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10个国王无人敢懈怠,究竟写了什么?

一个人喜好


在小说《西游记》中,通关文牒中的文字很多,不罗嗦,先看原著中通关文牒内容: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印章)

一提到110个国家这个数字,就不是小说《西游记》了,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西行事迹。在《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中,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了110个国家,还有传闻的28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当时玄奘从中国走到印度居然途径了一百多个国家,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周边小国实在太多,笔者只是初级历史爱好者,不能全部说出这110个国家的名字,请读者见谅。

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正史中,在那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年代,玄奘法师凭借唐朝的一纸文牒就能“路过”多国,绝对是当时大唐帝国实力的体现。在通关文牒中,最有威慑力的应该是“大唐”二字。

贞观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唐帝国是那个年代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帝国。长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当时长安城的繁华程度是让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街市上车水马龙,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络绎不绝,长安百姓对外国人早已见怪不怪。码头上更是一片繁忙的景色,大量货物络绎不绝的抵达长安,同时也有大批的货物出口国外。

大唐贵族甚至雇佣了“洋管家”。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一带的男仆人很受唐朝贵族的青睐,因为这些人勤劳肯干,性格淳朴,而且还很忠诚,贵族给他们起名为“昆仑奴”。女仆以来自新罗地区的女子最为抢手,人们把她们称作“新罗婢”。这些人都以能够被唐朝贵族选中,入贵族为仆为荣。因为能够到这些“豪门”工作,就意味着她们已经被长安接受,结束了“长漂”生活,而且个个收入不菲。

全亚洲甚至大半个世界的人都争先恐后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淘金。在这种大背景下,玄奘西行路上经过的这些国家,全都在唐帝国得到过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他们巴不得和唐帝国的关系更进一步。所以一般都不会制肘刁难,反而給于足够的尊重和方便。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小国根本若不起唐帝国。玄奘法师是以皇帝特使身份西行的,如果阻扰玄奘法师就等于打了唐王的脸。万一若怒了唐王可不是闹着玩的,毕竟,一旦唐王发起火来,连亲兄弟的面子都不给。最可怕的是,唐帝国有实力可以随时把它们从邻国变成属国。

所以,玄奘西行凭借一纸通关文牒能够畅通无阻,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通关文牒上写了什么,而是因为当时玄奘身后的帝国太强大,再加上玄奘法师在唐朝的地位能够直接和唐王说上话。大部分国王都想通过玄奘法师这条途径和唐王搞好关系,拉拢还来不及呢,哪能刁难呢?例如,贞观十年发生的这件事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到达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按照常规程序,玄奘团队首选和当地官员进行交涉,说明来意亮出通关文牒。地方官不敢怠慢,立刻上报上级官员。当天,“大唐特使”入境的消息就被国王阿蒂法那摩得知(估计这个国家很小,从边境到皇宫一天时间就能到达)。

可是阿蒂法那摩病重不能下床,但为了“结交”玄奘,派出了特使去玄奘所住的驿馆替自己接待玄奘,同时负责照顾玄奘在国内的一切起居。玄奘见到阿蒂法那摩派来的特使后,让特使转达唐王和自己对国王的问候,拒绝了国王阿蒂法那摩安排的豪华接待,而是自己带着团队去涂罗嘛亚寺求经了。

一个国王派特使接待一位外来的唐朝僧人,足以证明当时唐朝的国际地位。如果在清末这样的落寞时期,僧人去国外求经无论如何是不会得到这种待遇的。

归根结底,玄奘凭借通关文牒能通过110国无人敢怠慢,不是因为文牒上写了什么文字。而是因为唐帝国的强大。


无笔


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10个国王无人敢懈怠,究竟写了什么?(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我们看西游记,唐僧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首先会说:“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拜佛求经,恳请......”,然后递上一个小本本,国君就会乖乖的在上面盖上大印,一路上没有哪个国家敢为难唐僧,只有女儿国国王仰慕唐僧,才把通关文牒留下了作为下次见面的诱饵。

这个小本本到底是什么东西,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这个小本本叫做“通关文牒”,是唐太宗李世民赐予唐僧的,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名就回到长安时,通关文牒上盖满了各国的印章,例如: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等。

唐太宗看了之后高兴的说“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其实,在唐朝,他有一个正规的名字叫做“过所”,就是通过水陆关隘时必须出示的交通证明书,唐朝为了保证正常的贸易往来、稽查行旅、防止偷税漏税、逃避徭役、拐卖人口,甚至是清查境外破坏活动,制定了严格的过所制度,一般都由尚书省或者是地方督抚、州颁发,如果外出不带“过所”是很麻烦的,唐僧要是没有这个东西,估计还没有到西天呢,就可能涉嫌走私珍稀动物而被捕。

唐僧的通关文牒上是这样写的:

这本通关文牒很有意思,他没有什么外交辞令,就是讲了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唐僧取经的前因后果,并请求沿途各国给予方便,见牒放行。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话气息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一个梦,梦中泾河龙王向他求救,因触犯天条,玉帝派大臣魏征明日午时监斩泾河龙王,他请求太宗明日午时不要让魏征到其他地方去,就可以救下自己的命,太宗答应下来,第二天召魏征陪王伴驾,君臣在凉亭喝酒下棋,太宗认为只要缠着魏征过了午时就不负龙王请求了,快到午时,魏征趴在棋盘上睡着了,太宗一看放心了,这下他哪里也不会去了,见魏征睡得满头大汗,便为他打扇乘凉,不一会,徐茂公、秦叔宝提了一个龙头来报,说是天上落下之物,魏征恰好醒来,说此龙是他梦中所斩,刚才在梦里提剑追龙,一时追不上,太宗为他打扇,助他赶上孽龙,斩下龙头。

夜间二更时分,泾河龙王提着首级向太宗索命,太宗大叫醒来,落下脉弱体虚之症。经菩萨指点,派法师玄奘到西方拜佛求经,超度生灵。

为什么通关文牒需要各国的国君亲自盖章呢?

按照常理,通关文牒由各地方衙门盖章就有效了,如果都让国君盖章,早就累死了,为什么唐僧的通关文牒都是由所在地的最高统治者盖章呢?

这就涉及到级别问题了,出发前,唐太宗认玄奘为御弟,相当于亲王级别的,大唐的亲王到这些番邦小国(说是国家,其实很多就是一个城市),对他们来说是相当于天国上差,必须高标准接待,所以,很多国家的国王接待唐僧都是设国宴级别的斋饭,国王亲自陪着吃斋,不敢怠慢。

其次,三藏法师在大唐时已经是很有名气,他的名声通过商人和使者传到了沿途各国,这些国家很多都信奉佛教,所以,对唐僧是相当的客气。而且,唐僧不仅肩负取经任务,同时还相当于大唐的文化使者,大唐使者路过贵宝地,不拜会一下国君,人家会有想法的。

第三,让国君盖章,不但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地方官员见到国君印章必定会多行方便,好吃好喝好招待。

真正的唐僧取经没有御弟、没有通关文牒、更没有盖章,而是偷偷溜出来的

现实生活中,唐僧本名叫陈祎,父亲是隋朝的县官,去世后,十几岁的陈祎被二哥带到寺庙里,受哥哥影响,他也出家为僧,法号玄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刚当了一年的皇帝,玄奘就请求李世民让他到印度寻找最原始的佛经,结果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搭理他。

一个原因是当时唐朝正与西边的突厥作战,属于敏感时期,朝廷担心有人出去泄露机密;二是当时佛经根本不受朝廷待见,唐朝国姓是李,与老子李耳同姓,所以道教是唐朝的国教,玄奘的请求自然引不起李世民的重视。三是,李世民刚刚登上帝位,国家人口稀少,所以对人口外流控制的比较严格。

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玄奘法师决定铤而走险,悄悄溜出去,这属于私自出国,到了边关的时候差一点被守城将领送回来。唐朝实行村坊制度,别说出国了,没有批准出个县城都费劲,由此可见玄奘西行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

从陕西到甘肃,从玉门关出去,走进了茫茫的大漠,来到了西域地区,幸运的是,这些西方路上,还不少的西域小国崇尚佛法,因此对唐玄奘的到来非常热情。

唐僧能顺利到达印度,一路上全因两个贵人相助。

一个是高昌王麴文泰,麴文泰的高昌国,在当时的新疆,实力仅次于西突厥,在麴文泰的帮助下,唐三藏在整个西域还是畅通无阻的,麴文泰给了唐僧不少的物资和随从。

第二个贵人是西突厥可汗——统叶护可汗,这位可汗送给唐僧一队突厥士兵,武装护送唐僧上路,由此可见,通关文牒根本用处不大,在大军的保护下,唐僧的西行之路其实走的并不是很痛苦。

到了印度后,唐僧认真钻研佛法,有了很高的提升,在印度名声很大。等他从印度回来时,相当于是衣锦还乡了,李世民都亲自召见他,还埋怨唐僧出发前为什么不给朝廷说一说,唐僧听了之后,那时相当的尴尬。





葛大小姐


  在《西游记》中,大家总能看到这一幕:每当唐僧到达一地后,第一件事便是呈上通关文牒,让当地的国王或最高行政长官盖章。而那些国王在看到通关文牒上的内容后,突然会对唐僧变得毕恭毕敬,收起之前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很多人就很好奇,李世民给唐僧的通关文牒上究竟写着什么内容呢?竟把这些小国的国王吓成这样。今天爆史君就带大家来回忆下相关内容。

  唐僧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他原以为没有孙悟空的护送,自己也能同猪八戒和沙僧一同起达西天。没曾想,还没走多远,就被黄袍怪给抓了起来。这黄袍怪乃天上的奎木狼下凡,猪八戒和沙僧联手都打不过。正在唐僧垂泪之际,突然有个女人出现在了唐僧的面前。

  通过一番交谈,唐僧才得知,此女名为百花羞,乃宝象国公主,在十三年前的八月十五夜被黄袍怪抓了回来。在这十三年中,虽然她已为黄袍怪生儿育女,但却始终想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而百花羞之所以主动与他交谈,就是想通过唐僧将自己在此地的消息传递给父亲。唐僧看百花羞能救自己出去,自然乐意做这个顺水人情。于是在百花羞的帮助下,唐僧领着猪八戒和沙僧狼狈逃走。

  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唐僧逃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宝象国。当然,他也没那么傻,一去宝象国就吆喝自己是为公主送信来的。他先是打着西天取经的名义,来宝象国倒换通关文牒,让国王在上面盖章。宝象国国王早就听闻唐朝是个大国,又得知唐僧是个高僧,立刻宣他进来。唐僧在呈上通关文牒后,宝象国国王通览一遍,一刻不敢耽误,立刻取出宝印给盖上。那通关文牒中究竟写了什么呢?原文如下:

  啥意思呢?就是说,我乃南赡部洲大唐天子,自登基以来便事神治民,如履薄冰,早晚不敢耽搁。但在日前却因失救泾河龙王被吓得丢了三魂七魄,去地府逛了一趟。好在阳寿未尽,又被冥君给放了回来。此后我便广陈善会,修建道场超度亡魂。恰逢观音菩萨现出金身,指点我西方有佛经可超度亡魂。于是我特遣三藏法师到西天拜佛求经。若到了你们地盘上,希望你们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大唐贞观十一年,然后通关文牒上盖了九颗大印。

  为何国王们看了都不敢懈怠呢?首先是对于唐王朝的敬畏。李世民在当了皇帝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万邦臣服,即使远在西域的小国也听过他“天可汗”的威名。这通关文牒说白了就是唐僧的护照,有强盛的大唐做后盾,有哪个国家敢随意给唐僧甩脸子?而且李世民也在通关文牒上写的很清楚,唐僧是在为他办事。西域诸国巴结唐太宗还来不及,哪敢得罪于他?因此当他们看过通关文牒上的内容后,便会立刻照章办事。

  其次,对于鬼神的敬畏。大部分国王都是凡夫俗子,一生都没有见过神仙。但李世民却在通关文牒上说,他不仅见过泾河龙王,还下过地府,连观音菩萨都亲临唐朝指点他们进行西天取经。有这么多的神灵庇佑,他们更不敢轻易得罪。万一不小心惹下哪一位,把他们也拉下地府咋办?所以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他们也不敢为难唐僧。

  最后,给自己结个善缘。李世民也说了,他之所以派唐僧西天取经,就是为了让他回来超度亡魂,普及佛法。而有亡魂的国家并不只有大唐一个,如果与唐僧交好,那在他回来的路上,让他给自己国内的民众分享一下也好啊!所以出于这种考虑,他们也会认真对待此事。当然,也有不把李世民放在眼里的,那就是女儿国国王。她想将唐僧留下成亲,所以便私自在李世民所赠的通关文牒上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名字,让他们去替唐僧把经取回去。当然,她最终也没能如愿,唐僧还是无情的离开了。可惜了这段姻缘!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在前往印度取经的过程中,非但没有通关文牒,反而还是偷偷溜出国的,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偷渡”。他所经历的国家,也不仅仅是《西游记》中的十几个,而是128个国家。在取经归来后,玄奘将自己的旅途经历写成了《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述了128个国家的都城、疆域、地理、文化、历史等种种详细信息,对于中原王朝了解世界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对于后人来讲,这本《大唐西域记》才是中国前往西邦诸国真正的“通关文牒”。


Boss爆史


唐僧的通关文牒是唐王发给他的“国际通行证”。

唐僧每到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面见国王,倒换通关文牒。据悉,在通关文牒开头表明了身份,“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中间是唐僧取经的原因,文末是唐王的要求,“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

唐朝是当时强国,真正意义上的天朝上国,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因此西域诸国必然不敢怠慢唐朝使者。再加上最后一句,“不灭善缘,照牒放行”,意思是如果不放行,那么就是灭善缘,接下来唐朝的大军可就到了。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是偷偷出国的,因此他身上不会有通关文牒。据悉,唐僧到高昌国后,受到高昌国国王麹文泰的隆重接待,并结为兄弟。麹文泰想要唐僧留下,但唐僧不肯,为此,麹文泰沿途写了24封信,给予放行。因此,《西游记》中的御弟哥哥很有可能是麹文泰的兄弟。


五味社


这是小说和电视剧当中的情节,与真实历史并不相符。根据玄奘本人口述所形成的大唐西域记,以及玄奘的徒弟们撰写的三藏法师传,都证明玄奘当时是偷渡出关的,并没有获得唐朝政府的认可。所以玄奘在回归的过程当中,没有立即回来,而是现在西域休整了一段时间,并同时向李世民上书,希望获得李世民的宽恕。之后在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之后才携带佛经回到长安。

而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当时,唐王朝对于西域的控制力并不强,很多西域国家是依附于突厥。玄奘的唐人身份,并没有为他带来太多的便利。他在高昌国的时候遇到了国王麴文泰,两人一见如故。高昌国王一度希望玄奘留下来成为国师。但玄奘的取经决心非常坚定,只得作罢。不过他为玄奘准备了大量的随从和取经路上的物资。并且以国王身份向西突厥国王请求帮助玄奘前往印度。至此之后,玄奘的取经道路才比较顺利。后来玄奘很顺利的见到了西突厥国王,并且得到了他的帮助,护送他到了现在的阿富汗地区。之后路途不再艰险玄奘以求法僧的身份最终到达那烂陀。

而在小说当中,没有对通关文牒的内容进行描写,所以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设计的。当然在小说当中确实呈现出了很多西域国家迫于大唐淫威而对玄奘非常恭敬的情节。这种情况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不过却和之后的历史相呼应。李世民在与突厥交战失利之后,为了一雪前耻,积蓄了多年之后发动了对突厥的总攻,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唐王朝获得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权。在玄奘回国的时候,玄奘就发现,原本的高昌国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唐王朝的辖地。


用户4325101516


历史的真实是:唐太宗未曾给过这样一本通关文牒。唐玄奘也没见过唐太宗!

唐僧俗姓陈,15岁出家。生于公元600年。经过几年的潜行修习,法名玄奘的小和尚发现当时各家各宗对佛教经文中的讲解说法不一。记载也矛盾百出。才萌生了去印度取经的念头。那时唐朝刚建立不久,边境战乱不断。玄奘和尚报批的申请并没有得到批准。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闹饥荒,朝廷只得放开百姓外出谋生,玄奘乘机混入难民中离开长安,开始他的西天求法之行。公元645年(唐贞观19年),玄奘携带在印度搜集的大小乘佛经520箧、657部。以及大量书籍、佛像返回中国。回国后,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院,主持译场工作,先后译出大小经律论1330余卷。

历史上的皇帝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于佛教还是采取扶助、利用政策的。但在唐朝建立不久,唐太宗又经玄武门之变的余温波及。何来精力分管一个和尚西天的亡命之旅?

又何来御弟一说呢?

我只是还原历史的真实。戏说一类的事,还是在小说中寻找吧。


袁氏无双


《西游记》里开头就说到大唐高僧玄奘临行去西天取经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在送别他的时候便给了他一本通关文牒。这本通关文牒使得唐僧一行人无论走到哪个国家任何地方都可以畅通无阻,通关文牒的内容大概是:“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这篇碟文的大致意思也就是李世民说自己登基以后,勤政爱民势必亲为,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但是因为失救泾河龙王,被祖辈责怪,三魂七魄突然去了阎王那儿。还好阳寿未绝,才被阴曹地府里的冥君放了回来。起死回生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广陈善会,修建水陆道场超度亡魂。刚好观音菩萨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现出金身指点西方有佛法可超度亡魂,所以才派了玄奘法师历经千山万水去西天拜佛求取真经。如果到了西邦诸国,希望各位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




大唐在古代封建史上是个实极为强大的国家,因此这本通关文牒一出,其他各国的国王在看到碟文后都是一致的对唐僧放行了。这其中也不乏信仰尊佛的人,他们看到唐太宗所写的曾见到观音菩萨真身便大为向往,于是唐僧这一路上都是畅通无阻的。


sunflower197


唐僧又叫做唐三藏,原名为陈奇。后人因为他对佛学做出了巨大奉献而尊称其为“三藏大师”。至于唐太宗李世民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是否确有其事呢?待笔者跟大家去一探究竟!



版本一:李世民未曾给过唐三藏任何通关证明

电视剧里《西游记》的部分故事都是编造的,假的,与历史现实严重不符合。这部电视剧里的唐僧何其荣幸,不仅仅有三个师徒为他忠心效命,还有李世民对他的大力支持。他们师徒三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有当地的重要人员礼遇招待和接风洗尘,这其中有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唐三藏手里持着李世民赠予他的通关文牒。

然而,事实上在李世民那个时期,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远不如道教在大唐盛世的地位和影响力。况且,整个唐朝,除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多数的皇帝都是信奉道教为多,尤其是唐高宗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建朝以来,李渊立即下令建立了老子庙宇;李世民执政时期也在全国下令老百姓们都信奉道教,倡导道教与庙宇同在,而且女道士的地位优于僧侣。更有甚者,他们直接把佛教排名在道教之后。

由此可见,佛教并不怎么受当时的统治者的欢迎,如果说李世民未曾给过唐三藏任何的通关证明,这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毕竟在他心里,这不是最重要的宗教。

版本二:唐三藏拿着李世民给的通关文牒畅通无阻,广受接待和尊敬

当时的唐朝是何等的繁荣富强,相信大家也是知道的。只要李世民放话出去,说唐三藏是我唐朝的大使,奉我的命令前去取西经,这样的话,其他各国的领导者恐怕也不敢不从了。毕竟唐朝地大物博,经济发展高度发达,综合实力雄厚,这样的国家任谁都想攀附一下,搞好邻国关系,以便他日遇难也好讨要帮助。





据传,李世民给予唐三藏的通关文牒是他自己亲自刊发的,这上面盖有大唐皇帝的宝印,由此证明通关文牒持有者是大唐子民,这说明了持有者是大唐的特别使者,还望各国友好相待。任何与大唐搞好关系的国家,或者是大唐藩属国,再或者是慑于大唐声威的国家见到这本“通关文牒”后都会给予唐三藏通行以及一定的帮助,什么接风洗尘更是不在话下。

这份通关文牒上面写着唐三藏的身份,还有李世民跟佛教的渊源和缘份,以及唐三藏去往西天取经的缘由,最后的部分就是申明如果他国对唐三藏不敬的话,不要怪他李世民无情。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一种策略,先礼后兵,让他国心服口服,对唐三藏恭恭敬敬。也许是他国夜郎自大,才敢对唐三藏为非作歹,因为但凡有点见识的国家都不会作出如此不识好歹的事情。


七辈子向善


历史上的唐玄奘是个偷渡者,他身上并没有带大唐帝国的官方文件。不过他作为国威远播异域的大唐帝国的僧人,在100多个小国受到礼遇,也是情理中的事。

玄奘10岁就出家为僧,刻苦专研佛法。但随着修为和学识的精进,他发现一些佛教典籍并不完整,有些经义也不通畅,于是产生了去佛教发源地探寻奥义取回原本的想法。于是在贞观元年,也就是627年,玄奘给朝廷上了表文,希望能去印度寻求佛法真经。

唐太宗刚杀了兄弟没几年,才开始正式当皇帝,根本没意识到宗教信仰的教化能量,所以没批准玄奘出国。玄奘的出国热情没有就比熄灭,他决定偷偷地上路(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这一去不是十万八千里,而是五万多里。

玄奘选择的线路是通过西域各国,然后穿帕米尔高原,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登国进去印度。沿途的国家,不是曾被大唐虐过的,就是久仰大唐威名的,虽然玄奘没有正式的官方文件,但就凭着他流利的汉语、僧人的形象和唐朝人的身份,估计也会被礼遇有加了。

玄奘没有“通关文牒”,但沿途的风土人情、异国的瑰丽风物,自然也会记录下来。这在后来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这也足以证明玄奘的旅途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并非杜撰。


玄奘在印度各地不仅学习研究佛法,也不停地游历,期间还受到大名鼎鼎的戒日王的重视,为他举办了大型的佛法辩论会,结果玄奘用广博的知识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玄奘在印度收获了知识、信徒和尊重后,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带着大量的原版佛经回到了长安,立刻引起巨大轰动。

这时候,唐太宗也来锦上添花。他亲自接见玄奘,假惺惺地说:法师你也太见外了,当时要去取经,怎么也不和我打个招呼啊?我好给你准备盘缠和随从!玄奘是出家人根本不知道拐弯抹角,直接把皇帝给怼了:当时我给你写了好几次信呢,但你都没当回事,我就只能偷渡了。

唐太宗虽然脸色很不好看,但还是硬着头皮表扬了玄奘,并给他配备了人手翻译佛经。皇帝看中的,还是宗教教化人心的巨大作用。玄奘也由此名垂千古。

顺便说一句,玄奘的翻译助手里,有个著名人物,此人法号辩机。他不但才华横溢英俊不凡,还把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抬上了僧床,也是千古风流人物啊!



李飞叨


西游记大家肯定都是看过的,一下就想到了唐僧的经典台词,贫僧是从东土大唐来去往西天取经的......然后就是一大段,最关键的是每次拿出那个通关的文牒时,每个国王都是认真地接着,然后给唐僧盖章之后,都会好好的招待他们师徒几个才会让他们离去,很多人就好奇了了,当时的大唐是有多么的强大,而唐太宗给的通关文牒更像是一道圣旨,每个国王都很敬畏。
在唐朝存在的那个年代,唐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着让诸国臣服的强悍实力。
因此在有着李世民给出的最高级别通关文牒下,这一路上是没有什么国家胆敢阻挠唐僧的,除了女儿国国王因为仰慕于唐僧,请求他留下之外,基本上没人敢拦他的去路。
关于李世民为唐僧准备的这份通关文牒,大家可以往下了解一下。
这就是西游记世界中李世民为他御弟唐僧准备的通关文牒,而在现实的历史中,唐僧是没有通关文牒这么好待遇的。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现实中的唐僧西行,在现实历史中,唐僧原名叫做陈祎,父亲是隋朝时期的一名县官,在当地有着非常良好的名声。
只不过在他父亲去世后,才十来岁的他就被他成年的二哥给带入了寺庙中,从此在他哥哥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和尚。
在出家后,他的法号是玄奘,所以人们一般会将他称之为玄奘法师。
在李世民篡位成功的第一年,玄奘法师就向李世民提过想去印度寻求最原始佛经的请求,只不过李世民因为两种原因没有回复他。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唐朝正在和西边的突厥作战,因为担心有人会把军事机密泄露出去的原因,所以不允许有人在这个敏感时期往西出境。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唐朝当时对佛教的不重视,唐朝的国姓是李,老子也姓李,因此在唐朝立国后,他们把道教定为了自己的国教,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对佛教是很不重视的,这才会对玄奘法师数次提起的要求一直不管不问着。
在这种出镜无门的尴尬处境中,玄奘法师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他决定要偷偷跑出去。
玄奘法师最开始是从长安城出发的,而长安城就是我们现如今的陕西西安。
在经过长途跋涉后,他从陕西来到了甘肃,然后从甘肃的玉门关出关,跨入了茫茫的大漠,在经历种种波折后,玄奘法师来到了当时的西域。
唐朝时期的西域就是我们现如今的新疆,在唐朝时期,这一块地区还不属于我们的掌管范围,这里当时大大小小林立着很多的西域小国。
而恰巧的是,这些西域小国中有不少国家是崇尚佛法的。
再加上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力重大,因此西域人对于玄奘法师这个来自于唐帝国的佛门来客就显得非常热情。
在玄奘法师来到高昌国的时候,高昌国王甚至一度请求他留在高昌国。
不过玄奘法师的态度非常坚决,在他坚决的态度下,高昌国王最终只能无奈地把他放出了高昌国,并给他准备了足以在西域一带使用的各种通关文书。
玄奘法师接下来一路走走停停,在穿越了西域诸国后,他来到了中亚的吉尔吉斯坦。
当时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当时他们就如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一样,零零落落存在着大量的小国。
在玄奘法师差不多修行到一定高深境界后,他又深入了印度地区的各个小国中,开始和当地的各大佛门高僧展开了友好的交流学习。
在这一切一切完毕之后,玄奘法师这才回到了唐帝国,而那个时候的他,早已在印度地区成就了巨大的名声。
在归来的时候,他几乎是相当于锦衣归来的,名声之盛惊动到了李世民,因此接受到了来自于李世民的召见。
当时李世民已然忘记了曾经玄奘法师请求出国的事情,还问玄奘法师之前出国的时候为什么不跟自己和朝廷说明,一度引发了尴尬状况的出现。
所以说这就是唐太宗给唐僧的通关文牒,这种通关文牒只存在于西游记世界中,现实中玄奘法师是完全凭借着自己一己之力、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才最终前往天竺求得到原始佛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