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是什么意思?

老张谈三农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是什么意思?

在七星老农家乡,历史以来就流传这样一句话"癞蛤蟆躲端午,躲得过初一,你就躲不过初五",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端午节初一至初五这几天,大家都外出抓蛤蟆,因为蛤蟆身上有巨毒,在端午节这几天含量最高,药效最好,并且蛤蟆身上的巨毒能以毒攻毒,对无名肿毒,身上长疮生蛆化脓有特别的疗效。


所以,在端午节这几天,大家都外出寻找蛤蟆,把它捉回来,用针刺破它的眼中气泡,让毒液流入面粉或者带粘性的米粉中,再把它拌匀搓成条条晒干备用,然后把写毛笔字的石墨塞入蛤蟆口中,让蛤蟆体内的剩余毒液慢慢地浸入石墨内凉干,家中如果有人长疮生疔,或者是中了无名肿毒浮肿,就用石墨在患处,以顺时钟方向由外到内涂上三圈,连续性涂上一个礼拜,无名肿毒疔疮都基本上会全癒了,用不着去找郎中们打针吃药了。


所以,蛤蟆到了临近端午节这几天,也特别难以捕捉到了,好象它们也是神蛤蟆似的,一个个都躲藏起来了,使人很难抓到它了。

蛤蟆又名蟾蜍,药用价值非常高,过去一般是捕捉野生蟾蜍为药,不过到了现代社会,也有了诸多的养殖户们养殖蟾蜍了,经济效益非常高。

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到了这天大家除了抓蛤蟆为药之外,还有包粽子,煮粽子时在水中煮鸡鸭蛋,吃粽子清凉解毒,喝雄黄酒,门上插艾叶驱蚊子,划龙船比赛的习惯,各地方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七星老农回答,不胜感激!]


七星老农


自古代,就有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能够清热解毒,集药用 、 保健 、 美食于一 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被人们赞为“蟾宝”。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癞蛤蟆渐渐活跃起来,生长日益成熟,到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身强体健,毒性尤大,质量尤佳。所以,端午前后,捉蛤蟆的人会特别多。在民间,人们抓到蛤蟆后,会挤出蛤蟆身上大大小小的疙瘩里的毒汁,将它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把它挂在墙壁上, 等它风干后就成了一味中药,称之为蛤蟆墨。据民间传闻:如果人身上出了毒疽,用这种蛤蟆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当然,这只是民间偏方,不可以尽信,有病还需及时看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不过,以癞蛤蟆入药,在中医上确实有记载。它具有消肿散结,调节稳定血压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提高人类心脏功能,能预防身体水肿,也能减少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发生 。在《成都中药》就有详细记录:说是每年从端午节起,成都的大小药铺都会大量收购癞蛤蟆,将它背部的皮脂腺挤破,取出其中的毒汁制成蟾酥,用来入药。正因为有此风俗,因为捉的人多了,有可能是因为癞哈蟆在数量上减少了,也有可能是癞哈蟆受到了惊吓躲起来了,总之,特别难捉。而民间则认为癞蛤蟆是通灵的,知道自己在端午节这天会被人抓,都相约着纷纷躲藏起来,所以就有了"癞蛤蟆躲端午"一说。


陌上花开且缓归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是什么意思?



一、端午节要撒石灰除五毒



在我们浙江金华一带,过端午节有着“吃五黄除五毒”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几天就要在大门上插艾条挂菖蒲、紫苏,可以防治瘟疫。端午节这天早上还要在家里房前屋后撒上石灰,据说石灰可以使五毒眼睛瞎,看不见人类也就不会危害人间了。



而蛤蟆也有五毒其中之一,其身上的毒素排例第五位。据说,人们如果被蛤蟆尿拉在手上或者脚上,人就会得麻风病,身上会长出像蛤蟆身上一个一个蛤蟆疙瘩,会被遗传。所以,蛤蟆知道这一天人类要对它们进行毒杀,就都躲在房前屋后的瓦砾里,不敢到处乱跑乱窜,生怕被人类看到了撒上石灰,把眼睛弄瞎了。

二、端午节前蛤蟆最肥,人类捉它吃肉



另一个说法,就是到端午节前后,蛤蟆长的最肥。在我们浙江金华到端午前后就有人晚上打着手电筒去田野抓蛤蟆,拿来剥皮红烧吃,味道鲜美,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野味。特别是这几年,抓蛤蟆出售的越来越多,蛤蟆被抓的越来越少。为了躲避人类吃食蛤蟆,它们不得不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白天就躲起来,让人类抓不到它们。尽管蛤蟆很狡猾,但人类会按照它的生活习性,利用晚上抓蛤蟆。



蛤蟆不但是益虫,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希望人类要好好保护它,再也不要吃蛤蟆肉。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到底是什么意思?欢迎大家一起都来说说看。

[更多三农精采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老娘舅说事》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老娘舅说事


我来自农村,对一些农村的老话、谚语和俗语都有些研究。"蛤蟆多端午"这句老话,很有意思,下面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蛤蟆躲端午"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在端午节这段时间,蛤蟆会尽可能躲起来不被发现。那么,为什么要躲起来?因为有人要抓它们,被抓住了,这只蛤蟆基本就活不成了。

原来啊,在端午节这几天,古代有捉蛤蟆的风俗。因为这个时候的蛤蟆身上的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抓住蛤蟆之后,会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来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另外,有些人抓住蛤蟆之后,把一种叫做锭墨的东西塞进蛤蟆嘴里,将其挂在墙上,风干之后变成了一种中药材,民间称之为蛤墨。蛤墨对于人身上的毒疽有治疗效果,只需要在毒疽旁边画一圈,就能够减轻病情。



有此劫难,你说蛤蟆哪敢不躲起来!

幸好,蛤蟆现在成了受保护野生动物园。曾经有人因为逮住了87只蛤蟆而被拘役3个月。要爱护野生蛤蟆哦。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有关于《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是什么意思?》问题看法,大家觉得怎么样?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对本人观点有疑问的,欢迎评论指正。


有点意思的事儿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是什么意思?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全句有“癞蛤蟆躲端午,躲的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和癞蛤蟆的药用价值有直接的关系,据说,在端午节这天,癞蛤蟆的毒性最大,也是药用价值最高的一天,所以百姓都挑这一天去捉癞蛤蟆。

在农人的老家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老法子,村里的赤脚医生世家一代又一代流传着,端午节这天的癞蛤蟆,捉回来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挂起来风干,俗称蛤蟆墨,要是谁长有毒疮、脓疮、毒疽或者无名肿毒,用蛤蟆墨沿着疮周围来回擦,说是以毒攻毒,效果奇佳。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民间偏方切勿盲目尝试,找有经验的医者或者去就医方是上策。

蛤蟆躲端午,蛤蟆也不是高智商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端午节这天,人们的活动频次增加,村里村外热闹非凡,蛤蟆害怕就躲了起来,也有说是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喜欢喝雄黄酒,蛤蟆特别害怕雄黄酒的味道,也就减少了夜间活动,所以有蛤蟆躲端午的说法,蛤蟆的这种表现,多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影响,并不是蛤蟆真的是神虫,能知道人们端午这天要来捉自己。

躲的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人们在端午节找不到蛤蟆,自然也会退而求次,过了端午在去捉蛤蟆,直到捉到为止,所以躲是躲不过去的。

以前农村遍地都是蛤蟆,有些老蛤蟆黑乎乎的看起来年岁特别久远,路上慢悠悠的爬,随处可见,不过由于癞蛤蟆的药用价值,近些年被过度捕抓,农人还遇上有人专门过来收癞蛤蟆的,一个5毛钱,抓的多了,癞蛤蟆的数量是越来越少。

我们都知道蛤蟆吃蚊子,其实是人类的好朋友,是益虫,不知不觉,村里的蚊子还真的是越来越多了,能养殖尽量别抓野生的吧,等子孙连癞蛤蟆都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了,你我都是罪人啊。


农人解说


端午节就在眼前,而端午节的习俗也已经在眼前浮现,在很多农村过端午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喝雄黄酒防止“五毒”的侵扰。而这五毒中就会有蟾蜍的身影,而大家都会在这一天捉五毒,防止这五毒对人体和庄稼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一日蟾蜍自然就会躲着不出来,防止大家把它捉住。 当然蟾蜍并不知道“端午”这个习俗,所以躲端午也只是大家的调侃而已。



但在过去一直都会有捉蟾蜍的习俗,虽然蟾蜍长得十分的吓人,在却是一个有益的动物,主要就是以昆虫为食。但大家看到蟾蜍的模样之后都会浑身起满疙瘩,同时大家认为蟾蜍身上有毒性,尤其是白色的汁液更是让大家十分的恐惧。但却是中药上运用的宝贝,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到了端午的前后,大家都会捉上蟾蜍,之后将里面的毒素挤出来,之后混入面粉中进行搅拌然后擀成长条的形状,在太阳下晒干之后留着以后治疗疾病。同时还会将锭墨放到它的嘴里之后风干然后成为一剂中药材。



如果人体有一些皮肤病都可以用这个进行治疗,之后就可以让疾病得到保证。 而在中药上的记载中,蟾蜍在预防高血压、促进血液的循环中都有一定的疗效。同时它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类的疾病,在消肿散瘀上有不错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治疗呼吸上的疾病,这些都让蟾蜍身上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但现在蟾蜍已经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大家可不要知法犯法喔。


惠农圈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蛤蟆应指蟾蜍,老农虽说了这句话,但属流传而下,也并不知其实质意思。只是真得端午过后,田间地头没见过什么蟾蜍了是真的。

因为对古中医之热爱和八十年代未一次有幸机会养过一年多的蟾蜍,并赚过一年5万多(顶现在几百万哈),对蟾蜍之研究和感情犹在,所以,特将自己所知的溶于这次解释当中,以作回答。

蟾蜍两栖动物,似蛙而非蛙,身粗腿稍短,会跳不善跃,常会爬走稍跳,皮肤粗糙,毛孔比蛙大些,每年因体长会脱去若干次皮。又将皮自吞下,作自身消化抵抗成年后日益增长的皮外蟾酥对内脏之毒。与青蛙等不同的是,早于蛙散卵,早于蛙归瘾蔽于气候所带来之不适。

为什么蟾蜍在端午后就躲了起来呢?

1,端午过后各地气温,日照强度都大了,而蟾蜍外皮之粗糙,毛孔较大,不能适应于高温和日照而失去体内水份,只能在白天躲入荫蔽湿润环境的草丛,石下,泥洞中较适应。晚上才出来捕食。人自然难看见了。



2,端午前段时间,野外的甲虫,蛾类,蜗牛等蟾蜍食物活动非常频繁,至新老蟾蜍食物丰富,而吃食过多的蟾蜍这时的皮层无法满足于身体需要,在大约端午前后,一般蟾蜍会脱去一层外皮。这层外皮脱去是比较困难的,也不好活动的,是蟾蜍身体活动最受限制时,所以,蟾蜍会选择在相当瘾蔽的地方,湿度很大的时候,并且天敌都在好寻找食物的地方时,在端午季节,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时,在雨水中野蛮磨破外层皮,脱下,并自己吃下,既可为自己身体着保障,又不被天敌发现残皮而追踪而来。

据老医书记载,大医家张仲景曾想得一蟾脱而不得,就因为那时根本l没有晚上照明之物,况得风雨雷鸣时,一些粗制照明根本无法在野外施用,而蟾蜍脱下又即时自食了。


老艾叶


农村的俗语很多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就像民间“癞蛤蟆躲端午”就是一例。

癞哈蛤蟆,又叫蟾蜍,类似于青蛙,全身成泡状,广东一带也有田鸡的叫法。民间认为蛤蟆有巨毒,集药用、保健、美食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蟾宝”也就是对蛤蟆的赞誉。垫伏了一冬的蛤蟆,开始渐渐活跃起来,夜晚蛙声一片。只是想在端午捉到蛤蟆实在太难了。难道“蛤蟆躲端午”了?

其一,传言蛤蟆毒性,具有解毒清热的作用,端午节这天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将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来和面晾干,风干后就成了中药了。可消除人身上的毒疽。正因为有此说法,捕捉的人就特别多,蛤蟆也怕死啊!不躲行吗?


其二,农历五月,湿度大,细菌病毒繁殖也快,蛤蟆也不例外啊!又是收麦的繁忙季节,可天公也作对,楞是会有暴雨、冰雹啥时的,时有水患、疫情发生,蛤蟆不躲行吗?

其三,像我们这里端午这一天,都有小孩佩戴香包、大人装香包的风俗。香包是边角料缀制的布囊,内装苍术、山奈、白芷、藿香、薄荷、艾叶、辛夷等中草药,外加冰片,老远就会嗅到奇香的味道,是防蛇等毒性动物的。蛤蟆都被“熏”跑了!



还有蛤蟆是生长在鱼塘、小河、水沟里,事实上蛤蟆是越来越少了,蛤蟆又是受保护的动物,又说蛤蟆有毒,人也“躲”蛤蟆呀!


眼下蛤蟆都成金蟾蜍了,听说还招财呢,这不,都供起来了!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话“蛤蟆躲端午”说的是到了端午节这天,基本上不见蛤蟆的影子,据说,它们是藏起来了,怕被人们捉到。

蛤蟆在我们胶东农村,称为“癞蛤蟆”,也有的叫“疥疤子”,因为它的身上凹凸不平,看着让人不舒服。但是,癞蛤蟆身体表面的那些疙瘩,却是它的毒腺,可以提取的蟾酥,而且蟾衣也是一种紧缺的药材。

蛤蟆躲端午的由来

癞蛤蟆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动物,据说,在端午节这天,癞蛤蟆身上含毒最高。捉来癞蛤蟆后,往它的嘴里塞上一块墨,然后装进罐头瓶里盖上盖子。埋进背阴处的泥土里,等到一年后,癞蛤蟆和墨在一起被沤成味道很臭的黑色的膏状的东西,再取出来,将它阴干后使用。如果有人生了浓疮或者疖子,用它来涂抹患处,很是见效。所以,这些有灵性的癞蛤蟆害怕被人们捉住制成膏药,就在端午节这天藏起来了。

蛤蟆躲端午的含义

在农村,有时候说的蛤蟆躲端午是一句警示世人的话,有“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做人不能像癞蛤蟆躲端午一样,躲一时算一时。遇到什么事情,不能躲,躲是躲不过去的,而是要积极面对,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建行渐远


蛤蟆因身上的皮肤疙疙瘩瘩,十分丑陋,令人生厌,故被人们称之为癞蛤蟆。又因它身上的毒汁是一味名贵的中药,又称它为癞格宝,是有名的五毒之一。

癞蛤蟆躲午时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害怕人们捉它,它躲午时的真正原因是害怕人们使用“雄黄”。

在民间有一种民俗,就是要在端午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洒用雄黄浸的酒,以便在屋内屋外消毒,有的还要在小孩身上洒几滴。因为雄黄本身能解毒、杀虫,治蛇虫咬伤和外科疥癣,以及痈肿疔毒。再者端午过后,天气渐热,蛇虫出动频繁,施洒雄黄酒是人们对蛇虫等害虫的一种防范措施,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消毒。

癞蛤蟆躲午时,并不是躲中午的时辰,而是一整天。说也奇怪,在端午这天,在村基和田间真的很难看见癞蛤蟆。

在“白蛇传”的传说中,白娘子(白素贞)就是不知就里,在端午节这天误喝了雄黄酒才现出真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