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1、【墨子怒耕柱子】

【原文】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於人乎?”墨子曰:“我將上太行,以驥與牛駕,子將誰策?”耕柱子曰:“將策驥也。”墨子曰:“何故策驥也?”耕柱子曰 :“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譯文】墨子對他的門生耕柱子感到生氣,耕柱子說:“我沒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嗎?”墨子說:“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將鞭打哪個?”耕柱子說:“那我當然鞭打好馬了。”墨子說:“為什麼要鞭打好馬呢?”耕柱子說:“好馬值得我去鞭打。”墨子說:“我也認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氣。”耕柱子醒悟了。

【解析】這篇古文寫了墨子對他的門生耕柱子的批評。墨子用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誡耕柱子,正因為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馬。以此勉勵學生不斷進步,能夠真正承擔得起責任。

墨子的語言,樸實無華,有時甚至是平鋪直敘,沒什麼文采,也不像莊子那樣愛講寓言故事,但他的話語邏輯性很強。他認為“文采飾太勝”,反而會使聽者“迷於其辭,失之其理”,這樣不利於自己的表達、傳播。本文體現了墨子直截了當的說話方式,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個光明磊落、坦誠直率的人。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2、【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原文】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雲是,則請受之。”魯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譯文】從前,齊國攻打魯國,要索取魯國的鎮國之寶-岑鼎。魯國國君悄悄地換了另外一個鼎獻給齊君,並向齊君請求訂立合約。齊君不相信魯君會把真的岑鼎送來,便提出:“如果柳季說這是真品,那麼我就接受它。”魯君只得去請求柳季。柳季說:“您把岑鼎當作是國家的重器,而我則把信用看成立身處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壞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國家,這是臣下難以辦到的事。”魯君無奈只得將岑鼎獻給齊君。

【解析】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現代人早就認識到,信用是人們立身處事的原則,他們將狡狤視為人的惡習之一。本文正說明這個道理。

確實,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不得不使自己與社會兼容,而這紛紜複雜的社會包含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依靠種種社會規範來維繫這些關係,使社會得到正常的健康發展。如果都像魯君那樣言而無信,這個社會也就不可能成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會,人與之間就除了互相欺騙以外,不存在任何關係。因此,做人須講信用,無論統治者或被統治者,都應明白這個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會不穩定的表現,爾虞我詐是人際關係淡漠的結果。但願這種狀況不復存在。至於柳季將個人表現置於國家之上,顯然不太妥當。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3、【秦西巴縱麑】

【原文】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與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譯文】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燒煮它。母鹿跟隨著秦西巴並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將幼鹿)放還給母鹿。孟孫氏回來後,尋找鹿在哪裡。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啼叫,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還給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一年,又採用他把他作為兒子的老師。左右大臣和侍衛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把他作為您兒子的老師,為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解析】這篇出自呂氏春秋,不用多講,這篇文章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第一,我們要知人善用。第二,仁慈最終會獲得別人的認可。第三,知錯就改。第四,不計個人恩怨。第五,自己認為正確,就不要怕得罪人。擼起袖子加油幹。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4、【矛與盾】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穿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什麼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麼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解析】首先,由於攻擊的原因,人類先造出了矛,由於人類還需要防禦被攻擊,同時造出了盾,反之,也是成立的。所以,無論是先攻擊還是先防守,矛和盾需要是同等重要的。在人們檢驗矛和盾誰佔優勢時,發生了用自己的矛攻擊自己的盾的想法,既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考中,進行衍伸,發現萬事萬物都是存在這個原理,揭示了事物對立統一規律的原理。

既是統一性是大前提,既是任何事物內部;統一性的同一性,即矛和盾同時產生,對立性既是同一事物內部存在的兩個方面一定是對立的。這種對立雙方力量的對比和轉化,構成了事物發展的動力,也就是事物的量變過程;當一方絕對戰勝另一方,事物就發生了質變,原來的事物隨之消失,新的事物產生。

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哲學意義。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5、【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原文】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雲是,則請受之。”魯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譯文】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現代人早就認識到,信用是人們立身處事的原則,他們將狡狤視為人的惡習之一。本文正說明這個道理。

確實,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不得不使自己與社會兼容,而這紛紜複雜的社會包含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依靠種種社會規範來維繫這些關係,使社會得到正常的健康發展。如果都像魯君那樣言而無信,這個社會也就不可能成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會,人與之間就除了互相欺騙以外,不存在任何關係。

因此,做人須講信用,無論統治者或被統治者,都應明白這個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會不穩定的表現,爾虞我詐是人際關係淡漠的結果。但願這種狀況不復存在。至於柳季將個人表現置於國家之上,顯然不太妥當。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6、【弈秋】

【原文】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⒀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⒇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孟子說:“對於君王的不聰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沒有能生長的。我見君王的次數很少,我一離開他,那些給他潑冷水的人馬上又圍上去了,(這樣,)我對他剛有的那點善心的萌芽又能怎麼樣呢?(好比下棋,)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 奕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專意,只聽奕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但心裡卻想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解析】同學二人,同是師出名門,可技藝卻大相徑庭,原因何在?並非智力的差異,而是用心不專一,功夫不到家。可見,專心致志方能成功。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7、【齊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譯文】齊國有個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說是吃飽喝足才回家。妻子問跟他一起吃飯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就說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妻子對妾說:“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飯飽才回家,問是誰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可是,從來也不曾見有顯貴體面的人到家裡來。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麼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來,妻子便拐彎抹角地跟蹤丈夫。走遍整個都城,沒有誰停下來與他打招呼交談。最後他走到東門城外的墳墓中間,向那些掃墓的人乞討殘羹剩飯。不夠,又四下裡看看,到別的掃墓人那裡。這就是他天天酒醉飯飽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妾,說:“丈夫,是我們指望依靠過一輩子的人。現在卻是這個樣子。”於是兩人一起在院子裡大罵,哭成一團。丈夫卻一點也不知道,還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風。

【解析】這是一篇精彩的諷刺小品。孟子為我們勾畫的,是一個內心極其卑劣下賤,外表卻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形象。他為了在妻妾面前擺闊氣,抖威風,自吹每天都有達官貴人請他吃喝,實際上卻每天都在墳地裡乞討。妻妾發現了他的秘密後痛苦不堪,而他卻並不知道事情已經敗露,還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幾分噁心。

男主角齊人,分明是當時社會上一個為追求富貴利達而不擇手段的厚顏無恥的典型人物的縮影。他自欺欺人,做著連自己妻妾也被欺騙隱瞞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卻裝出一副驕傲自滿的神氣。雖只寥寥幾筆,但他的醜惡嘴臉已暴露無遺了。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8、【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後鄭國人沒能買到鞋子。

有人問他說:“為什麼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解析】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9、【精衛填海】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裡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解析】精衛填海神話中表現出了人類最本質最永恆的東西:對生存的恐慌,以及在這之上表現出來的人類的永恆的獨有的精神氣質。這些原型主題表現的都是先民緣於最基本的生存而產生的文化意識。這裡的生存僅僅是一種對於生命的珍惜。緣於這種保存生命的初始本能,後世這種危機意識逐漸推延到更深更廣的程度。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10、【楊布打狗】

【原文】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曏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譯文】楊朱的弟弟叫楊布,他穿著件白色的衣服出門去了。遇到了大雨,楊布便脫下白衣,換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沒認出來是楊布,就迎上前衝他叫。楊布十分生氣,正準備打狗。在這時,楊朱說:“你不要打狗,如果換做是你,你也會是像它這樣做的。假如剛才你的狗離開是白色的而回來變成了黑色的,你怎麼能不感到奇怪呢?”

【解析】這篇短文,告訴我們這樣幾個道理。

第一,當朋友誤解自己的時候,不要頭腦發熱,動怒發火;而應該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要學會換位思考,並理解別人。

第二,以短淺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質,是不對的。

第三、事物是千變萬化的,要想正確地認識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第四,凡遇是非,務必先內求諸己,切莫忙於責人!

第五、遭遇別人不友好的表現,應設身處地,反躬自問,不應一味責怪別人。

第六、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一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古典絕佳短文十篇,文雖然,但寓意卻極為深刻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