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86版《西游记》,当年到底火到了什么程度?

星持影视


“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

听到这熟悉的调子

不用瞅屏幕也知道

《西游记》又又又又又开始了

这部由杨洁导演执导,六小龄童、徐少华、迟重瑞、汪粤、马德华、闫怀礼等主演的《西游记》,几乎是每一个80后、90后、00后的童年记忆。甚至直到现在,还在年年重播,成为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最近在看杨洁导演与丈夫、也就是86版《西游记》摄像师王崇秋合著的《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西游记》,发现这部带给我们无数回忆的电视剧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故事。

· 匠心 ·

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六年走完一条取经路

《西游记》于1982年7月3日开机,同年10月1日首播试集《除妖乌鸡国》。1986年春节在央视首播前11集,1988年播出全25集。

(备注:“86版《西游记》”的叫法是为了纪念《西游记》首播,也有人叫“82版《西游记》”,但杨洁导演解释1982年~1986年间播出的几集只能算试播,所以本文统称为“86版《西游记》”)

从开机到播出,整整6年,是导演和全部工作者走的一条真正的取经之路。

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导演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除西藏、青海、宁夏、湖北、台湾之外的26个省份实地拍摄。

每次拍摄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凶险。杨洁导演有次差点从山上跌入悬崖,幸好剧组里的武行把她拉住了;师徒四人拍摄走过瀑布的场景时也差点脚滑跌落;就连白龙马,也曾多次遭遇跌落沟渠等险情。

因为《西游记》的拍摄周期太长,一度流言四起,说导演带着一众演员假借拍摄之名,游山玩水。

然后领导派人跟组一个月,才惊觉他们条件原来如此艰苦,立马向上级申请资金和摄像机。

但由于手续复杂,一直也没能审批下来。

作为一部神话剧,导演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特效技术。

虽然现在看《西游记》的特效破绽重重,但在当时的中国电视剧市场,特效技术几乎一片空白。没有前车之鉴,杨洁导演只能让自己成为后车之师。

剧组的摄像、化妆、道具、照明、烟雾、武打等几乎一切工种齐心合力,一个镜头各个角度拍摄无数遍,最后才成了导演口中“土的掉渣”的特技效果。

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都很用心。

比如“大战红孩儿”一集,红孩儿放火烧孙悟空,六小龄童裹上厚厚的石棉衣,真烧。

他说,拍完这场戏,最大的感受是知道了快被烧死是怎样的……

因为经费问题,整个剧组只有一个摄像师、一台摄像机,而王崇秋就是这个唯一的摄像师。在他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当时的拍摄情况:

“天河牧马”一节中,为了呈现万马奔腾的场景,王崇秋把自己埋进土坑里仰拍,因为马蝇的叮咬,他一度得了白癜风。

神仙妖怪上天入地,需要很多快速移动的镜头。每次坐长途车,王崇秋一瞄到路边没有现代化的电线杆,就赶紧拍点活动背景。

没有拍摄所需的移动轨,王崇秋就上树、爬山,利用自行车、三轮车……还有的时候,跑到了大巴车车顶上,只为了取一个俯视角度。

他原本有“恐高症”,但经这么一折腾,《西游记》拍完,竟然莫名其妙就好了,“扛起摄像机,我就好像什么都不怕。”

· 敬业 ·

他们拿90元每月的片酬,却用生命在拍戏

除了拍摄的困难,剧组当时面临的更大问题是没有经费。因为缺乏经费,《西游记》差点被“腰斩”,但导演选择了再苦也要坚持。

节省安全保障,重复使用吊威亚的设施,一根绳子被磨得很细都还在用。每个人都在用生命拍戏。

170斤的沙和尚在一场威亚戏里,直接掉落砸在了摄像师的头上,导致摄像昏迷了两天。大师兄和八戒每次拍完都会击掌庆祝:这次没有受伤,下次继续努力。

一部电视剧,没有足够的经费,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主演们没有助理没有保姆车也没有优待,每月拿着90块的报酬,做着演员和场工两种活。

拍摄结束后要和剧组一起搬运几车皮的设备工具。缺少龙套演员的时候 ,和剧组一起化妆救场。

李鸿昌是《西游记》制片副主任,他在《西游记》里一人分饰7角。

沙悟净的扮演者,除了自己本身的角色,还客串了其他8个角色。

可以说,剧中不论是主演还是场记工作人员,几乎都在《西游记》里客串过或大或小的角色。

“老艺术家们,都是为别人着想。”王崇秋说,“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大家也没人想过成名,只想着怎么把眼前这件事做好。”

· 细节 ·

西游故事说不尽,门前春联藏乾坤

之前《西游记》手稿流出,再次戳中人们的泪点!

在那个没有电脑、平板的年代,剧组就是凭借着这几千张手稿,辗转全国各地,才完成了这部惊世之作。

一帧一帧,虽质朴,却饱含匠心。一花一景,看似寻常,却流芳后世。

剧中所有的妖精都是杨洁亲自选的,妖怪各有各的特点,妖精美得却不雷同,每一个人物造型的特写镜头都好像一幅画。

甚至连各路神仙、妖怪、普通人家家门口或者洞府门口的对联都别有讲究。

比如在“四圣试禅心”这个故事中,唐僧和八戒背后有一副对联——“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这幅对联也不是随便凑数的,而是原著中真实出现的。

师徒四人来到五庄观,观门上的对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也出自《西游记》原著。

这样的小细节比比皆是,处处可见剧组的用心。

86版《西游记》只有25集,相比于现在动辄8、90集的电视剧来说,它是那样的“短小”。

但就是这样一部剧,它创造了89.4%的收视率神话,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足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十多年来,《西游记》被翻拍、被改编,最终呈现的模样各有千秋,却没有一部能取代86版《西游记》的地位。

当年,杨洁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解释86版《西游记》为啥火了那么久——“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这也许就是对“匠心精神”最好的注解。











小白经典影集社


火到什么程度我没有调查过,但我知道,岂今为止,我周围身边的人提起86版的《西游记》就没有没看过的,估计没看过的中国人恐怕不多。由此可见,当时播放时会有多火。

记得86版《西游记》播放时我正上小学,正值暑假,当时在姥姥家,那时的农村有时还停电,每当看着看着停电时,急得不行,抓耳挠腮的,发疯一样,一遍遍的看来电没有。每天看完那两集后,盼着快到明天接着看,每天看着那个过瘾。虽然当时的特技水平不行,但依然觉得那些法术是那样的神通广大,想象无边。

《西游记》本就是中国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后,更是老少皆宜,那时一到播放时,家家的电视台都毫无例外的播放着《西游记》,估计当时的收视率没有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九。而且后来才知道,《西游记》当时在拍摄时还曾出现了神奇的现象,每当有观音菩萨的情景拍摄时,天必放晴,哪怕之前是阴云密布也会立刻放腈,而后来观音菩萨的扮演者左大玢也因此开始信佛。可见当时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有多不平凡。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西游记》依然很火,每当暑假必然看到它的上映,它的播放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你不会感觉它的过时,它依然,很年轻,依然,很火!








快乐人生520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追西游记是个什么样的场景,说说我小时候吧,那时候电视机很少,记得我三爷爷家有一台很小黑白电视机,自从西游记开播,我和我哥天天搬个小凳子雷打不动的去追剧!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丝毫不亚于村里放电影时候的人!大家看的都很起劲,片头那个音乐一响起来就觉得浑身振奋。我年龄小,那个时候看见妖怪(尤其是白骨精那段)吓得不敢睁眼,真的是演员演的太到位了,人、妖、仙有着明显的区别。现在还能记起来那种感觉,真的是非常非常棒!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西游记这种优秀的电视剧像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一样,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一种希望,对未来对好日子的希望。

2016猴年恰逢86版西游记30周年,在此向这部伟大的电视剧致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优秀电视剧在新中国的文化长廊上留名


毛豆豆影院vlog


首要86办西游记在当时的国内全是先进科技和顶级影视特效打造的电视剧,也是最不符合原著的西游记,但是那个时代很少有人会读西游记的原著,所以在老一辈的眼里86版才是原著,其余都是胡编,以至于最贴近原著的张纪中版别被人们一而再的吐槽,有些人甚至会觉得张纪中版别的西游记胡言乱语。

在来说86西游记的特效和特技,要知道86版西游记但是国内第一个用吊威亚的影视剧,在当时人们看来这个几乎就和魔术相同。而且86版别剧情简单,说白了便是不用脑子就能看,所以小孩也很喜欢看。

再来说说原著,信任很多人是没有读过原著的,有很多人自称也不过是读了一些片段出来做作一下罢了,由于西游记这个题材很火我就读了一下原著,发现真本书除了自己强行理解或者硬说西游记映射现实以外真实找不出什么哲学或者深层含义,就连流沙河之类的地方写的都不是很对。

西游记重佛抑道,那天然道教文明描写的就很少了,那也能解释为什么山公的72变是72种变化而不是道教里说的72变了。

全篇西游记中除了一些我们都知道的典故和一些传说以外,也并没有让读者了解释教,当然如果说单单是人名什么的天然不用说了。

已然作者不了解道教文明也不了解释教文明那为什么要写呢?那么要点来了,如果我说西游记是没有版权的同人小说我们必定不信,不过事实便是西游记是翻写的元代的杂剧西游记。

所以说西游记其实真的是一本神魔小说罢了,并无内涵可言。

当然这也要看个人的理解,我对西游记的理解是: 山公很厉害但是被耍了,由于神魔妖鬼都看中约定,必须恪守,所以被压五指山。观音很喜欢山公所以处处维护。山公带上紧箍咒就谁也打不过,可以理解为被封印了,所以山公才回去取经,为的是摘了紧箍咒。

一路山公其实没有出多少力,被骂就回家,水站不如,遇到妖怪打两下就去找本家,真实不可就先天兵天将,横竖山公没有真动过手,毕竟山公的法相只有大闹天宫用过一次取经路上一次没用过。

有人要说山公不是不会水站吗?那我要说他手里的定海神针是什么?在水里四大龙王都怕他他会不懂水性吗?

再有真假山公时分山公知道六意会成假山公可能会打死唐僧,所以山公没回家去了菩萨那里,横竖死了不是我干的,没死我去除妖不能说我不好。

所以山公是典型的出功不出力的,有事我给你去找人,横竖我不打,到了灵山也是只为了拆掉紧箍咒。

猪八戒其实是最想去取经的,原著猪八戒在山公回家时分都是劝山公回来的,由于天庭他待不下去了又不想当妖怪,取经最简单。

沙僧是去不去无所谓,我就跟着你们走,不出力不出工,就牵着马一直走,大不了回家当妖怪。横竖已经不用被困流沙河了。

小白龙和山公相同不去不可,不如变不成龙。








小馨说电影


首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当年86版《西游记》到底有多火呢?

它第一次播出的时候,收视率高达90%,在后来的30多年里,重播的次数超过了3000次,这个数字绝对可以申报吉尼斯实录,说一下当年西游记的拍摄场地,拍遍了中国各个主要的景区,五行山是云南的石林,盘丝洞是四川的九寨沟和都江堰,在西游记中主要突出了游字,每一个故事降妖除魔的结尾,都是师徒四人你牵马,我挑担继续前行,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而孙悟空的另一个名字,是行者这场穿越祖国大好河山的旅途中,孙悟空才是绝对的主角

记得在80年代中国电视刚要普及,吃过饭一家老小端坐电视机前成了一种家庭仪式,当时大家工资都不高,情况好点的有电视,情况不好的就搬凳子去别人家蹭电视看,当时西游记正在播出,那时电视少,可看的节目少,人们的心灵却又很空,西游记恰在此时出现,正好填补了人们心中的空白,所以也就成人们,饭后闲谈的话题,西游记总共拍摄6年共25集,当时主演一个月80到90元钱,最底层的人员30左右,那时候没有一个人叫苦,都是用生命在拼搏,用心去创造,当时虽然没有好莱坞这样的特效,但戏中的腾云驾雾依旧看的如痴如醉

西游记影响了两代人,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铸成了经典,杨导演88岁高龄安然归去,却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一笔


瑜哥电影


每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都免不了剧组每一位工作人员辛苦的付出跟不懈的努力,86版《西游记》更是如此,作品的拍摄跟唐僧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有过之而无不及!

86版《西游记》,当年到底火到什么程度,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下。

《西游记》1986年春节在央视首播,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获得了很高的好评创造了当时89.4%的收视率。直到今天每逢到了寒暑假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足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西游记》不光是在中国火,作为中国第一批出口到国外的电视剧,当时最早出口到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后来又出口到欧洲和非洲,受到各国的喜爱。

那么为什么《西游记》会这么火,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在女导演“杨洁”的带领下在哪个即缺经费,又少技术的年代。前后如何耗时六年才完成这部经典之作!


在八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拍摄以及拍摄器材都不发达,所以镜头中展现出来的所有内容都需要靠演员真真正正的去表演,一台摄像机,一个剧组,没有现在的设备和特效唯一的高科技就是吊威亚,但硬是凭借演员的演技与导演奇思妙想,还是拍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整整用了六年时间,才把这部作品拍完,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地狱式的洗礼,这也是真正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西游记》拍摄过程就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导演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除西藏、青海、宁夏、湖北、台湾之外的26个省拍摄,主创人员多次遇险,杨洁有次差点从山上跌入悬崖,师徒四人拍摄走过瀑布的场景当时也差点滑脚跌落。就连白龙马,也曾多次遭遇跌落沟渠等险情。

一部西游记,主演的工资也不过两千块,但是他们用血与汗成就了这部经典的作品。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一位演员都在赶着进度并且拍好每一个镜头,夏季天气炎热,六小龄童却要往脸上贴毛,然后穿着长袖道具衣在烈日下挥舞,卸一次妆脸就要脱一层皮,这种痛苦难以想象。

当时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视力成了大问题,因为他本身有600多度的近视,摘了眼镜什么都看不清,但是孙悟空却有着一双火眼金睛,所以为了练就这双火眼金睛,六小龄童利用休息时间看别人打乒乓球,让自己眼镜跟着球走,到了晚上,他自己点上一炷香,强制自己盯着烟头看,最终这双火眼金睛终于练成。

可有一点不得不提,由于当时剧组演员少和经费不足的原因,不少演员都一人分饰好多角色,甚至剧组的工作人员都跟着跑龙套。

六小龄童——孙悟空、长安茶客、姨婆、九尾狐狸、车迟国老道、观音院小和尚、金光寺的和尚、中年道士、三清观山寨元始天尊、麒麟山道士、镇海寺小喇嘛、莲花洞变身小妖、假悟空、金兜山南小妖怪、路遇山贼小和尚、总钻风、白无常。

闫怀礼一人分饰9角:沙僧,牛魔王(第2集官封弼马温),千里眼,太上老君《夺宝莲花洞》,和尚《祸起观音院》,老者《猴王初问世》,卷帘大将,御马监里的一个监丞,西海龙王。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于2009年4月12日因肺部感染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4月12日正巧也是六小龄童的生日,自此之后,六小龄童再也不过生日了。

马德华——猪八戒、天蓬元帅、南赡部洲路人、斜月三星洞道士、通背猿猴、御马监马夫、天兵、大唐武将、耳听怒、观音院僧人、三清观山寨灵宝道君、高昌国使臣、陷空山喇嘛、山神、强盗。

让我们一起像老艺术家致敬,正是有了他们为艺术无私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经典!


美韵柔


86版《西游记》,于1982年春节开机,历经6年才拍完(边播边拍),三十年来获奖非常多,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被不少观众奉为经典。《西游记》为什么30年经久不衰,“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奖状,我们这些主演一个月八九十块钱,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过苦。”杨洁在接受鲁豫采访时这样表示,当时拍戏时按集给钱,而不是按月给钱,6年拍了25集,可想而知一集需要拍多久。她还透露当时拍戏时,孙悟空、猪八戒都受过伤,当时吊威亚技术并没有现在这么有保障,飞来飞去经常会受伤。老版西游记,即央视版《西游记》或86版《西游记》,于1982年开拍,1986年春节在央视首播。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2000次,成为一部公认的经典~


Ahga影视


你好,我是影视创作者,下面我来带大家看看西游记有多么火。

首先,国内,从1983年首播至今,这部电视剧已经重播3000多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少人表示,这部电视剧陪伴了自己的童年。

然后,国外,86版《西游记》在海外也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这部经典电视剧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登上世界各地的荧屏,更为海外电视剧改编这个行业开启了一扇窗。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出口到海外的国产电视剧,86版《西游记》当时最早出口到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后又出口到欧洲和非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热捧。

86版《西游记》,是当年中国文化输出的代表,在越南曾引起万人空巷的局面,播放该剧时,大街上甚至连小偷和警察都不见踪影。

而六小龄童曾经在他的博客中介绍,上个世纪,86版《西游记》在缅甸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人们只要提起中国电视剧,首先就会想到《西游记》。

尽管年代久远,86版《西游记》在国外仍热度不减。

2014年,86版《西游记》在缅甸的天网电视台播出,一天两集,中文原声,缅语字幕。

13年夏天,这部电视剧在尼泊尔坛城电视台开播,成为该国热议的话题。有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早早回家,守在电视机旁,就为了看这部电视剧。







帅比小伙子


西游记有几个版本我记不清了,映像中国内有几部拍的不错的,第一是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孙悟空饰演者是六小龄童。

第二、2010年浙版《西游记》,孙悟空饰演者是费振翔。

第三、2011年张纪中版《西游记》,孙悟空饰演者是吴樾。

然后就是1996年TVB版张卫健主演的《西游记》,和

1998年TVB陈浩民主演的《西游记》第二部。而这几个版本中最经典的非86版莫属,自1982年,杨洁导演率领“西游记剧组”踏遍千山万水,历尽艰辛,耗费数年时间才得以完成这部伟大剧作。该剧一经播出便引起轰动,多年来更是被无数次重播,真正地影响了几代观众。记得小时候春节和几个堂弟堂妹们坐在椅子上看西游记,当播到《三白骨精》唐僧赶走孙悟空时我们都哭了,眼泪哗哗的流,觉得心地善良的唐僧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和尚,恨不得他立刻被妖怪吃掉,就这样我们还是留着眼泪一直看下去。

要说它到底有多火,看看播放量就知道了,自首播到现在霸屏30多年,重播次数多年前就越过3000次,播放量更在9万6300亿次以上。不仅仅是在国内火,它更被越南、缅甸、泰国等邻邦引进,受到追捧,可以说是名扬海外。





横山太一


1、火到了当年播放时,万人空巷的程度。



2、火到了每年暑假都重播的程度。



3、火到了六小龄童演什么都像孙悟空的程度。



4、火到了剧中人物个个经典,无法取代的程度。




5、火到了即使特效不尽人意,仍然无法超越的程度。



6、火到了至今无人敢翻拍的程度。



7、火到了剧中各位妖精都让人喜爱的程度。



8、火到了唐僧和女儿国国王CP感爆棚的程度。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你留言。

我是“捡来的八哥说影视”,期待你评论点赞,更希望你能持续关注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