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何說顓孫子張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為何說顓孫子張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趙汗青

從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向北,杜集區石臺鎮有個“學田地”村。這個村過去歸宿州市蕭縣管轄。

說起“學田地”,就不能不提到孔子的高足顓孫師——顓孫子張。透過《論語》簡短的述說,我們可以看到子張是一個有些魯莽的人。他大概不太注重禮儀,說話隨便,連頭上的帽子也往往戴不端正,又好勇尚武。這些都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但他在孔門弟子中仍然是比較知名的一位,與子游、子夏齊名。子張的後代自漢代起就世襲了博士官銜,他家種的三百畝地享有不納皇糧的特權,供子孫讀書之用,故稱之為“學田地”,於是,淮北大地上也就有了一個“學田地”村。自漢代以來,顓孫子張的地位隨著老師一起不斷提高,北齊天保二年封為蕭伯,存奉祀;北周武帝改封為陳伯;宋真宗追封他為宛丘侯,賜墓地、祭田;清雍正時,子張又被加封為陳國公,配享孔廟,位列孔子之左,西位東向,塑像頭戴九毓冕,身穿九章服,頗為神氣。這是子張所受到的最高敕封。

既然寫顓孫子張了,再從一條舊聞說起:

專家建言修復顓孫子張墓園

2012年11月1日上午,顓孫子張墓園保護和利用研討會在安徽省淮北市文廣新局召開,為墓園下一步的保護和規劃進行了討論。

顓孫師,字子張,孔子的學生,十二大賢之一,生於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他的故居就在杜集區朔裡鎮劉屯村。墓園在一片楊樹林中,佔地約10000平方米,墓址原有直徑約60米的封土堆及院落,院內尚存古樹數株和子張墓石碑一塊。“文革”期間,子張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原有封土完全被剷平,參與群眾還下挖封土2米深,由於遇到大量大青石而作罷。

如今,僅存的尚未挖掘的陵墓仍處在塌陷區。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顓孫子張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的觀點以及“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的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顓孫子張一生追隨孔子研究儒學,深探儒學之精華,對孔子的儒學思想體系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與會的專家們紛紛表示,顓孫子張是淮北市歷史上有史可查的名人,修復顓孫子張的墓園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不僅可以提高淮北市的文化品牌,也可以吸引國內外更多的考古專家,最重要的是我們給後人留下了歷史傳統文化的驕傲。

2013年4月15日,淮北市部分人大代表再次呼籲修復顓孫子張墓園。

如此看來,顓孫子張對今人是多麼的重要。

顓孫子張,(公元前503—公元前446年)名師,孔子的學生十二大賢之一,父輩陳郡陽城人(河南商水縣),生於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戊戌正月十三日。幼聰慧,十歲時,值孔子周遊講學於陳(今開封),拜孔子為師。十三歲,隨孔子由陳去蔡國(河南上蔡縣),後又隨孔子由蔡去楚、衛。二十歲時,隨孔子返回魯國。是年,與閔子騫、子貢等同學一起到蕭縣,遊歷了蕭縣東南的天門山(現存有聖人場、曬書檯等聖蹟)。

二十一歲時,子張跟著孔子敘寫《春秋》、編寫《禮記》,釐定樂章。公元前497年四月,已醜,孔子病逝,葬於魯城(今曲阜北泗水之上),子張及部分同學為其守孝三年。

二十七歲時(魯哀公十八年),子張為孔子守孝結束,將回老家陳國。但因楚已滅陳,於是把家搬至蕭地掣牛返定居(現掣牛返有子張故廬),後移居蕭地東南一村落(今杜集區石臺鎮學田村西)。

二十八歲時,子張從蕭去魯求見魯哀公,勸說魯哀公以仁德治天下,哀公未採納子張主張,子張沒得到重用。

後子張與子夏、子游等想去遊說各國,宣揚孔子的仁道,受曾子勸阻未果。

子張49歲時,隱居在家,不願為官,只同公明儀研究孔子的儒學,著書立說。魯悼公六年(公元前446年)子張病故,葬於堀坊村西(今杜集區朔裡鎮劉屯村南)。子張死後,直至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及其弟子受到尊崇。

漢昭帝時,子張十一世孫顓孫簡首封博士,後世世襲,北齊天寶二年,皇帝封子張為蕭伯(爵位)。宋真宗時,封子張45世孫書紳土地5頃40畝,專用於子張後代子孫上學讀書所用,免納皇糧。以後,皇帝又封地190畝,專用於子張後代子孫祭祀先祖所用,免交皇糧,子孫享用。

子張後代子孫居住的學田村,村中原有祠堂,祠堂有前後兩進院子,前院有門樓,掛金匾和皇帝御賜紗燈。雕樑畫棟。後院為祭祀大殿,立有孔子和顓孫子張塑像及顓孫氏歷代列祖列宗牌位,共三間。金壁輝煌,蔚為壯觀,後毀於日寇侵略者的戰火之中,現為顓孫子張76世孫顓孫慈恩及兒孫的住所。

子張作為春秋時代文化名人,古代思想家,一生追隨孔子,研習儒學,宣揚仁義道德,建立了孔子儒學思想體系。把“窮至聖人之道”作為最高思想境界。

子張提出的“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及“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及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的思想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

詳解顓孫子張

顓孫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於魯定公七年,即公元前503年,他57歲病故。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拜孔子為師。那時孔子有三千個弟子,他是很年輕的一個,比孔子小了48歲。古書上說,他長相端正,談吐舉止寬容文雅,待人接物友善從容,總之儀表很出眾。與子夏等並列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十二哲人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唐代贈“陳伯”,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宋鹹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候”,再封“陳國公”為列哲位,稱先賢 。

子張雖學幹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孔子死後,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學深思,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極深,把孔子關於忠、信的教導寫在大帶上,以示永遠不忘,並在實踐中收到明顯效果,他卑視品德修養低下者,認為缺乏道德,行為不堅強,信仰不堅的人有了不為多,沒有不為少。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曾被困於陳、蔡。他提出,士應該看見危險便肯豁出生命,看見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是否嚴肅認真,居喪時則應悲痛哀傷。他與人交注寬宏豁達,他喜歡同比自己賢能的人交朋友,主張“尊賢容眾”。他在與朋友相處過程中能做到不計較過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別人的攻擊、欺侮也不計較,故被稱為“古之善交者”。他又辦事勇武。在孔門弟子個是忠信的楷模,後人稱有“亞聖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節,不講究外觀禮儀,不追求衣冠整潔美觀;隨和從俗,與墨家相近,在觀點上與墨家有相通之處。東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中,眾多孔門弟子註名者不多,他是註名者之一。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為“陳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鹹淳三年(1267)尊為“陳公”,並升為“十哲”之一,從祀孔子。《大戴禮記》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間》等七篇為子張氏之儒的著作。

由於顓孫師是顓孫氏的名人,顓孫族譜《掘坊志》就把他作為顓孫氏的始祖。顓孫子張晚年定居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學田地村,即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學田地村。什麼是學田地?自漢代以來,顓孫子張的後代就世襲了博士的官銜,他家種的三百畝地享有不納皇糧的特權,供子張的子孫讀書之用,故稱之為學田地。這個村名也是由此而得名的。子張的祠堂現在村內,原先的門樓和雕樑畫棟及祭祀大殿都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毀在日本侵略者手中。現在祠堂院內只有一棵老槐樹,記錄著歷史的滄桑。如今顓孫子張的第76代傳人顓孫慈恩及兒孫住在其中。

關於子張的最後歸宿,《史記.儒林列傳》是這樣記載的: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看來,老師去世後,他又回到故國,後來終老於此。子張墓在今安徽省蕭縣南三十里掘坊村(朔裡煤礦西北一公里處),“墓高丈餘,廣圓一百二十弓”(《大清一統志》)。作為孔子的知名弟子,歷代封建統治者對他進行了加封,如:北齊天保二年封子張為蕭伯,存奉祀;北周武帝改封子張為陳伯;宋真宗追封子張為宛丘侯,賜墓,祭田540畝,給奉祀一員;清雍正時,加封子張為陳國公,配享孔廟,位列孔子之左,西位東向。塑像坐高2米,頭戴九毓冕,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這是子張所受到的最高敕封。子張葬於堀(kū)坊(音譯),所以我們祖譜又稱“堀坊志”,原有牌坊,後毀於黃河水患。我們的堂號為“書紳堂”。子張歷史上曾被封為“五經博士”,後代世襲祭祀官,享有五頃祭田地,有專用車輛和紗燈,有見官不跪的特權,世襲的紗燈已在破四舊中被毀。陵墓原有一鬆樹林和石人石馬……許多遺蹟均毀於文化大革命,但陵墓尚未被掘,僅剩半塊石碑殘骸,遺址尚在。

顓孫師的思想觀點、政治主張、歷史評價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顓孫師的生平事蹟不詳,關於他的歷史記載,除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簡略記載外,則集中在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上。《論語》上有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有別人對他的評價,有他與孔子的十多段對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顓孫子張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的觀點以及“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的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為了系統地研究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我們還需從研究《論語》開始。

一、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論語》子張第十九載雲:

(一) 子張日:“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己矣。”

這段話譯成白話是:子張說:“讀書人遇到國家危難時就獻出生命,遇到有利可得時就想到是否該得,祭祀時就想到恭敬,服喪時就想到哀痛,這樣就可以了”。

這裡的士指好的知識分子,見危致命指忠於國家,見得思義,指君子取財,取之有道。祭思敬,喪思哀指的是孝敬父母和祖先。這一段總結起來就是子張提出的一個好的知識分子的標準,要求知識分子做到這幾點。

這幾個條件乍看起來並不是高不可攀,但若要切實做到,又談何容易啊?

(二) 子張日:“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這段話譯成白話文是:子張說:“固守仁德不堅決,信仰道義不忠實,這種人有他可,沒有他也可”。

這段話是顓孫子張嚴厲地批評了那些意志薄弱,背叛自己的信仰和道義的人。從現代的觀點來看:那些投身革命又在威逼利誘下叛變革命的叛徒,那些在敵人糖衣炮彈的攻擊下經不住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誘惑的腐敗分子、蛻化變質分子不正是顓孫子張痛斥的那種人嗎?不應該遭到人民的唾棄嗎?

(三) 子夏的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一段話譯成白話文為:

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應該怎樣去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怎麼說的呢”?子夏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性行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性行不可取的人就拒絕和他交往’”。子張說:“我聽到的和這不同:君子尊敬賢人而且能夠容納眾人,讚美善人而且同情沒有才能的人。我是一個大賢嘛,對於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是一個不賢的人嘛!別人將會拒絕和我交往,我怎麼去拒絕別人呢?”

從這段話可看出子張與子夏意見有分歧。對於如何交朋友這個問題,子夏是遵照“守無友不如己者之古訓,而子張是守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者之古訓”。這兩段古訓是針對兩種不同的對象而言的,對於初學者,因其識別力差,自控力弱,自當慎重擇友而交;針對君子而言,當廣施仁義,惠於世人。由此可見,子張、子夏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根據不同對象而分別對待。相比較而言,子張的見解更實用些。特別是從今人的觀點來看,還以子張的見解為對。我們自然交有道德有才幹的人為朋友,同時對一般的人也是以廣交為好!

從上三段來看,顓孫子張的觀點,對今天來說,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若認真學習和領會,對於個人的修養和思想的改造還是大有裨益的。

二、子張與孔子的對話

一部《論語》二十篇,其中子張與孔子的對話就達十三段之多,對話的範圍涉及到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待人接物、自身修養等方面。如:怎麼做官?怎能善人?什麼是明智?怎樣提高道德和辯別是非的能力?怎樣治理政事?怎樣行使自己的主張?什麼是仁?等等。孔子對上述問題一一作了詳盡的回答,這些對話一直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座右銘,直到今天,仍很有現實意義,可供學習和借鑑。

然而,孔子在世時就對他的思想方法有所批評,一則說"師也闢",再則說"師也過",都是批評他不能謹守中庸,思想行為未免偏執和過激,有些急功近利。他大概不太注重禮儀,說話隨便,連頭上的帽子也往往戴不端正,又好勇尚武。這些都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難怪以後有人責罵他是"賤儒",說他不能成為孔子的傳人。

三、《論語》中對子張的評價

1、《論語》十九(十五)雲:子游雲:“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譯文是:“我的朋友子張啊,可以算是難能可貴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括愛人、修身、人本哲學的核心三部分。孔子在答子張問時,僅從修身方面談仁時說:“能在天下實行‘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五種美德,就是仁了。”由此可見,孔子對仁的標準訂的是很高的,象當時眾口皆碑的楚令尹子文,棄馬而去的陳文子,可以稱為賢者,但也沒達到仁的地步。子張雖然也是很高尚的賢者,但也沒有達到“仁”的標準。

2、《論語》十九(十六)雲: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譯文是:曾子說:“子張相貌堂堂啊,很難與他一起做到仁哩!”

3、《論語》十一(十六)雲:子貢曰:“師與商也孰賢?”子日:“師也過,商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日:“過猶不及”。譯文是:子貢問:“顓孫師與卜商,哪個好一些?”孔子說:“顓孫師辦事過了頭,卜商辦事趕不上。”子貢說:“那麼顓孫師好一些?”孔子說:“過了頭與趕不上同樣不好”。

在這裡,孔子指出顓孫子張辦事容易超出原則的弱點。

4、《論語》十一(十八)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柴口唁。譯文是: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這裡孔子指出顓孫子張偏激的毛病。

由上幾段看:顓孫子張:相貌堂堂,聰明好學,辦事能力強,但有過激的弱點。

四、《大戴禮記·千乘》即子張氏之儒的文獻。

本篇記載:“下無用則國家富,上有義則國家治,上有禮則民不爭,立有神則國家敬,兼而愛之則民無怨心,以為無命則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樹之德,此國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釋為“下無用即墨之節用,上有義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愛之即墨之兼愛,以為無命即墨之非命,蓋施政之術不盡與修己同也。”《用兵》認為“聖人之用兵”“以禁殘止暴於天下”,“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國家”。與《墨子·非攻》中的“誅”和“攻”實為同義。“誅”即“聖人之用兵”;“攻”即“貪者之用兵”。

顓孫子張一生追隨孔子研究儒學,深探儒學之精華,對孔子的儒學思想體系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綜上所述:顓孫子張是傑出的歷史名人,是偉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和主張對後代影響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