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前段時間在瀏覽網頁時,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在阿聯酋宜家,實驗者挑選了兩株生長情況一樣的綠植,給植物裝上保護罩,放在學校大廳,每天接受一樣的光照,一樣的澆水施肥,唯一不同的是,兩株植物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籤:一個是“這株植物被霸凌”、一個是“這株植物被褒獎”。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實驗者收集了學生們積極的或消極的錄音,並將這些錄音分別放在相應的植物“耳邊”循環播放。

“你看起來像塊爛葉一樣!”“你還活著嗎?”“你就是廢物,你一無是處!”“沒人喜歡你!”......被霸凌的植物每天“聽著”惡狠狠的辱罵。

“一見你我就特開心。”“你真的很美!”“你正在改變世界。”“我喜歡你做自己的樣子。”......被褒獎的植物每天洋溢在幸福的天堂。

時間一天天過去,植物一天天發生著改變。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發生,那盆被“言語霸凌”30天的植物,葉子枯黃,形態萎靡;而飽受稱讚的植物,則生氣勃勃,長勢喜人。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語言的威力是有多恐怖!聽不懂人類語言的植物不一定知道那些錄音的內容,但它能通過語氣感知到語言散發出的不友好甚至是厭惡,而這些精神上的虐待也會造成令人無法想象的後果。

正如一位參與實驗的小女孩說的那樣:“如果植物都能被影響,那麼我想人一定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的認知和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在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很多事很多人。有些際遇令人振奮,激勵我們付出最大努力,也有些令人震撼,甚至會摧毀一切。

我們常常會說“環境造就人”,不一樣的外部環境,對人的心理以及精神面貌都會帶來不一樣的影響。當你處於友善積極的環境中,你的臉上也會浮現笑容你的內心也會充滿鬥志。反之,當你處於輕視疏遠的環境中,你的內心會不自覺地產生自我懷疑甚至是自我否定。

而這些負面的言語表達或者暗示就是精神虐待,也稱冷暴力。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何為冷暴力?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種,其表現形式多為通過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冷暴力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家庭冷暴力,二是職場冷暴力,實際上都是一種精神虐待。

家庭冷暴力多指夫妻雙方產生矛盾時,漠不關心對方,將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懶於做家務等行為。

職場冷暴力以一種無法言說的壓力將我們孤立起來,讓人感覺不寒而慄,上班如同坐牢。

雖說以前也聽說過冷暴力這個詞,也僅僅是知道這個名詞而已,並沒有想過去查查資料進行一些實質性的瞭解。第一次真正去認識這個詞,源於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著的《冷暴力》一書。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醫學博士,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治療師、被害人學專家,專攻精神暴力行為,主要研究職場上的精神虐待。從這些作者簡介上可以看出,作者本人是被害人學專家,並且專攻精神暴力行為。都說專業出真知,伊裡戈揚的這些身份比一般的心理治療師的視角更加準確和客觀。

伊裡戈揚認為:精神虐待是一種冷暴力,不同於身體虐待,這種行為可以傷人於無形,不留痕跡,難以界定,但會給受虐者的心靈造成極大的摧殘。很多時候,施虐者會在表面上示弱,故意讓其他人認為這種施虐與受虐關係是雙方你情我願,甚至是受虐者自作自受,有時連受虐者自己都會被這種暗示洗腦。

精神虐待的危險性就在於此,如果缺乏對這類現象的認識,受虐者經常意識不到自己受到了傷害,陷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無法脫身。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反而像是正常現象。這種過程始於不尊重他人、說謊或單純的操控行為。我們只有在深受其害時才會發現難以忍受。當這種行為的作用對象未能加以回應,精神虐待就會進展到下一階段:出現明顯的虐待舉動,對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而受虐者不確定能否獲得他人理解,所以只得默默承受。

這種道德迫害一向存在,若發生在家庭裡,則通常不為人知;若發生在職場,視當時的就業情況,人的容忍度會有所不同。如果發生在高失業率時期,受虐者就會因為想要保住工作而身心健康受到損害。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是個非常普遍但不易被發覺的現象。伊裡戈揚根據其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對這類現象進行了定義和闡釋。在《冷暴力》一書中,她詳細列舉了婚姻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行為,並用實際案例做了說明。

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有哪些,該如何應對?

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按家庭成員又分為夫妻間的精神虐待和家庭中(即父母對孩子)的精神虐待。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因關係的特殊性往往最難界定。其精神虐待手法十分細膩,不著痕跡,旁觀者容易將其解讀為兩人之間單純的衝突或“打情罵俏”。精神虐待的關係必須要有過於忍讓的伴侶才能發展下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在夫妻之間的精神虐待中,這句話直接劃分了夫妻間的強弱勢。那個不管不顧的人往往極易成為掌控者,當發現“所愛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過依賴彼此的關係,精神虐待的衝動便會升起。而那個小心翼翼,生怕“外人看笑話”一心抱著息事寧人態度的人,便會成為夫妻關係中的受虐者。

在正常相處的情侶之間,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應該是能對戀情產生正強化作用的。然而以自戀的施虐者為主導的情侶或夫婦,其關係可能會使致命的,因為言語攻擊和暗中傷人已成為慣例,且有系統。

自戀的施虐者令伴侶處於陰晴不定、無所適從的情境中,藉以施展掌控力,讓伴侶動彈不得。他通過壓抑和制服伴侶,迫使對方屈從與“他人的控制”,那正是他自己最恐懼且不計一切代價要回避的。

不肯為婚姻失敗負責,往往是觸發精神虐待的原因。對婚姻抱持理想化想法的人,會一直與配偶維持著表面正常的關係,直到有一天必須在新舊關係之間做出選擇。要這種人全面承擔舊關係失敗的責任是不可能的。當愛意不在時,另一半就要負起責任,因為對方犯了莫須有的罪。雖然施虐者的行為舉止中早已沒有愛,口頭上卻往往不承認。

受虐者一旦發現中了配偶的計,就會陷入嚴重的焦慮狀態,而由於欠缺溝通的對象,所以單靠一己之力也無法擺脫。而施虐者為取信於人,往往迫使伴侶做出令人譴責的惡行,以便否定對方。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家庭中的精神虐待

出現在家庭裡的精神虐待會產生無法打破的相互聯繫,一代接一代傳下去。它往往讓周圍人不易覺察,並會帶來日益嚴重的傷害。

有時候,這種虐待躲在“教育的幌子”下。兒童面對“成人壓倒性的力量和權威,沒有開口的餘地,甚至被剝奪了直覺”,他們是無力抵抗的。《國際兒童權利公約》認為,下列對待兒童的方式有損其心理健康:

  • 言語暴力
  • 虐待與貶損的行為方式
  • 拒絕給予愛與親情
  • 不符合年齡的過度或不相稱的要求
  • 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

家庭暴力絕對不會無害,施虐者會對其想要毀掉的孩子直接施暴,或通過間接的方式,讓孩子收到不良後果的影響。

直接虐待表現為父母有意或無意的拒斥。父母自我合理化的理由是:都是為了子女好。“那個小孩很難教;他什麼都學不會,你只要一轉身,他就會給你搞得亂七八糟!”然而施虐的父母在意的無非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法國心理治療師伯納德·倫珀特這樣描述這種打擊無辜受虐者的拒斥:“

在某些家庭,沒有愛是一種系統化的虐待,重擊著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僅是缺乏愛,更是有計劃的暴力,孩子不但要忍受,還會將其內化,以至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轉為自我傷害的行為。

由此形成一種荒謬的循環:父母責備子女笨手笨腳,反會使他們不靈光,距離父母的理想越來越遠。孩子不是因笨拙而被貶低,而是因被貶低而變得笨拙。拒斥他的父母總會找到理由,來為這股暴力傾向開脫,然而暴力的成因在於孩子的存在本身而非孩子的行為。

在間接暴力中,施暴者想要摧毀的對象大多是配偶,只因子女在現場,又不願與被害的父母斷絕關係,於是也成了受虐者。孩子被當做“那個人”的孩子而受到攻擊。

當父母各說各話而且立場完全相反,做子女的怎能有正確的想法?尚若這種心理疑惑不能由其他成人以常識加以化解,孩子就有可能自我戕害,比如厭食症、暴飲暴食或其他成癮的行為。

羞辱的言詞及暗示,會形成負面制約或洗腦的情況。受此虐待的孩子不會抱怨遭到不當對待,反而拼命想要獲得拒斥他的父母的認可,當一次次的努力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時,他會因此產生負面自我形象(我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並認為自己罪有應得。

施慮的父母並不會真的動手殺死孩子,只是會不斷貶損他的人格,直到孩子變得一文不值,宛如不存在。父母藉此虛偽地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孩子卻喪失關於自我價值的意識。對於家庭冷暴力,伊裡戈揚是這樣總結的:“當暴虐發生在家庭裡,造成個人絕望,虐待便達到目的:讓人感覺失去靈魂,彷彿行屍走肉。我們在這類案例中必會發現共通點:無痕跡、不流血、沒有屍首。失去靈魂的孩子仍然活著,一切如常。

在親子領域,母親或父親也必須學著去辨別對子女直接或間接有害的人物,尤其當此人是近親時並不容易發現。

就算不是所有的受慮兒童日後一定會成為虐兒的父母,惡性循環卻已形成。每個人都可能把內在的暴力施加於別人身上。愛麗絲·米勒告訴我們,受掌控的孩童或成人,久而久之會忘記自己遭到的暴力:求知的意願必須被抹去,但是受虐症候群會重複出現在他們身上,或是發洩到別人身上。

針對夫妻與家庭的實用建議

1、調整應對方式

認清虐待的過程,接受施虐者是危險而邪惡的事實,並明白自己為婚姻或家庭的衝突負全部責任是不合理的。放棄容忍到底的理想,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必須做到自我防禦,不要為其所害。

對話和解釋毫無用處,因為在施虐者看來,受虐者必定是錯的,至少他的一切言行都值得懷疑,且居心不良,滿口謊言。所以在遭到精神虐待者的折磨時,要遵守一個基本原則:停止為自己辯解。

萬一要直接接觸,選擇有第三者在場是最好的辦法。通過第三者,間接接觸,可以讓受虐者爭取時間想出正確的回覆方式。

當兩人分開後,虐待行為若通過電話繼續,那就果斷換號碼。信件也應該請別人幫忙拆閱,以隔絕其帶來的少量毒藥和痛苦。

2、行動

打破惡性循環。把危機攤在眾人面前,這是促成改變的唯一方法。讓危機拖得越久,真正爆發時的情況會越糟糕。

3、心裡對抗

從心理上對抗虐待行為,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有時只要有一個人表達信任,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使受虐者重獲信心。真正有價值的支持來自於懂得重點在陪伴、提供幫助、不做評判的人,

4、法律介入

為了保護受慮者不因直接或間接挑釁而做出不當反應,唯一的做法就是採取嚴格的法律措施,並避免雙方有任何接觸。精神慮待案若牽涉到子女,尤其是他們也遭到操控時,受慮者必須先救自己,才能去保護子女遠離慮待關係。受慮者必須克服子女的排斥或猶豫,因為子女寧願一切維持原狀。在法律方面則必須採取保護措施,以避免任何可能重啟虐待關係的接觸。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職場上的精神虐待

何謂職場上的精神虐待?

我們所謂的職場精神虐待,是指任何藉由言語、表情、姿勢或者文字來侵犯個人人格、尊嚴或身心完整的舉止,以及危害此人正常工作或破壞職場氛圍的行為。

職場上的這種心理戰包含兩個要素:

  • 濫用權力:經常很快暴露,令被害員工無法接受。
  • 精神操控:起初較不易察覺,破壞力較大。

起初,精神虐待和騷擾的惡意並不明顯,但卻在暗中擴大。捲入者原本不願為此發怒,發生爭吵和受欺侮時也不想聲張。但攻擊層出不窮,受慮者不斷身陷其中;長期下來便會自覺不如人,並向惡意、卑鄙的操控屈服。

顯然人不會因為精神攻擊就當場倒地不起,但的確會受傷。每晚下班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並感到屈辱、身心受創,要恢復實在很難。

群體中有衝突很正常。因一時氣憤或壓力大而說話傷人沒什麼大不了,事後能夠道歉更好,會造成傷害的是一再重複的挑釁和羞辱。

當虐待行為出現時,就彷彿打開一具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的機器。

從拒絕溝通、打擊信心、破壞名譽到孤立、欺凌、迫使受虐者犯錯,再到性騷擾,這些便是職場上的精神虐待的階段之分,而每個階段的共同點就是拒絕溝通。

虐待行為必定是衝突的結果。瞭解它是源自相關人員的性格還是公司的組織結構所致,是十分重要的。並非所有的衝突都會演變為虐待,必須有幾個因素相配合:

  • 工作關係非人性
  • 公司權力至高無上
  • 姑息養妊者或成為其幫兇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針對職場的實用建議

1、調整應對方式

認識精神慮待的過程,並在情況允許時加以分析,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你覺得某個人或不止一人持續的敵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你的尊嚴或心理受到傷害,這極可能就是精神虐待。

理想的對策是儘快應對以免落得辭職走人的下場,這是唯一解決困境的辦法。

在首次發現精神虐待的跡象時,最要緊的是記下任何形式的挑釁或攻擊。然而就像家庭裡的精神虐待,在職場上想要保護自己的難處,也在於缺乏明確的證據。受虐者因此必須蒐集所有的虐待徵兆和跡象,寫下對所受虐待行為的描述,複印任何可能為自己辯護的證據。

目擊證人的參與也有幫助。可惜在發生精神虐待的職場上,同事往往會因害怕遭到報復而與受虐者撤清關係;此外,當施虐者瞄準獵物時,周圍人通常是隔岸觀火,不會插手。不過只要有一個目擊證人,多半已足夠使受虐者的指控得到採信。

2、行動

在家裡你要停止自我辯解,才能擺脫施虐者的掌控,但在職場上,你必須不厭其煩地回應對自己不利的溝通。為預防慮待行為發生,你不能讓命令或指示中存在任何模糊暖昧,並要明確不確定之處。寧可讓別人認為你多疑甚至是偏執,也不要被抓到把柄。

未能終止虐待過程的僱主,其管理層不太可能主動提出和解,所以提出的責任就在受虐員工身上,可藉由工會或律師的協助來進行。

3、採取預防措施

預防最重要的意義是為受虐者、員工及組織提供資訊,讓大眾明白精神虐待確實存在並相當常見,而且是可以避免的。

唯有人才能處理人際關係,並讓它步上正軌。虐待行為是因為受到鼓勵或姑息才會發生的。消除職場虐待行為,最重要的是企業僱主與高層管理人員在其影響範圍內重新強調對人的尊重。

瞭解冷暴力,從這裡開始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是個非常普遍但不易被發覺的現象。虐待並不只會發生於婚姻、家庭和企業組織裡。凡是在有競爭的團體中虐待都在所難免,比如學校,比如在網絡中......

冷暴力的實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們經常營造出熱情、積極而吸引人的表象,對他人進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證明。伊裡戈揚清楚這一點,她希望通過本書喚起受虐者對冷暴力的認識,同時也讓她的同行們留意到某些危險的跡象。

在《冷暴力》一書中,伊裡戈揚根據其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對這類現象做了全面、充分的解讀,並提出了應對方法。

我相信,每個善良的、正直的,甚至施虐者本人都可以看看本書。你可以通過行為、心理上推斷某個人是不是精神上的施虐者,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發現自己是不是受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