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美国首例视网膜植入,有望攻克失明

美国首例无线视网膜植入

美国首例视网膜植入,有望攻克失明


在一次帮眼疾患者恢复部分视力的临床试验中,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成功植入了美国首例新型无线视网膜装置。参与试验的病人患有晚期老年性黄斑部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这是一种会导致永久失明的疾病。

发起本次试验的荷西-阿兰·萨赫勒(José-Alain Sahel)表示:“视力研究近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身处此次变革最前线的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将和匹兹堡大学一道,为造福美国乃至全球视力受损患者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本次试验正是其中的首例。”萨赫勒是医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眼科中心主任、眼耳基金会(Eye and Ear Foundation)眼科主任,以及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他说:“这种新一代视网膜植入装置有望治疗老年性黄斑部病变等不治之症,我们非常荣幸能成为美国首家开展此类试验的中心。”

美国首例视网膜植入,有望攻克失明


José-Alain Sahel, M.D.Director of the UPMC Eye Center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荷西-阿兰·萨赫勒,医学博士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眼科中心主任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这种名叫PRIMA的装置旨在帮助视网膜退化失明的患者恢复视力。装置内含一块长宽各2毫米,厚30微米的微型无线光伏芯片,该芯片置于患者受损的视网膜下,另有一组内置微型摄像头和红外线投影装置的增强现实镜片与之协同工作。

芯片相当于一个迷你人造视网膜,由378个迷你电极组成,电极能将来自镜片的红外光转换为电信号,再由视神经传输给大脑。接受移植后,病人需要接受集中的康复训练,使大脑学会结合患者残留的视力,解读植入物发出的信号。PRIMA采用无线技术,且电极数量明显高于前几代植入物,能够传输更多视觉信息。

美国首例视网膜植入,有望攻克失明

*上图旨在说明工作原理,并不完全反映本次临床研究所用装置的实际情况

“对我们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团队而言,这是极其激动人心的首创之举,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其中。”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眼科中心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操刀本次移植手术的外科医生,同时也是本次试验主要研究人员的约瑟夫·马特尔(Joseph Martel)表示。“我非常感谢自愿报名参加此次试验的患者,没有他们试验就不可能完成。”

对50岁以上的人群,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是视力减退的主要原因。如今,它影响着约1400万美国人。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该病的发病率预计还将持续升高。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中心视野会日渐模糊。“萎缩性”老年性黄斑部病变在晚期患者中占比很高,但无法根治。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可行性试验与法国的一项试验同时展开,后者也是该国首次将无线视网膜装置应用于人类。研究人员对参与其中的五名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跟踪观察。根据研究结果,植入12个月后,多数患者都能辨认字幕的顺序,并且未发现与植入装置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我们的工作很紧迫,因为美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尤其是在我们所处的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地区,面临视力减退风险的患者将显著增加,病因涵盖了老年性黄斑部病变、青光眼、血管性眼病,以及色素性视网膜炎等早发性遗传病。”萨赫勒表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和匹兹堡大学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以及我们在美国和国际上的伙伴——尤其是索邦大学巴黎视力研究所的同事——要采用多管齐下的手段来治疗视力受损的患者,帮助他们康复。”

2019年3月,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梅西分院(UPMC Mercy)的视力与康复楼(UPMC Vision and Rehabilitation Tower)开土动工。建成后,它将为视力受损的患者提供先进、专业的临床护理和创新性的治疗项目。同时,它也将成为匹兹堡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开展视力研究项目的大本营。

PRIMA植入装置由斯坦福大学眼科系教授丹尼尔·帕兰克(Daniel Palanker)博士发明,由从巴黎视力研究所独立出来的Pixium Vision公司注册并开发。

美国首例视网膜植入,有望攻克失明


Joseph Martel, M.D.Assistant Professor of OphthalmologyRetina and Vitreous Service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约瑟夫·马特尔,医学博士

眼科助理教授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视网膜与玻璃体疾病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