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製造出路何在?

專致廣告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中華民族正在踏上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了不起的中國製造如雨後春筍般開始遍佈全球。在造福我國國民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都享受到了我國的發展成果。更奠定了我國經濟和工業快速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國也成為了“世界工廠”。

雖然很多國民對中國製造還有些不滿意的地方,比如這沒有世界品牌,欠缺核心技術,國際話語權太弱等等。然而隨著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爆發,讓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露出了原型。也打碎了發達國家想躺床上就賺地球錢的黃粱美夢破滅了。

同樣在這場金融風暴中,那些將西方經濟發展模式視為完美的各種中外專家人士,再也不敢抹黑中國經濟和中國製造了。之前被他們各種辱罵的中國製造,卻讓我國成為了遭受金融危機損失最小、收益最大的國家。中國製造的價值顯現無疑。

在聯合國確定的全部工業門類中,我國是唯一一個擁有全部39個大類、525個小類的國家。而正在尋求製造業迴歸的美國,只擁有所有門類中的95%。而且我國製造業利用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的機會,全面啟動了進軍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

儘管在消費品市場上,我國產品還難以進入高端領域,但這只是時間問題。在發展工業最核心的產業上,比如裝備製造、我國早都告別了用外國設備造國產產品的尷尬。甚至美國福特公司都開始用我國的流水線設備造汽車。

而我國一機的5.5米寬厚板軋機也出口到了世界鋼鐵企業的探花——韓國浦項制鐵。武漢重工機床集團研製的生產船用螺旋槳的其軸五聯動車銑複合機床。能生產戰鬥機機身整體框架的超大型模鍛液壓機等等,不僅讓我國研發生產先進的工業產品時,不再怕被人卡脖子,更為我國製造產業整體提升,佔據全球工業制高點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佔據了全球裝備製造這個被稱為“現代工業母機”的高端領域製造點,中國製造必將成為世界級品牌,擁有超強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迷彩虎軍事


2019年針對製造業已經出臺了降準、減稅、降社保、降電費、降物流成本!這些首先是解決製造業的生存問題,讓製造業活下來。

至於中國製造的未來,當然德國的路線是必須要走的,製造業都要重質量重品牌,但不是短時期能改觀的。

現在是工業4.0時代,製造業在向智能化發展,能不能把握住工業4.0時代,使智能製造的水平領先全球,我認為這是中國製造業的機遇。

物聯網,工業互聯,人工智能將提高製造水平,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變弱,智能製造的重要性變得更為重要。

中國製造主要是在高端工業領域實力還欠缺,比如自主汽車,芯片。這方面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現在看出來已經在重視這些領域的發展。

至少中國製造的出路,現在來說,單純靠哪一條路線可能都還沒有準確的方針,只能從各方面完善。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哪有那麼容易有一個走向製造強國的方法。

提問者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早幾年我也很替中國製造業擔心,一系列的環保政策,融資難,成本增長的問題。不過2019年以來,我看到政策上出臺了很多有利於製造業的方針,不要過多擔心。


老黃侃財


中國製造還是停留在中低端水平,高端上面可以說是遠遠落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雖然個別高端技術我們有所突破,但總體上來說是落後的,這點可以說是我們國家制造業的基本國情,煩請一些專家不要在我們個別突破的技術上大吹特吹,我們落後的製造技術真是數不勝數,我們的大學在培養人才的制度上體質上傳統觀念上以及基礎研究方面是有著很大差距的,我們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業以及一些靠規模博人眼球的互聯網企業,同時我們一心一意投資研發追求技術、腳踏實地幹實業的企業也太少,我們首先應該承認正視這些問題,而不是天天喊著這個突破那個領先美日了,然後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站在製造業之巔,否則,我們趕超美日高科技的信念就只能是夢想,永遠受制於人!


夜空中最亮的星刺客


曾幾何時,中國製造業一度成為了“世界最大的代工廠”,把各種物美價廉的商品輸向國內外市場。

這“世界工廠”的稱號,實際更多的是一種恥辱,缺乏科技含量,沒有自主創新,不是自己的品牌,幹得如牛似馬,賺點血汗錢。

即便如此,如今也是舉步維艱。


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國地產對中國製造的“侵略”

中國式的房地產,對中國製造的破壞上,可謂“功不可沒”。

一些人通過投資地產不勞而獲,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讓全社會大量的資金、資源、人才向地產匯聚,使得製造業乾涸滿地,發展乏力。

房價也導致房租上漲,讓工人們生活成本增加,製造業人力資源成本增加。

部分製造業已經選擇轉移陣地。郭臺銘就表示,到2020年,富士康將在印度建立10—12個生產基地,僱傭1百多萬員工。這些基地包括工廠和數據中心。富士康有意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買下1200公頃土地,投資100億美元建新的製造廠和生產線,以用於生產蘋果公司iPhone產品。

房地產的弊病不清除,製造業難以振興。

富人去國外買奢侈品,平民缺乏消費能力

中國目前製造業的困境,並非製造業本身出了問題,而是社會結構出了問題,由於貧富分化嚴重,權貴和富豪階層的奢侈品消費流行。中國以窮國之資,竟然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平民階層淪落成為房奴,被畸形的房價榨乾了半生積蓄,沒有消費能力。

而奢侈品向來是距離和時間產生美的寵物,中國自主品牌的奢侈品,國人不買賬。

縮小貧富差距,讓巨大的社會財富回到服務於民生,讓民眾有錢消費。


科技含量低,自主品牌少

中國製造業雖然體量龐大,卻處於全球產業鏈的底端,“操賣白粉的心,賺賣白菜的錢”。鉅額利潤被其它國家吸走。

在高新技術行業,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巨大。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的技術卻在美國和日韓,甚至在LED領域,中國企業更是全面受制於日韓。在汽車領域,核心技術控制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手中。

中國最先進的航天工業,已經落後於世界先進十年以上。在高端產業領域和主流產業,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短期內將難以實現。

若需振興中國製造,需抓科研,重設計,推自主品牌。


讓工人具有“工匠精神”的主要條件是待遇和尊重

德國的工人可以幾十年做自己的職業不變,因為良好的社會福利和不受鄙視的社會地位令其安心,普通的職業也可以實現人生價值。

中國工人對自己的職業,只是不得已而暫時為之。所以不僅要縮小全社會的貧富差距,還要縮小企業內部高管與一線工程師、技工的貧富差距。

若一線工人也能買車買房,中國製造必然雄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問題,即便傾舉國之力也可能難以短期見效,有些利益也太尖銳。上述零散內容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指點交流。

(部分素材源自網絡)


專致廣告


首先,進行產業升,培育工匠精神,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熱愛、真心投入,真正提高製造業水平,數量要下降,低端製造業靠量取勝,高端製造業靠質取勝。但轉型升級是有代價和伴隨陣痛的,但必須轉。

其次,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們的很多企業技術創新仍處於跟隨模仿階段,所謂山寨大國的帽子還沒有摘掉,很多底層技術的“黑匣子”有待突破。實際上,很多關鍵技術也很難通過所謂“逆向工程”來真正掌握的,很多時候,照著葫蘆畫出了一個瓢,但背後的機理,並不清楚,一旦遇到現實中的問題,很難解決。

第三,必須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完善基礎配套能力。在CPU芯片、發動機等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還依賴進口,工信部長苗圩2017年曾指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大部分設備已經國產化,但15%的關鍵零部件還依靠進口。此外,中國的精密機床還嚴重依賴德國。

第四,必須夯實基礎能力、基礎科學和基礎研發。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我們知道,科學分為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前者主要用於發現知識,後者則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說應用科學是高樓大廈,那麼基礎科學就是建築材料,沒有建築材料就蓋不起高樓大廈。基礎研發,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更需要國家從戰略上予以重視,保持持續的資金投入。


潮白河小魚


一、中國製造為什麼不行了?

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經濟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快車道,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企業藉助低廉的原材料優勢,低價的勞動力成本,源源不斷的資源供給,從而成功地承接了來自世界的產業轉移,西方發達國家所有不賺錢的代工業務都紛紛轉移到了中國,這些外貿訂單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批帶動力量,從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大量的東部沿海地區,就憑藉外貿的訂單和低廉成本快速發展起來,我們成本有優勢,人口有優勢,規模有優勢,這三大優勢一起集中構成了中國製造的增長動力。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髮展,中國企業只會代工,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就以iPhone手機為例,整個手機裡面,玻璃屏是康寧的,基帶是Intel的,內存是三星的,存儲ROM是海力士的,可以說除了人工是中國的之外,整個手機的專業技術零部件都是國外的,核心技術的缺失讓中國企業的利潤水平極低,不少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利潤水平長期在3%-5%的微利中徘徊,只要有一絲的風吹草動,就會給中國企業帶來嚴重的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用工成本卻在快速上升,根據著名研究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在三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工人的每小時收入現在已高於除智利以外的任何拉美大國,並且已達到較弱的歐元區成員國水平的70%左右。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小時工資在2005至2016年間翻了三倍,達到3.60美元,而同期巴西製造業的時薪從2.90美元降至2.70美元,墨西哥從2.20美元降至2.10美元,南非從4.30美元降至3.60美元。

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在快速攀升,這些成本不斷地擠壓著企業的利潤水平,富士康都沒錢了只是一個表象,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企業已經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在人力成本這樣增長的大背景下,原先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我們的企業已經不是怎麼賺錢的問題了,而是怎麼活下去的問題了。

二、中國企業怎麼才能活下去?

要問中國企業怎麼才能活下去?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懂點經濟的人都會回答一個詞:轉型升級。的確,轉型升級這個大方向是不會變的,但是到底怎麼轉?這就是問題了,瀚哥認為,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談轉型升級實在太空,也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瀚哥覺得說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不如去尋找幾個真正可以做的起點吧:

一是用好互聯網基礎工具。以前,在製造業領域一直流傳著一個互聯網的神話,這個神話就是一網就靈,無論是任何一家企業只要一沾上互聯網,立馬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短時間很好看的所謂企業互聯網化往往是曇花一現,活的很快死的也很快。但是,我們還是要說,互聯網不是靈丹妙藥,卻是相當好的基礎工程,中國互聯網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並且具備了基礎設施的兩大關鍵要素:無處不在和非常便宜。那麼,對於企業而言所需要做的東西就非常簡單了,做精你自己的產品,無論你是做玩具、做衛浴,還是做童裝、做運動鞋的,做精產品才是企業發展的正道,做精產品之後是用互聯網工具降低成本,無論是宣傳成本還是銷售成本,互聯網基礎工程都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用盡一切互聯網的辦法控制成本,這才是企業破題的第一步。

二是改變原先的生產機制。中國製造業的工人既然已經很貴了,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這個就是改變生產機制,以前我們往往是根據市場的需求造大量的產品,但是企業和消費者卻是脫節的,消費者和生產廠商之間隔了多層的代理商,除非消費者購買的產品有質量問題,否則在花了錢之後,消費者和廠商將會失去任何的關係。這個就導致了大量的廠商都是在試錯,廠商不知道消費者究竟喜歡什麼東西,生產的東西卻往往不是消費者想要的。這個時候,廠商應該真正形成自己的柔性生產能力,藉助互聯網去觸達消費者,像製造網紅一樣,製造屬於自己的爆品,從而實現對於製造的升級。

三是服務消費者的消費升級。一直以來,外國人都在很奇怪一件事,這就是中國人怎麼那麼能買東西,在全世界各地的奧特萊斯,大量的中國人在瘋狂的掃貨,從日本的馬桶圈,韓國的化妝品,瑞士的手錶,美國的手機,意大利的包包,法國的香水,可謂是無所不買,甚至有段子說中國人買遍世界。這些東西中國沒有嗎?中國不能製造嗎?我們都有,我們也都能製造,但是中國製造的產品似乎總是少了點什麼,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消費升級的需求了,中國企業要做的則是在原先大眾化,一般化的生產基礎上,真正提升自己的工藝,生產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東西,事實證明真正的好東西,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已經願意為優質商品買單了。

用好互聯網工具,打造爆品,實現產品的品質升級,這三點如果能夠做到的話,企業活下去估計不難,甚至還有可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心,也許這個才是中國企業的求生之路吧。


瀚海觀察


這個設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中國製造本來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路就是出路!中國作為後發工業國,從低端製造起步逐步邁向中高端,直至全面領先全世界。我們一直在這條正確道路上高速前進!許多人拿血汗工廠說事,拿工業企業微薄利潤說事,其實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當我們既無資本也無技術的時候,你憑啥完成資本積累技術積累?沒有這樣一個過程就不可能有現在的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開始從中國轉移出去就是我們成功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誌!可就是罵血汗工廠的那一幫人又拿這個來論證中國製造業沒落,真是非常的滑稽可笑!中國製造業目前存在一些困難,但這是前進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現在的中國製造業已經形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還實現了絕大多數工業製造的技術自主!有很多人說中國芯片還不能自主,一年前圓珠筆尖還不能自主,OLED還不能自主,是的,這些都是事實,但在總體上看,我們不能做或者不能做到最好的東西是越來越少了!而且在這些薄弱環節我們已經在採取措施加快趕上,更在高鐵,通訊設備,重型機械等很多領域實現了領先全世界!自主品牌全面崛起,華為中興中國中車振華重工三一重工福耀玻璃格力美的海信中芯國際京東方,還可以列一串!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克服目前的困難並無疑問,前景一片光明,走好現在的路,何需另尋出路?!


70後小嚴


我國把新工業革命的內核描述為智能製造,從這個定義看,發展智能製造就是運用智能產品、建設智能產線、打造智能工廠、構建智能生態。這個描述是從本質上講的,便於表述、便於理解,要真做起來,正像前面已講過的涉及整個工業體系的改變,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奮鬥。我國《中國製造2025》實際上只是第一步,按三步走構想,我國要實現智能製造需要30年的時間,發展智能製造各國的情況很不相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情況更復雜一些。

對於像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大國,製造業一定是整個經濟的核心和基礎,一旦製造業落後,無論金融業多麼發達,最終整個經濟仍然會衰落。當前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製造業全產業鏈的國家,美國在製造業的許多領域已經空心化,實現製造業的迴歸和復興是現任美國總統政策的核心,當前中美兩國競爭的核心其實是製造業的競爭,誰佔領了製造業的制高點,誰就是未來世界經濟的霸主。

像日本、德國、英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可能在製造業的某一方面擁有世界先進技術,但在一些重大產業和裝備方面,擁有某一方面的技術優勢已經無法形成壟斷優勢,無法形成產業鏈。現在工業特別是在重大工業項目上,必須在多個產業甚至需要在全產業鏈形成優勢才能在該產業形成優勢,具有全產業鏈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發起全面衝擊的基礎和力量。

全產業鏈的基礎是人口和人才,中國能夠在幾乎所有產業發力,在所有產業向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和韓國等發起衝擊,就在於中國有足夠多的勞動力和專業人才,中國的技術專利申請量能夠迅速進入世界前列,就在於中國能夠在幾乎所有領域發力,這也是中國具備全方位超越美國的基礎。

相繼在高鐵、核電、航天、軍工、智能手機等方面取得突破後,中國製造業最薄弱的環節是半導體、芯片、汽車、生物製藥等方面,如果中國在這些產業方面能夠實現對美、日等國的超越,中國將在全產業鏈方面打破大而不強的現狀,實現對美、日等製造業大國全面、不可逆轉的超越,美、日等將不再有超越中國的可能。

中國曾在稀土、汽車、大飛機等產業出現失誤。中國是汽車工業大國,卻因為實行“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而在汽車製造方面慘敗,日本在電子產品敗給中國後,整個工業產值50%以上的利潤來自汽車產業,而中國市場又是日本汽車的主要利潤來源,可以說如果打敗了日本汽車業就打敗了日本製造業,打敗了日本製造業就打敗了日本,因此,中國製造業的核心之一是加大汽車產業的研發,實現汽車業的重新崛起,錯誤的政策使中國汽車業失去了一次機會,我們不能再失去下一次機會,應該將汽車業作為中國製造業發展核心中的核心,重點中的重點,這不僅是製造業的問題,也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

中國製造業需要追趕的第二個核心產業是集成電路及芯片,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達2271億美元,是中國第一大工業進口產品,佔整個工業品進口的19.3%。前不久中興公司被美國處罰11億美元,就因為自已在集成電路核心產品方面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而受制於人。美國一直對中國高端芯片實施禁運,這對中國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好事是逼迫中國走自主化道路。當前中國在集成電路和芯片產業方面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優勢已經從低端向高端逐步取得重大突破,預計未來5到10年,中國在集成電路和芯片產業方面將全面趕超美國,可以說實現集成電路和芯片產業對美國的全面超越就是對整個美國製造業的全面超越,也就是對整個美國經濟的全面超越。

中國製造業需要追趕的第三個核心產業是生物技術及產品,由於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生物技術及產品擁有巨大的市場,當前中國對美國開放生物技術及產品市場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就像當年以“市場換技術”的汽車製造業一樣,中國至今在汽車領域都沒有翻身,如果中國對美國完全開放生物技術市場,不僅會使中國的農業從此受制於人,極大地傷害中國農業及農民利益,而且將使中國生物技術受制於人,使中國生物技術的發展之路變得更加漫長。中國的生物技術只有依託於國內巨大的市場支撐,才能實現對美國生物技術的超越,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產業發展路徑問題。

中國製造業第四個需要追趕的核心產業是人工智能,不過由於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並居於世界前列,現在世界上的人工智能產業是中、美兩國激烈競爭,中國雖然還沒有超越美國,但並沒有落後於美國,因此未來能夠在人工智產業方面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國製造業的崛起與超越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依託國內龐大的市場實現技術自主創新,擁有核心技術,絕不能再出現汽車等產業方面出現過的錯誤導向。

二是依靠產業政策和國家扶持實現如集成電路、芯片、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的崛起。前一段時間國內曾出現要不要國家產業政策的討論,我以為中國必須要有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以實現核心技術和重大產業裝備的自主創新和發展。

三是採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中國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重大裝備和技術的整體創新方面,國有企業具有不可取代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優勢。


歡迎關注數字化企業網頭條號,數字化企業網是國內智能製造領域的權威媒體,關注後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瞭解智能製造領域的相關知識,還有福利資料贈送。


數字化企業


現在很多微小企業的狀況是融資無門,老闆賣房子抵押小車發工資,工人發了工資去供樓供車,工人也沒有多少錢剩下來,說來說去都是房價害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學華為把員工變成老闆,大家齊心協力,多付出一點,還有一線希望。不然等政府的政策讓房價正常化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


煙霧彈70636131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野蠻生長”的中國製造大都以規模的大小來“論英雄”,熱衷於追求人員的規模、經營的規模、資產的規模。\n\n然而,隨著人口紅利的快速消失、企業製造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瞬息萬變的市場,原來我們一味追求的規模效應也正在逐步消失。

\n

{!-- PGC_VIDEO:{"video_md5": "ceed3db5c6db42ad3f27df3863e588e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