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震區特寫|救災帳篷下的溫馨生活

震區特寫|救災帳篷下的溫馨生活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家園碎,山河落淚。

此刻,

對於墨江5.9級地震受災群眾,

小小帳篷不單是遮風擋雨的棲身之所,

更是愛的化身,

庇護著受過傷的心靈。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截至9月9日20時,墨江5.9級地震災區共設立帳篷集中安置點69個。

一個個帳篷組成一個溫馨的“家”,給受災群眾遮風擋雨的地方。

9月11日20時30分,記者來到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曼平村大老窪村民小組帳篷集中安置點,探訪小小帳篷內正在上演的動人故事。

藍色救災帳篷的溫暖燈光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聯珠鎮曼平村大老窪村民小組是墨江5.9級地震受災比較嚴重的一個村民小組,整個村民小組共有28戶人家,幾乎每一戶的房屋都受損嚴重,不能繼續使用。

記者到達大老窪村民小組時,眼前幾乎所有的房屋都出現傾斜或倒塌變成了危房,房子周圍遍地是震落的瓦礫。

在大老窪村民小組計劃建蓋活動中心的空地上,當地政府在此設置了帳篷集中安置點,幫助受災群眾搭建了16頂救災帳篷。如今,28戶受災群眾根據性別按照一頂帳篷4到6個人的標準住進了救災帳篷。

夜幕降臨,大老窪村民小組帳篷集中安置點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16頂藍色救災帳篷中透出一道道燈光,給大老窪村民小組的村民們增添了幾許溫暖。

“地震發生後的幾個小時,來幫助我們的人就來了,解放軍、醫療隊、電工等等都來了,幫我們搭好帳篷,通了電,住處外面的水池也拉來水管灌滿了。”幾名圍坐在黨員服務站聊天的村民告訴記者。

“房子倒了,不過政府送來了帳篷、被子,米、肉也都拉進來給我們了,餓不著也冷不著,真是要好好感謝黨,感謝政府。”村民白琴芬說。

受災兒童帳篷內開心入眠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天色漸晚,剛滿4歲的陶駿成和媽媽楊換英鬧起了“睡覺氣”,纏著鬧著,非要母親陪他玩一陣才肯入睡。楊換英被鬧得沒了脾氣,只得和丈夫陶東明一起陪小駿成在手機上看起了動畫片。

“也是多虧有了政府隨時想著我們老百姓,什麼都幫我們照顧到了。帳篷搭起來,電也扯進來,手機網絡信號也是滿格的,我放個動畫片哄下娃娃睡覺也方便,不用擔心手機沒電、沒信號,不然要怎麼哄這個‘熊娃娃’睡覺都不知道。”楊換英告訴記者。

花甲老人帳篷下熱水泡腳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村民李畔婼今年65歲,每晚臨睡前打點熱水泡個腳是她多年來的習慣。

“房子著震了住不成,我別的不擔心,就擔心住進帳篷不方便,晚上睡覺前拿熱水洗不成腳。”李畔婼告訴記者。

在一旁幫李畔婼洗腳的兒媳白琴芬接過話頭說:“不過住進帳篷後才知道擔心都是多餘的,集中安置點走出去一小段就有個小水池,水利部門的人在我們搭帳篷的時候就來幫我們把皮管扯通了,水池水隨時都灌得滿滿的,用水相當方便。另外幫我們接電線的電工師傅也是做的好,老公找了個電熱水壺在這邊燒水也不會跳閘,婆婆要洗熱水腳真是相當方便。”

老黨員帳篷內發揮餘熱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當年我們開路、修路苦工分,那就是拿著把鋤頭硬生生的往大山包上挖,還不是被我們‘挖翻吃’了,這會日子比我們那會好多了。房子倒了不要急、不要怕,我們團結起來,跟著共產黨,什麼難關都過得去……”

村民陶法知,1966年成為預備黨員,1967年成為正式黨員,是一名黨齡超過50年的老黨員。住進帳篷後,他每晚都會到黨員志願服務站裡面坐一會兒,給在裡面的年輕村民講講過去老一輩的“奮鬥史”,鼓勵年輕人不急不躁,在黨的帶領下自立自強,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共渡難關。

在老黨員陶法知的鼓勵下,大家都信心滿滿。“聽聽老黨員過去的故事,再對比我們現在的條件,真的好太多。過去那種差條件,老前輩們都能幹事創業,我們現在這麼好的條件還不能戰勝這次災害,就真的說不過去了。”聽完老黨員講的故事,村民小組長陶正光感慨道。

震区特写|救灾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