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苏商风采」徐金根:打造中国制造业的“梦之队”

「苏商风采」徐金根:打造中国制造业的“梦之队”

从2003年昆山的一间私营企业做起,默默无闻,到2017年2月上交所主板上市,一鸣惊人。科森科技董事长徐金根,起步于电视散热板上的铆钉制造,如今,他和他的企业成为了苹果、亚马逊、华为、强生、柯惠等一流品牌的全球合作伙伴。谁能想到,昆山人制造的这颗“铆钉”,扎进了世界科技的中心。

回顾这段成长历程,可以说,科森科技,几乎抓住了行业中的每一个时代机遇。它的每一次转型升级都准确而有力,它的每一段埋头奋斗都无声而投入。一路前行,企业也被打上了这位昆山人身上的精神烙印:低调、刻苦、冷静,心底却留有一份不灭的热情。

热情,是的。这座不落伍于时代的精密加工企业,仍不甘在这条顺畅的道路上只做绿叶。昆山企业家、科森科技董事长徐金根,正走在向全世界打响中国品牌的路上。他心中留有一份制造业之梦:让中国本土品牌,在世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从幕后走到台前。

「苏商风采」徐金根:打造中国制造业的“梦之队”

大胆转型 紧抓时代机遇

徐金根不会忘记那些艰苦的岁月:他曾是一名普通的销售员,为了推销产品,三年间,他跑遍了江苏、安徽、山东的几乎每一条铁路。他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的冬天自己到连云港出差的经历。为了省下一晚上十几元钱的住宿钱,徐金根裹着大衣,从一个电线杆走到另一个,直到天色渐渐亮起,掐准时间走到客户家里。每一个企业家的发迹都起于微时,当奋斗成为习惯,机会总会在前方等你。

2003年,徐金根与先前供职的台资企业的老板合资,在昆山城南办起了精密机械厂。这样的小型机械厂,在当时的昆山并不鲜见。然而商业嗅觉灵敏的徐金根,洞见了市场的变化:“2003年,电视机行业迎来革命。传统的CRT电视机逐渐被液晶电视、超薄的等离子电视所淘汰。”新的商机正在孕育。依靠着与松下的合作关系,机械厂逐渐与夏普、日立、东芝等日资企业巨头做起了生意。三年后,原有工厂的场地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了,公司为扩大生产,搬迁至昆山千灯镇。这就是科森科技的前身。

2008年,科森迎来了发展阵痛。“长虹、海信等中国的彩电企业也完成升级,一下子起来了。”进口的电视机要卖一万多,而国产电视杀入市场后,价格直接降到了千元级。适逢国际经济危机,海外电视市场逐渐缩小,价格也随之降低。“如果还是做电视机上的零部件,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徐金根开始重新思考行业的未来。转型迫在眉睫。

徐金根为公司的转型设计了两个方向:一是汽车行业,二是医疗器械领域。一个偶然的机会,徐金根接触到了全球第三大的医疗企业——美国科惠,顺势杀入了医疗器械加工行业。

鲜为人知的是,这背后是徐金根“背水一战”的故事。

作为一家订单式精密机械加工企业,科森科技非常重视网络推广。美国柯惠通过科森的广告找到了公司。然而,这一次考察,科森并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太多区别于其他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印象:无论是设备、场地还是对医疗器械生产的基本认知上,科森都很欠缺,更不要提符合欧美公司对供应商的管理和生产能力的要求。

但是,此次科惠之行,却深深触动了徐金根——医疗机械与民生息息相关,稳定而前景可图。临走时,徐金根向来访者许诺:当你下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一定会让你看到一个崭新的科森。

徐金根当机立断:短短的3个月,他斥资3000万元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建造了10万级无尘车间,打造一座符合欧美企业标准的精密加工工厂。这几乎是徐金根当时的全部家当。

“这是我喜欢的环境,符合我们的要求。”当柯惠的高层再来科森考察时,非常满意。徐金根至今清楚记得,那天是2009年12月15日。柯惠当时还考察了另外2家台资公司,“3家企业中,科森最小、最没有经验,但优势也十分明显:环境最好,过程控制能力最强,更愿意接受客户的要求。”

凭借执着和诚意,科森闯进了柯惠供应商体系;此后连续4年,科森都获得了美国科惠的全球供应商大奖。要知道,在这家行业巨头的4000多家供应商中,徐金根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企业家。尽管起步时间不长,却因为一份果敢、用心,让徐金根获得了在波士顿和世界精密制造巨头们同台对话的机会。

「苏商风采」徐金根:打造中国制造业的“梦之队”

矢志创新 追求技术突破

鲜为人知的是,在创立科森之前,徐金根的“第一桶金”便来自于对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二十多岁的徐金根曾是一名汽车尾灯推销员,在去往山东的路上,他偶然接触到了遥控车门、电动车窗等进口设备。在商业敏感的驱动下,徐金根进一步打磨技术,在昆山开起了第一家专事车门自动化改造的汽配店。

因而,对技术探索的坚持、热爱,深深植根于科森这家企业的底色之中。

2012年,美国苹果公司的新产品横空出世,手机实现了从模拟到智能的变革。冥冥中注定,此时,徐金根正与苹果公司涉及同一个项目,公司代表来他的厂里调研。临走时,苹果公司的代表问徐金根:“Peter,有没有兴趣直接跟我们合作?”原来,在短短的接触中,科森行业领先的设备、环境,给这位苹果高管深刻的印象。“你们做医疗设备能细到几个μ(精度单位),那么,做我们的零件肯定没有问题。”

徐金根被这句话深深地攫住了。确认对方行程后,他连夜飞往深圳,探讨合作的可能。“只要你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做好。”他说。科森本就具备加工电子配件的经验,在工艺升级之后,生产精度大大增加。搭上电子巨头的快车,仿佛命中注定。

当时,科森精密机械刚从千灯镇迁至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址,成立科森科技,满足苹果公司的要求势必需要新的技术和设备,建造新厂房,拓展业务领域都需要大量投入,公司的资金链一时捉襟见肘。凭借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力量,科森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刚上市的iPad设计了两个小零件。

此后,凭着一丝不苟的精神,科森强力的研发水平和匠心品质,科森与苹果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的苹果公司的小件供应商转换为大件供应商。2014年进入iPhone供应链,2015年100%地承接了全新的apple pencil的供应。这也是让徐金根津津乐道的一段经历:一只小小Applepencil,科森科技从0的良率,做到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最终,突破90%的大关。

“发售前几天,苹果副总裁就在工厂盯着。”中间过程之艰苦难以想象。然而徐金根却感到:做这一行,给我带来的,是乐趣。

近三四年,科森科技对苹果公司业务的比重平均超过60%。科森科技已经位列苹果材料、制造和装配采购额97%的全球前200位供应商名单。那几年,随着苹果取得了全世界范围内奇迹般的成功。乘着这艘快艇,徐金根的“中国制造”赶上了“苹果速度”。

更多源于世界一流电子消费品牌的合作意向,接踵而至。在科森的车间里,走出过Google智能音箱、Amazon的Kindle电子书、走出了华为旗舰机的手机外壳。徐金根却感到:做这些国际客户,没花多大精力。因为它们相信科森的技术,科森值得信赖。

徐金根说:“创业16年,一直在精密金属加工中深耕,没有做过任何投资。”目前,科森每年的研发经费高达1亿-2亿元,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苏商风采」徐金根:打造中国制造业的“梦之队”

自我进化 争做“中国创造”

回归家庭的徐金根,温和满足。几乎每一次出差,只要有条件,徐金根都会带上夫人同行。拿起办公桌上的照片,谈及孩子的发展,他的言语中也充满骄傲。

而当话题回到商海,这位企业家的眼中,便溢满渴望:如今的科森,已经做到了“与巨人同行”;未来的科森,要成长为“领跑的巨人”。

2017年2月,科森科技登陆上海证交所。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科森进入了真正的高速发展、全面布局。除了医疗器械、电子消费领域,也布局了液晶面板、智能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并全资收购昆山元诚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在盐城设立了科森科技东台有限公司和江苏科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今后的产能扩充做伏笔,设立北美科森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

有外力助推的同时,徐金根也不忘修炼内功:这就是管理和人才。在创业之初,徐金根曾为了学习管理经验,赴台资企业打工3年。如今,这种不断学习、渴望进步的姿态,也注入了企业。

“科森的秘诀,就是依靠和大客户的合作,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一开始创业就是跟业界最高端的客户合作,这成为了科森科技的传统。”徐金根说。在客户的倒逼下,科森不仅在产品品质上有严格的把控,而且在环保、消防、人文关怀等细节上,都实现了“接轨国际”。这也保证了无论是企业的初始元老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得以各显其能。

“我们从松下学到诚信,与柯惠学管理,在苹果获得极致和突破精神。”华为的高管来到科森,也感叹道:“科森的文化和华为很像。”回想起16年来创业时光,徐金根对每一个客户充满感激:“科森与客户互相成就了彼此。”

在未来发展上,徐金根不愿意让科森永远做绿叶、做配套。徐金根有自己的品牌梦,一个“中国创造”之梦。“未来,科森要在目前深耕的行业,打出自己的品牌。为老百姓、为祖国献上应有之力。”

往期精彩回顾

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创赢未来

【苏商风采】张近东:打破舒适区 创新无止境

【苏商风采】周耀庭周海江父子:传承红色基因 书写红豆样本

【苏商风采】崔根良:光通信产业的领航人

【苏商风采】陈建华:恒力之志在于实业兴邦

【苏商风采】吴耀芳:永钢是这样炼成的

【苏商风采】周立宸:一鸣待惊人

【苏商风采】朱明:26年磨砺修出大“匠”风范

【苏商风采】张世元:做人做事做事业


「苏商风采」徐金根:打造中国制造业的“梦之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