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武将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总桶4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应该说,历史上绝大部分武将有真功夫,少数武将没有真功夫。

第一,有没有功夫并不是成为武将的决定性因素。

岳飞讲,制胜之道,在谋不在勇。关键在于谋划。战前准备充分,战时指挥得当,应变灵活,就能取得胜利。

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儒将,一些将领本身就是文人,却打出了赫赫威名。比如战国时候的赵盾,原本是收税的官吏,却打败了秦军。三国诸葛亮,六出祁山。唐朝的张巡,中过进士,正儿八经的文官,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宋代的虞允文,率领18000人,击败几十万金兵。明朝袁崇焕,一点功夫也没有,照样打胜仗。以致近代的红太阳,连枪都不带,确实千古唯有的军事天才。

第二,大部分的武将都有真功夫。

这要从武将的选拔制度说起。我国武将的选拔主要有察举(包括推荐和自荐)、世袭、荫袭、武举、军功累积。

春秋时期,贵族世袭,出兵打仗那都是贵族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大贵族及其子弟,就是各级军官。大贵族首领就是将军,最大的贵族国王就是三军统帅。这些军事贵族,自有习武,所谓射御书数,君子必备的技能。其中射和御,一个射箭、一个驾车。都是实打实的战场真功夫。所以这一时期的将领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有真功夫。

战国以后,各国实行变法,延揽人才。不少出身寒微的人,也走上了军事统帅的位置,这些人有没有真功夫,就不好说了。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普通士卒累积军功,也有可能成为将军。这样的人,都是血海里厮杀出来的,当然有真功夫了。

后世多有累积军功成为将军的,比如宋朝的狄青、岳飞。这二位的勇猛,自然不用多言。明朝的麻贵,以为蒙古族将领,麻贵参加过百余次战斗,也是这样。

世袭的、或者靠着祖上的军功荫袭获得将军职位的,这一类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军事贵族,绝大部分都有真功夫。

比如,民族英雄戚继光,他的祖上因为追随朱元璋起兵有功,后来又远征云南,得了一份世袭罔替的将军职位。戚继光十六岁就继承将军的职位,年纪轻轻就是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兵法战策,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坚实基础。

像戚继光这样出身的将军,一般都有所谓武将家学,会点功夫也不足为奇。

另外就是武举出身的,唐武则天以后,设武举,既然能中武举,当然武艺非凡。但是武举出身的,一般都是担任低级武官,能够成为高级将领的极少。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朝的郭子仪了。

总的来说,在将军层面的,只需要有过人的智谋和胆略就足够了。将军之下,就需要一些武艺超群、敢打敢冲的勇士,这些人是军队的骨干与核心。将军也往往从这些人中产生。所以,古代的武将绝大多数是有真功夫的。


上将嗳福斯


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武将都是有真功夫的,只不过这个真功夫可能跟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功夫”不太一样。

古代武将的“功夫”,不是什么咏春拳、太极拳这种搏击术,这种功夫在战场上的作用几乎为零。武将主要是针对兵器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力量一定要相当的大。

在战场上,虽然武将一般不会亲自动手,但真要动起手来,什么招数套路都没用,尤其是马战,死活好歹就是一下子,拼的就是力量。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看武圣关羽: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的关羽造型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些地方是相同的——大大的肚子,伟岸的身体,又高又膀,属于那种一看就知道打不过的类型。

关羽的这个肚子,叫做“将军肚”,现代人管这叫做“啤酒肚”,是作息饮食不规律造成的。但在古代,拥有这种大肚子,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因为这明显说明一点——营养条件好。

中国古代普通人的营养条件是很差的,能吃饱饭就已经是很好的年月了。“终岁不识肉味”是普通人的常态,士兵也不过是在打仗的时候才有肉吃而已。但将军不同,将军的伙食条件远远好于士兵和普通百姓,所以在那个年代,胖子是非常少有的,只有将军才能有大大的肚子,这种将军的体型基本被历代画师所认可,无论汉唐宋历代武将的画像,都是这个模子。

营养条件好导致体重大,力量大,这在战争中是巨大的优势。关羽曾经对曹操说:“贱躯颇重,马不能负”,所以曹操送给他赤兔马。马都载不动关羽,体重怎么也得两百大几十斤。关羽身高斤一米九,体重两百多斤,再加上万里挑一的赤兔马,跟小汽车似的,您想想这得多大的冲击力?光靠重力势能就没人挡得住,所以关羽能在万军中斩颜良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关羽作为中国武将的代表,他基本代表了大部分武将的形象——膀大腰圆,力大无穷。古代史书里动辄记载某武将“力能扛鼎”“臂力惊人”。仅仅就三国而言,与关羽同时代的人里,典韦曾经撵的老虎满山跑(“逐虎过涧”),许褚能把牛拽的向后退,个顶个都是猛男。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身——行伍出身,从小兵做到将军,这种出身的将军,普遍战斗力惊人。

除了行伍出身之外,古代武将最主要的来源还是世袭和武举,但别以为世袭和武举就不能选拔人才了,这种人基本都来自于武将世家,从小习武。因为习武是个很费钱的事情,普通人家可以练练拳脚,但马战这种项目,普通人家是练不起的。

当然了,像和平年代也会有浑水摸鱼的,比如《红楼梦》的贾珍,屁都不会的废柴,也继承了一个三品威烈将军,这就另当别论了。


小约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武将和士兵都是有真功夫的。

为啥?

古代打仗可不是今天传武大师混生活,那是要拼命的。

如果你不懂三招两式,又上战场,岂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我们看看俞大猷的故事。

俞大猷是明末的抗倭名将,他戎马一生,在无数次格斗中总结了实用的枪法和棍法。

当时倭寇肆虐,俞大猷和戚继光希望民间力量也帮助军人作战。

当时,俞大猷抱着民间有神功的想法,征召了很多民间的高手,还去拜访了少林寺。

少林寺在当年名气很大,都知道那里的武僧很厉害。

俞大猷带着部下去少林寺,是希望学习这里高超的武术来对抗倭寇。

上面说了,俞大猷是长枪和棍术的高手。其实当年冷兵器肉搏战,首先就是长武器的长枪。而棍术和枪术其实是一体的,可以通用。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俞大遒看过少林武僧的表演以后,认为这是花棍,适合街头表演但不适合军事作战。

诚然,少林武僧的棍法非常好看,达到了杂技的水平,对于普通街头打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职业军人是无用的。

当时少林武僧不服,于是俞大遒安排自己的部下下场交手。

果然,几次斗棍中,俞大遒手下军官轻松获胜。

这些军官棍法根本没有什么花招,无非是简单的几招,只是快准狠而已。

而俞大遒本人也是棍法高手,是有几下子的。

此战打战败后,俞大遒基本放弃从民间邀请好手参战的意图,转而训练职业军人。

需要说明的是,少林武僧这里斗败后,几名武僧主动要求学习。

他们跟随俞大遒学习了一段时间,学到了真正实战的棍法,又带回去传给其他僧人。

这样一来,少林棍法才有很大的进步。


萨沙


古代能称武将的,真功夫是肯定有的!

但是这真功夫,却又不是我们如今从武侠电影与小说中的所谓功夫,绝不是!更非当今武林流行的某某门派拳术与刀枪之术。

古代既能称将军者,那就是要上阵领兵打仗的。那时也不叫什么功夫,功夫是个新名词。古代称为武艺!

武艺大概有四种

一:战阵之术。就是二百人、一百人,五十人,按弓弩枪矛刀盾分别组队结阵的战斗之法,那叫武艺,用武之艺也。而非兵法!兵法教授的是战争时机与战略。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出动多少兵力打?这些是兵法决定的事。而战阵之术则是具体的战斗实施,如兵法之利爪尖牙,这就是是武艺!古人将兵法称为“万人敌”乃灭国擒王屠龙之术。而结阵战斗的用武之艺,乃为百人之敌,凡为将者之基础必备。不懂战阵,就无法指挥部队战斗,那么任尔刀枪剑戟、弓马娴熟,也只是个悍卒,最多亦只为五人或十人之敌,永不能成为将军。

二:骑射,十八般兵器,以弓弩为先。步射与骑射,古代战争与现代一样,远程射杀永远在白刃刺杀之前。战史上战例多得很。一般某部如果弓弦断、箭矢尽,被迫进入白刃格斗中,那么离军覆身亡也就近了。如汉代李陵、三囯庞德,西晋周处等,无不是营中矢尽弦断而败亡。

三:刺击,就是枪矛刀盾的白刃格斗之技。古人曰:重甲长矛,摧锋破阵、斩将夺旗。冷兵器战争中的白刃格斗,亦绝不是靠现在流行的什么精妙枪法招式取胜,绝不!白刃格斗,全凭铠甲坚厚,力大、矛长、刀利。精妙招式在刀枪如林的战场上,几无用处。还有,若无坚甲重铠护身,任尔十分本事,也会在惊慌下只余了三二分。

四:角祗摔角,春秋时的史书中,就有军中士卒以摔角为戏的记载。这就是徒手格斗之技。于军中武艺,尤其为者将军言,徒手格斗法,只是舒筋活动手足而已,这是武艺中的末技了。

那么,古代将军怎么来的?一为军功,猛将多发于卒伍。二为门荫世袭,就是贵族将门世家。

而无论怎么当上将军的,武艺肯定是会有的,而且一般都过硬。必竟将军是要上阵打仗的。除了杀敌,还能自保。为将不练武艺真功夫,岂非与自己小命开玩笑!




风去了无痕D


别说是武将了,就算是普通的职业军人也是有真功夫的,冷兵器战场上的拼杀和肉搏相当残忍和激烈,没有点真功夫,就是当做活靶子任人宰割,兵如此,武将亦如此,并且武将的功夫大多是出类拔萃的,除了一些儒将,行伍出身的将领和武举出身的将领在功夫上的优势也是其出人头地的基础。



身体条件

史籍常记载一些著名武将“身高八尺”、“力大无穷”,这也是古代将领的一个共同点,即优于常人的身体条件。古代的兵器几乎长短差距不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又以近身为主,那么身高臂展的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杀敌于身外是弓弩能够做到的,但步兵、骑兵想要杀敌于身外,就只能加长武器装备的长度,唐朝的马槊是达到了这一目的,唐朝名将李靖对付突厥的致胜法宝就是这种两三米开外就已刺穿敌军的兵器。这种兵器的长度是客观优势的体现,而将士臂展身高的长度就是主观优势的体现,先天条件较好的人更具备战场上的优势,也更容易走向将军的职位。


“武科试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清史稿》

兵器的重量也是古代战争中关键的一环,当然像唐陌刀这种轻便又锋利,从容一挥便能人马俱碎的神器是不常见的,即使是大唐盛世,也不过五千人的陌刀队。那么常规武器中,士兵几乎是标配,但将军的兵器一般就是特供了,演义中80斤的青龙偃月刀虽不可信,但体现了将军的武器在重量上还是重于常规兵器的,因将军的力量优势更胜一筹,使用加重的兵器也会更得心应手一些,造成的杀伤力也会更大一些,同理于强弓硬弩,不同力道的弓弩,射出的距离和穿透能力也当然是不同的。


如千古无二的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这样的人在战场上对敌军来说无疑是噩梦般的存在。身高臂展使得敌人不得近身,普通人挥刀剑会造成开裂伤,项羽一刀挥下就可能将敌人劈成两断,这就是身体条件带来的优势。不仅如此,在身体条件上的敏捷性(见于尉迟敬德无人能刺中的闪避属性,敏捷性真的很实用)、弹跳力(见于李广被俘时的事迹看,弹跳力强还是很有用的)等都是将军优于普通人的地方,也是其“功夫”好的基本条件。

武功技艺

所谓真功夫无非就是武艺的研习程度,在排除历史上一些著名儒将以外,大部分武将还算是武艺精湛的。其中贵族子弟拥有众多学艺的先天优势,比如将门之后,不仅会在少年时期就能够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传授一些刀剑兵器的使用技巧,也就是史书里常讲的“自幼习武”;而且有机会跟随父辈们亲临战场体验战争的实际状况,这一点是贫寒子弟所不具备的优势。

“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清史稿》



但“武举”的诞生,为贫寒子弟提供了研习武艺后的晋升之路,改变了以往从行伍中凭军功一步一步走向将军行列的单一途径。武举考试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这些科目考试体现了唐朝廷对于将军选拔的功夫功底还是比较重视的,唐明将郭子仪便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第二名。武举的选将办法也一直延续到清朝,虽然武举之人并非像行伍里出身的将军那样受重视,但也是对于将军队伍的良好补充。


无论是将门之后,还是行伍出身,或是武举入军,都离不开精湛的武艺,弓术、剑术、马术、枪术等都是将军最为基本的技能要领,诸如吕布“辕门射戟”这等精湛的射术,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又如文鸳这种陷入敌阵杀敌百余全身而退的,没点真功夫恐难以做到。

古代将军的功夫是最基本的军事素养,虽然将军重在指挥,但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避免不了陷阵杀敌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将军理应展现更为强大的战斗力和杀伤力,古代将军勇猛的基础便是精湛的功夫。


棍哥观史


说到古代骁勇善战、驰骋疆场的武将,再结合许多影视作品中的资料,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古代的武将究竟是不是身怀绝技,内功高强,无人能敌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的武将肯定是功夫高强的。但如果说武将都像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人人都有武功绝学,气息化箭,刀枪无影,是不太现实的。古代的武将也多是普通人出身,以普通人的血肉之躯经过战术训练、沙场磨练,而一步步成为武技高超的将领。

古代人如果要当兵、成为将领,有很多种方式,而不同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们究竟有没有“真功夫”:

第一种叫世袭。以世袭制为主的武将继承方式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流行的“世卿世禄”制度,武将的继承也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世袭”。也就是说,人们只要有相应的血统和血缘关系,无论是否精于习武,都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将军。

在这种前提下,将军身上的“真功夫”也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只是单纯地任职了官位,没有经过系统地训练。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普遍“尚武”,所以那时的将领要简单耍两招还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种叫荫袭。荫袭与世袭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世袭是根据血统和亲缘关系,而荫袭则是凭借祖先的功勋和资历。荫袭不限定血统条件,打比方说如果一个家的家主有功在先,上至家主的儿子可以获得官位,下至他家中的仆从和门客可以任职官位。

从性质上来看,荫袭上任的将军虽然较少,但荫袭和世袭一样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将军出自习武世家,从小习武,就有着很扎实的武功基础;但有的将军可能就缺乏历练,只有三脚猫功夫了。不过从明朝起,就对荫袭的将领有了资质上的要求,如果想要荫袭军职,就必须先立军功。有了这样的硬性要求,世家子弟们也就不得不争相学好武功了。

第三种叫武举。与科举相对地,后来由武则天创立了武举。科举考察文学素养,而武举考察的就是武术功底了。武举有着许多不同的科目,在武则天之后也被历朝历代沿袭。自那之后,通过武举而晋升的将领变多,古代武将的功夫水准也就高了很多。

最后一种就是从军队中提拔了,这个方式比较好理解,也更加普遍。就是直接从基层军队中提拔士兵成为将领,所提拔上来的士兵多经过实战历练,不仅武功扎实,对实战也有自己灵活的应对经验。在所有成为将领的方式中,行伍提拔的将领是实战能力最强、泛用性最高的。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我是林哥,我来答题,据我所知在古代大多数的武将都是有真功夫的,毕竟在几千年的冷兵器的时代,近身拼杀和弓箭的精准才是制敌的有效方法和不二法测,军功承爵始于商鞅变法,他不仅打开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宏伟梦想,更被历代帝王视之开疆扩土保家卫国的制胜法宝,试想一下一个连武术根底都没有的人如何能在千军万马之中保住性命,更怎能凭军功获得升迁呢?


当然,在成平日久的盛世朝代,有时不乏贵族子弟凭借父祖的军功被帝王封荫,但这样的武将大多是职位较低,不会被委以重任。再就是古代确实由熟悉军旅和兵法的文臣统领军队之时,但这也是极少数出现,比如宋之虞允文,三国吴之陆逊,蜀汉之诸葛亮,魏之司马懿等,然而这些人虽是文臣,但智力过人军法森严,同时对兵法也大有研究。


再就是武举制度,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时代,但却兴盛于后世朝代,武举以武艺为基础,同时以兵法军阵为第一要义,毕竟作为封建王朝的军事基础,武备历代王朝不敢放松

我是林哥生活,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评论。


林哥生活


真功夫肯定是有的。什么叫真功夫?

必要条件是力气必须要大,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一力降十会”。一个力气大的人,可以战胜十个会武艺的人。手无缚鸡之力就不要想当武将了。

举个栗子,至今民间都有人用石锁练功,好几十斤的石锁能够高低抛接,运转如飞,这就是真功夫,就算你天赋异禀,不经过长期训练,也只是一介莽夫。

但是就算有天生神力,也只是有成为武将的基础,在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再加上技巧训练,才可能成为武将。这个技巧不是指武术表演里那些花哨的动作,在战场之上往往是一招即见分晓,大战几百回合是小说家的演义。

技巧通常包括白刃格斗和骑射功夫。

白刃战的残酷超出现代人想象,在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中,有没有真功夫,练与不练,差别巨大。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对阵英军来看,清军自乾隆以来,承平日久,训练当然也荒废已久,一年之中有半个月进行训练已经属于很多,而对手英军每周训练4——6日不等,每年达到了200——300多天。

在战争中,清军在火炮对射阶段还能和英军抗衡,一到肉搏阶段就立即崩溃。

对阵太平天国也同样如此,乌兰泰领京师八旗一部与绿营兵二千守永安,八旗兵杂以威宁兵数百守炮位,被七八名太平军士兵持长矛短刀就追得丢弃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宁愿淹死也不肉搏。

甲午战争的日军,也是靠最后的刺刀冲锋打垮清军,同鸦片战争一样,清军在火器对射阶段一般能稳住阵型,到了对方刺刀冲锋后无一例外崩溃。

士兵如此,武将也是一样的。

要想成为真正的武将,除了敢于白刃战,还要精通骑射,也就是俗称的弓马娴熟。

比如岳飞,《宋史》记载:(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这就是岳飞能成为名将的底子。

箭术除了天赋,还需要长年累月的苦练,非十数年不得小成。拥有可怕长弓手的英国也有句俗话:对于一个弓手而言,一辈子都是练习时间。

相比箭术,骑术则更加是土豪运动,骑马有多烧钱?即便在现代,马术也被称为贵族运动,何况是古代。即使不是世袭武将或门阀大户出身,也必定非普通人家所能负担,如果以上都不是,那就只好从行伍中去逐渐加以练习。

再举武圣关羽,关二爷显然是技艺精通、弓马娴熟,心理素质还超级强悍。

《三国志》: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舍我其谁?没有真功夫,行吗?

成为武将要满足如此的条件,除了那些虚衔的武将,战场上的武将,肯定是有真功夫的。


小院之观


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厉害,因为古代的战场能够活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千军万马之中每次都活下来的更是不容易,而武将必须是在各种战争中存活久的人物,不然也不会让你当这个将军,不是随便一个新兵蛋子就可以当上武将的


知识好的那是谋臣,武将一般都是决策者,或者是执行者,他们有时候需要在后方组织,有时候需要去前线冲锋,一个部队武将就是灵魂人物,一但武将被杀整个部队的气势就会减弱,所以一般两军交战的时候都是先各出一名武将对决,一但对方武将被杀或者失败那么对方的部队就心中胆怯,这时候进攻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武将的功夫一定要非常厉害,半点假都掺不了,古代当兵打仗是真正的在刀口上舔血,每个人都在拼命,不管是武将还是小兵,因为他们要活下来,往前冲也是死,后退还是死,不如拼一把可能还能活下来,武将就是他们这些里面选出来最厉害的那一个,你说古代武将厉害不厉害👍


大家好,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路过的朋友请点点关注,您的一个支持就是我的最大的动力,本文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多多留言指点,万分感谢


奥辉搏击


如果真功夫指的是像影视剧中那样飞檐走壁,一掌打得石破天惊、血肉横飞那样的“功夫”,可以肯定地说那是没有的。那么问题来了,古代那些出名的武将是靠啥取胜的呢?

在冷兵器时代,武将们大部分都没有接受正规的武术训练,也不可能学到什么所谓的武功秘籍之类,之所以能在敌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间里,把对方杀死,主要靠的是强壮的身体、灵活的身法以及极快的速度。

所谓的武功,其实是那种实战性很强,在无数次的生死搏杀里磨练出来的搏击技巧。 这些搏击技巧,在秦汉时期就有传说,春秋时期武术家越女就曾阐述了“手搏之道”的理论,这其实就是一种借用巧劲,借力打力的搏击技术。

至于轻功,一跳几丈高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过古代大部分的墙的很矮,攀爬时可借力的物很多,只要身手矫健,在经过刻苦的训练,都可以上去。其实说白了就是身法灵活的一种攀爬技巧。

现代人对所谓武功的理解是从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武侠小说开始的,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武侠”是什么东西,更没有小说中的那种所谓“武功”一说。

所以古代那些厉害的的武将是并没有武侠小说中的那种真“武功”的,他们只是身体强壮,臂力较大,反应敏捷,速度极快,身法灵活,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