄉,巴縣下屬東里的一個鄉。這個北碚鄉有多大呢?東至嘉陵江,西到縉雲山麓,南至狀元碑,北到金剛碑,就這麼一堂,臨江倚山,四縣交界。有多少人呢?在1928年底北碚鄉進行了戶口調查,計有3348戶,17007人。其中市街471戶,1939人。再說個有代表性的,天生橋,本是北碚、歇馬兩鄉間山坡上的一個小店子,有8戶人家。1936年準備築青北公路,公路將從坡下過,天生橋便轉移到坡下,最初僅3戶。現在有多少人,你怕是數不清了!物產呢?境內以坡地為主,旱澇迭發,年產糧食,最多維持本鄉人四個月口糧,其餘則須向外鄉購買。沿縉雲山麓,有小煤窯十數個,主要在狀元碑和金剛碑,其產量,跟澄江夏溪口比,就少得可憐,與江對面江北縣文星鄉比,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所以說,此時的北碚,稱得上地瘠民貧,人煙稀少。

北碚從鄉到鎮到縣再到區的歷程

但北碚緊靠著嘉陵江,有那麼一個碼頭,北碚場。而嘉陵江,幾千年都是四川的一條重要水道。李白吟唱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那是說的往北走,翻秦嶺。杜甫說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就是取道嘉陵江、長江,繞那麼一大圈,從成都到長安,也比翻秦嶺來得松活。杜甫所說的巴峽,就是嘉陵江小三峽。

守著這麼一條黃金水道,北碚怎麼還會窮呢?

因為,這附近最重要的水碼頭,本是在河對岸東陽,江北縣的東陽鎮。那才是嘉陵江上一個重要的碼頭。這麼說吧,東陽鎮上發掘出來的古物,最早有西漢時期的,而在北碚場,只有宋朝以後的。這就是區別。

直到清朝同治年間,1870年,嘉陵江一次特大洪水,把北碚場廟嘴文昌宮的戲臺都全部沖走了,應該比1981年的大洪水還要高6米,恐怖吧?水退了北碚還在,而東陽鎮卻是遭了滅頂之災,碼頭、市場都被沖毀,難以重建。東陽鎮的市場,遷到黃葛,碼頭,只有轉移到北碚了。北碚,也由此成為比較重要的碼頭。說比較重要,是因為嘉陵江上,木船往返,重慶到合川,一天是走不攏的,要歇腳,北碚是最好的選擇。合川到重慶,也會選擇在北碚吃個午飯。

北碚開始作為一個像樣的碼頭,繁榮起來,尤其棧房、餐館、茶館多起來,跑碼頭的外地人多起來,人口也開始遷入。

北碚從鄉到鎮到縣再到區的歷程

但是,再重要,再繁榮,莫說跟重慶、合川比,沒得可比性,就連黃葛,也還是不把北碚放在眼裡。因為經濟差別太大,黃葛比北碚富多了。這一帶的首富,當數黃葛王家,抵半個北碚沒問題。直到三十年代初,按袍哥分大小,黃葛也在北碚之上。據說一次端午節龍舟比賽,北碚的龍舟把黃葛的超了,要奪冠了,黃葛那邊鳴槍提醒,北碚這邊只得喊穩倒,又讓黃葛的龍舟超回去。

轉眼到清末民初,四川政局大亂,軍閥割據,土匪橫生時,嘉陵江三峽沿線也是土匪猖獗,北碚有了另類的繁榮,竟成了土匪的窩點。這個土匪的事就不細說了,反正嚴重影響了嘉陵江這根川東小動脈的運行,各鄉各鎮本也有民團,但不能跨區劃追擊剿匪,順便說下,團丁跨區劃行搶倒是常見的,據熊明甫先生說,北碚當年的團丁,基本因搶劫被抓獲,槍斃完了的。於是,按華鎣山剿匪機構山防局的模式,組建了峽防機構,跨越了行政區劃,便於追擊圍剿。在民國五年,1916年,川東道尹王陵基組建了峽防營,黃葛鎮團總王錫五任營長,營部設在了北碚鄉,具體點就在北碚場廟嘴文昌宮。民國八年,改稱峽防司令部,前後有吳象痴、盧爾勤、秦漢三任過司令。民國十二年,改組為嘉陵江三峽地區江巴璧合四縣特組峽防團務局,明確負責整個三峽航道,從合川南津街起,到巴縣磁器口止,上下45公里,兩側30公里範圍的剿匪事宜。簡稱峽防局,或峽局,局長鬍南先,副局長熊明甫。

北碚從鄉到鎮到縣再到區的歷程

十年時光,幾任首腦,不能說不認真剿匪,像吳象痴殺戮太多,被起了屠夫的綽號。胡南先,六十多歲了還親自率隊剿匪。但實際上除了北碚不再是土匪窩子,周圍的匪患並沒能肅清,沒有根本的成效。

在民國十六年2月,經各方士紳推薦,相關軍閥認可,延請盧作孚就任局長。

北碚才由此真正走向輝煌!

當然,此時的峽防局,地位比鄉鎮高,管轄範圍巨大,囊括了約四十八個場,但只負責剿匪,同時在幹洞子、北碚、鹽井溪三個地方設了捐卡,對上下貨船收捐,作為峽防局的經費。其他行政、稅收、人事、司法權力一應沒有。

1935年,國民政府入川,四川開始結束軍閥割據,盧作孚也謀求峽防局的行政化,終於在1936年,四川省政府批准,組建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含北碚鄉、原璧山的澄江鎮、原巴縣的歇馬鄉、原江北縣的二巖鄉和原江北縣的黃葛鎮等五個鄉鎮。約束範圍劇減,但總算是個“區”了,雖然這個實驗區署,仍然沒有稅收、司法權,甚至人事權,還給原屬縣留下“建議權”的口子,就連學校,也歸原縣管。

1942年2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原實驗區署改組為北碚管理局,擁有全面的地方行政權力,正式成為縣一級行政機關。

北碚,這才真正由場發展到了縣。

這樣持續到1949年解放,12月2日,局長盧子英組織了向解放軍的和平移交。

北碚從鄉到鎮到縣再到區的歷程

這以後,北碚因上級行政區劃的調整,變化了幾次。簡單說來,是這麼個情況:

1950年1月,北碚劃歸重慶,成立重慶市人民政府北碚行政管理處,4月,成為重慶第8區。1951年1月,北碚劃歸川東行署,11月,成立北碚市人民政府,下設六個區。1952年2月,川東行署黨政軍群機關遷來北碚。9月,川東行署撤消,北碚市劃歸重慶領導。1953年3月,北碚市改稱重慶市第六區。1955年10月,改稱重慶市北碚區。

這就是北碚的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