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麼把孩子推向了絕路的深淵?

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麼把孩子推向了絕路的深淵?

前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被喬英子深深震撼到了。

那個學習好,性格活潑開朗,還有夢想的孩子,怎麼會去自殺?

之所以自殺,還是因為,喬英子媽媽,始終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強迫英子,不斷向英子施壓。

誓師大會,喬英子在氣球上寫了中國航天局的簡稱,可宋倩非讓她一定考到七百分上清華北大,結果爭來搶去的把氣球弄炸了,喬英子氣得哭著跑走了。

喬英子感冒了想要在家裡休息,可宋倩覺得這個時候不能落課,還是吃點藥帶紅糖水去學校,喬英子無奈只好去上學。

學校公佈了冬令營的名單,喬英子被南大選上,高興的又蹦又跳,可宋倩很生氣,歇斯底里地哭著問女兒,為什麼非要跟她對著幹。

喬英子哭著說,如果她告訴媽媽,肯定不會同意,可是不能去南大的話,她會難過死的。

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麼把孩子推向了絕路的深淵?


都是“為你好”,所以,你就要按我說的來。

這讓喬英子窒息,整日活在陰影下,一閉上眼,全是母親的說教、母親的憤怒、母親的責難。

最終,喬英子爬上大橋的欄杆,只是想要逃離。

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麼把孩子推向了絕路的深淵?


原來,喬英子媽媽那句“為你好”竟成了兇手。


一、一切“為你好”看似最無私,實則最自私


馬卡連柯說過︰“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於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我們作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好,卻最容易去侵佔孩子的領地,打著“我都是為你好”插手孩子的人生,替他們做決定。

“你這個髮卡太難看了,換上我給你買的那個。你今天學校有活動,我還不是為你好!”

“你不要再唱歌了,多花點時間在學習上,你看你那成績!我現在這麼強迫都是為你好!”

“你別再吃零食了,吃多了對你的身體不好,聽見了沒有。我這麼說都是為你好!”

而且,我們還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控制慾爆棚,強行灌輸給孩子,“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還能害你嗎?”

在哈爾濱,就有這樣一單親媽媽,人到中年,放棄了公務員,賣掉了房子,還拒絕再婚。

從兒子中考到大學,甚至讀研,她一直陪伴著,她的眼裡除了兒子再也容不下其他。

兒子也算爭氣,一路過關斬將的走到讀研,即使兩次考研失敗,他還是在繼續考。

可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子,居然持刀自殘,好在她及時發現,救下兒子,卻險些傷到自己。

她悲痛欲絕,才恍然發現“一切為兒子好”,居然“一切毀了兒子”。

我們總是圍著孩子轉,習慣了為孩子犧牲一切,但同時,我們更渴望巨大的自我犧牲有回報。一旦被辜負,勢必會有濃濃地怨氣。


二、“為你好”迫使孩子長期壓抑,卻從被不合理釋放


《武林外傳》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你小時候沒有自由,就想剝奪我小時候的自由嗎?”

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麼把孩子推向了絕路的深淵?

多數被父母大力操控過的孩子,心裡都在吶喊著,嚮往純粹暢快的人生。

趙姐的兒子,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個懂事乖巧的小暖男,前段時間升初中,學習卻一落千丈,什麼都和趙姐對著幹,更甚和趙姐大打出手。

孩子不願去輔導班,趙姐總能以為你好為理由,把孩子繞進去,結果孩子不幹了,賭氣故意考砸。

武志紅曾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現實生活,卻有不少孩子被父母推向厄運。

孩子,長期忍受父母的壓制,已經不知道怎麼和別人起衝突;不敢站出來,儘管內心委屈極了。

或者,孩子受不了被操控,壓抑又敏感,開始用不恰當方式反抗,陷入痛苦的惡性循環。

心理學中稱,每個人都帶有攻擊性,而當一個人的攻擊性從小被無限地壓抑,他只能攻擊自己,走向抑鬱或自我毀滅。

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

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麼把孩子推向了絕路的深淵?


在廣東省英德市,就有這樣一個孩子,才讀五年級,卻被發現吊在學校宿舍樓窗下,自殺了。

事發現場,還留著孩子的字跡,稱父母期望他好好讀書,但他卻“無所能,不受控制地做了很多壞事。”

最後,孩子寫下“希望父母好好的”,不管自己處在怎樣的境地,孩子還是愛著父母,還是牽掛著父母。

研究攻擊性的學者曾說:

“攻擊性就是生命力本身,或者說,攻擊性是還沒有完全人性化的生命力。

我充分地展開我的生命;

我做我自己;

我展現我原始的本能;

展現我各種各樣的真實……”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隱藏心事的時候,我們做父母不是應該傾聽孩子嗎?

而不是,把孩子的心事重新給塞回去!


三、學會放手,允許、接納孩子的想法,還給孩子積極的生命力


放手,本質上就是還給孩子真實的自我。讓孩子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感受到尊重,自由又自主的過自己的人生。

不要擔心,就向《小歡喜》中所說的,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也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每個都得撞。那父母應該怎麼放手?

不妨靜下來,試著理解孩子,運用自我暗示。

我們首先要在心裡認同孩子,看到孩子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運用自我暗示,可以不斷的提醒自己,久而久之,就真的看到了那個真實的孩子。

都是“為你好”的父母,怎麼把孩子推向了絕路的深淵?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把一個空香水瓶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注滿清水帶進教授。

心理學家打開瓶蓋對孩子說:這是一瓶進口香水,看誰最先分辨出它的味道。不一會兒,孩子紛紛舉手,有的說是玫瑰香味,有的說是茉莉香味,有的則強調是玉蘭香味······

當孩子被告知是清水時,不禁捧腹大笑。其實,這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暗示”結果。

不妨少說多聽,不去刻意引導。

很多父母喜歡嘮叨,喜歡說教,喜歡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

然而,孩子可不喜歡這些,他們乾淨純粹,有著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我現在喜歡用A4紙和女兒一起,寫下或簡單的畫出她的想法,看看我理解的對不對,同時讓女兒看到我是真的在改變,我在努力的理解她的想法。

令我驚喜的是,有一次,女兒有情緒不想去上學,我們就用紙梳理了一下,突然,女兒拿起書包說:“媽媽走吧,去上學了。”

好像我什麼也沒有做,她自己就好了。

不妨帶點幽默,換一種方式表達,讓孩子聽聽不一樣的聲音。


一位7歲左右的男孩,在商場看中一款新式玩具警車,纏著爸爸要買,可家裡的警車玩具已經有好幾個了。

孩子爸爸故意扮成檢察官說:“領導大人,我可記得你家裡有好幾輛座駕了,現在是非常時期,全民都在倡導清正廉潔,你可要以身作則哦。”

聽完,孩子“撲哧”一聲就笑了,也不再堅持要爸爸買警車玩具了。

古羅馬思想家賽涅卡曾說,化解衝突的最好良藥,就是含有幽默感成份的機智。

真正的為孩子好,不是用“為你好”綁架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作出選擇,不管結果怎樣,都有承擔後果的勇氣。

不要讓“為你好”成為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孩子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說了算。

不負時光,不負努力。願你我的努力,讓孩子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