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賣米》引起了多少人回憶和思索

拜讀感動無數人的文章《賣米》,我心中也是感觸很多。文章作者飛花,原名張培祥,北大才女,197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一個山區農家,自小在貧寒中刻苦學習,熱愛讀書,成績優異,199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以《大話紅樓》風靡全國高校BBS論壇。《賣米》這篇文章也曾獲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獎,經權威文學刊物《當代》雜誌發表後,引起轟動,被譽為“可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作品,也讓許多讀者感動。然而天妒英才,作者卻在2003年非典期間因白血病離開了人間,讓人哀嘆。

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平實的語言、直白的敘事、純真的感情流露就將艱苦樸素而又幸福安樂的農家生活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也讓人回憶起曾經的生活,多少人也是這樣過來的,那是中國千萬農民生活的一個縮影。想想曾經,很多農民也在城市中賣米,人們的目的也很簡單——獲得收益,維持生計。 生活不易,有些人光要活著就用盡了全力;可這也正是要人且行且珍惜,對生活懷有希望,哪怕要苦中作樂,憶苦思甜。賈平凹說:“人生得也罷,失也罷,哭也罷,喜也罷,關鍵是一泓清泉裡不能沒有光輝。”寒冰不能斷流水,枯木也會再逢春。從苦難深處走過來的人,回過頭去看,什麼都能超脫。

《賣米》引起了多少人回憶和思索

“那你就等著擔回家吧。”那人冷笑著,丟下這句話走了。我在旁邊聽著,心裡算著:一塊零八到一塊一,每斤才差兩分錢。這裡一共150斤米,總共也就三塊錢的事情,路這麼遠,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還在痛呢。我輕輕對母親說:“媽,一塊零八就一塊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塊錢的事。再說,還等著錢給爹買藥呢。”“那哪行?”母親似乎有些生氣了,“三塊錢不是錢?再說了,也不光是幾塊錢的事,做生意也得講點良心,咱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米,質量也好,哪能這麼賤賣了?”我不敢再說話。我知道種田有多麼累。光說夏天放水,不就把爹累得病倒了?弟弟也才十一二歲的毛孩子,還不得找著鋤頭去放水。畢竟,這是一家人的生計啊!讀到這裡,我想到了市場上那些為了一點錢討價還價的場景,也許不諳世事的我會覺得這有點多此一舉,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酸豈是我所能親身體會的。米販的強硬態度,母親的寸步不讓,“我”的盤算顯得這般矛盾,格格不入。連人也是個矛盾體,但是我們卻總是得去適應,去改變。

生活不易,人需要努力,在前行中期盼著與幸福相遇。就像宮崎駿所說:“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加幸福。”今天生活富足的我們更不忘記那些苦難的日子,要珍惜現在富足的生活,繼續奮鬥,開創更好的未來。尼采說過:“只有不斷引起疼痛的東西,才不會忘記,疼痛是本能的,是維持記憶力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