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何说颛孙子张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为何说颛孙子张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赵汗青

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向北,杜集区石台镇有个“学田地”村。这个村过去归宿州市萧县管辖。

说起“学田地”,就不能不提到孔子的高足颛孙师——颛孙子张。透过《论语》简短的述说,我们可以看到子张是一个有些鲁莽的人。他大概不太注重礼仪,说话随便,连头上的帽子也往往戴不端正,又好勇尚武。这些都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但他在孔门弟子中仍然是比较知名的一位,与子游、子夏齐名。子张的后代自汉代起就世袭了博士官衔,他家种的三百亩地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权,供子孙读书之用,故称之为“学田地”,于是,淮北大地上也就有了一个“学田地”村。自汉代以来,颛孙子张的地位随着老师一起不断提高,北齐天保二年封为萧伯,存奉祀;北周武帝改封为陈伯;宋真宗追封他为宛丘侯,赐墓地、祭田;清雍正时,子张又被加封为陈国公,配享孔庙,位列孔子之左,西位东向,塑像头戴九毓冕,身穿九章服,颇为神气。这是子张所受到的最高敕封。

既然写颛孙子张了,再从一条旧闻说起:

专家建言修复颛孙子张墓园

2012年11月1日上午,颛孙子张墓园保护和利用研讨会在安徽省淮北市文广新局召开,为墓园下一步的保护和规划进行了讨论。

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十二大贤之一,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他的故居就在杜集区朔里镇刘屯村。墓园在一片杨树林中,占地约10000平方米,墓址原有直径约60米的封土堆及院落,院内尚存古树数株和子张墓石碑一块。“文革”期间,子张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封土完全被铲平,参与群众还下挖封土2米深,由于遇到大量大青石而作罢。

如今,仅存的尚未挖掘的陵墓仍处在塌陷区。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颛孙子张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观点以及“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颛孙子张一生追随孔子研究儒学,深探儒学之精华,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与会的专家们纷纷表示,颛孙子张是淮北市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名人,修复颛孙子张的墓园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淮北市的文化品牌,也可以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考古专家,最重要的是我们给后人留下了历史传统文化的骄傲。

2013年4月15日,淮北市部分人大代表再次呼吁修复颛孙子张墓园。

如此看来,颛孙子张对今人是多么的重要。

颛孙子张,(公元前503—公元前446年)名师,孔子的学生十二大贤之一,父辈陈郡阳城人(河南商水县),生于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戊戌正月十三日。幼聪慧,十岁时,值孔子周游讲学于陈(今开封),拜孔子为师。十三岁,随孔子由陈去蔡国(河南上蔡县),后又随孔子由蔡去楚、卫。二十岁时,随孔子返回鲁国。是年,与闵子骞、子贡等同学一起到萧县,游历了萧县东南的天门山(现存有圣人场、晒书台等圣迹)。

二十一岁时,子张跟着孔子叙写《春秋》、编写《礼记》,釐定乐章。公元前497年四月,已丑,孔子病逝,葬于鲁城(今曲阜北泗水之上),子张及部分同学为其守孝三年。

二十七岁时(鲁哀公十八年),子张为孔子守孝结束,将回老家陈国。但因楚已灭陈,于是把家搬至萧地掣牛返定居(现掣牛返有子张故庐),后移居萧地东南一村落(今杜集区石台镇学田村西)。

二十八岁时,子张从萧去鲁求见鲁哀公,劝说鲁哀公以仁德治天下,哀公未采纳子张主张,子张没得到重用。

后子张与子夏、子游等想去游说各国,宣扬孔子的仁道,受曾子劝阻未果。

子张49岁时,隐居在家,不愿为官,只同公明仪研究孔子的儒学,著书立说。鲁悼公六年(公元前446年)子张病故,葬于堀坊村西(今杜集区朔里镇刘屯村南)。子张死后,直至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及其弟子受到尊崇。

汉昭帝时,子张十一世孙颛孙简首封博士,后世世袭,北齐天宝二年,皇帝封子张为萧伯(爵位)。宋真宗时,封子张45世孙书绅土地5顷40亩,专用于子张后代子孙上学读书所用,免纳皇粮。以后,皇帝又封地190亩,专用于子张后代子孙祭祀先祖所用,免交皇粮,子孙享用。

子张后代子孙居住的学田村,村中原有祠堂,祠堂有前后两进院子,前院有门楼,挂金匾和皇帝御赐纱灯。雕梁画栋。后院为祭祀大殿,立有孔子和颛孙子张塑像及颛孙氏历代列祖列宗牌位,共三间。金壁辉煌,蔚为壮观,后毁于日寇侵略者的战火之中,现为颛孙子张76世孙颛孙慈恩及儿孙的住所。

子张作为春秋时代文化名人,古代思想家,一生追随孔子,研习儒学,宣扬仁义道德,建立了孔子儒学思想体系。把“穷至圣人之道”作为最高思想境界。

子张提出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及“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及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的思想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详解颛孙子张

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鲁定公七年,即公元前503年,他57岁病故。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拜孔子为师。那时孔子有三千个弟子,他是很年轻的一个,比孔子小了48岁。古书上说,他长相端正,谈吐举止宽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从容,总之仪表很出众。与子夏等并列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十二哲人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唐代赠“陈伯”,开元八年(720年)从祀。宋咸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候”,再封“陈国公”为列哲位,称先贤 。

子张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中,众多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大戴礼记》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等七篇为子张氏之儒的著作。

由于颛孙师是颛孙氏的名人,颛孙族谱《掘坊志》就把他作为颛孙氏的始祖。颛孙子张晚年定居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学田地村,即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学田地村。什么是学田地?自汉代以来,颛孙子张的后代就世袭了博士的官衔,他家种的三百亩地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权,供子张的子孙读书之用,故称之为学田地。这个村名也是由此而得名的。子张的祠堂现在村内,原先的门楼和雕梁画栋及祭祀大殿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毁在日本侵略者手中。现在祠堂院内只有一棵老槐树,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如今颛孙子张的第76代传人颛孙慈恩及儿孙住在其中。

关于子张的最后归宿,《史记.儒林列传》是这样记载的: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看来,老师去世后,他又回到故国,后来终老于此。子张墓在今安徽省萧县南三十里掘坊村(朔里煤矿西北一公里处),“墓高丈余,广圆一百二十弓”(《大清一统志》)。作为孔子的知名弟子,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他进行了加封,如:北齐天保二年封子张为萧伯,存奉祀;北周武帝改封子张为陈伯;宋真宗追封子张为宛丘侯,赐墓,祭田540亩,给奉祀一员;清雍正时,加封子张为陈国公,配享孔庙,位列孔子之左,西位东向。塑像坐高2米,头戴九毓冕,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这是子张所受到的最高敕封。子张葬于堀(kū)坊(音译),所以我们祖谱又称“堀坊志”,原有牌坊,后毁于黄河水患。我们的堂号为“书绅堂”。子张历史上曾被封为“五经博士”,后代世袭祭祀官,享有五顷祭田地,有专用车辆和纱灯,有见官不跪的特权,世袭的纱灯已在破四旧中被毁。陵墓原有一松树林和石人石马……许多遗迹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但陵墓尚未被掘,仅剩半块石碑残骸,遗址尚在。

颛孙师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历史评价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颛孙师的生平事迹不详,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除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简略记载外,则集中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上。《论语》上有颛孙子张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有别人对他的评价,有他与孔子的十多段对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颛孙子张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观点以及“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为了系统地研究颛孙子张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我们还需从研究《论语》开始。

一、颛孙子张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论语》子张第十九载云:

(一) 子张日:“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己矣。”

这段话译成白话是:子张说:“读书人遇到国家危难时就献出生命,遇到有利可得时就想到是否该得,祭祀时就想到恭敬,服丧时就想到哀痛,这样就可以了”。

这里的士指好的知识分子,见危致命指忠于国家,见得思义,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祭思敬,丧思哀指的是孝敬父母和祖先。这一段总结起来就是子张提出的一个好的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知识分子做到这几点。

这几个条件乍看起来并不是高不可攀,但若要切实做到,又谈何容易啊?

(二) 子张日:“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这段话译成白话文是:子张说:“固守仁德不坚决,信仰道义不忠实,这种人有他可,没有他也可”。

这段话是颛孙子张严厉地批评了那些意志薄弱,背叛自己的信仰和道义的人。从现代的观点来看:那些投身革命又在威逼利诱下叛变革命的叛徒,那些在敌人糖衣炮弹的攻击下经不住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诱惑的腐败分子、蜕化变质分子不正是颛孙子张痛斥的那种人吗?不应该遭到人民的唾弃吗?

(三) 子夏的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这一段话译成白话文为: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应该怎样去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怎么说的呢”?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性行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性行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子张说:“我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而且能够容纳众人,赞美善人而且同情没有才能的人。我是一个大贤嘛,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是一个不贤的人嘛!别人将会拒绝和我交往,我怎么去拒绝别人呢?”

从这段话可看出子张与子夏意见有分歧。对于如何交朋友这个问题,子夏是遵照“守无友不如己者之古训,而子张是守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者之古训”。这两段古训是针对两种不同的对象而言的,对于初学者,因其识别力差,自控力弱,自当慎重择友而交;针对君子而言,当广施仁义,惠于世人。由此可见,子张、子夏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根据不同对象而分别对待。相比较而言,子张的见解更实用些。特别是从今人的观点来看,还以子张的见解为对。我们自然交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为朋友,同时对一般的人也是以广交为好!

从上三段来看,颛孙子张的观点,对今天来说,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若认真学习和领会,对于个人的修养和思想的改造还是大有裨益的。

二、子张与孔子的对话

一部《论语》二十篇,其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就达十三段之多,对话的范围涉及到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原则、待人接物、自身修养等方面。如:怎么做官?怎能善人?什么是明智?怎样提高道德和辩别是非的能力?怎样治理政事?怎样行使自己的主张?什么是仁?等等。孔子对上述问题一一作了详尽的回答,这些对话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座右铭,直到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可供学习和借鉴。

然而,孔子在世时就对他的思想方法有所批评,一则说"师也辟",再则说"师也过",都是批评他不能谨守中庸,思想行为未免偏执和过激,有些急功近利。他大概不太注重礼仪,说话随便,连头上的帽子也往往戴不端正,又好勇尚武。这些都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难怪以后有人责骂他是"贱儒",说他不能成为孔子的传人。

三、《论语》中对子张的评价

1、《论语》十九(十五)云:子游云:“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译文是:“我的朋友子张啊,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括爱人、修身、人本哲学的核心三部分。孔子在答子张问时,仅从修身方面谈仁时说:“能在天下实行‘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五种美德,就是仁了。”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标准订的是很高的,象当时众口皆碑的楚令尹子文,弃马而去的陈文子,可以称为贤者,但也没达到仁的地步。子张虽然也是很高尚的贤者,但也没有达到“仁”的标准。

2、《论语》十九(十六)云: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译文是:曾子说:“子张相貌堂堂啊,很难与他一起做到仁哩!”

3、《论语》十一(十六)云: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译文是:子贡问:“颛孙师与卜商,哪个好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办事过了头,卜商办事赶不上。”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好一些?”孔子说:“过了头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在这里,孔子指出颛孙子张办事容易超出原则的弱点。

4、《论语》十一(十八)云: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柴口唁。译文是: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这里孔子指出颛孙子张偏激的毛病。

由上几段看:颛孙子张:相貌堂堂,聪明好学,办事能力强,但有过激的弱点。

四、《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氏之儒的文献。

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即墨之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

颛孙子张一生追随孔子研究儒学,深探儒学之精华,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颛孙子张是杰出的历史名人,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代影响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