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沁源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長治市西北,地處太嶽山腹地,系沁河發源之地。北靠介休、平遙,南接安澤、屯留,西連霍州、靈石、古縣,東鄰沁縣。2016年,轄5鎮9鄉254個行政村,總人口16.29萬。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縣境四周環山,西北高東南低。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2548.8平方公里,是長治市面積最大的縣,在全省排第七位。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沁河第一灣——龍頭

千年古縣 地靈

人傑

沁源歷史悠久,早在1萬年之前,就有人類活動。考古發現,境內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3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1處。

夏禹治水,奠定山川,將全國分為9州,沁源屬冀州。商、周所屬不變。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韓,後歸趙、魏,屬魏時沁源謂百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中國,劃全國為36郡,沁源屬上黨郡。

西漢元始元年(前206),沁源置谷遠縣。此為本縣建置之始。縣治在今縣城南一里許。王莽時,改谷遠為谷近,東漢時複稱谷遠。

北魏建義元年(528),置義寧郡於沁源,並改谷遠為沁源,義寧郡轄沁源、安澤兩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義寧郡,只稱沁源縣。隋開皇十六年升沁源縣為沁州,沁源縣改稱義寧縣。沁州轄義寧、安澤兩縣。同年,始置綿上縣,隸屬西河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義寧縣為和川縣。隋大業元年(605),廢沁州,改和川縣為沁源縣,隸屬於上黨郡。隋義寧元年(617),再升沁源縣為義寧郡,析置和川縣,義寧郡轄沁源、和川兩縣。

唐初複稱沁州,唐武德二年(619),析置招遠縣。唐武德三年,又置綿上縣。唐天寶年間稱陽城郡,唐乾元元年(758),複稱沁州。五代時,沁源屬晉屬漢。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建威勝軍於銅鞮,廢沁州,沁源屬威勝軍。金天會六年(1128),升威勝軍為沁州,沁源屬沁州。

元至元十年(1273),綿上縣併入沁源。

民國元年(1912),裁府州,沁源直屬冀寧道。民國19年,廢道,直隸于山西省政府。民國28年,沁源為抗日根據地,屬太嶽行署和嶽北專署。民國30年,沁源縣分置綿上、沁源兩縣。民國35年,沁源、綿上兩縣合併為沁源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沁源縣屬長治專署。1958年,長治專員公署改為晉東南專員公署,沁源屬晉東南專員公署。1985年,晉東南專員公署撤銷,分設長治市和晉城市,沁源縣屬長治市。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人民廣場

悠久的歷史孕育出諸多傑出人物。西晉的郝散是內遷的匈奴人,其時,因不滿西晉王朝及地方不法官吏的欺壓,少數民族百姓聚義反晉,郝散被公推為首領,義軍一度攻打京都洛陽,震撼了西晉王朝的統治。北魏的勞聰、士臻因仇恨鮮卑族無休止地徵役民力建寺鑿窟,被下層百姓擁為領袖,組成義軍,反抗北魏統治,義軍曾攻打上黨首府潞州。起義雖然失敗,但沉重打擊了北魏統治階級。北宋農民起義軍將領田虎,原為獵戶,因不滿北宋官府貪贓枉法、欺壓百姓,聚眾揭竿而起,從谷遠(沁源)舉事,先後佔據5州56縣,屢敗官兵,威脅到北宋王朝統治,義軍後被宋江梁山人馬打敗。周代的琴高真人,浪遊天下,曾居於沁源縣城東面東山,東山因此名為琴山。世傳琴高真人有乘鹿跨鯉之異,行涓彭之術。唐朝皇子李侃(唐懿宗第四子),隱居沁源靈空山,皈依佛門,坐化後,被唐詔封為施雨龍王,後漢冊封為菩薩,後周加封“先師菩薩”。唐代著名僧人道宣律祖,曾遊居沁源縣,其著名的《四分律羯疏濟緣記》即作於沁源。五代時,麻衣禪師著有《麻衣神相》名作,作為中國相學文化的重要典籍,影響廣泛而深遠。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連耀廷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龐漢傑

近現代有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任之恭教授,不僅為世界物理學研究做出了貢獻,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如楊振寧、錢三強、錢偉長等;有中共沁源縣黨的創始人宋乃德、李素卿等一大批革命先輩,他們為沁源黨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有海軍中將,東海艦隊政委、黨委書記連耀廷,貴州省軍區司令員王爭等十幾位將軍;有國家菸草專賣局局長江明、山西省副省長劉開基等多位省部級領導幹部;有人民日報社記者、軍事評論員連雲山;有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連輯等多位文化名人;有曾任中共右玉縣委第五任書記,為綠化右玉山川、彰顯右玉精神做出重要貢獻的龐漢傑;有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大學校長賈鎖堂等科教領域的傑出人才。

革命老區 紅色搖籃

沁源是革命老區、抗日根據地。沁源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早在民國15年(1926)就建立了中共地下黨組織,開展秘密活動。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沁源是決死一縱隊和太嶽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平遙、介休、靈石、安澤等13縣的抗日民主政府長期駐紮於此,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薄一波、陳賡、安子文等在這裡領導了華北和太嶽區的抗日鬥爭。日軍先後8次對沁源進行大規模“掃蕩”,殺死群眾近萬人,搶掠糧食、牲畜不計其數。面對日軍的暴行,英勇的沁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仇敵愾,奮起反抗,迅速組織起十幾支抗日武裝,全縣人民參軍參戰,踴躍支前,採取空室清野、長期圍困、伏擊戰、夜襲戰、地雷戰、麻雀戰等戰術,給日軍沉重打擊。創造了圍困日軍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光輝戰例,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讚揚。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讚譽“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嶽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解放戰爭中,區區8萬人口的小縣,積極參軍參戰,民工支前,幹部奉調南下達萬人之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做出了卓越貢獻。

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

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位於沁源縣沁河鎮閆寨村東,共有土窯洞13孔。民國28年(1939)12月“晉西事變”後,陳賡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率領129師386旅及總部特務團進駐太嶽區,與決死一縱隊配合,給進攻太嶽區的國民黨頑軍以沉重打擊。民國29年6月,為統一領導太嶽區的武裝力量,成立太嶽軍區,由386旅部兼太嶽軍區領導機關,軍區司令員陳賡,政委薄一波。軍區成立伊始,駐於閆寨村崔家大院。同年10月,日軍對沁源發動空前殘酷的大“掃蕩”,閆寨化為一片廢墟。這種情況下,太嶽區領導號召軍民挖窯洞解決住宿問題,繼續戰鬥。村東土崖下留存的13孔窯洞,就是當年軍區首長帶領官兵自己動手挖掘的。窯成之後,司令部即移居於此,陳賡、薄一波、王新亭、畢佔雲等主要領導在這裡居住生活了整整兩年,領導和指揮太嶽區軍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這裡一度被譽為太嶽區的“小延安”。全國解放後,太嶽軍區舊址得到群眾保護。改革開放以後,沁源縣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內部辦公用具、生活設施基本恢復原狀,院內有石桌1張、碾1盤、磨1盤。還新修了3間陳列展覽室。山西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公佈該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嶽行署舊址

太嶽行署舊址位於沁源縣沁河鎮趙寨村,有土窯洞2孔。民國28年(1939)到民國31年,太嶽行署機關在此辦公。

太嶽區各救會舊址

太嶽區各救會舊址位於沁源縣沁河鎮東溝泉村,有土窯洞10孔。民國28年(1939)夏到民國31年秋,太嶽區工、農、青、婦、武各救會在此駐紮。

沁源圍困戰指揮部舊址

沁源圍困戰指揮部舊址(先後有兩處,第一處位於沁源縣中峪鄉烏木村)位於李元鎮馬森村(郭文忠院)。該院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佈局,東西17.1米,南北18.9米,佔地面積約為320平方米。中軸線上留存有南房、正房,兩側有東、西房各三間,均為土木結構建築,其中南房、正房為二層單簷懸山頂,閣樓式建築,灰布仰瓦屋面。正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五檁式構架,灰布瓦屋頂,明間裝修設隔扇門,次間設隔扇窗。棚樓式建築是當地營造做法,即一層居住,二層儲物。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嶽北烈士陵園

嶽北烈士陵園

嶽北烈士陵園位於沁源縣城東門街北側黨校院後,始建於1949年。陵園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前後兩院組成。前院主建築為烈士亭和紀念廣場,院落結構古樸典雅。正南是明代古建縣衙門大堂,內部已改造為“沁源圍困戰”陳列室。東西房10間,分別為“沁源縣歷史文物陳列室”和“革命烈士事蹟展覽室”。烈士亭居於正北中央,建在2米高的條石基臺上,亭身高達15米,為上下兩層磚木樓堂結構。正面亭柱刻楹聯為:“血不白流霍嶽巍巍壯士懷,英名尚在沁河汩汩千里悼。”背面亭柱楹聯為:“碧血開花歌勝利,英雄氣概足千秋。”前後各有8級臺階,亭堂四門洞開,外繞環形迴廊,內部排列著大小16塊石碑,碑上鐫刻原太嶽區和嶽北專署主要領導薄一波、安子文、郭欽安、劉開基、顧大川、朱秀芝、楊維華等人的親筆題詞,以及原四縱隊十旅副旅長楚大明、決一旅第三十八團參謀長餘秉鈞等186名烈士的簡歷及英名。烈士亭兩邊為光榮亭和勝利亭,亭內均有記載沁源人民光榮革命歷史的石刻碑文。後院為陵墓區。由南向北的甬道兩側柏樹森森,芳草萋萋,氣氛肅穆。土地革命戰爭以來先後犧牲的30位烈士遺骨安葬在這裡。嶽北烈士陵園被確定為省級德育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沁源縣人民政府於1981年公佈該陵園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人民政府1987年10月公佈其為山西省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資源富集 物華天寶

沁源縣境內森林茂密,牧坡廣闊,全縣森林面積2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7%,居全省之首,是全國“油松之鄉”、天然林保護重點縣、山西省東山用材林基地縣。境內有連片牧坡72萬畝,牧坡累計總面積136萬畝。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境內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種類多,分佈廣,已發現的有煤、天然氣、鋁土礦、石灰岩、白雲岩、鐵礦、錳鐵礦等18種。儲量大的有煤、鐵、鋁礬土、石灰岩4種。

沁源位於沁水煤田中西部,含煤面積達204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80%,總儲量191.27億噸,可採儲量90億噸(主焦煤60億噸,動力煤30億噸),而且具有煤層多、煤種全、煤層穩定、傾角平緩、煤質好、發熱量高、灰分低、含硫少、埋藏淺、結構簡單、建井快、易開採、地質水文較好等特點。

鐵礦床主要分佈在縣西部地區,北起王陶,向南經聰子峪、赤石橋、郭道、韓洪、李元到靈空山等鄉鎮。礦帶大體呈南北向分佈,礦種主要有山西式鐵礦和錳鐵礦兩種,總儲量為5800萬噸。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共有種子植物800餘種、蕨類植物30餘種,苔蘚植物10餘種、大型真菌40餘種。有野生陸棲脊椎動物200餘種,有昆蟲700餘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鸛、褐馬雞、金雕等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鴛鴦、鳶、蒼鷹、雀鷹、林麝等25種。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靈空山位於沁源縣西部山區,屬太嶽山脈,北接石膏山,西依霍山,南近黃梁山,東連老爺山和雲夢山脈,地勢西高東低,呈南北走向,總面積300餘平方公里。境內群峰疊翠,古松參天,危崖壁立,怪石崢嶸,巖洞幽深,潭泉映月,花鳥遍野,佛殿軒昂。由於其自然環境基本保持了原始的生態,風光秀美,遠離鬧市,至今仍是一塊藍天碧水的淨土,走進靈空山如踏入世外桃源。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靈空山風景區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是山西省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遊區之一,又是太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點遊園區和自然保護區。靈空山景區以其壯美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具特色的龍文化與佛教文化,吸引著國內外遊客,保持著自身古老的韻味和青春的活力。

聖壽寺

創建於唐代之前,稱為感應寺,也稱鐵瓦寺。唐末,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五代時被封諡為先師菩薩)到此削髮為僧,重建此寺。據寺內《先師實跡敘》碑文記載:“乾符六年(879),先師年已十九,黃巢攻陷長安,先師因避難出奔,祝髮於冀州之九頂山,即今沁源所謂靈空山也。迨昭宗景福二年(893)山建禪院將成,先師已於二月二十五日無疾而化……”北宋開寶二年(969),趙匡胤攻北漢打太原時兵敗,曾隱匿於靈空山中脫險。北宋端拱二年(989),宋太宗趙匡義御筆賜額“聖壽寺”,從此沿用未改。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留存均為明清建築。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聖壽寺坐落在青山深林之中的一處平臺之上。背靠鬚眉山危崖,前臨深谷溪澗,翠屏環繞,背風向陽。佔地面積3360平方米,沿東西向一字排列五座院落。居中的院落建有供奉先師菩薩及四海龍王的五楹大殿一座,向東的兩個院落依次建有觀音殿和關帝廟,西邊的院落依次建有地藏殿和羅漢殿。聖壽寺以中央大殿為主,左右對稱排列的建築佈局,打破了古代寺廟一般採用以縱軸為序、前後排列的傳統建築格局,雖是因地制宜而建,但這種建築在自然採光和建築學上都佔有一定的優勢,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設計上不拘一格、敢於創新的精神和智慧。

九杆旗

聖壽寺後的鬚眉山頂,生長著一株體態巨大的油松。它由一根主幹派生九根直指天空的枝幹,聚擁而立,如同旗杆簇立成林,“九杆旗”由此得名。“九杆旗”樹高50米,主幹直徑1.6米,冠幅70餘平方米,樹齡800餘年。堪稱華北油松之王。2004年6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將其載入世界紀錄,稱“最大油松”。“九杆旗”已成為靈空山的標誌。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九杆旗

巒橋與仙橋

早在明清時,古人就將仙橋與巒橋並稱為“靈空十景”之一。

巒橋架設在聖壽寺西50米處南北對峙、溝面狹窄的懸崖之上,橫跨南北兩山,是一座杆欄式疊架橋樑與歇山頂單元長廊建築組成的明代古橋。橋面距河谷地面13米,橋長15米、寬4米。據聖壽寺碑文記載,巒橋修建不晚於明代中期。是迄今國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古老的木結構古橋珍品之一。

仙橋位於聖壽寺東500米處的深山之中。原為單拱石橋之上,建磚木結構單簷棚式長廊三間,建築年代為明代早期,確切時間不詳。1988年,將其改為雙重簷長廊風雨橋,原石拱橋未維修,但仍然堅固無損。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一線天

聖壽寺東南約半公里處,有一段東西走向的峽谷,長約120米,進谷口,峽谷中兩崖相交,似入絕路。峽谷內光線陰暗,兩壁青灰,谷底積水成潭,抬頭只見青天一線,故稱“一線天”。

東鐘樓

聖壽寺之東約2公里一處最高的山峰上,建有一座鐘樓,名為東鐘樓。東鐘樓是一座四柱涼亭建築。丹柱四立,四角挑起,內懸一口大鐘,頗為雅緻。古人有詩曰:“有客至東峰,危樓依古松,欲通山寺信,先遞數聲鍾。”道出了鐘樓之妙用。東鐘樓大約創建於明初,1985年修復聖壽寺古建築群時,維修過東鐘樓瓦頂,並重施彩繪。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鐘樓晨韻

捨身崖

在靈空山臥虎嶺下有一處色調蒼黃、壁立千仞的懸崖,崖面5000餘平方米,此即捨身崖。捨身崖自古為“靈空山十景”之一。清雍正《沁源縣誌》記載:“捨身崖在靈空山十八盤之南,崖高百餘丈,萬壁如屏,丹青錯雜,望之如錦。”“崖巖蒼松翠柏番結下垂,一邑最奇勝處也。”

十八盤

由東鐘樓蜿蜒而下,有一條曲折的羊腸石階道,即為“十八盤”。十八盤全長約一公里,古時行人從沁源方向到靈空山聖壽寺拜佛求神時必經此路。十八盤上下行走一盤一個彎,共十八個盤彎。於十八盤邊走邊觀賞靈空山“深山藏古寺”“萬壑走綠濤”的景觀,給人以別樣的感受。

淨身窯

淨身窯是靈空山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遺存。此窯坐北向南,距地面約15米,窯內面積12平方米,高約2.5米。窯內壁上有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所鑿摩崖石刻造像5區。其後壁為四方佛,均為一佛二弟子。東側刻有身騎獅子的文殊菩薩浮雕造像。據碑文記載,窯內曾供有先師菩薩肉身包骨真像,但已不存在。1988年,於淨身窯重塑先師菩薩泥塑像供香客供奉膜拜。淨身窯鑿於半崖之間,象徵超脫塵世、脫離苦海,寓六根清淨之意。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淨身窯

龍泉洞

龍泉洞位於聖壽寺後,鬚眉山的危崖巨壁之下。洞口向南,入內涼氣襲人,泉水叮咚,怪石嶙峋,空曠幽深。洞中塑有龍母神像和五龍像。

茅庵

茅庵位於聖壽寺東側,坐落在鬚眉山半崖上,坐北向南,嵌於危巖之間。茅庵創建於清代,舊庵僅有三間青磚布瓦庵棚。1982年維修時,增設山門、四柱亭和二層木結構歇山頂小閣樓,並將原三間庵棚加以改造。庵棚前增設木質陽臺,可供遊人憑欄觀景。茅庵中供奉送子觀音,1990年,重塑觀音菩薩像。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龍尾、龍膽

龍尾位於風洞溝峽谷中段,是一個孤立地插在河谷中間的石峰,高40餘米,頂部略為平坦,長有一株樹冠較大的油松,好像倒栽著一段龍尾巴。與龍尾相伴而存的另一處是“龍膽”,是兩塊巨大的山石,躺臥在河灘上。大的一塊重幾十噸,小的體積是大的1/2,上面也長著幾株小油松。

唐王寨

唐王寨是一座山峰之名。其向北不遠處是寬闊的捨身崖,向東南是幽深的唐王谷。民間傳說,唐王李世民與其父李淵於隋末起義,率兵繞道靈空山到此處安營紮寨,屯兵休整,後領兵西進,渡黃河攻入長安。為此,百姓將此峰取名為“唐王寨”。

沁河之源 太嶽花籃沁——源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