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容閎在美提抗日之策: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抵押給歐美,借款抗日

1881年夏天,大清王朝做出了一個令中外啼笑皆非的舉動,將學業未成的官派留學生召回。召回的主要原因是,大清官員認為這些留學生反叛傳統,在美國剪辮易服,加入基督教,已經嚴重背離了中國傳統,背離了清廷的清廷的初衷。當留學生召回的諭令一下,在容閎的失落和無奈之外,更多的引起了國內外的一片輿論之聲。

容閎在美提抗日之策: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抵押給歐美,借款抗日

容閎像

1881年7月16日,《紐約時報》的評論說:“提及中國留學生計劃被終止的原因其實並不隱秘,因為中國的官員擔心,這些沒有保持嚴格傳統教育的中國青年將來無法真正為自己的國家效力。不管當時是什麼原因促使中國政府開展了這個留學項目,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對於這項事業的意義遠沒有容閎博士看得那麼遠。”[1]

和西方社會相比,國內各界對於留美幼童中途被撤回則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的立論角度體現了中國社會新舊觀念的激烈衝突。當時《申報》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中國前派幼童出洋學習西法,本屬美舉,而論者紛紛,以為是者半,以為非者亦半,及今歲將在美國之學徒盡數召回,論者又復臆度,各執一說。大抵言:學徒輩在美國學習有年,甫將著有成效,而遽行召回,頗為可惜。更有謂:學徒出洋之後,至今究未知其所學何如,如將召回,考其所業。又有謂:因中國近年創設電報,經理需人,故特召回,使之襄理電線諸事。其說不一,卒不知其孰是。[3]

容閎在美提抗日之策: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抵押給歐美,借款抗日

1872年,幼童赴美前,唐紹儀(右)與梁如浩(左)合照

反對撤回留美幼童的多是一些傾向於西學的開明人士,他們以自己對西學的瞭解為基礎,為幼童不能完成學業深表惋惜。

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曾經作《盛世危言》,對朝廷撤回留美幼童深為惋惜。他說,將留美生全數撤回,實在令人惋惜。幼童們在美國學習已八九年,算學、文理科目都比較優秀,再有四年就可以完成學業,為朝廷所用,現在卻淺嘗輒止,在中外將成為一個笑話。

當然,當時在社會上也有很多人主張撤回留美幼童,尤其是在民間,對幼童們剪去髮辮,穿洋裝,不行跪拜之禮的舉動難以理解。

容閎在美提抗日之策: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抵押給歐美,借款抗日

歸國後曾為國家棟梁的留美幼童

朝廷選送留美幼童,原計劃15年完成學業,現在不到10個年頭,卻中途撤回,這一事件被稱為“留美幼童公案”,這一事件的發生,作為推動者的容閎是最為傷心的。

對容閎來說,留美教育計劃花費了他十餘年的心血才得以實現,無疑是步履蹣跚了;然而對當時的中國社會而言,容閎的教育計劃又彷彿是一朵過早開放的花,它缺乏適宜的土壤,也缺乏適宜的氣候。清朝官場中,唯一支持他的實力派是曾國藩。但曾國藩在1872年8月便病故了,容閎沒有了支持他的力量。這樣,容閎又成為“孤獨”的人,對於容閎的留學教育強國主張,江蘇巡撫丁日昌曾推心置腹地對容閎說:“君所主張,與中國舊學說顯然反對。時政府又甚守舊,以個人身當其衝,恐不足以抵抗反動力,或竟事敗於垂成。”[4]容閎自己也未嘗沒有看到這一點。

容閎在美提抗日之策: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抵押給歐美,借款抗日

留美幼童黃耀昌

留美幼童被召回,容閎是最為難堪和無奈的人了。容閎本來是寄希望於通過留學改造貧病虛弱的中國,可是他的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在留美幼童被召回的時刻,他美國的妻子身患重病,這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打擊。容閎雖然多方尋找名醫診治,精心照料,但妻子還是在1886年病逝。當時,他的兩個孩子還年幼,一個九歲,另一個七歲。容閎回憶這一段艱難的生活時說,從1881年到1886年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時期,幼童被召回,妻子又病重,這些都使他對前途感到心灰意冷。妻子病故後,容閎既當父親,還要擔當起做“母親”的重任,心力更加交瘁。但即便如此,他強烈的憂國憂民之心仍在心中燃燒。

1894年7月,日本在朝鮮問題上,與中國挑起戰端,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此時,身在美國的容閎焦急地關注戰事,為中國的命運擔憂。愛國心切的容閎連續給張之洞寫信,張之洞的幕僚蔡錫勇曾經在中國駐美公使館工作過,與容閎相熟,容閎便通過他將信件轉交給張之洞。容閎的信中提出了兩大抗日之策。第一策建議朝廷向英國借款1500萬元,購買軍艦三四艘,並僱用外國兵5000人由太平洋抄襲日本後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顧。這樣日本必然調回在朝鮮的兵力。中國可以趁此機會加緊操練新軍,海陸並進一舉擊敗日本;第二策是在向英國借款的同時,派員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全島抵押給歐美的某一國。借款4億美金作為訓練海軍、陸軍以及與日本作戰的軍費。

容閎的這一書生之見,在今天看來有點賣國的嫌疑,但在當時,也是一種無奈之策。

容閎在美提抗日之策: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抵押給歐美,借款抗日

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軍艦

容閎的建議,張之洞認為第一策是可行的,第二策萬萬行不通,他不想在朝廷中受人以柄。對於第一策,他致電容閎,要他儘快到英國協商辦理此事。得到張之洞的電報,容閎感到受命於危難,自己當義不容辭,於是,立即由美啟程前往英國。在英國,他上下奔走,幾經努力,終於與英國銀行界達成借款協議,同意以中國海關稅作為擔保。但是,當時的朝廷外患頻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與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權力鬥爭十分激烈。朝臣中,李鴻章與左宗棠關係不睦,李鴻章與張之洞也是互相傾軋,相互掣肘。張之洞提出的以海關稅為擔保向英國借款之事,遭到慈禧太后與李鴻章的反對而被否決。

容閎的提案雖然被否決,但張之洞很希望他回國為自己所用,於是給他寫了封信,容閎接到信後,就踏上回國的路程。1896年期間,容閎參照美國的體制,草擬了建設中國國家銀行的方案,並得到戶部尚書翁同龢等官員的贊成而上奏朝廷。命運再次給容閎開了個玩笑。盛宣懷搶先興辦了銀行!同時,他提出的興建天津到鎮江的鐵路計劃也因遭到盛宣懷和張之洞的反對而流產。

容閎在美提抗日之策:與歐美強國協商將臺灣抵押給歐美,借款抗日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銀行和鐵路計劃的失敗,失意的容閎得出如此論斷:“在這個帝國中,上自慈禧太后下至最低微卑賤的差役,無不與賄賂有染,整個國家政治結構因此被弄得千瘡百孔……在中國,金錢是無所不能的,一個人能用金錢達到任何目的。一切都是交易。誰出價最高,誰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5]由此,容閎認為,中國的出路,根本在於改變體制的問題。

[1]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113頁,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9 月版。

[2]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114頁,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9 月版。

[3]再論續選學生出洋》,見《申報》1882 年 1 月 24 日。

[4]容閎:《西學東漸記》第 126 頁,嶽麓書社 1985 年版。

[5]石霓譯註:《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第 292 頁,百家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