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關鍵時期,北京這些小區的防控措施還在走過場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

當前是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階段,需要全市繼續付出艱苦努力。按照相關規定,社區要進一步落實封閉式管理、體溫檢測、出入登記、公共空間管理、出租房屋管理等各項防控措施。此外,各類商超也要對上崗員工和顧客測量體溫,體溫正常方可進入。

不過,隨著疫情防控出現積極向好的態勢,防疫工作的倦怠感有所萌生,一些工作不到位的細節有所暴露。不少市民反映,在防疫第一道關卡“測溫”這個環節,部分小區及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就出現了測溫走過場、測溫槍不準、使用不正確等問題,令防控工作打了折扣。

靈境衚衕6號樓

刷卡進樓門 不用測體溫

坐落在靈境衚衕與羅家衚衕路口東南角的靈境衚衕6號樓,是一座典型的開放式居民樓。與一些臨街而建的居民樓不同,靈境衚衕6號樓並沒有屬於自己的院牆或欄杆。推開單元門來到樓外,面前便是市政道路。多達16個單元,臨街而立又沒有圍牆,再加上保安疏於管理,這些不太“給力”的因素疊加,讓靈境衚衕6號樓的疫情防控工作存在隱患,也引發了居民的擔憂。

關鍵時期,北京這些小區的防控措施還在走過場

靈境衚衕6號樓單元門大敞,進出缺乏管理。

3月2日,接到居民反映後,記者來到靈境衚衕6號樓進行探訪。順著靈境衚衕的人行便道一路向東,從該樓的16單元到1單元,一路走過,沒有人詢問記者是不是本樓居民。記者在樓前等候片刻後,既沒有測溫,也沒有出示出入證,便順利地跟隨一位居民通過門禁進入樓內。

該樓一些住戶表示,疫情發生後,出入靈境衚衕6號樓全憑手中的門禁卡,不需要進行體溫檢測。“跟其他小區比是有差距的,你看我們邊上這些小區,無論居民是走路還是開車都是先測體溫再憑證進入。”據樓內居民說,這一情況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雖然每天樓前都有一名保安進行巡邏,門禁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封閉管理的作用,但在體溫檢測和樓門管理方面仍有隱患。

記者觀察多時,安排在6號樓前值守的保安,更多時間是坐在樓西側的椅子上,他向東巡查的頻次並不高,更不會對進入樓內的人員進行測溫和檢查。採訪期間,外賣人員進入樓內送餐的情況時有發生。

有人為了進出方便,還將部分單元門用滅火器卡住,大門敞開,進入連門禁卡都不用了。

關鍵時期,北京這些小區的防控措施還在走過場

外賣人員通過呼叫,直接進入靈境衚衕6號樓內。

記者將問題反映給該樓所屬的府右街南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此前他們也曾考慮對靈境衚衕6號樓進行封閉式管理,但因為地理環境所限,一旦封閉會佔據人行道,導致居民及行人繞行到馬路上,也不安全。綜合考慮下來,便制定出以單元為單位、配發門禁卡的進出措施。“以現在的情況來看,想要在每個單元前安排專人測溫也不太現實。目前,我們已經加大了巡查和樓內消殺的力度,對現場值守人員也做了嚴格的規定。下一步會繼續探討研究,儘快把測溫這個短板補上。”


安貞苑小區

測溫槍鬧“罷工” 經常測不準

市民反映,位於北三環勝古中路一號院的安貞苑小區,在測溫這一環節上也存在不足。3月2日,記者來到此小區探訪。

小區東門外“請主動出示居民出入證,配合測量體溫”的通知非常醒目。每當有行人及車輛準備進入小區時,門口處的工作人員都會走出崗亭,對相關證件進行檢查。

雖然查證的過程比較嚴格,但在這一過程中記者卻遲遲未能看到測溫槍的身影。

關鍵時期,北京這些小區的防控措施還在走過場

車輛進出安貞苑小區只需出示車證,無需測溫。

“小區門口是有測溫槍,但測出來的溫度經常不準,所以後來我們測得就少了。”小區居民王先生告訴記者,有一次測溫槍檢測出來他的體溫只有33℃,後來工作人員鼓搗了半天,再測的時候顯示的體溫值才相對正常。“我覺得測溫槍多少有點兒中看不中用,也不知道完全依賴它到底靠不靠譜兒?”王先生疑惑地說。

在一個多小時的探訪中,記者注意到,絕大多數居民進入小區前都會主動出示出入證,朝著崗亭旁的工作人員晃上一晃便可進入小區,其間並沒有居民被要求停下來進行測溫。

關鍵時期,北京這些小區的防控措施還在走過場

安貞苑居民進入小區只需晃晃出入證。

“我就被測過一次體溫,還是我主動要求才給測的。”剛走出小區準備去買菜的居民劉女士說,“疫情發生後,小區就給每戶居民都配發了出入證,在人員進出管理上比較到位,但就是測溫這一塊,還需要更嚴格些。現在去哪兒都要測溫,這項工作我們小區也不應該放鬆。”

小區明明配有測溫槍,為何測溫工作卻不到位?為了探明問題出在哪裡,記者隨後聯繫了安貞苑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個小區目前都配發了兩支電子測溫槍,包括安貞苑小區,“硬件”都是有的,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一線的工作人員發現,室外溫度稍微低一點,這兩支槍就會“著涼罷工”,測不出來數據。

“有時我們把測溫槍放在兜裡一直焐著都不行,非得拿到屋裡緩緩,再測才能出數據。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挺著急的。”這位工作人員說,目前他們已將這一情況向上級部門進行了反映,社區方面也在尋找解決辦法。


東高地益民市場

測溫“早嚴晚松” 防控打折扣

位於東高地南街的益民市場,有東、西兩個出入口。這個露天市場的東側,主營果蔬、肉類、水產等各類食品,西側則以服裝飾品等店鋪為主。每天早晚會有大量居民來此購物。最近,有居民反映,白天這裡的測溫工作做得相對較好,可是

到了傍晚時分,出入口處的測溫工作有時會鬆懈下來。

3月1日,記者分別在早晚兩個時段兩次來到該市場。上午10時,正值居民買菜的高峰期,出入口附近來往的人流絡繹不絕。東側出入口處貼有“戴口罩、測溫點”的提示牌,還有4名身穿制服、臂戴袖標的保安正手持電子測溫槍,為準備進入的行人測溫。見此情景,記者也上前進行了檢測。“多少度啊?”滴的一聲過後,記者詢問道。“36.3℃,走吧。”保安低頭看了一眼,允許記者通過檢測點進入市場內。其他人也在測溫合格後被允許進入。

下午5時許,記者再次來到這裡。儘管此時出入市場的人仍舊不少,但出入口的管理已不比白天。上午的4名保安到了下午只剩下一人。面對源源不斷進入市場的人流,這名保安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記者注意到,趁著保安給別人測量體溫的工夫,一些人加快腳步繞過測溫點,徑直走進市場。下午5時16分,一名男子領著孩子來到市場入口。離著入口處還有幾步遠,男子早早兒地抬起胳膊準備接受測溫,但保安卻不知為何,突然轉過身去徑直走向一旁的空地抽起煙來。見此情景,男子只得略顯尷尬地將胳膊放下,帶著孩子走進市場。

關鍵時期,北京這些小區的防控措施還在走過場

下午5點,益民菜市場測溫點顧客還不少,但工作人員已經離開。

針對益民市場存在的測溫問題,記者向東高地街道辦事處進行了反映,並接到了工作人員的反饋來電。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前期與市場管理方的協商中,市場規定的測溫時間應該是從早7時至晚6時,具體結束時間視當天的客流量進行調整。“我們與市場方面進行了核實,他們表示,這兩天確實存在保安下午5點多就要去其他地方接班的情況,市民反映的情況確實存在。”該工作人員表示,街道已責成市場方按規定時間完成進出市場人員的測溫工作。

專家支招

天冷如何使用測溫槍

疫情發生以來,測溫成為了進入各個小區、辦公大樓以及人員較為密集的公共場所之前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然而在實際測溫過程中,一些室外測溫點測出的溫度往往會出現低於正常體溫好幾度的離譜情況。是何種原因造成了這樣的情況?測溫槍在日常防護過程中又應如何使用?帶著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業人士。

北京宣武醫院急診科護師王長亮告訴記者,目前普遍使用的電子測溫槍名叫額溫槍,又稱紅外線測溫儀,通過吸收人體發射的紅外線輻射能量來測定體溫。“與水銀溫度計、耳溫槍相比,額溫槍的優點是可以有效避免接觸,且測溫速度較快,適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篩查有發熱症狀的人。

由於額溫槍一般的正常使用環境應當是16℃至35℃的室內,因此在戶外使用時,天氣太冷或太熱乃至被測者剛從長時間開有暖風的車內出來,都會對測溫結果產生影響。對此王長亮建議,在使用環境不理想的前提下,應酌情尋找合適的室內場所再次測量,亦或是使用多種測體溫儀器相互校準。

王長亮表示,“額溫槍是通過吸收人體發射紅外線來進行測溫的,因此在測量過程中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大家無需為這一問題擔心。”

在遇到測溫環境不理想又難以使用水銀溫度計等測量儀器校準的時候,王長亮建議,可以採取以下兩種辦法:

一是先以未發熱人群測出一個參考溫度,將其作為基準,一旦出現明顯高於基準溫度的,立即進行第二次測量。

二是採用溫度不太高的暖寶寶貼在測溫槍外側,幫助其維持正常工作使用的溫度。

王長亮說,小區測溫一般都是室外環境,目前天氣寒冷,測溫槍出現這樣的誤差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在室外環境下,建議測溫槍從額表測溫模式轉換為體表測溫模式,改為測手腕溫度,只要把袖子稍稍提起,測剛才被衣物遮蓋的皮膚表面即可。

“測溫的時候要注意距離。”王長亮通過演示證實,一般測溫槍在距離人體5至10釐米之間便可測出相對準確的溫度。“千萬不要離太近,並不是越近就越準,而且在特殊時期,公用儀器離被測者過近也容易招致反感,這是應該注意的。”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測出的體溫依舊過高也先不必驚慌,可以改用物理體溫計精確測量並確定被測者是否真的存在體溫異常。

王長亮說,大家對小區使用測溫槍測溫這件事正常看待即可。一般情況下,測溫槍的體溫篩查效率是可以保障的,特殊時期應該配合,這對疫情期間小區居民來說是一道有效的保障,但同時也不必跟風,普遍使用並不意味著就是最好的,居家測溫仍然推薦使用最普通的物理體溫計,精準度更高,非公共場所使用,自己消毒也方便。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聖禹 實習生 傅丹桐 文並攝

剪輯:曾麒

監製:曹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