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色拉寺後山:600年來格魯派隱修之地


色拉寺後山:600年來格魯派隱修之地

作者 | 周淮安


耀眼的陽光、清澈的藍天、舞動的經幡、升騰的桑煙、淳樸的笑容……

雪域高原,似乎永遠聖潔安康。

然而,這是被外界符號化的西藏。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存環境惡劣,大多數地方都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才是最真實的西藏。

古人無法科學解釋自然現象,於是在民間傳說中,環境的惡劣往往歸咎於各種妖魔鬼怪作祟。

早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時期就已經流傳:西藏的地形儼如羅剎魔女仰臥的形狀,必須各處修建寺廟鎮壓女魔四肢關節。

拉薩,剛好就處在羅剎魔女的“心臟”位置。

山南雅隆河谷,是吐蕃的發祥地,但與拉薩河谷相比卻顯得侷促,無法統攝全藏。拉薩河谷位置居中,藏風聚氣,山環水繞,平闊富饒。

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松贊干布把都城從山南瓊結遷到邏些(拉薩),奠定了吐蕃走向強盛的基礎,佛教也迎來在藏地傳播的第一次高潮“前弘期”。

從現在看,以鎮壓“羅剎魔女”為由大興寺廟,也許是為了減少吐蕃推廣佛教的阻力--壓服苯教的諸位自然神。

大昭寺、小昭寺據說都鎮在魔女的心臟位置。除拉薩外,在藏地東西南北,魔女的四肢、身上等要害部位都興建寺廟,共為十二鎮魔寺。

鎮魔也罷,鬥法也好。擇山川形勝之處,興建寺廟,弘揚佛法,無疑是借自然偉力增加宗教神聖性的高明方式。

這種佈局,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

拉薩河谷周邊,密佈大大小小各種寺廟,或傲然山巔,或深藏山谷,或俯瞰平壩,或隱於柳林,位置都剛剛好,似乎大自然少了這些點綴反而不協調了。

宗教層面的解釋則護利眾生:這些點化與改造,使拉薩成為具足“八瑞像”的聖城:有的溝谷像蓮花,有的衝擊扇像寶蓋,有的山峰像寶瓶……


色拉寺後山:600年來格魯派隱修之地

在這些如燦若繁星的寺廟中,色拉寺尤為特別。

拉薩,城北3公里處,色拉烏孜山下,一片氣勢恢宏的藏式寺廟佇立在娘熱溝谷口。這就是拉薩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亦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

色拉這個詞在藏語中有兩種意思:一是“冰雹”,二是“野薔薇”。

一詞兩意,既強烈又柔美,既狂暴又慈悲。如同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皆是度化眾生。

寺如其名,色拉寺充滿了這樣的氣質。

1904年,英軍由印度入侵西藏,8月攻佔拉薩後,遭到了各種抵抗。

當年8月,色拉寺一名僧人隻身闖入英軍營地,刺殺兩名英軍軍官,英國人大為驚恐。在處以絞刑前,英國人問這位僧人:“你為什麼這麼做?”

這位英雄大義凜然地說:“我是奉神明的驅使來斬殺你們這群妖魔。”

辛亥革命之後,駐藏川軍中的哥老會乘機鼓動譁變。1912年3月,亂軍竟然攻打色拉寺,想劫掠寺中財富回四川。

當時色拉寺僧人定額5500人,並有武器,寺院又高大堅固,儼然一座宗教城市,比少林寺還厲害。

結果川軍圍攻兩晝夜,不僅沒有攻入寺廟,反而引起藏族民眾的強烈憤慨,紛紛前往支援色拉寺僧人。

18年後,作為國民政府密使入藏的女傑劉曼卿在《康藏軺徵》中說談及色拉寺時,稱:

涉(色)拉團結最堅,實力特強,此前藏政府驅漢軍,此寺與有力焉,故目前涉(色)拉仍處於監視官廳之地位,要不可辱。

即使今天,穿行在高大宏偉的扎倉,格桑花盛開的僧舍,紅袍飛舞的辯經場,依然能感受到具有600年曆史的“色拉大乘洲”的強烈與柔美。

色拉寺後山:600年來格魯派隱修之地


色拉寺後山名色拉烏孜山,意為“色拉頂峰”。

如果放寬歷史的視野,你會發現,山與寺是一體的,在600年間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修行道場。

海拔4000多米的山中,遍佈大大小小隸屬於色拉寺系統的寺廟、拉康(佛殿)、日追(修行洞),各種轉山線路將之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個縝密的體系。

行走山中,也許一抬頭就會看見巨大岩石上的佛像壁畫。

翻過一個山脊,也許一座如“虎穴寺”的拉康臨崖而立。

走近一個溝谷,也許路旁就是宗喀巴大師曾修行的山洞。

攀上一塊岩石,也許一位僧人正俯瞰拉薩城市,默然誦經。

一位藏學研究者說,走完色拉烏孜山中的各種遺蹟和線路,需要一個多月。

明永樂十二年(1414),宗喀巴大師在色拉烏孜山中閉關靜修,據說明成祖朱棣的使者在山中就找尋了一個多月,請求宗喀巴進京奉詔。

最終,宗喀巴派弟子釋迦也失入京,受封大國師。後來,明宣宗封其為“大慈法王”,這是格魯派與明朝中央政府建立關係。

色拉寺後山:600年來格魯派隱修之地

  肆

過色拉寺展佛臺後,沿著陡峭的山路一路向上,就開始進入傳統轉山線路。

路旁的一些岩石畫上了梯子的形狀,這是為死後的靈魂步入天堂搭建的“天梯”。

轉山者腳下的路也可以算天梯了--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沿著60度的梯步向上,猶如登天,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與氣喘。

爬到山腰時,被譽為“格魯派搖籃”的色拉曲頂出現在眼前。當年,宗喀巴大師在此修行,收徒600多人,並著書立說,奠定了格魯派顯宗的基礎。

大師一定十分鐘愛色拉烏孜山的靈性,授記此處會形成一座弘揚中觀思想的寺院,令弟子釋迦也失修建寺院。

明永樂十七年(1419),釋迦也失修建了色拉寺,開創格魯派在色拉烏孜山600年的基業。

大河的源頭往往是涓涓細流,即使現在的色拉曲頂也是一座面積不的普通藏式院落,一般遊客即使路過都難以發現這是格魯派的一個聖地。

順著山腰小路往東幾百米,巨石嶙峋的山谷中,竟然有一小片樹林,這在山上幾乎不長樹的拉薩河谷十分罕見。

走近樹林,耳畔傳來鳥鳴,林中慵懶地躺著幾隻野狗,幾位藏族人正在一泉眼處汲水,鳥兒在泉水流淌處喝水,一點不怕人。

一名背水的老人說,這是色拉寺的聖泉,上山來取水的人很多,但水從來沒幹涸過。

這也是色拉烏孜山靈性之處,看似一片荒涼,毫無生機,卻暗藏一泓清泉,滋潤萬物。

在色拉寺前抬頭仰望,很多人都會發現,接近色拉烏孜山頂的位置有一座黃色的小廟孑然於世。

色拉寺後山:600年來格魯派隱修之地

那是色孜珠康,也是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閉關靜修之地。修建得如此之高遠,應是為減少世人的打擾。

某日,當我終於爬到這個高度,拉薩全景盡入眼中,天高地闊,頓感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微不足道。

烈烈山風,陽光正好。無人的山巔,忽然想起一首老歌《忘憂草》  

美麗的人生

善良的人

心痛心酸心事太微不足道

來來往往的你我與他

相識不如相望淡淡一笑



本公號作者新書由三聯書店出版

該書以漢匈百年戰爭為切入點,著重反思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和重農抑商的國家發展模式對西漢王朝盛衰的深刻影響,並與同時代發展的古羅馬進行相應的橫向對比,力圖還原一個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和漢匈戰爭。


色拉寺後山:600年來格魯派隱修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