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曾国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产生了哪些名动一时的人物?

有个地方叫作遥远


1881年后,由于各种原因,留美幼童们被分批撤回,除26名外(病故或抗拒不回等),其余94名全部撤回。

这94名中,最长的留学10年,最短的 7年。

抗拒不回的有谭耀勋和容揆,后来都毕业于耶鲁大学。另有李恩富、陆永泉、曾溥、李桂攀、张康仁等人通过其他途径重返美国完成学业。

被召回的留美幼童中,各人的命运也各自不同。有的在中法、中日两场战争中战死,有的做了工程师,有的甚至当了大官。

如1884年中法海战中,4名留美幼童阵亡,即邝咏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

此外,还有3名留美幼童跳水逃生,其中就包括了后来鼎鼎大名的铁路工程师、舰上枪炮官詹天佑及容尚谦、吴其藻两人(吴又参加了甲午海战)。

1894年甲午海战中,沈寿昌、陈金揆、黄祖莲先后殉国,此外还有曹嘉祥、吴应科、徐振鹏、吴敬荣、宋文翙、蔡廷干等12人参战。

直到清末新政时期,在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这批留美幼童得得以出人头地。

詹天佑

其中,有京张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天津巡警道曹嘉祥、天津招商局总办周寿臣等。

最富传奇色彩的是,连续四任天津海关道全部为留美幼童,他们分别是: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蔡绍基。

辛亥革命南北和议期间,蔡廷干后成为袁世凯的外务幕僚。长期跟随袁世凯的唐绍仪成为民国首任总理。

外交人才中,梁敦彦曾担任外务部尚书、唐国安曾担任“万国禁烟会”中国代表、梁诚曾担任驻美公使并促成了“庚子赔款留学计划”,清华学堂的负责人则是唐国安。

另外,温秉忠曾随同五大臣出洋考察,随员中有同为留美幼童的电信专家唐元湛。

钟文耀,前耶鲁大学划船队的舵手,曾做过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总办,他是上海最早的汽车拥有者。

所有幼童中,湘潭煤矿负责人邝荣光是最后一位离去的,他于1965年在天津辞世,享年103岁。

钟文耀


坑爹史册


清末留美幼童指的是在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在曾国藩等人支持下选派到美国留学的一百多名学生,这些学生被送出国时大多只有13、14岁,他们到美国后,进入美国的高等学府学习,并且大多数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在国外接受到了先进的教育,因而归国之后除了在政界、军界担任要职之外,也有许多当时的学生成为中国铁路行业、电报行业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笔者就挑选几位留美学生做简要介绍。

唐绍仪(1862-1938),字少川,是第三批留美幼童之一,于1874年被派遣到美国进行学习,被召回之后,进入天津水师下属的洋务学堂继续读书,后又曾前往朝鲜处理海关事务、税务事务等,与袁世凯结成好友。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唐绍仪凭借之前显露出来的出色的外交才能在接收八国联军占领地区、谈判西藏问题等方面效力,并且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民国时期,唐绍仪作为袁世凯内阁的全权代表主持议和谈判,在磋商清帝退位事宜、推动共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还加入同盟会,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是晚晴至民国时期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于1872年考取幼童出洋学习,后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相关的内容,是少数的在耶鲁大学顺利完成学业的留美幼童之一,归国后到福州船政局学习海军轮船驾驶,同样表现出优越的才能。此后,詹天佑继续在福州船政局担任船员、教习,后又到广东博学馆任教,到1888年经人介绍到天津铁路局摄入铁路事宜,并在此后的时间内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最耀眼的成就就是在1905到1909年成功主持设计并建造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是我国铁路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先驱人物。

除此之外,留美幼童中还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晚晴乃至民国时期的不同领域发光发热,表现了中国曾向西方进行学习的成果。


国家人文历史


留美幼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孩童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留美幼童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优秀,这些孩子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英语,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震惊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甚至于特地接见了他们。到1880年共有50多人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这些人刚到美国的时候都是孩子,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多年的成长经历不止让他们学到了美国的科技、文化,更是让这些孩子接触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很多孩子西化摒弃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些留美幼童像美国孩子一样信奉基督教、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打篮球、踢足球,甚至于和美国女孩偷偷约会,剪掉自己的辫子。但是这些行为在清朝官员看来就是离经叛道,因此1881年留美幼童被强令终止学业回国,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94名幼童回到中国,等待他们的是清朝官员的训斥以及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比如学工程的詹天佑最早分配的工作是当英语老师。

但是受过高档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这些人通过努力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出过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外交部部长1人、外交部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海军将领14人等等。

蔡绍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任大北电报局译员、上海海关译员。后随袁世凯赴朝鲜,担任袁世凯的幕僚。归国后任北洋洋务总办、天津海关道、天津北洋大学校长、天津英租界局董事。

詹天佑,首批留美幼童之一,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唐国安,第二批留美幼童,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参与“庚款留美”事业的筹划,历任外交部、学部属“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主要兴办人之一。

李恩富,第二批留美幼童,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善于演讲辩论,英语语言文字造诣极佳,是在美国出版图书的华裔作家第一人,最早的一批为华人在美国争取平等地位的斗士。

唐绍仪,第三批留美幼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国民党政府官员。

牛尚周,第一批留美幼童,任上海电报局的技术官员,江南制造总局帮办。他一生中最知名的事件就是撮合了宋嘉树和倪桂珍的婚姻。宋嘉树和倪桂珍的六位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是民国的风云人物,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牛尚周成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宋家王朝”。

温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曾是受慈禧太后信任的教育顾问,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官至清政府的二品大员。同时温秉忠与宋嘉树是姻亲关系,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为革命党在美国的募捐创造条件。1906年温秉忠带宋蔼龄参加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白宫宴会,留下了宋蔼龄与美国总统的传奇对话;1907年也是温秉忠把宋庆龄和宋美龄带去美国读书。


当狗容易做人难


曾国藩和李鸿章上书大清朝廷,请求派遣学童去西方国家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制造业,学成之后回国效力,想通过这种办法为大清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也能改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

当时的洋务运动搞得火热,清政府也支持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学习洋人的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和科技来改善落后的生产水平,进而改变大清国颓废的时局。

当洋务运动的发起人联名上书的时候,清政府同意了这个具有战略眼观的计划。于是,先每年送出去三十名学童出国留学,经费有国家拨出专款,看下效果如何,持续四年,共派出120位学童,希望这些人若干年后能够学成回国,为大清效力。

大清的守旧派本来就比较抵制洋务运动,对于出国留学这个做法也是极力反对,觉得出国留学就是忘本,留学这些人因为长时间在外就不适应国内生活,就会忘掉其根本。清政府决定把派出去的留学生全部撤回,而这些留学生中最后顺利毕业,学业有成的也只有詹天佑。

从小我们就知道詹天佑,中国的铁路先驱,著名的工程师,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修建多条铁路,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和工程人才,就连周恩来总理都说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

虽然,最早的一批留学生没有达到出国留学的目的和期许,但是为中国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打通一条通道。随着思想的开放和外国人的涌入,中国出国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并且不再单是官方派遣,民间也可自发出国留学,而且学习的领域也变得越来越过广,不再局限于工业、军事和科技。这些留学生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用从国外学来的知识,不断为中国前进的道路增添光芒。


滋溜一下


1872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同治十一年,大清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洋务运动,各种西方新事物给腐朽的满清,带来极大的震撼。

同样在这一年,满清帝国破天荒般地向西方国家“低头”,派出30名留学生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士大夫则称这些技术为“奇技淫巧”,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自清朝入关200年以来,一直施行闭关锁国策略,如今怎么就“开窍”了?原因有三:

  1. 清政府被西方的“奇技淫巧”打怕了;

  2. 清政府也要建造自己的“奇技淫巧”,但是没有相关人才;

  3. 清政府需要与西方沟通的专业人才。

清政府既然有这么个需求,加上很多有见识的大臣,比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上书同治皇帝请求引进外国技术: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除此之外,西方很多“好心人”也强烈要求中国西学自强,并且签订了《蒲安臣条约》,其中特意规定了双方互遣留学生的条款。

1870年,同治皇帝在内外施压之下,终于同意派遣留学生的要求:连续4年,每年派遣30名留学生去美国公费留学,期限为15年,学成之后归国效力。具体要什么样的学生去留学,由李鸿章和曾国藩决定。

起先,曾国藩对学生的要求很低,只要“不贪、不偷、老实”就行。后来,在李鸿章的建议下,留学生还得年纪小、长得帅、人聪明、名字好听、背景干净……

在这么多条件约束下,第一批留学生年纪最大的也就15岁,最小的只有9岁!

这哪是往美国送留学生啊,简直是送了30只小正太,而且还是涉及两国外交的小正太。外交无小事,他们被送到目的地之后,很快就被分散到美国老百姓家里(都是中产阶层家庭),得到非常好的照顾。

不过,这些家庭各不相同,有教授、农庄主、工厂主、建筑工人等职业。

巴特拉教授家里收留了4个留美幼童。回国之后,这几个孩子都成了栋梁之才,他们分别是:梁敦彦,外交部尚书;蔡绍基,北大首任校长;黄开甲,招商局总经理;吴仰曾,开平矿局总工程师。

被安排在建筑师家庭的唐绍仪和詹天佑,也都成了名动一时的大人物:唐绍仪成了山大首任校长、民国首任总理、外交家;詹天佑成了中国铁路之父,主持建造京张铁路。

这帮孩子到底有多厉害呢?

到1880年为止,这120个孩子里,有50多名(很多孩子提前召回)孩子考入大学:其中22名耶鲁大学,8名麻省理工学院,3名哥伦比亚大学,1名哈佛大学。这样的“升学率”,即便放到现在都会令很多学校望尘莫及。

除了上面几位幼童成为名震一时的人物,其他活着回国的人,很多也都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

唐国安,二批留学生,归国后成了清华大学创始人、清末外交家等。

唐元湛,二批留学生,是中国电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沈嘉树,三批留学生,是中国电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周万鹏、曹嘉祥,三批留学生,是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


另外,还有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上,这些留学生拼死杀敌报销国家,终于应了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那句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尽管这些留学生都足够优秀,也足够爱国。但是,大清国早已腐朽不堪。

1912年,距离第一批留美幼童正好40年后,清朝灭亡;可笑的是,满清为了自救,在灭亡前几年再度开启留美幼童计划。


祗树


詹天佑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我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爱国革新思想家容闳条陈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革新社会,获准后赴香港,港招考幼童一百二十名。兴洪夫妇经挚友谭伯(广州香山人,往来澳门经商)劝说,决定送子报考幼童出洋。考取幼童出洋,随容闳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预备班,从陈兰斌习汉文,从容闳习英文。1872年,与蔡绍基、梁敦彦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后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并专习铁路工程,多次因学习优异获得奖学金,毕业后立即回国。

1881年,时清政府下令提前撤退留美学生,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只有二人,一为詹天佑,另一为欧阳庚。

欧阳庚

毕业耶鲁大学,中国早期驻外外交官员。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欧阳庚14岁,考取清政府官费留美幼童肄业生,七月初九日作为第一批经沪赴美,在纽约市曼哈顿入西海文小学、纽海文中学及耶鲁大学就读。欧阳庚与詹天佑同在9年内完成16年之课程,于1881年毕业回国。

他曾在北京出任直隶州知州知府衔,并被授为资政大夫、花翎布政司衔等。欧阳明在旧金山任总领事时,做了大量保护侨民和华工之事。欧阳明(其堂兄)十分赏识欧阳庚的才干,就把他招到旧金山领事馆见习,后来就由他接任总领事,一干就是20余年。

后欧阳庚继任清驻温哥华领事、驻墨西哥条约特使、第一任驻巴拿马总领事等。民国建立后,欧阳庚被委派出任驻荷属爪哇(现印度尼西亚)总领事、驻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驻智利国第一任公使、驻玻利维亚条约特使,曾获二等嘉禾章。

自1872年考取留美幼童生开始,受清廷之官,至宣统退位之1911年,计有39年;又自1911年至1927年在民国政府做外交官16年,共计55年。

梁敦彦

15岁成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祖父梁振邦曾在香港西环行医,父文瑞公在南洋做过生意。由于家庭的影响,梁敦彦少时就会英语,后考入香港中央书院(由英国人创办,皇仁书院前身)就读。

1881年回国,先后在福建船政学堂、天津“北洋电报”学堂任教习。历任清廷汉阳海关道、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任“外务部尚书”、“议政大臣”。失败后匿居东交民巷。1924年4月10日卒于天津。

蔡绍基

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任大北电报局译员、上海海关译员。后随袁世凯赴朝鲜,担任袁之幕府。归国后任北洋洋务总、天津海关道、天津北洋大学校长、天津英租界局董事(天津华人参与租界事务自此始)。1933年5月23日在天津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周寿臣

因周寿臣在港已经接触西学,因此被容闳选为第三批大清留美幼童之一。后李鸿章决定召回留美学童,当时的周寿臣已得到美国著名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录,准备入学。最后,周寿臣只能无奈回到中国。

回国后,周寿臣被安排到天津轮船招商局中工作,职位为副帮办。1903年他获提拔,出任关内外铁路总办,官至二品。周寿臣亦协助筹办铁路学堂,1905年7月起任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总办,培养了一批国内铁路专才。后来在1909年调任“奉锦山海关兵备道兼山海关监督”,负责管理于英法联军之役后开埠的牛庄(今营口),直至满清灭亡。

后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唐绍仪、梁如浩等人均获提拔。而周寿臣却选择抽身而退,宁同妻儿辞官返港。周寿臣于1919年成为洁净局官员,开始从政之路。

唐绍仪

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归国。曾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孙中山政见分歧后,政治消沉,后任中山县县长。

上海沦陷后,与各方暧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盛传日敌拟利用绍仪等组织华中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务于1938年9月30日将其刺杀于家中。主要成就:维护中国外交权益、推进民主共和,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

......


史诗杂谈


人们常说,清政府掏钱送学生出国留学,可是,这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回国后却成为了清朝的掘墓人。

此话,如今看来确实不无道理。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四人被视为晚清的四位中兴名臣,为清政府续命几十年,李鸿章更是又骄傲又无奈地称自己为清朝的“裱糊匠”,可是,谁又能想到,清朝的“掘墓人”——留学生,正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在背后极力推动?

当时,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打折了清朝的脊梁,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打破了清政府的骄傲,难道所谓的“天朝上国”便这么人人可欺?

所以,清朝也开始了自我审视,曾、李等人认为清朝之弱,弱在军事器械,除此之外的政治文教样样优于洋人,所以清朝只要能够拥有和洋人一样先进的军事器械的话,便能够继续傲立于顶峰。

李鸿章也曾在一封奏折中说:“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所以,经过慈禧的点头,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说白了就是魏源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洋人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技术,当然,同时还辅以商务。

可是,清朝想要学习洋人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技术,仅仅只是向洋人购买军事器械和机器设备的话显然学不到,所以还得派人去洋人的地盘上学习。

也是这时候,后来被称为“留学生之父”的容闳站了出来,向曾国藩提出了建议,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向清政府上奏请求派遣留学生去美国留学。

曾国藩在奏折中说:“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他说的很明白,咱们不学他们的政治,只学他们的军政、船政、步算和制造,因为他知道,政治制度是清政府维护统治的根本,清政府绝不可能让人动它。

慈禧仍有疑虑,毕竟人一旦送出去了,哪里管得了他们?他们学坏了怎么办?

曾国藩一见慈禧没有答应,想了想,又上了一折:“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窔,苟非遍览久习,则本原无由洞澈,而曲折无以自明。”

老佛爷呀,咱们想学习洋人的军事技术,只买他们的器械是不够的呀,力有不逮呀,器械会不会用?器械的原理懂不懂?不去他们那里学一学,咱们根本没办法洞悉军事技术的核心,真让咱们自己摸索,恐怕没人弄得明白呀!

这一封奏折上去,慈禧虽然答应了,行呀,可以派遣留学生去美国,不过呢,咱们也得谨慎一些。

慈禧有多谨慎呢?

清政府每年只能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留学时间限定为15年,留学生到了美国之后,既不能中途退学,也不能加入美国国籍,更不能在学成之后自己找工作,必须得由清政府对他们进行委派。

除此之外,为了留学生不会被美国人同化,不会受到他们的政治制度的影响,清政府还派了汉文教习一起去美国,在用“中学”的忠君思想灌输他们的同时,也是在监督他们。

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一直到1875年,清政府在这四年时间里派了120名幼童去美国留学。

1880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50名留学生考入了美国大学,22人入读耶鲁大学,8人入读麻省理工学院,3人入读哥伦比亚大学,1人入读哈佛大学,这几十人也可以说是120个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可是到了1881年,虽然远未到15年之期,但是经过保守派的不断抨击,清政府最终决定召回留美学生。

对于清政府的强行召回,除了一部分不幸病死在美国和不愿意回国的学生之外,清政府一共召回了94为留学生。

说实话,人已经到了国外,清政府还能够召回来这么多人已经算是奇迹了,即便他们不回国,恐怕清政府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那么,这94个被召回国的留学生当中,到底有没有产生什么名动一时的人物呢?

当然有。

我们所熟知的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先生于1872年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被送去美国,后于1878年考入耶鲁,1881年正好毕业,所以也被召回了国。

詹天佑的知名度,自不用多说,小学课本上的人物。

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则是在1974年作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被送到美国留学,后来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但是在1881年的也被召回了中国。

唐绍仪虽是一介书生,可是在朝鲜爆发甲申政变的时候,他却拿起了枪保护了受雇于李鸿章的德国人穆麟德,让袁世凯为之侧目,袁、唐二人也因此结为知己,唐绍仪能够认识袁世凯,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885年,袁被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唐也再一次被派到朝鲜和袁共事,两人配合颇为默契,唐在此期间,官位也一路高升。

唐绍仪的仕途一直和朝鲜,和袁世凯捆在一起,袁世凯在1901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又拉了唐一把。

唐绍仪在天津海关道任上,为《辛丑条约》擦了很久的屁股,功劳确实不小。后来,他和英国谈判,捍卫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同时还致力于收回铁路、海关的控制权,英国《泰晤士报》这么评价唐绍仪:“外务部中最具才干能力的尚书。”

1912年,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后,便任命为唐绍仪为内阁总理。

只可惜,唐绍仪被蒋认定为“汉奸”,从而派赵理君去暗杀了唐绍仪,后来沈醉说是误杀。

从1872年到1875年所派的120名留美幼童,当属詹天佑和唐绍仪二人最为人熟知了。


宁糊涂


回答这个问题,先介绍一下清末留美幼童。清末留美幼童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由官方派遣,赴美留学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年龄偏小,平均年龄只有12岁,故称清末留美幼童。

这项官派留学生计划1871年由中国近代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两大重臣的支持下,破除重重阻挠,得以在1872年实现。此后每年接派30名学生,1872-1875年共接派4批120名学生。被誉为“固属中华创始之举 , 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清末留美幼童中有很多来自和洋人有商业事务往来的广东家庭,本身就带有“洋务”目的。到达美国后又被安排在美国家庭之中,为学习语言打下了良好基础。很多学生在留学期间还考上了耶鲁等名校。但是,1881年,这批学生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召回(当时一些学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习俗被国内社会舆论所批评)。回国的94人被安排在一些洋务部门打下手,或者从事翻译工作,虽然没能真正发挥所学,客观上仍是促进了西方思想理论和工业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没有回国的一些人也有所成就,一些人成为了领事馆的工作人员。

清末留美幼童中,比较出名的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人。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设计了京张铁路,并设计了“之字形”的铁轨来克服了八达岭段地形险要,坡度过大的问题。唐绍仪是中华民国首任国务院总理,肄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得袁世凯青眼,被委以重任。而且,著名的外交官顾维钧也是他举荐的。唐国安和蔡绍基,一个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一个是北洋大学校长。留美幼童中最长寿的邝荣光,则成为了采矿工程师,绘制了《直隶省地质图》和《直隶省矿产图》,发现了湖南省湘潭煤矿,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还在东北本溪湖煤矿矿权的谈判中,从日方手中争取了一半的矿权。

可以说,清末留美幼童中,绝大部分人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不止是他们自己发光发热,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培养带出了国内更多人才,真正做到了开眼看世界。


参考文献:

叶霭云《大清留美幼童_洋务运动中被遗忘的译者群体》

王鹏《清末民初幼童留美与清华学堂的创办》

维基百科


太常吸猫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那么这120多名留美幼童当时的平均年龄仅为12岁,但却可以说是中国幼童之中的精英分子了。他们经过政府精挑细选、层层筛选而最终被清政府遣送到美国。同时期的中国留洋幼童,除了留美以外,还有留日、留英以及留法。他们身上所肩负之责任可谓是“民族寄希望于其身,学成回国救民族于水火”,当然这四年间清廷派遣美国的120多名中国孩童,在学得本领之后,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对国家、民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不乏屈指可数的几个轰动全国甚至对至今都颇有影响的“著名人士”。

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慈禧太后的奏章上写道:“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面对清童留美一事,当时清政府的计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于是在格挡商榷以及曾国藩等任的坚持下,首批30名清童于公元1972年出海留美,晚清政府的这一行为同时也无意之间开启了“国家政府公费留学”的先河。

那我们来看看当时留美之“先驱”当中都产生了哪些名躁一时的人物:

第一名:詹天佑

想必詹天佑的名声不只是轰动一时吧,其成就对至今都有深远影响。詹天佑于1872年作为第一批留美学生去往美国,时年12岁。公元1878年,詹天佑凭借着学习天赋很快便考入了美国知名大学——耶鲁大学,并且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其后专习铁路工程。公元1881年,詹天佑以论文题目为“码头起重机研究”通过毕业。毕业后立即远渡重洋,回到中国。当时与詹天佑第一批毕业的中国留美学生中,还有一人,名为欧阳赓。回国之后的詹天佑,先在海军任职。其后便投入到了修筑铁路的专注当中。1909年,詹天佑所主持的京张铁路圆满竣工。其本人更是享有“中国铁路之父”等荣誉称号。


第二名:唐绍仪

唐绍仪是原驻朝鲜总领事、原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除此之外,唐绍仪还担任过多种国内要职。唐绍仪于1874年赴美留学,是清朝留美儿童中的第三批,后来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故提前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并学业早成,于1881年学成回国。唐绍仪对中国主要的贡献则在政治之上,他本人可以说是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推动民主共和的浪潮当中去。但是不幸的是,唐绍仪于1938年被戴笠手下赵理君刺死家中。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用于举例,除此之外还有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优秀留美学生。他们当时为中国所作之贡献,后世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小镇月明


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共120人,赴美国留学,平均年龄只有12岁。幼童留美计划原定15年,由于清廷保守派的阻挠,于1881年中途夭折。结果,120名留美幼童分三批遣送回国,其中,9人因不守纪律先期遣返,26人强行留美不返而病故。
\n在这94名留美归来的幼童当中,有23人进入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50人分在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当差,其余21分别在政、军、实业及知识界供职。其中不乏佼佼者,比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都是近代中国叱诧风云的知名人物。
\n詹天佑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享有“中国铁路之父”之誉。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并为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作出卓越贡献。存世著作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n吴仰曾回国后在热河、南京附近矿区工作,赴浙江勘查矿藏,后任开平矿务局帮办、副局长兼主任验矿师。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吴仰曾组织自卫队保护矿产,拒绝俄国军队夺取开平煤矿。
\n蔡绍基归国后任大北电报局译员、上海海关译员。后来,随袁世凯赴朝鲜,担任袁的幕府。从朝鲜归国后,先后担任北洋洋务总、天津海关道、天津北洋大学校长、天津英租界局董事,开创了天津华人参与租界事务的先例。



\n唐国安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席,上海《南方报》编辑、主笔。继任清政府外务部司员、候补主事、主事,两次出任国际禁烟会议中国代表团代表。在参与“庚款留美”事业的筹划后,先后任外交部、学部属“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主要兴办人之一。
\n唐绍仪是第三批留美幼童,1881年归国,任清廷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末民初政坛上,唐绍仪因政治、外交活动显著而出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等要职。



\n梁敦彦1881年回国,先后在福建船政学堂、天津北洋电报学堂任教习,历任清廷汉阳海关道、天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后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