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女孩,做自己

近期的热门话题不少,孙杨、AO3、余文乐,各种致歉各种八卦,满足了吃瓜群众的吃瓜情结。但令吃瓜群众不曾想到的是,一项涉及国家政策的法案,居然在网上掀起了千层浪。就在法案被充分讨论的期间,兴起了一个话题:“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

这个话题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男生保护女生,原本是很有骑士精神的一件事。但是,经过一些人的“价值观输出”之后,“男生保护女生”已经超越法案本身,成为被大家更广泛讨论的话题。

中国女孩,做自己

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场原本并不针对女性的浪潮声中,“中国女孩”,被物化了。一瞬间,中国女孩走入了镜头的焦点。想到中国女生的生存现状,随着一些“伤疤”被揭开,大部分女生感到,这并不是一场为保护他们而发起的号召,她们切实感受到的,只有伤害。

先不去讨论到底是男生的表述出了问题,还是那些话语确实是内心深处的表达。有一点是中国女孩在这次讨论中达成共识的:我不属于任何人,我只属于我自己。

中国女孩,做自己

图片源自网络

成长环境固然重要,但你是谁由你定义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依赖兄弟和好友,借郊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歌德

歌德的这句名言属于理想状态,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理想状态是很难实现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的确有了很大提升和改善,但距离大部分中国女性所期待的生活来说,还需要很长时间去实现。

从出生开始,中国女性就背负了很多。也许你会说,谁出生不是背负着自己的使命来的?但中国女性背负的格外多,而且远远超出了“使命”的范畴。时代赋予了女性很多标签,却给她们带去了很大的压力,詹青云在奇葩说关于“凭什么妈妈要做超人”的一席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女性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况且大多人根本没有像歌德所说的那种幸运,她们在背负压力前进的同时,不断产生自我怀疑,想改变却又被现实所改变。很多人在追求理想的同时逐渐地放弃了自我,以此为代价换来的是大多数人想要她们过的生活。可以说,是大环境刻画出了这一批女性。

但歌德又说的很对,环境并不重要,“你”才是你的刻画师。即使拥有了所有优势条件,你最终依赖的还是自己。不是因为自己最可靠,而是不论别人做了什么,最后定义你的,还是你自己。是好好利用起身边所有优势、还是化悲愤为力量,都是你的选择。

中国女孩,做自己

图片源自网络

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你只属于你自己

善意和恶意很容易分辨,最难清晰辨认的,是“伪善意”。很多人打着善意的旗帜,一步步操控着别人的人生,导致对方逐渐变为事件的受害者,这种感受女性最有发言权了。

“女孩子家不要太闹腾,做个文静的女孩才像话”;

“在学校别跟男孩走的太近,不然被人家说不自尊”;

“当老师就好了,学琴有什么出息?当老师又稳定又好找对象”;

“都结婚了,就好好顾家,别再想自己的那些事了,抓紧时间生个孩子当妈妈”。

这些话,耳熟吗?后半句听上去,好像确实是挺好,但是前半句呢?前半句的实质是什么呢?是让你乖乖听我的话、是让你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是让你断了那些所谓的不该有的念头、是让你放弃自己,成全别人。

一次的命令可以反抗,反抗不成我就再努力一次。但如果发号施令的都是身边你认为最亲近的人、你的需求一次次被忽略,你还会像原来那样坚定不移吗?很难吧。

确实,长大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你的生命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父母是给予你生命的人、兄弟姐妹是陪伴你成长的人、老师是教你认识世界的人、朋友伙伴是陪你闯天下的人。他们的出现,值得我们感恩,但是,他们不是能界定你人生的人。

中国女孩被贴上太多标签了,如果不想再被贴标签,就必须认识到你不属于任何一类人,你只属于你自己。这样的想法并不自私,做自己没有错。好的、坏的,谁又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直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呢?既然别人能做,中国女孩也可以。我们需要社会的支持,但拒绝被道德绑架。做自己也可以很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