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不是“捐赠者”而是“伙伴”,这才是非洲选择了中国的原因!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举行。

不是“捐赠者”而是“伙伴”,这才是非洲选择了中国的原因!

这是今年中国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论坛成员包括中国、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及非洲联盟委员会。随着峰会开幕,世界舆论场“中非话题”持续增温,各方人士纷纷解读,不过有一个声音总是若隐若现——

非洲为何如此青睐中国?中非关系何以如此亲密?

是因为钱吗?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每年为援建世界其他贫穷国家进行专项拨款,尤以非洲国家居多。

不是“捐赠者”而是“伙伴”,这才是非洲选择了中国的原因!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中国在2010-2012年的对外投资中超过一半给了非洲。2016年,中国对非投资、贷款已超1000亿美元大关,较2010年增长了近50倍。

不过倘若仅以援助金额衡量,有个问题就解释不了了。因为要说“撒钱”,西方国家更是大手笔且出手更早。

数据显示,二战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累计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2011年发展援助委员会对非援助仍然达到了326.11亿美元。就连台湾当局的“蔡省长”,这些年也没少跑非洲搞“金元外交”,但一样收效甚微。

那么,中国的独特“魅力值”是什么?

先来看一个例子。苏丹,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是非洲面积第三大国,自然资源丰富。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与欧美进行了“石油合作”,但一次因为在海湾战争的立场被欧美遗弃,一次又被列入“支恐”名单被单边经济制裁,兜兜转转几十年,始终未能摆脱贫穷。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其时任总统巴希尔访华邀请中国公司帮助勘探和建立石油工业。短短7年时间,中国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全套石油工业体系,让其成为石油出口国。

不是“捐赠者”而是“伙伴”,这才是非洲选择了中国的原因!

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左)在蒙内铁路移交仪式上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这恰恰是中国对非合作理念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根本所在。

麦肯锡咨询公司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总共为非洲带来了数百万计的工作机会,三分之二的中国企业为当地人提供技能培训,二分之一的中国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还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企业为当地引进了新技术。

恰如有人所言,非洲人民承受过500多年殖民统治,包括300多年奴隶贩运,殖民主义是什么,他们最清楚。

不是“捐赠者”而是“伙伴”,这才是非洲选择了中国的原因!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很“豪气”,但他们的援助往往附带着苛刻的政治条件:只有达到西方的“民主”和“良治”标准,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按其要求改造本国政治经济体系的非洲国家才可能获得援助。而且,即便按照要求改了,欧美国家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往往不负责输出完整的工业链,最终非洲国家也只是纯粹的经济殖民地。

而中国从来不会把方案强加给谁,秉持的是平等合作的理念。即便是简单的叙述用词,中国也非常注意:对非洲更多的不是“捐赠者(donor)”而是“伙伴(partner)”,不是帮助而是“合作(cooperation)”。

中国前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前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刘贵今也举例说,

自己曾两次与非洲南部一个与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商谈建交事宜。当时,该国的总统是商人出身,一直在为建交“开价”。中国政府予以拒绝,并再次强调建交不是买卖,如果时机不成熟,我们可以等,“等了十几年,他们换了一个总统,愿意无条件与中国建交”。

当然,中国并非“冤大头”。

中国对非合作助力非洲经济腾飞,非洲之于中国战略意义同样非同一般。

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林松添就曾说到:非洲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最可靠的“战略同盟军”。

“同盟军”的描述可谓相当形象了,非洲有50多个国家,是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占联合国成员国总数四分之一强。过去,是“非洲兄弟将我们抬进了联合国”,现在国际局势波诡云谲,美国孤立主义倾向加剧,非洲仍是中国外交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和战略依托。

不是“捐赠者”而是“伙伴”,这才是非洲选择了中国的原因!

此外,中国和非洲,两者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总体而言,我国与非洲国家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双方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方面互有需求。而且随着非洲人口增加,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将有望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商品、服务贸易和工程承包市场。不说别的,仅华为一家公司而言,其全球收入的15%都来自非洲。

“中国的到来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这种捐助国与接收国的叙事。” 在《致命援助》一书中,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直言不讳。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不是谁的“地盘”——中国深谙这个道理。过去,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走进了非洲。相信未来,中非合作将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双方迎来更多的发展奇迹。

不是“捐赠者”而是“伙伴”,这才是非洲选择了中国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