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這樣養孩子,最容易成為犯罪對象

這樣養孩子,最容易成為犯罪對象

@茶夫人的歡喜:一直想問個問題,抑鬱症患者不是攻擊自我,對外攻擊性釋放不出去麼?怎麼空姐遇害事件及其他有的惡性事件就說行兇者有抑鬱症。我表示非常不可理解!李雪能解釋一下麼?

文 | 李雪

抑鬱症患者極少殺害他人。偶爾有的,也是殺害孩子,比如抑鬱的媽媽帶著孩子一起死。媒體使用“抑鬱症”給惡性罪犯貼標籤,實屬無知者無畏。

惡性罪犯通常是偏執狂、反社會人格,他們的攻擊性都指向外界,而且經常指向無辜的人,因為他們需要把內在受傷的、懦弱的部分投射給別人,通過虐殺別人得到快感。

這樣養孩子,最容易成為犯罪對象

拜託媒體別再宣傳惡性罪犯是因為得了抑鬱症,抑鬱症患者不背這個鍋。

01

施虐者的快感

通過虐殺別人獲得快感,這個心理動力並不難理解。

很多父母羞辱孩子毆打孩子,看到孩子精神崩潰時,會忍不住嘴角上揚,這種快感讓父母攻擊孩子成癮,若強忍住不發脾氣,就會像毒癮發作一樣百爪撓心。

所以網絡上教父母怎麼讓孩子屈服的視頻特別受歡迎,觀者都能從其中獲得精神虐殺的快感。主講老師講到自己如何讓孩子屈服於自己時,更是難以抑制嘴角的得意,這是一種精神病態。

02

日常的變態

普通人距離反社會變態有多遠?或許只差一個角色而已。

當一個普通人成了父母,面對弱小的孩子,精神病態那一面很容易顯現,而且這是被中國文化所鼓勵的,二十四孝不就是一部恐怖片麼。

-
網友 @pearl2007 說:幾歲時,當我媽懲罰我,然後告訴我她不要我了,我會拼命往她身上撲,抱住她的腿。她會一次次推開我,要走,我就越來越恐懼,拼命抱住她,在她推滿臉是淚的我時,在她看到我極度恐懼被扔掉時,她的臉上,有憤怒,有心疼,更有隱隱的笑意和得意。即便我當時只是幾歲的孩子,我仍然記得那隱藏在臉上的笑容。
-
網友 @樂樂的月光糖果盒呀 說:一樣一樣。那批人做了奶奶外婆也還是這樣對待第三代的。親眼見到一個阿姨這麼對自己孫子。然後孫子爆哭抱住她大腿,她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
-

斯坦福監獄實驗堪稱經典,當把天之驕子的學生們隨機賦予獄警和囚犯兩種角色,大部分“獄警”都呈現出反社會行為,以虐待“囚犯”為樂。

這樣養孩子,最容易成為犯罪對象

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學,一群大學生進行了一場關於人類行為的研究試驗。他們分成兩夥人,一夥人扮演監獄獄警,另外一些人則扮演囚犯,在24小時內開始模擬監獄裡的日常生活。結果證明,扮演獄警的人在模擬監獄的情境中,開始變得有暴力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則預謀造反。試驗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結果許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從某個層面說,孩子的位置相當於監獄實驗中的囚犯,因為他沒有能力離開父母,而父母則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獄警。

中國歷史上更是全面做過這樣的大型人性實驗,當人被分為“無產階級革命者”和“地富反壞右”…

一旦關係嚴重不對等,且具有比較大的封閉性,人性惡的一面可以突破想象力的極限。

所以,並不是說歐美變態父母少,只是在歐美文化中,孩子不是父母的私產,公權力可以隨時介入,這削弱了家庭關係的封閉性,從而讓歐美婦女兒童更有保障。

惡性罪犯選擇下手對象,通常選擇那些精神能量弱的。他們憑直覺就可以知道哪些人是“弱雞”。

呈現弱雞氣質的人,通常是攻擊性被嚴重壓抑,在家庭中“最懂事”的可憐孩子。

這個世界有一個殘酷的定律,越是受傷害的,越容易受傷害。校園霸凌、性侵中,越是在家庭中被冷漠被傷害的孩子,越容易成為變態的下手對象。

連環殺手邦德,會通過觀察女人走路的樣子,來選擇下手對象。心理學家安傑拉·布克在關押精神病罪犯的監獄做的實驗表明,讓精神病罪犯通過觀看志願者走路的步態錄像,來選擇下手對象,他們統一選擇了那些受過暴力傷害次數最多的人。

創傷經歷,會同時烙印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這些信號會被他人捕捉,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侵犯。

童年創傷大的人,也更容易讓自己陷入危險的關係。即便在沒有人傷害自己的情況下,因為意識不能安住在體內,對身體的覺知少,更容易意外自傷。

所以說,無條件的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03

什麼是愛?什麼是虐待?分清楚!

當然,不是說人性完全沒希望。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為嚴重不對等的角色而變態,人類救贖的希望在於“同理心”。

那些看到《超級育兒師》節目裡,哭泣著打育兒師的孩子,能夠感受到孩子心靈的煎熬,能夠聽見孩子痛苦的吶喊,這樣具備同理心的人,無論被分配到何種角色中,都不會主動以及被動作惡,不會成為“平庸的惡徒”。

這樣的人,在我看來,才是真實的人類,而不是被頭腦劇情入侵異化的寄主。

悲觀地看:中國具備同理心的人似乎相當少數,《超級育兒師》之類的節目視頻下面,對孩子興奮的喊打喊殺的才是主流,滿滿文革般的熱血沸騰。

樂觀地看:李雪和尹建莉這類看見孩子的人,粉絲畢竟還是在漲,等這些粉絲們的孩子長大,會成為真正的超級英雄,用愛來喚醒來被頭腦劇情入侵和控制的可悲人類。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京東,淘寶,噹噹,全網有售。

公眾號 | 李雪愛與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