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吃貨到處有,中國格外多。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吃」成了古往今來的頭等大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甚至連古之聖賢,全都難逃一個「吃」字。那麼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吃貨」呢?他們在「吃飯」這件事上,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寶貴財富呢?

商朝的開國功臣伊尹幫助商湯滅了夏朝,在商朝為相五十餘載,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他幼年時寄養於庖人之家,習得烹飪之術,是中原菜系的創始人,被譽為「中華廚祖」。更絕的是他首創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直接被他用來治國,後來老子總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受到了伊尹的啟發。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關於孔子與吃之間的關係,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這句話上。但當時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學費就是四壺酒和「束脩」,所謂「束脩」就是十條綁在一起的乾肉。有人統計過,《論語》中出現「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現了41次。由此可見,在孔子心中,吃飯和施政是同樣重要的。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漢朝出使西域的張騫,儘管本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貨」,但如果沒有他,今天的「吃貨」們恐怕要少許多口福,所以張騫絕對是漢朝的「帶貨」小能手。他從西域帶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黃瓜、大蒜、蠶豆、水芹等食物,為漢朝之後民眾餐桌的豐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業。對了,很多人討厭的香菜據說也是張騫帶回來的。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如果要在古代「吃貨」中選出一個堪稱「食神」級別的,那一定非蘇軾莫屬。他不僅愛吃,還給食物寫詩,更厲害的是他還能自己發明各種新鮮菜品。除了人盡皆知的東坡肉,已經成為美食代名詞的他對後世的餐飲業影響巨大。據說現在全國各地有近一百種以「東坡」命名的菜餚,儘管有真有假,但論影響力的話,蘇軾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如果只給陸游加一個標籤的話,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愛國詩人」。但是不吃飽了哪有力氣愛國呢?在陸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詩詞中,與吃有關的大概佔一百多,內容包含食品種類、地方特產,甚至飲食習慣、調料和餐具等都無所不包。不過陸游走的是與蘇軾相反的「素食養生」路線,山藥、薺菜、韭黃、梅乾菜都是陸游的最愛。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被影視劇演繹成風流才子的紀曉嵐可謂深入貫徹了孔聖人「食色性也」的指導思想。「年逾八旬,日御數女」的八卦我們按下不表,而眾多對他食量的記載實在是讓我們不能不信。據說紀曉嵐每天要吃幾斤肉,常年不吃主食。此外,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零食不斷,對榛子、栗子之類的乾果「食不住口」,因此有人說他是「猴精轉世」。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清代詩人袁枚不僅愛吃、會吃,還會做,更厲害的是他還開設了自己的「美食專欄」——《隨園食單》。這本菜譜堪稱清朝的家常菜大全,裡面詳細介紹了南北三百多種菜餚從選材到烹飪的方法。他自己說「做食物之須知,實乃做人做事之萬事須知也」,看來做什麼事情都「如烹小鮮」,最怕用心二字。

盤點歷史上的七大“吃貨”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