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宋太祖趙匡胤:我太難了

宋太祖趙匡胤:我太難了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個很特殊的朝代。

一方面,宋朝民間富庶,經濟繁榮遠超盛唐;科技文化昌盛,才子輩出,陳寅恪大師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另一方面,宋朝自始至終沒有實現大一統,而且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按在地上摩擦,好不容易出了個名將岳飛,雄起了一把,結果還被皇帝殺了。

所以,我們稱宋朝為“弱宋”,跟前輩——強悍的漢唐比,武力值確實差得太遠了。

雖然一般人都鄙視宋朝,但張小漁要為他叫個屈,如果採訪下宋朝皇帝,他們的心聲一定是:我太難了……

我們只知道他很弱,卻不知道,宋朝的處境,相比漢唐,不知道艱難了多少倍!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宋朝國防的三個先天不足。

一、丟了燕雲十六州,宋朝無險可守

第一個先天不足,大家最熟悉了。提到宋朝,或者講宋朝的影視劇,都會出現一個名詞——燕雲十六州。

這是宋朝的一塊心病,終兩宋之世,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無不心心念念。

為什麼這塊地盤如此牽動人心?

看看下面這張地圖就懂了。

宋太祖趙匡胤:我太難了

燕雲十六州,又叫“幽薊十六州”,大概是哪個區域呢?就是現在的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這塊地方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有了它,中原王朝就有了一道“防火牆”,將遊牧民族擋在北方老家;沒了它,中原王朝就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鐵蹄將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很不幸,到了宋朝,燕雲十六州丟了。

但這不怪宋朝。

早在五代時,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派兵助他滅了後唐,建立後晉。石敬瑭與契丹國主約為父子,自稱兒皇帝,丟人!

自己丟人就罷了,關鍵是,他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這可害苦了宋朝,中原百姓從此被蹂躪了幾百年。

到大宋開國,北邊的國防線是怎樣的呢?

西邊,從山西大同往南,還有雁門關一條內線可守。所以雁門關很出名,楊家將幾代英烈的傳奇發生在這裡,金庸第一豪俠蕭峰最後也死在了這裡。

東邊,河北只有居庸關到山海關一條外線,契丹騎兵由此向南,只需幾天,就能從北京直奔黃河北岸;渡過黃河,就是開封城下。

果然,後來金國攻破開封,把皇家來了個一鍋端,搞得岳飛天天唸叨“靖康恥、猶未雪”!

各位要說了,幹嘛不收復燕雲十六州?

挺難的。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著手統一全國。當時有兩個戰略:一,先拿下北邊的北漢和契丹,南方不攻自破。這個策略很理想,但只能勝,不能敗,一旦敗了,連退路都沒有,根據地都要丟掉。有打勝的把握嗎?對不起,沒有,對於新生王朝來說,北方少數民族總是個強大的存在,就像漢初的匈奴,唐初的突厥一樣,宋初的契丹也惹不起。

於是,趙匡胤與趙普雪夜聊了一宿後,決定採用第二個比較穩妥的方案:先南後北。畢竟那個只會寫詞的李煜,要比北方猛人好對付得多。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趙匡胤滅了南唐,但北伐這個艱難的工作,只能交給後人。

所以太祖臨死,聽媽媽的話,把皇位傳給了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

太宗繼位後,曾御駕親征契丹。可惜,此太宗非彼太宗,趙光義不是李世民,不但沒拿下幽州(北京),自己還中了箭,灰溜溜逃回了開封。

往後,宋朝稍有點志向的皇帝和將士,都想收復燕雲,但終其三百多年,也沒實現。

所以無險可守,是宋朝國防的第一缺陷。

宋太祖趙匡胤:我太難了

二、沒有草場,養不了戰馬,宋朝難以進攻

中原王朝對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一般是先守後攻。建國初期,先認慫,韜光養晦,等實力強大了,再主動出擊,以攻為守。

漢朝到了漢武帝,打得匈奴抬不起頭,霍去病封狼居胥,從此漠南無王庭;唐朝更快,第二代就是雄主太宗,直接攻滅東突厥,活捉了突厥可汗。

我們前面說,由於丟了燕雲十六州,無險可守,所以宋朝很悲催。

有人要說了,幹嘛一定要守,像漢唐一樣主動去幹吶!

不好乾啊同志們。

不管是漢也好,唐也好,要想戰勝北方馬背上長大的民族,都有一個必須的前提條件:養馬,培養騎兵,以更強大的騎兵,去對陣遊牧民族的騎兵。

漢武帝為了養馬,先移植苜蓿到皇家花園試種,然後派士兵到西域去選馬種,帶回了馬中之王——汗血寶馬。(嗯,郭靖同學也有一匹。)等幾十萬馬隊訓練成熟了,再出塞北擊匈奴。

唐太宗更厲害了,本來就是玩騎兵的高手,最拿手的就是率領輕騎兵突襲,曾以三千騎兵在虎牢關破竇建德十萬大軍。為了反擊突厥,更是數年之間,練成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騎兵勁旅。

到了宋朝,皇帝開始嘆氣:我太難了……

難在哪裡?

要練騎兵,先得有馬;要養馬,先得有草原,或深山長谷。

宋太祖趙匡胤:我太難了

在中國,主要的產馬區只有兩個:西北河西走廊,前不久上了新聞的山丹馬場,就在那兒;東北的薊北之野,高寒之地,才能養出好馬。

可是抱歉,西北是西夏國,東北是大遼國。

你看,又吃了沒統一的虧。

想在內地養馬,不但不方便,而且成本高。錢穆先生講宋代兵役制度時提到:據當時人估計,養一匹馬所需的草地,拿來種田,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

王安石改革時,實在沒辦法,搞出個保馬政策。什麼意思呢?由政府將馬寄養在農戶,分散來養,如果戰爭需要,再臨時把馬召集起來。農民兄弟們開始很高興,家裡多了匹馬,平時可以用來馱東西。可是養起來才發現,在溫熱地區養馬,太不容易了,指不定哪天就病死了。

馬一旦在你手裡養死,那對不起,賠錢。

那誰頂得住啊,農民們開始消極抵抗,最終這“保馬”政策也沒實行下去。

所以咯,沒馬,沒大批量的馬,靠步兵,怎麼跟北方的騎兵對抗?

只能捱打。

三、宋朝兵役制度,是歷代最壞的兵制

宋代的兵制,要從唐朝中後期的藩鎮節度使說起。大家都知道,唐就亡在藩鎮上,唐亡後還沒完,藩鎮軍閥們互相攻伐,五代十國的亂世開始了。

那個時代,大家都去當兵,讀書的少之又少。打到後來,軍隊裡很多的老弱殘兵,不能上陣打仗,於是向罪犯一樣當勞役用。為了防止他們逃跑,臉色都要刺青,稱為“配軍”。所以我們看《水滸傳》裡那些位英雄,因犯了罪被髮配,人家罵他們啥?賊配軍。

這樣的軍人,從五代一直延續到宋代,怎麼辦?

宋太祖趙匡胤想到個辦法——

把軍人中的精壯士兵挑出來,送到中央另外編隊,稱為“禁軍”。

把剩下的老弱病殘留在地方當雜差,他們不打仗,稱為“廂軍”。

(廂的意思是城廂,廂軍就是指地方軍。)

而為了中央集權,不再出現唐朝藩鎮節度使一樣的驕兵悍將,太祖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杯酒釋兵權”,將開國功臣石守信等大將送回家,豪宅美妾,當安樂公去。嗯,比起某幾位屠殺功臣的開國皇帝,那是人性得多了。

按理說,打下天下後,第一件事,就是裁軍復員,鼓勵農桑,休養生息。

可是宋朝裁不了軍,也復不了員。

宋太祖趙匡胤:我太難了

為啥?因為他並沒有真正統一全國。

北方的遼國,比宋還先建國五十多年,這時候虎視眈眈盯著你。

我們前面說了,都城開封沒有屏障,就暴露在敵人的面前。

所以宋朝立國,沒有國防。

如果宋朝建都洛陽,還勉強可守。要是更牛一點,國土規模再擴大一點,建都長安,那更是可攻可守。

那為啥要建都開封呢?各位,能當開國皇帝的人,肯定不傻,答案是,趙匡胤同志有苦衷。

從一開始,他就想收復燕雲地區,否則大宋無一日安寧。

要組建國防,要收復失地,就得養兵。要養兵,需要糧食。

軍糧從哪裡來呢?江淮地區。當時的中原地帶,被唐末和五代輪番禍害,早已殘破不堪,只能依靠南方。

接下來就是問題的關鍵了,南方的糧食,通過運河水運,只能運達開封。從開封到洛陽的汴渠已經壞了,陸運成本太高,綜合考慮,只能勉強定都開封。

自從宋太宗兩次征討契丹失敗後,宋朝陷入了尷尬的境地。那就是不敢再跟遼國開戰,國防政策轉為防禦。因為一旦打起來,如果失敗了,退到黃河邊,後面就是都城,就會動搖國本。

於是宋朝的兵役制度陷入了死循環:養大量的兵,但不能打;不能打,但又不得不養兵。

最奇怪的是,養了大量的兵,但宋朝的國策是:重文輕武。

這應該說是唐朝藩鎮的後遺恐懼症,為了打壓軍人跋扈的作風,宋朝歷代提倡文治,士大夫的地位高得出奇,太祖趙匡胤甚至定下祖訓:決不能殺一個讀書人!

結果就是,讀書人越來越多,文官越來越多,同時兵不退役,導致軍人也越來越多。造成的結果就是,國家財政負擔一年比一年重,政府越來越窮。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就是想扭轉這種積貧積弱的形勢。然而,歷史的慣性太大,改革,往往都改不下去,半途夭折。

宋太祖趙匡胤:我太難了

說回國防。宋代國防怎麼用兵呢?

為了避免唐朝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自立,宋朝發明了一個新的國防制度:禁軍分番戍守。

什麼意思呢?比如你今年去駐守河北,明年又把你調回中央。在中央待一段時間,又到山西去駐守。如此反覆。

為了防止兵和將結成聯盟,將是不輪換的,就待在一個地方,可是兵卻在不斷輪換。

結果“兵不習將,將不習兵”,真要打起來仗來,效果可想而知。

但平心而論,這怪宋人嗎?根源還是在唐代,在窮兵黷武的唐玄宗,在玄宗中後期,很多對外戰爭已經近似於侵略,無限制的武力擴張,才導致了藩鎮林立。

說起來也是倒黴,宋朝遇到了契丹,契丹完了,來了更猛的金國,金國完了,來了最猛的蒙古。

但北宋滅亡後,南宋以長江、淮河為屏障,保住了半個中國,再為宋朝延續一百五十二年國祚。

對比西方,羅馬亡國後,不再有羅馬;但中國在經過唐末之亂,宋朝又續起了中華文化,使我們國脈不斷,已然是大功一件了。

如果實在要苛責,也只能是:宋朝沒有出現一個漢武大帝、唐太宗一樣雄才大略的皇帝,否則,雖然“我太難了”,但未必不能逆天改命呢!


關注張小漁,一起讀歷史。

《宋史》

《中國歷史精神》,錢穆著;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著;

《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