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數據不會說謊,單就鏡組出貨量來說,專用的相機已經只佔整個行業1%左右的份額,而超七成都被手機佔據,雖然我們都知道相機與手機在機械性能、成像素質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上限差,但也無法掩蓋廣大人民群眾鍾愛使用手機拍照而非相機的事實。對於一個商業化運作的廠商來說,出貨量一定是在董事會上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既然全世界人民都很愛拍照,相機作為專用型設備各方面都會更加出色,如果能從手機圈子裡搶一點份額,豈不美哉?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那麼手機攝影的優勢是什麼?第一是掏出來就拍,拍完就能修,修了就發朋友圈,一套流程一般不會超過3分鐘,效率飛快;第二是手機上看照片對相機來說還有一個非常巨大的降維打擊:屏幕小,縮圖比例非常高,隨便用一個10年前的450D之類的開ISO 3200拍攝後,在23英寸全高清顯示器和5.5英寸手機屏幕上鋪滿來看,你會發現前者簡直各種渣,後者就要好很多,這是因為縮小出圖分辨率/增大圖片DPI會使高頻信息迅速超越我們的視覺敏感上限,而大多數噪聲恰恰也就在高頻區域,所以那些不好的東西全都被我們給“腦補”掉了。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換言之,在手機上刷微博、微信、頭條、知乎什麼的其實並不需要特別強的硬件性能,而相機的第一大優勢是什麼?硬件性能……所以我對定位於小白用戶的佳能M100在畫質上不會有什麼要求,好歹也是大幅碾壓手機傳感器的APS-C(即便是手機中最大的1/1.7英寸,佳能APS-C面積也是它的足足7.8倍),理論上再差也差不到哪去(邊寫邊測,希望不要被打臉)。

第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價格,因為大多數人對相機,尤其是可換鏡頭相機是存在價格恐懼的,而佳能在這方面應該是做足了功課,M100的15-45/55-200雙鏡頭套機的國行價格才4299,多瞭解一下就知道這個價格在APS-C雙頭套機這種組合裡真算是很便宜了。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第二個問題是外形,M100有好幾種配色方案,其中就有明顯定位於女生的粉紅色,屏幕可以向上翻180°,變成類似自拍取景的角度。重量相當輕巧,機身302克,15-45mm鏡頭130克,55-200mm鏡頭260克,這仨加起來才692克,跟一臺不帶電池和存儲卡的6D2機身差不多,便攜性沒得說。但它居然不支持機身OTG直充,必須摳出電池上座充,這一點就挺不人性化的,落後於很多競爭對手。除此之外6.3Wh的電池續航300張左右,快門狂魔可能需要多備用一塊電池,LP-E12的第三方電池也不過幾十塊錢,原廠129,也還好。

所以,E100性能沒有太多的顧慮,價格也很友好,體型也小巧,那問題的核心就來到了操控性上,我帶它出去真的會有很好的效果,同時還很方便麼?手機即便是各種美顏APP,界面也都相當簡單直觀,而M100的機身設計也很直觀,拋開了會讓萌新們蒙圈的各種“看不懂”的檔位設定,總共也就三個檔:自動、照片拍攝、視頻拍攝。第一和第三很好理解,第二個其實就是一個各類拍攝玩法的大雜燴,包括大家熟悉的PSAM檔都藏在這裡面,老司機們也能很快就找到自己熟悉的位置,所以它的第一步是直觀上的簡化。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第二步則是加入了屏幕觸控功能,畢竟對標的是手機,可以用觸控來選擇對焦點,也有人臉識別等功能,不過這就牽扯出了一個比較明顯而尷尬的問題:佳能是目前產品等級定位最森嚴的相機品牌,沒有之一,M100的定位在整個佳能EOS M系統中只能排在第三檔(跟單反一樣,數字越小越高端,比如M5就是旗艦),但它整套無反系統的速度上限卻很低,這就相當於M100是在本來個子就小的幼兒園裡,選出來的個頭最矮的那個……

關於相機速度的文章我之前推送過,對無反而言速度就是生命線,它的最直觀表現是連拍,即便不帶自動對焦,M100也只能6.1fps,而如果帶上自動對焦就只能4fps了(全系最強的M50也只有10/7.4fps),而且M100的模數轉換速度很慢,而且沒有做堆棧式的設計,這就導致捲簾快門下最上行像素和最下行像素積分+模數轉換時間差很明顯,這會造成以下三個問題:視頻中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果凍效應、無法支持高分辨率視頻(所以限制在全高清)、預留給對焦機制的時間很倉促(追拍移動中的行人時,半按快門人臉追焦還勉強能跟上,但一旦開始連拍,很快就會跟丟,M50甚至在4K輸出時無法使用全像素雙核對焦)。

作為對比,目前手機傳感器模塊大量開始上堆棧式設計,速度已經開始起飛,華為P20 Pro的片上相位差對焦速度就挺快的,而且支持全寬超採4K、連拍也絲毫不慢,再加上手機傳感器小、等效光圈小、景深夠深,追拍時不容易脫焦,也幾乎沒有屏幕黑視,在這方面M100還真是沒什麼優勢。

除此之外速度慢還會帶來一些操控上的瑕疵,尤其是弱光下,因為無反結構是傳感器取景測光成像一把抓,弱光下電子取景需要配合拍攝參數,進行相對較高倍的信號放大,這意味著對傳感器和機內傳輸速度有一定的要求(雖然取景預覽的分辨率其實很低),而M100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太理想,弱光下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取景丟幀卡頓,對焦也會慢到懷疑人生,而新一代,或者說至少2017年的手機在弱光下都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同類型的競爭對手相機也基本不再有這個毛病。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第三步是加入了各種直觀創意拍攝模式,比如連拍4張自動合成的手持夜景多幀降噪,可參考上圖,左側為單張ISO 12800,右側為4張ISO 12800機內處理,可以看到隨機讀取噪聲被成功壓制。除此之外還提供了機內處理的柔焦效果、不同曝光組合連拍合成的HDR模式、模擬移軸效果的玩具相機、可以提供平滑皮膚效果的美顏拍攝等等。

第四步是手機數據直傳,發朋友圈的照片當然要在手機上修才靠譜,M100支持WIFI功能,甚至還專門設計了一個物理按鍵,手機可以藉由APP傳輸數據,以及控制相機進行拍攝等等,它還針對百度雲和新浪微博做了優化,可以在相機鏈接WIFI的情況下直接上傳,想法還是比較好,但開源性不夠,同志仍需努力。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一個階段性的結論:在M100的操控性上可以看出佳能想要靠攏手機的努力,但顯然,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行,而且這也算是拿自己短處PK別人長處,接下來就應該看看理論上相機的硬件優勢究竟在M100上還保留有多少,又能發揮多少。

都聽說過底大一級壓死人,準確來說就是等效光圈大一級壓死人,同一顆F1.8鏡頭,在M100上等效光圈就是F2.9左右,但在1/1.7英寸傳感器上等效光圈就只有F8.2,即便快門和ISO相同的情況下出片亮度一致,信噪比基準也足足差了近3檔。但M100標配的EF-M 15-45mm F3.5-6.3 IS STM鏡頭在廣角端是等效24mm F5.6,華為P20 Pro的主攝像頭是等效27mm F8.2,其實兩者的信噪比差距僅僅1檔,純硬件地來說弱光下M100還有一點優勢(當然,這部分偏理想化,拋開了實際設計中很多細節上的必要條件),不過手機犀利就犀利在算法更貼合用戶需求,極端一點的甚至會瘋狂地用銳度換信噪比,哪怕100%放大後細節都沒了也無所謂,誰讓手機屏幕小,大家也不愛數毛呢,這方面相機的顧慮顯然要多得多。

先來看噪聲測試吧,首先是讀取噪聲,在不改變光圈和快門的情況下,以ISO 6400正常出圖參數為準,逐級降低ISO數值,這時候實質是降低了對阱勢電壓的放大器增益倍率:以放大器為界,把在此之前引入的讀取噪聲與輸入信號相加,再乘以增益倍率,得到包含前端讀取噪聲的信號,然後跟放大器之後的傳輸噪聲相加就是我們的輸出信號。所以顯然,放大器增益倍率下降,前端讀取噪聲就下降,進而降低總噪聲,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輸出信號,也就是出片亮度降低,需要後期Photoshop手動補償,並觀測噪聲表現。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左圖為ISO 6400原圖,右圖為ISO 800後期補償3檔,能查看原圖的話不難發現3檔補償對M100來說還算可以接受,相對ISO 6400來說噪聲表現比較接近,基本算是滿意。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然後是補償5檔的測試,可以看到通過ISO 200強制提高亮度會導致更明顯的噪聲,其實這對於手機上看圖倒是影響不大,因為高DPI可以讓我們腦補抹掉很多噪聲,最要命的是出現了很明顯的偏色,事實上這個問題在補償4檔時就已經出現了,這對於後期來說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就算是朋友圈也不能發這種像紫薯吃多了拍出來的照片啊……在這方面M100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同規格機型裡不算拔尖的。

接下來是與畫幅正相關的散粒噪聲性能,以ISO 100為基準得到正確曝光參考,然後固定光圈,通過逐級加速快門降低通光量,降低輸入信號(還記得前面提過的總信號組成麼?),散粒噪聲信噪比逐級降低,出圖亮度也逐級降低,在後期Photoshop裡重新提高亮度,觀測噪聲表現。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先看3檔欠曝補償的對比,相對左側的參考圖來說,右側的後期補償圖比較明顯地增加了一些噪聲,但我覺得這個幅度對APS-C來說還算可以接受,也沒出現明顯的偏色。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4檔就不一樣了,可以看到右圖開始出現偏色,噪聲大幅上揚,基本可以判斷為不可用,所以5檔也就不必再測。

所以正確的高感測試應該是在光照強度居中時,畢竟真正用到高ISO的只會是弱光環境。就JPEG直出來說,M100即便在ISO 6400也不會有明顯的噪聲。但JPEG的機內降噪在很大程度上是信噪比和銳度/分辨率的互換:因為噪聲也主要在高頻區域,降噪就意味著同時抹掉高頻區域的信號,形成塗抹,機內降噪影響最大的還是在暗部: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這是同一張M100的ISO 6400照片在標準機內降噪設置下的JPEG直出(左圖),和RAW原文檔(右圖)的對比,即便是不放大看也應該能夠看到兩者在細節上存在明顯的差別,RAW要好很多,而放大後也不難看出R AW的噪聲要更明顯。如果在Photoshop裡手動調,可以處理出細節和噪聲更均衡的效果。

M100沒有五軸防抖,較長時間曝光引來的熱噪和暗電流噪聲主要取決於傳感器本身的製程和機身散熱設計,簡單對比一下吧。首先在ISO 100時,將30秒和1/30秒的全黑曝光圖(純噪聲)分別後期加5檔補償以便觀測: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放大之後可以看到右側的30秒長曝相對左側的1/30秒會有更明顯的噪聲,如果把放大增益倍率變大,也就是提高ISO,當ISO 3200時,依然是對比30秒和1/30秒,即便後期只補償1檔曝光,就可以看到以下對比: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很明顯,ISO 3200時右側的30秒曝光噪聲比起左側的1/30秒要大很多,如果進一步增加到ISO 6400,對比就會更劇烈: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這時候可能即便是手機看文章,在不放大的情況下也能看出區別吧,較高的熱噪和暗電流噪聲,以及補償後出現的橫紋模式噪聲都挺明顯,這都說明M100並不算是一個適合做各類慢門或延時攝影的機身,尤其是星空等需要開高ISO的主題。

M100最高只能拍全高清50P,35Mbps碼率的視頻,說實話是有點落伍了,視頻拍攝中可以繼續使用全像素雙核對焦來追蹤,並支持觸控對焦。但最大的問題是它不能用盡傳感器全寬來取景,換言之就是視頻模式下還有裁切,等效焦距的換算倍數還要更大,保守估計在2倍左右,具體就懶得計算了,可以看下面的照片/視頻模式取景上下左右裁切對比: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而且以M100這塊傳感器的速度來看,這個取景寬度我胡亂猜測應該也是合併像素才得到的,並不存在什麼大幅超採的情況。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最後聊聊鏡頭,M100雙頭套機的設計目的顯然是儘量輕便的同時兩鏡走天下,從焦段覆蓋來說等效24-72mm、88-320mm確實是能夠覆蓋廣角和長焦端,在拍得到比拍得好更重要的到此一遊主題上,M100雙頭套機的組合是很有殺傷力的。

但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大家應該都懂,按行貨的拆機頭來算,EF-M 15-45mm F3.5-6.3 IS STM的只需要300塊 ,EF-M 55-200mm F4.5-6.3 IS STM則是1800塊,前者的性能相當普通,而且光圈很小,45mm長焦端就只有F6.3了,除此之外我手裡這顆存在比較明顯的場曲和像散問題,如下圖: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圖像左側靠近中心,可看到銳度表現還不錯,但越靠近右側,也就是圖像邊緣,畫面出現了梯級式增加的徑向模糊,所有邊緣都有這種問題,這就是典型的場曲現象,即便收縮到F10也難見起色,不排除是公差較大的因素,但這又會說明品控一般。除此之外暗角也比較大,光圈全開色差寬度比較大。機身結構採用半自動機制,收納時需要手動收回伸出鏡組的部分才能實現體積的最小化。

55-200mm這顆鏡頭的像場分辨率比較均勻,但軸向色差還是很明顯,長焦端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球差,如下圖: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可以看到焦外的高反差邊緣存在綠色色差,同時整個畫面“柔焦化”,這就是比較典型的球差。除此之外光圈較小的問題也依然存在,屬於比較典型的陽光頭。與此同時最近對焦距離較長,55mm端會顯得有些拘謹,在相對照度較低的對焦條件下容易拉風箱。鏡身依然是塑料材質,不過變焦環很寬,顆粒表面手感舒適,作為很多玩家所說的“窮人三寶”之一,EF-M 55-200mm F4.5-6.3 IS STM總體還是合格的。

競爭對手其實是手機?佳能M100無反測與評

最後的總結:作為一個4000塊出頭的雙鏡頭套機,佳能M100適用於絕大多數家庭用戶,今天提出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相對性的,對於到此一遊隨手拍,回家電腦上隨便看看JPEG、發發朋友圈的普通玩家來說幾乎都沒什麼影響,畢竟很多問題在不放大圖像的情況下也基本看不出來,這也正是應對手機應用方式的一種降維策略。M100的優點是比較經得起後期折騰,價格便宜、外形漂亮。與配置類似的競爭對手是索尼A5100(16-50/55-210)套機,它與M100的設計非常接近,其實仔細想想還是可能會有點尷尬的,畢竟A5100是2014年發佈的老機型,但綜合素質相對並不遜色,應該算是選對了起跑線吧……

PS:接下來的測試是適馬SD Quattro或者佳能70-200mm F4L IS II,想看誰就在評論區告訴我吧,不過下週略忙,也可能先上一篇新MacBook Pro的體驗,到時候大家佛系閱讀吧,謝謝捧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