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通讯和交通都不方便,为什么贬官和犯人不偷偷逃走,躲起来?

黄点扶桑


“个人自由原理”强调立足于社会的个人与国家的对抗关系,以及在此关系构造之中的独立、自足的“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自由。——百度百科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拥有个人自由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天生之权力,既被国家承认,也被社会习俗认可。

一个人犯罪也罢,欠别人钱也罢,他的父母亲既没有道德责任,也没有法律责任;他的儿女既不用去为他的罪行坐牢杀头,也没有替他去还钱的义务。

所谓“父债子偿”是不成立的。

在古代社会,可不是这样。

在古代,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个人自由,百姓固然没有个人自由,官员更没有个人自由,哪怕你做了宰相呢,也是没有个人自由。

你的所有亲人,整个家族和你必须是一体的社会单位,休戚与共,同生共死。

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为他的家族所有人负有无限的连带责任。

一个“掀翻你的家族祠堂”就足矣吓住所有人了,祠堂是背不走的。

关于这一点,不仅国家法律层面上是成立的,整个的社会习俗也是认可的。

毕竟,一个人当官的时候,他的家族借着这个官位谋取利益也是被社会认可的,也是被国家法律默认的!

获利者必须担起责任,天公地道。

问题就来了!
有些罪犯倒是好办,反正家族小,也没有什么亲人,比如李逵那种人,武松那种人,鲁智深那种人,不都是偷偷逃走了吗?不都是躲起来了吗?

李逵他哥哥可以去告发自己的弟弟保命,武大郎也是独自一人有能力逃跑,鲁智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这些人也不是地主,田无一垄,活命的资本就是一身力气,逃就逃了,躲就躲了,不会含糊的,不会犹豫的。

反观宋江呢?

很早他父亲宋太公就到县衙告发了宋江忤逆不孝,和宋江办了“断绝父子关系”的官方证明,怕的就是万一有事,他的地主父亲可以继续过日子不被拖累,逃是不敢逃的,躲也没处躲呀!。

宋家庄庄主宋太公拥有一庄子的土地呢!背不走的。

哪些贬官的父亲和家族和宋太公都是一个路数,富甲一方的地主大家,几百上千的人口呢!怎么逃?怎么躲?

所谓“满门抄斩”并仅仅是文艺作品的语言,“满门抄斩”是封建朝代的一个“法律名词”,被切实执行过很多次的法律行为。

说满门抄斩就是满门抄斩,从来也不含糊。

满门抄斩这种血腥杀戮既不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反感,也不会引起文武百官的反对。

但是呢,只要一个官员愿意老实接受被贬官,被治罪,哪怕被杀头呢!只要他老实认罪,也许就可以保留下家族财产;也就可以救下几百上千口亲人的性命!

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被他救下的家族亲人还会继续敬仰他,祭拜他,如果有机会,如果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为他恢复名誉也是有可能的。

何乐而不为?


葭明通半瓶历史


古代通讯和交通都不方便,为什么贬官和犯人不偷偷逃走,躲起来?

  古代通讯和交通的确是很不方便的,从海南到黑龙江,没个几年估计是走不到,那还得祈祷不遇到极端天气,哪像咱们现在,早晚就可以,无名小乡村里发生点什么事,要想上达天听,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行。真要有个人,从东逃到西,或者哪个深山老林,要找,比现在难太多了,正如题主所说,朝堂上犯事的官员和犯人,为什么不跑躲起来?

  躲起来多美啊,不用受到处罚,完全可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小诗作着,小酒喝着,反正天高皇帝远,信息不发达,没人找得着,等期限一过,再娶房媳妇,儿孙绕膝,这日子不要太美……

  可是,真的是这么个样子吗?那些被贬的官员和犯人,都是傻的想不到这点吗?其实,现实比梦想残酷,不逃跑,固然可怜,有罪受,但比起逃跑,最起码还有希望。

  咱们分人来看,贬官的为什么不逃跑?

  被贬的官员为什么不跑?官员犯事,由朝堂被贬地方,外人看来是政治前途有了大问题,但是他毕竟还是官员一名,是要被监视的对象。他逃跑的利在何处?或者一时得到了自由,但是家族怎么办?更何况,自已要逃往哪里去?天下之大,何处容身?一旦触怒圣上,海捕文书一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又该怎么对抗?本来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去地方老老实实做人,说不定还可以重新起复,但一旦逃跑,前途就真的没有了,更糟糕的,说不定还得株连亲人,何苦呢?跑和不跑的利弊显而易见,贬官不跑也就正常了。

  普通的犯人为什么也不跑?咱们说的,跑路的肯定是有的,毕竟留得青山在,但不跑的,应该是大多数。其实咱们细想想,真要逃跑,难度挺大。首先是逃到哪去,逃到亲戚家?别想了,第一时间装网的就是各个亲戚家里了,而且亲戚也不见得有胆子兜着,毕竟人家也还要活着呢,窝藏可不是什么好事。当然了,铁了心要逃跑,未必难如登天,现代发达社会,还有各种逃跑的。在咱们想来,逃跑不算难事,难的是逃跑后怎么生活。要正常出行走路,必须有路引(战乱时另算),没有路引,出个乡就到头了,要走小路也可以,但是咱们古代的户籍制度基本完备,一个地方出了个陌生人,马上就会被指认出来,里长亭长啥的,一来这犯人可不就露了馅了。

  再者就是藏得再好,和善良的邻居搞得再好的关系,你要活下去,总得买地做房吧,你总得有个糊口的职业吧,你得有个正经的身份才行,乡党乡绅的保书,是一切生活的保障。啥都没有,外来人一个,总不能光靠山林里的野果充饥,何况森林里的动物,也不见得就那么友好,任你采摘野果,白天还好,晚上怎么办?夏天还好,冬天来了,怎么办?这都是问题。如果这都不计较,年青力壮得,也活得下去,可是,万一生病怎么办?日常的盐啊,米啊,衣服啊要想自给自足,怎么解决?

  这都是大难事,没有身份自由地活着,注定朝不保夕,和有个低贱的身份被限制地活着,或许还有大赦天下的那一天,恐怕都会选择后者吧。在和平时代,逃跑的很少,毕竟还有希望,乱世那就不一样了,反正都是活不下去了,啸聚山林也是一条路,逃就逃了吧。

  如果非要选个例子的话,咱们想想秦国的商鞅大人,逃跑后怎么样,就大致能明白了。

珠玉在前,不多说了。祈祷平安,期待关注。


叶之秋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问题看法。

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为什么犯人不逃跑?不是不逃跑,有少量逃跑的,大多数是没有逃跑。

针对大多数没有逃跑的情况,主要受到影响的情况如下:

第一、人口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古代的户籍制度管理非常完善,正常情况下,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都会有地方的保长、甲长们管理。他们相当于现在各个小村庄里的组长(不叫村长),是对当地人非常熟悉,也有一定沟通协调能力,在地方有一定威望的担任。

但凡,有任何异常情况,他们都会知道和反应。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此后,经过三国至南北朝的整顿,到隋唐时期日趋完备和周密。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展现了我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发达。

第二、朝廷对罪犯的管理规范和标识。

看了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宋江、林冲等人,被官府治罪发配时,会在脸上刺字,也就是在脸上留下了印记,这个在古代叫墨刑。

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墨刑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这个相当于现在的纹身,是用针在脸上一个个扎孔,形成文字,然后用颜料敷上,就留下来永远的痕迹,不会消失。

可以想象得出,一个脸上刺字的人出现在社会上,大家会如何看待?不用说,就认为是罪犯,最起码也要防着点了。

第三、交通不发达,生存难度自然也很难。

自古对犯人充军发配的流放地点,基本上就是四极之地,基本上是东北,海南,西北,蒙古草原等地。大多数遵循,“南人北放、北人南放”的原则,也就是北方的人犯法会发配到南方,南方的人犯法会发配到北方。目的,就是让犯罪的人很难逃跑。

充军发配的人所发配的地点,多数是在偏僻荒无人烟的地方或大山里面,去干打石头、伐木材、屯田垦荒、把守仓库、修筑城防等苦力活,吃不饱、穿不欧泊,还有兵管着。

宋朝的时候,关犯人的地方叫牢城营,有孟州牢城营,沧州牢城营。

1.要命的杀威棒

开始去的第一天,就会遭到“100杀威棒”的教训,对普通人来说,不到一半可能就会送命了。

旧时犯人收监前,常先施以棒打,使其慑服,称"杀威棒"。①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别过枷梢来,打三下杀威棒。"②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二折:"旧规犯人入牢,先吃三十杀威棒。"③《水浒传》第九回:" 太祖武德皇帝 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隋唐演义里,秦琼曾被刺配到北平府,差一点就被北平王打了“100杀威棒”,最终因为问话时发现是亲戚关系,才逃过一劫。

2.范围限制生存艰难

犯人关押的是偏僻荒凉之地,即使人能够逃出来,面对茫茫的旷野大地,没有吃喝,想生存下去也非常的艰难。

总结

很多时候,不是犯人不想跑,是想跑也很难,跑出去想活下去更难。

情义无价,真诚分享。欢迎关注点评,感谢有您。


情义无价品历史


这个得益于中国的户籍制度。商鞅开创性的建立了户籍制度,虽说依旧存在流民,但大部分都能做到有据可查。例如某个人,居住哪里,家中是否有妻小,从事什么活动,均可以通过户籍查找。古代生产力地下,户籍制度便于管理,也有利于纳赋。也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犯人或者被贬官员。

至于为何古代的犯人和被贬官员逃不逃走,首先我认为,肯定是有逃离的,但是很难。第一:不论是官员和犯人,在官府都是登记在册,古代人口密度小,哪里出现了陌生人,很容易遭到察举,当地的户籍官员就会前往调查。何况有连坐法,遇到类似事情知而不举,当地百姓也要遭殃。第二:被贬或被流放之地,大多都是苦寒蛮夷之处。要是跑掉了,在人迹罕至又原始的地方,凭个人是很难存活。第三:一般都会有押解人员陪同,直到送至目的地,路途中间也很难逃脱。第四:相关律法严苛。被流放或者被贬,虽是重罪,但罪不至死。老老实实尚可活下来,一旦抗命逃跑,被人察举揭发,那就是罪上加罪。不仅自己难逃一死,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

人都是想活下去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死路。可能逃的掉,但是成本太高,没必要。


海上的毛球


先说明一点。贬官只是降低官员官职品级,为什么要跑呢。

因此,题主所说的贬官应该是流放。而两者意思完全不相同。关于流放这个词,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在许多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流放这个词,多见于对官员的处罚。

流放又称流徙、流刑。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而这些偏远之地往往不是蛮夷未开化之所,就是苦寒之地,譬如,岭南,宁古塔等等,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流放虽当时不致死,但是一路之上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到了流放之所,更是凄苦不堪,任人欺辱。因此,在历朝刑罚中,往往将流放列为仅次于死刑的一种严重刑罚。例如,在清朝,流刑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

言归正传,回到问题。为什么他们不逃走?一、心理因素。犯人被流放,本来就是朝廷格外开恩,既然能活命,就万幸了。所以,很多流放的根本不会再去想逃走,否则,可能会招致死罪。

二、害怕株连。除个人犯案以外,很多时候是一人犯罪,株连全家,有的人或死罪,或流放,还有的为奴为仆,也就是说,所涉人员较多,如果有一人为己之私去逃走,可能会触犯天威,导致满门抄斩的罪过,因此,为顾全大局,也很少有人会去逃跑。

三、难度重重。既然流放是一种刑罚,因此,流放路上,必然有官人押解,而且山高路远,环境恶劣,有时还有日行里程的要求,因此,即使你想跑也基本不可能。


嘟说历史


古代贬官和犯人被眨和发配,一般须经过一两月才能到达目的地,沿途山高水长,风霸雨雪,十分艰辛,但都能安份守法如期到达。那时虽然没有通诉设备和现在的交通工具,可是有公文和谍牌,犯人由差役解押,犯人扣夹刺面,标志明显,可以说任尔插翅难飞,只好乖乖就范,如期到目的地。

官员被贬谪须立码动身。唐待郎韩愈由上奏一本触怒唐宪字宗,立刻被贬八千里外潮州,第二天动身起程,行到秦岭蓝田遇到特大暴风雪。他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眨湖州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因为那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只能伏首听命,很少有偷逃和藏匿之人。明朝杨慎37岁被眨云南,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多次出境被抓回,最后老死云南。

由此可见今非昔比,一旦被贬和发配你是跑不掉的,如同現在抓网逃一样,是跑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