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雲南和貴州哪些姓氏是明朝隨軍進入居住的?哪些姓氏後代人才最多,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有想法就說1980


最有名的是沐姓,也就是著名的世居雲南的雲南沐王府。


很多人知道是從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直到的雲南沐王府。《鹿鼎記》中,沐王府與大漢奸吳三桂勢同水火,以剷除吳三桂為己任。沐王府的小郡主沐劍屏和沐王府的部署方怡也是《鹿鼎記》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那麼,沐王府的來頭究竟是如何呢?沐王府又為何同吳三桂勢同水火呢?


沐王府的歷史

沐王府的始祖是明朝開國功臣沐英。

沐英出生於濠州,父親早逝,隨母度日,家境貧寒。受元末戰事波及,朱英跟隨母親躲避兵亂,其母死在逃難途中。

後來,八歲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朱元璋發現並收留。當時朱元璋與馬氏夫婦膝下無子,就認沐英為義子,併為其改姓為朱。朱元璋夫婦待朱英如親生兒子,不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後來,朱英跟隨朱元璋東征西戰,18歲起擔任軍中要任,立下了赫赫戰功。23歲時,朱元璋讓他恢復沐姓,並命他移師鎮守建寧(今福建三明建寧縣),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

朱元璋開國大明後,沐英被授鎮國將軍。其後,先後出征吐蕃、川藏、西番、蒙古,皆得大勝,功勳卓著。

洪武十四年(1381年)農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征討雲南的元朝殘部。至1382年,雲南平定。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雲南。

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建西平侯府。是為此後200多年世代鎮守雲南的沐王府。


沐王府的衰敗

1644年,李自成攻陷背景,明朝滅亡。但云南由於偏處遠離政治中心的一隅,老百姓在沐王府的統治下,還能暫時過著平靜祥和的日子。

由於歷朝歷代的和平環境,雲南明朝政府和沐國公沒有保留常備的軍隊,依靠少量的正規軍加上臨時徵召土司武裝,來平定其他土司的叛亂和維護雲南的安定。但此時,自滇南的土司沙定洲發動叛亂。由於缺少自己掌握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叛亂土司與沐王府內部大臣相互勾結,最後沙定州攻陷了昆明,沐國公逃往滇西地區避難。



沐王府與吳三桂的恩怨

避難到滇西的沐國公派人到四川,請當時已走投無路的張獻忠大西軍進入雲南。大西軍放棄四川進入雲南後,迅速平定了叛亂。但此時大西軍內部卻形成兩個勢力集團,分別是張獻忠的兩個義子孫可望和李定國。孫可望集團只是希望藉著南明朝廷的影響力,拓展自己的實力將來稱王;李定國則堅定擁立南明朝廷。而沐國公忠於南明朝廷的勢力,自然跟李定國走的更近,希望能夠在亂世中保全雲南百姓的。雖然最後李定國打敗了孫可望,但在內部的互相攻伐中自身實力大損。清軍抓住機會,最終由漢奸吳三桂率軍攻陷了雲南。

其後,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勳莊”,將沐王府改為“平西王府”。

因此,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沐王府為何同吳三桂勢同水火了。

1.吳三桂佔了雲南沐氏的祖傳王府

2.沐王府始終忠於明朝及之後的南明永曆帝。而吳三桂做為大漢奸,引滿清入關,最後更是親手勒死了南明永曆帝。

國仇家恨,自然勢同水火。


歷史夜譚


肯定講,雲南貴州姓氏除了少數民族姓氏外,百分之九十九全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明朝為了平定“雲梁王”“巴匝刺瓦爾蜜”,朱元璋調動30萬大軍“調北征南”,平定雲貴兩省後,為了保住收復的領地不再失去,為了軍心穩定,永保江山穩固,所以又在隨後調動了大規模的移民,簡稱“調北填南”,除了江南外,主要移民來自“湖廣”兩省,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湖北、江西統稱“湖廣”,主要以女性最多,甚至整村移民,和先前的將士成家立業,紮根雲貴,永保大明江山的基業牢固,所以現在雲貴兩省的姓氏或住民,沒有一個是600百年的原住民,600年前雲貴兩省全是少數民族,1381年僅雲南人口才500萬人。至於說到姓氏數量和名人,姓氏除了國家地域人口大數據外,我們無法有準確的數字,名人就個人不完全的所知,王若飛,龍永圖,任正非等等都是“江南華南人”的後裔。王若飛是革命家,在重慶回延安的飛機上和葉挺一起遇難,龍永圖是實力派的外交家和談判家,任正非的華為我就不細說了,總之江南、華南出才子,出商人的根脈“傳承”,代代有名人。


透視眼2019


有關於後人類的題目,讓我來回答!題目內容是雲貴地區哪些姓氏是明朝隨軍入駐的,以及哪些姓氏後代人才多,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明軍駐紮雲貴地區?——所為何事?

其實中國現在的人口分佈,是經歷過幾次大規模的遷移才形成的。而在歷朝歷代的遷移當中,又是以明朝的規模最為宏大。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當中,極大的改變了雲貴地區的人口組成。

明朝初年有一次江西填湖廣,當時江西省的人口是雲貴等5大“省區”的人口總和。由於元朝末年經常打仗,各地人口極度不平均,因此才有了這次的移民。

(不是重點,所以我們這裡就不再敘述)

明朝中期有一次是流民進雲貴,由於在明朝中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全國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富地主”的情況,加上對於農民的剝削實在是太過嚴重。

而這種情況又在江西地區最為激烈,當地還出現了官商勾結的情況。一些走投無路的農民只好把家搬了出來,由於當時的湖廣人口出現飽和,所以大量的人流向了雲貴地區。

(這也和明軍關係不大,也不再多加敘述)

往前退回到朱元璋時期,發生了一次徵北調南的戰爭,也被稱作是太祖平滇。原因是當時元朝的“餘孽”,盤踞在了雲貴地區。為了徹底消滅這股勢力,朱元璋準備平定雲貴地區。


由傅友德、藍玉、沐英三人,帶領著30萬大軍,很快的就平定了雲貴地區。隨後朱元璋下令,沐英留在此地鎮守,剩餘兩人回去。並且還留下了幾萬士兵,作為開墾雲貴地區的中堅力量。

同時朱元璋還頒佈了一個新的政策:就地屯田養兵,家屬隨後遂焉。意思就是說,以後這幾萬人便留在這裡,你們的家人在幾個月之後也可以帶過來。

都有那些人留了下來?——沐英、傅友德

在平定了雲貴地區之後,沐英留在了此地。沐英和朱元璋的關係不一般,他本來是朱元璋的養子,名字也是朱英。但是後來朱元璋稱帝,關係到王侯分配的問題。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曾經要求收養的養子全部改回原來的姓氏。但是沐英從小就是孤兒,根本不知道姓什麼。所以趴在朱元璋腳邊痛哭:

“我是沐浴在皇恩當中長大,我輩世世代代都會效忠明王朝。”旁邊有大臣出了主意,索性就姓沐吧。就這樣在雲南地區,出現了一座沐王府。

其實在鹿鼎記當中,也出現了有關於沐王府的身影,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後來朱元璋大規模的削藩,但是削來削去都沒有削到沐王府的頭上,也可以讓他在明朝世襲200多年。



後來1662年的時候,沐王府最後一代人沐天波,為了保護永曆皇帝,最後死在了路上。那麼清朝之後,他的後人怎麼樣了?他們後來為了躲避追殺,改為了穆。

但是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在清朝末年把姓氏改回了沐。如今他們的後人主要是分佈在昭通、玉溪、西雙版納等地,但是由於墓地保護不當的問題。

聽說沐英兒子的墓被毀掉了,當然這裡不是我們的重點。每年到特定的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沐英後人,都會前往雲南進行祭祖。

雖然沐英後人人才濟濟,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商圈當中。很少聽說非常出名的人物,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如果瞭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當中給大家科普一下。

我們再說另外一個人物傅友德,我之前也說過,雲南地區最後只留下了沐英一個人,為何傅友德的後人也出現在這裡?

原來在藍玉和胡惟庸一案發生之後,由於傅友德和藍玉走的比較近,所以也在朱元璋的懷疑範圍內。

這天朱元璋大宴群臣,在宴會上面說到了自己對傅友德兩個兒子不是很滿意,傅友德立刻起身告罪。可能當時是朱元璋喝多,然後對他說道:“立刻取二子首級。”

沒過一會之後,傅友德提著兩個兒子的頭顱來見朱元璋。朱元璋看到之後氣得拍桌子叫到:“你怎麼能忍心的?”傅友德反駁道:“你本來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幾人的人頭嗎?”

說完這句話之後,提著手中的劍自刎在了朱元璋的面前。面對臣子這樣的挑釁,他把傅友德家人發配到雲南地區受苦。因此才有了他的後人到雲南的事情。

傅友德有著4個兒子,當時事發的時候,他的大兒子正在外駐紮。聽到朝中發生的消息之後,帶著家人立刻逃走。

乘船逃走的路上,突遇風浪船隻被打翻。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了下落。大兒子傅雍後來稀裡糊塗的來到了六灶鎮,也就是在今天的上海地區,成了別人的女婿。


但是後來生意越來越大,從女家裡面獨立了出來。在如今的六灶鎮,還有著一處傅家祠堂。他們祖宗供奉的並不是傅友德,而是傅雍。

至於被髮配到雲貴地區的後人,可以到傅家寨去看看。幾年前這裡還舉辦了傅友德公塑雕像揭幕儀式。想認祖歸宗的,也可以過去查查族譜,相信會有意外收穫。

只是通過其他渠道瞭解到,貴州畢節和雲南鎮雄傅氏是傅友德的後代。不過和之前的沐英一樣,他的後人也是分佈在全國各地。非常出名的倒是很少,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補充一下。


史之策


李姓,祖輩也說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李官營,一個村都是李姓,建國前後外姓上門的也改李。祖父曾說昆明嵩明李官營和昆明晉寧李官營和澄江還是宜良李官村是兄弟三人,說之前三個村還相互走動。現找不到根了,還是以前有家譜族譜好啊,李姓有資料的盼提供一下,謝謝。


在路上LL


本人張,明朝祖上張南峰隨沐英徵雲南,在大理立功,現在祖墳武德將軍墓在貴州威寧,已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在雲南宣威因為抗擊清軍失敗,慘遭滅門,文字輩“我家這一家的一人”和他弟弟戰死,元字輩我們這一家倆人和他堂兄弟十人戰死,其餘的被滅四十八人,活下來的改了譜書逃亡各地,但還是被清軍追殺,元字輩的下一輩被絞殺在那裡都不知道,我家是遠祖母帶著幼子張超逃至魯甸,長大後學了看風水。清末有一年六月下大霜,莊稼顆粒無收,一家逃往四川筠連,一家逃往貴州織金,留下一家守家,我們這一家逃到貴州六枝,他老人家和人背鹽賣被人暗害,留下姓祖的老祖祖,帶著幼子“我爺爺的爺爺”下嫁楊家,現在我們對楊姓是以同門相敬,只要說是姓楊,我們都會覺得無比親切,這是已經深刻骨髓裡的一種感恩。


寒窗外2


【你問我答,回答如下】

題主所提到的確實屬實,在雲南和貴州中有很多人的祖先,是明朝時期隨軍進入居住的,這一點,可以由《明史》的記載中可以得到佐證:

“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軍至滇,梁王走死,遂置雲南府。

那麼哪些那些姓氏是明朝隨軍進入雲南和貴州居住的?那些姓氏後代人才最多,而歷史上又有哪些代表名人,讓我一一來解答。因為本身不是雲南和貴州的人,所以只是通過猜測,希望雲南和貴州的朋友,如果有家譜追溯到了這段歷史,可以在我回答下面留言交流。

歷史背景:

當時朱元璋建都南京,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統一了中原地區,建立了大明朝。可以說,自從打敗了元朝,大明朝的北方算是安全了。隨後,他相繼又順利收回了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

至此,只剩下西南區域了,於是他派遣自己的義子沐英以及大將傅友德、藍玉,共同率領大軍向西南地區進軍。

最後,戰爭進展的很順利,大將傅友德和藍玉就班師回朝了。而本著大明朝一貫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思想,朱元璋命令他的義字沐英留在了雲南和貴州,為大明鎮守西南國門。

沐英還建立了黔國公府,他和他的後代就一直為大明守護者西南國土,一步也未曾離開,直至最後明朝覆滅。

首先,“沐”姓肯定有,然後,朱元璋又賜予了國姓“朱”,所以雲南、貴州地區的“朱”姓也大概率時那時候過去的。

其次,傅友德、藍玉雖然最後沒有留下來,但是他們帶兵過去時,有很多跟隨的通宗族的士兵,所以可以推斷“傅”姓和“藍”姓也是明朝時隨軍進入雲南和貴州地區的。

然後,由於當時明朝進入雲南和貴州時多為浙江、江西、江蘇人,在這三個省份中排名第一的大姓“楊”姓(各自佔比為: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也應該是在明朝時期隨軍進入雲南和貴州的。當時,“楊”姓在明朝全國姓氏排名第“六”。也應該是明朝時期隨軍進入雲南和貴州的。


回答總結:

由此可見,“沐”姓、“傅”姓、“朱”姓、“藍”姓、“楊”姓等等,都有可能是明朝時期隨軍進入雲南和貴州的。而因為進入後,經過幾百年的融合,很多已經找不到家譜了,和當地的居民已經分不清誰是原始居民,誰是外來居民了。

所以,這個問題還得雲南和貴州的朋友們,通過自己的族譜來解釋這個問題。

鳴謝:

感謝您閱讀!喜歡我回答可以關注我


醉觀滄海


趙顒,南京籍,洪武十四隨傳友德任指揮,趙顒為前峰徵雲南,首戰曲靖白石江,元順帝死戰勝返烏撒留守(今貴威寧),建烏撒城,任指揮同知,後麓川戰士陣亡,欽差點葬威寧城南響塘坡,生一子趙元吉,九代單傳至卻不趙麟,生四子宣,旭,信,順。宣住威寧,旭住曲靖,信住六盤水,順貴陽。子孫遍佈雲貴川,名人貴州史上第一位狀元趙以炯,響塘坡趙姓將軍墳巳列為威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族人正在將軍墓旁修建威寧籍西南趙氏大宗祠,你是趙顒後人的話提提你的看法?


管賢仕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後,派出大軍南征北戰,特別是針對冡元勢力的八次北伐,將漢民族所失去的土地一一重新奪了回來。在打敗北方的蒙古人之後,朱元璋就要目光放到了南方,派遣大將傅友德、藍玉以及自己的義子沐英率領著精兵先後征服了福建、廣東之後,緊接著就打進了雲南和貴州。

在《明史》中,這樣寫道:“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軍至滇,梁王走死,遂置雲南府。自是,諸郡以次來歸,垂及累世,規制鹹定。統而稽之,大理、臨安以下,元江、永昌以上,皆府治也。孟艮、孟定等處則為司,新化、北勝等處則為州,或設流官,或仍土職。”

而在平定雲南貴州之後,藍玉和傅友德就先後帶著自己的軍隊回到了中原地區,而沐英則留在了雲南,並且建立了黔國公府。沐英以及他的後人就留在了雲南,知道明朝滅亡都沒有離開過雲南。

沐英所帶領的軍隊大約有15萬餘人,分佈在雲南和貴州的各州縣,除了士兵之外,還帶過去了大量的隨軍家屬。大家可能都知道,明朝實行的是“軍戶制度”,所以這些士兵以及他們的家屬都是時代當兵的,就這樣,這15萬人的後代們就在雲南和貴州大量繁衍下來。於此同時,明太祖還將大量的漢民移民到雲南和貴州,漢夷雜居的情況十分地普遍。伴隨著漢民族強大的同化能力,很多少數民族放棄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開始與漢民族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雖然在明朝統治期間,雲南和貴州爆發過多次當地的土司叛亂,但都在當地政府和黔國公府的鎮壓和打擊之下,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一時之間,漢人的勢力大大超過了原住民,很多少數民族也就改弦易轍,取了漢名,選擇了漢人的生活方式。

那麼,想要知道雲南和貴州都有哪些姓氏是明朝隨軍進入居住的?其實很簡單,我們先來查詢一下雲南和貴州現在的姓氏排名。雲南十大姓氏排名是李、張、楊、王、陳、劉、趙、馬、周、朱,而貴州則是楊、王、張、李、陳、劉、吳、羅、周、黃。

而沐英所帶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從浙江、江西以及江蘇等省份募集而來的。因此,這三個省份的姓氏排名在明朝靠前的,基本上就是現在雲貴兩省的姓氏排名情況。就拿雲貴兩省姓氏排名第一的楊氏來說,在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6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等地。

沐英由於是被賜姓了朱,所以朱姓在雲南和貴州也是比較多的。而沐英下面的大將也有很多安徽一帶的人士,因為跟隨沐英的人,都是那種很能夠吃苦很忠誠的人,所以,自從沐英在雲南定居之後,這些人也一直相隨在左右,連帶自己的家眷什麼的都帶過去了。

後來隨著清軍的入關,雲南和貴州成為明王朝最後的基地也是最晚被清朝征服的地方,很多的漢人在這個時候從中原一帶逃難到雲南和貴州,也成為了漢人的大量由來。

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戰爭或者改朝換代都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機,很多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就這樣被漢民族同化了,然後與漢民族成為了一家人。因此,你的血液裡並不一定是最純正的漢族血統,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家說是嗎?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雲南壩區百分之八十的漢族人都是明朝從現在江蘇南京地區搬遷過來的,有歷史可以考查


我為民工代鹽


本人姓湯,譜書語焉不詳的記載,祖籍江西省金雞縣龍虎山小地名麻李灣大石板為記,明洪武時期隨傅友得大軍徵鄔撒(現威寧),因實行軍民共守,墾田置地,留守邊陲,不知過了幾代人(因為去威寧沒有尋到墳墓)後又因戰亂祖上三兄弟逃難時分道揚鑣,一個去了六盤水方向,一個去了大概是興義(我記不清了)一個去了赫章方向,我們就屬於赫章這一支,除了搬遷出外地去的,目前赫章境內約有千餘人(其中野馬川,白果,平山三地人口比較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