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蒼茫無際的青藏高原是人類的一方淨土,那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日光朗照、雪放銀光,無數的人和牛羊一起繁衍生息。空曠的高原上,到處是信仰的痕跡和力量,經幡和嘛呢石,一種是飄蕩飛揚的靈物,一種是凝固堅韌的雕塑,它們作為青藏高原最常見的人文景觀,一起成為理解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攝影/梅生

執行/立山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五彩的經幡在高原燦爛的光照下散發著神秘、肅穆的光芒,令人心生敬畏。


當經幡升起之際


在一片歡樂祥和的“託隨”活動中,人們將插在樓頂牆角上的經幡拿下來,換上嶄新的經幡,象徵著新的日子又將開始,它作為一個美好的祝願將伴隨著人們度過一輪新的春夏秋冬。


初到藏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山坡、河邊、樹林以及房屋頂上高高飄揚、五彩繽紛的經幡。生活在這片淨土上的人們,也許已經把它當做司空見慣的吉祥之物而忽略,但在國內外的遊客或民俗學家看來,這些民俗現象的文化價值,甚至不亞於從地下發掘出的隱藏了幾千年的稀世文物。歷史悠久的藏民族民俗事項浩如煙海,經幡既有久遠的歷史,也有豐富的內涵,同時具備了鮮明的文化特徵。經幡每年都要換新,而換新的日子是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不管有何功用,也不管何時何地懸掛,在藏區人們看來,當經幡升起之際,便是福運升騰之時。


掛經幡已經成為藏民族節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拉薩的人們普遍選擇在藏曆新年初三來完成這一事項。當節日來臨時,和煦的晨光灑向大地,各家樓頂的香爐中燃燒著松柏枝葉,青青的霧向空中升騰。這時每家每戶都在屋頂鋪上卡墊,將切瑪盒、青稞酒壺、酥油茶壺、油炸果、水果、糖果等擺上藏式方桌。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全家男女老少依次就坐,10點左右,儀式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開始了。首先由喇嘛或長者唸誦經文,之後由年輕人向各位敬酒、敬茶。然後人們便圍著香爐,手中捏一把糌粑,齊聲高喊“拉嘉羅”(願諸神得勝),將糌粑撒向空中,祈願在新的一年裡神靈保佑,消災滅殃,福運亨通。在一片歡樂祥和的“託隨”活動中,人們將插在樓頂牆角上的經幡拿下來,換上嶄新的經幡,象徵著新的日子又將開始了,它作為一個美好的祝願將伴隨著人們度過一輪新的春夏秋冬。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黃河源頭的瑪多縣,清晨的陽光燦爛地照耀,轉經的喇嘛面對經幡虔誠祈禱。


安多藏區甘南草原的更換經幡活動,也十分隆重。這種活動往往與祭祀山神的“插箭”儀式緊密聯繫在一起。每年都要舉行插箭儀式,長長的箭桿上便繫有經幡。到了這天凌晨,男女老少騎馬上山,走向本村或本部落的神山處。當東昇的太陽照射山尖時,主祭祀人一聲“拉嘉羅”,只見約1米高、2米見方的煨桑臺上冒起滾滾濃煙,人們歡聲如雷,呼喚著戰神的名字,爭先恐後地在煨桑臺上添加各自帶來的柏枝和糌粑,然後大把大把地將“風馬”拋向天空,頓時天地飄動著一片片白茫茫的紙片,好似漫天的雪花。人們一次次呼喚著戰神,一遍遍唸誦著經文。插箭正式開始,人們雙手高舉事先帶來的拴有經幡的箭桿,緩緩繞過煨桑臺一圈,再繞箭垛三圈,遞給指定插箭的彪漢插入箭垛。箭桿指向天空,經幡隨風飄蕩,桑煙升向天空,人們喚呼的聲音響徹山谷,有馬的騎馬環繞桑臺狂奔,有槍的對天鳴槍,草原的眾生聽到了,神靈也聽到了,就這樣人們將插箭的活動推向高潮。


此外,在藏北草原,在安多的青海,在康巴藏區,人們都會選擇在祭祀山神時懸掛這種吉祥的經幡,有的在年初,有的在五、六月或八、九月。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在青海省玉樹州的文成公主廟,數不清的經幡構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


內心信仰的標誌


儘管經幡的意義很明確,但絕對不是為了美化環境,無論是房頂上插立的由柳樹枝和幾塊帶色幡條組成的經幡,還是在藏區邊遠地區柳樹枝上系幾朵綿羊毛做成的經幡,皆是祈福求運的象徵。


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對大自然的變化頗為敏感,企盼人間太平幸福,首先希望大自然無災無禍,於是用五種不同顏色的幡條來表示這種心理依託。經幡是藏民內心信仰世界的標誌,它寄託了藏民們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和對命運的祈求,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

經幡藏語稱為“塔俏”(安多語稱“達爾覺”),意為“風旗”“神幡”“經旗”。經幡是由藍、白、紅、綠、黃等彩布印上經文,用繩子連在一起的。經幡有的懸掛在兩個山頭之間,有的懸掛在屋頂上,有的懸掛在“拉布孜”(插箭)上。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經幡不僅是人們在大地上創造的絢麗風景,更蘊含著人們內心深沉的信仰和期盼。


就其外在形式來講,經幡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第一種是印有佛教經文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串縫在長繩上;第二種經幡是一條三或五米長的狹長布條,其顏色紅白皆有;第三種經幡是五塊藍、白、紅、綠、黃色的無字幡條和一塊單色鑲邊的主幡方塊布,上面印有佛經和鳥獸圖案。


五顏六色的經幡,它的組合看起來好像隨意性很強,其實不然。首先,經幡的顏色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創新;其次,每種顏色的排列順序是嚴格規定的。儘管經幡的意義很明確,但絕對不是為了美化環境,無論是房頂上插立的由柳樹枝和幾塊帶色幡條組成的經幡,還是在藏區邊遠地區柳樹枝上系幾朵綿羊毛做成的經幡,皆是祈福求運的象徵。五塊幡條的顏色排列是有象徵意義的:藍色幡條象徵藍天,白色幡條象徵白雲,紅色幡條象徵火焰,綠色幡條象徵海洋,黃色幡條象徵大地。五種顏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觀大自然物質存在的立體排列形式,五種顏色象徵自然界的五種現象,而這些現象則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果洛州察朗寺附近,藏民正在撤換舊經幡。


經幡大多為木刻板印刷,除了顏色外,經文和圖案也都有象徵意義。經文是以佛說經教為內容,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主旨。有些經幡四個角上還有風馬(隆達)的圖案,上面四角有鵬、龍、獅、虎圖,中央有駿馬圖。風馬中央為“馬”,馬馱摩尼“三寶”,上方左右繪有日月,四角仍然是四種動物圖案,偶爾還有其他圖像,但一般都是佛像、菩薩、度母等與佛教相關的形象。佛教將最初來源於“五行”的幾種動物賦予了新的含義,認為這五種動物分別象徵佛教五大物質元素“地、水、風、火、空”——吼獅象徵“地”,因獅居於雪山;祥龍象徵“水”,因龍游於水中;猛虎象徵“風”,因五行中講“風生於木”,而虎則是森林之王;神鵬象徵“火”,因鵬是藏族上古時代崇信的大神,具有生炎熱、光焰等神通,與火性類似;風馬中央的馬,也稱之為“駿馬”或“祭馬”,象徵“地、水、風、火”所依附的虛空。


在佛教經典中,幡為旌旗的總稱,與“幢”同為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用以象徵佛菩薩之威德。它也在經典中多用為降魔的象徵,在《觀心論灌頂法師疏》中說:“僧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幡壇不相離,即動出不動出不相離也。”《華嚴經》之《十回向品》中亦說:“菩薩施上妙幢幡,迴向雲:‘願一切眾生,常以寶繒,書寫正法,護持諸佛菩薩法藏。’”即指書經咒於幢幡上。經典中亦常謂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難、往生諸佛淨土,又說供養幡可得菩提及功德,故寺院、道場常加以使用,因而成為莊嚴之法具。在《長阿含》卷四《遊行經》中說:“以佛舍利置於床上,使末羅童子舉床四角,擎持幡蓋,散華燒香,作眾伎樂,供養舍利。”


隨著佛教在藏族地區的廣泛傳播,經幡的應用範圍發展至屋頂、山頭、大樹、橋樑、佛塔寺院。之所以插上經幡,是因藏傳佛教主張信徒循環往復地誦唸經文,特別是六字真言,而當地的信徒們大多沒有文化,念不了經文,只好藉助自然的力量——風每吹動經幡一次,就意味著他們唸了一遍經,以此來表達人們對神靈和佛陀的虔誠和敬意,它寄託了藏民們對未來世界的憧憬。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一個製作經幡的小作坊,藏民正在用縫紉機縫製經幡。


追溯經幡的本源


所謂三昧耶形,即是以形表佛及菩薩為悟道所立的誓願,如諸佛之印相、觀音菩薩的蓮花及不動明王的劍等;幢幡是以六角或八角幢型所做的幡,將幢與幡的功德合為一體。


在佛教中經幡的種類有很多,可依其材質、形狀、目的等而分類如下:


依材質分,有金銅幡、板幡、紙幡、玉幡(以寶玉裝飾者)、平幡(平絹所制者)、絲幡(束絲所制者)等。


依色彩分,有五色幡(青、黃、赤、白、黑之五色幡,即續色幡)、八色幡(用於灌頂道場)、青幡(請雨經法)、黃紙幡(大元帥法)等名稱。在《灌頂經》中卷十一說黃紙幡用於薦亡:“若四輩男女,若命終時,若已命過,於其亡日,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其福無量。旛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


依儀禮分,有命過幡(人死時,為死者積福時而建)、續命(神)幡(為祈延命而立)、送葬幡、施餓鬼幡。


依所掛場所而分,有堂幡、高座幡、天蓋幡、庭幡。


依幡身所描繪之圖分,有種子幡、三昧耶幡、佛像幡、蓮華幡。此外,在我國另有於幡身施以刺繡者,此稱繡幡。亦有造六角或八角之幢形,以兼具幡幢兩種功德者,稱為幢幡;其木製者,稱為木幢幡。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青海省塔爾寺,經幡圍繞的大象為藏傳佛教四大吉祥之一。


關於造幡的功德,《撰集百緣經》卷七《頂上有寶蓋緣》記載,迦毗羅衛國有一個長者之妻子,分娩時空中懸有大幡蓋,因此名其為波多迦(即“幡”)。波多迦後出家得阿羅漢果,受世人敬仰。此外,《藥師本願經》《十方隨願往生經》及《釋門正統》卷四等亦說命終時懸幡可延壽或招福,這便是“續命神幡”與“命過幡”。《釋迦譜》卷五《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中說:“塔成造千二百織成幡及雜華,未得懸幡。王身有疾,伏枕慷慨曰:‘若威靈有感,願察我至誠,(中略)由是病癒增算十二,故因名為續命幡。’”《灌頂經》卷十一也說及命過幡之功德:“若人臨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懸命過幡轉讀尊經竟三七日……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世若有罪業應墮八難,幡燈功德必得解脫。”


密教則謂幡具有無量佛德,如灌頂幡可使行者以頂觸幡使來世成道,可至佛位。《秘藏記》卷中也說:“世人皆以幡號灌頂,是以幡功德先為輪王,後終成佛以至佛果,名為灌頂。”繪幡上之圖像,稱繪幡,描繪佛、菩薩、明王及天部的幡,包括佛像幡、五(七、八)如來幡、菩薩像幡、明王幡、不動幡、天王幡、七大龍神幡等,種類繁多;至於種子幡則是以種子代替圖繪的幡;三昧耶形幡又稱佛法幡,是描繪佛及菩薩三昧耶形的幡。所謂三昧耶形,即是以形表佛及菩薩為悟道所立的誓願,如諸佛之印相、觀音菩薩的蓮花及不動明王的劍等;幢幡是以六角或八角幢型所做的幡,將幢與幡的功德合為一體。


隨著藏傳佛教的廣泛傳播,經幡已經遠遠超出了本來的含義,用途也日益廣泛,成為雪域高原藏民族普遍的一個文化現象。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喇嘛在祭神山年保玉則,藍天高遠,襯托著神聖的經幡。


見證佛教思想的傳播


佛教文化傳入吐蕃後,佛教思想深刻影響了藏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經幡從形式到內容的變化是藏族歷史變革的有力佐證。更確切地說,經幡是佛教思想傳播的產物。


民俗文化現象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藏族的經幡現象也不例外。那麼藏區懸掛的經幡的歷史究竟有多長?其顏色、圖案及其形式又表達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藏族學者根敦群培先生曾在他的著作《白史》中這樣描述:“……大部分臣民皆牧區也,每戶的門上立一根長矛,這是藏民族獨有的習俗。此舉最早表現為軍威,以後演變成為佛教行為。上至與印度毗鄰的藏區和下至漢地城鎮中居住的藏民,哪怕是一戶也要在門上立一根經幡,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現在。”


如果這種說法屬實的話,能夠說明兩點:經幡產生於吐蕃時期;經幡從形式到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經幡的前身是軍械長矛,最初掛在門前表示武裝力量的威懾,隨著歷史的變遷,經幡從長矛變成具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祈求福運升騰的象徵物。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瓦切經幡陣,這裡曾是十世班禪的講經地,被當地人奉為聖地。


眾所周知,吐蕃從雅壟河谷崛起後,藉助它強大的軍事力量,經過不斷的戰爭以後統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在烽火連綿的戰爭年代,為了鼓舞軍隊鬥志,選擇一種武器來宣揚戰鬥精神,這是合乎情理的,戰後每家門上插立一根長矛也是不難理解的。佛教文化傳入吐蕃後,大興佛法,佛教思想深刻影響了藏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經幡從形式到內容的變化是藏族歷史變革的有力佐證。更確切地說,經幡是佛教思想傳播的產物。


插經幡的習俗,在藏族社會生活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這種習俗雖然籠罩著濃郁的藏族宗教的色彩,但仔細推敲不難看出它與藏族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經幡在各種活動中都要懸掛,最常見的如:盟誓活動、經濟活動、宗教祭祀以及婚喪嫁娶。據有關研究成果顯示,藏族經幡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不外乎三種:即對原始生產力進步的追念、古代尚武精神的殘存以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遺留。總之,經幡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民俗學價值到底如何,還有待於我們更進一步考察和研究。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 經幡是佛教思想傳播的產物,更寄託著藏民對未來世界的憧憬。


>>> End <<<


經幡:青藏高原的心靈密碼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08年10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製鏈接並搜索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