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自律孩子的背後,需要的不是狠心的父母

“看到孩子的房間亂糟糟又邋遢,能不在意嗎?都長這麼大了,怎麼不會自己收拾整齊?”你也對家裡青少年有諸多不滿嗎?自律有多重要?如何養成孩子自律的能力?親職教養專家楊俐容老師為您解說。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自律孩子的背後,需要的不是狠心的父母

圖源:Shutterstock

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熱愛兒童、鍾情心理學,對於年輕時“讓世界更美好”的理想始終無法忘懷。有一對獨特可愛的父母,一個自認為是天作之合的配偶,兩位個性鮮明的寶貝女兒。

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小區營造、學童 EQ情商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雜誌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專長領域為:團體帶領、親職教育、情緒管理、兒童青少年發展、人際溝通、兩性關係等。



自律的涵義、重要與發展

一、自律是什麼?

自律是指人能服從內在良心的規律,並能適當的約束自我的行為。自律能力包括:

1. 自治的能力:

如個人清潔、生活自理等。爸媽不在家,能煎個蛋、泡個牛奶給自己吃;有能力維持自己和居住環境的衛生與清潔,都是自律的表現。

另外,有能力規劃生活規範並確實執行,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很多研究指出,合理規範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每次都能順利找到要用的東西,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也免去焦慮不安。

2. 自發的道德:

自律孩子的道德觀念是經過內省深思的,做了不道德、損及別人的事情,會有罪惡感,所以不做。他們做事會考慮到群體,負責又利他。

3. 堅毅的精神: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因此能夠為了更重要的目標延緩一時的滿足,這也是成功很重要的基礎。

自律孩子的背後,需要的不是狠心的父母

圖源:Shutterstock

二、自律的重要。

很多研究指出,自律的孩子成就表現比較好。智商相當的孩子,自律愈高成就也愈高;智商稍有落差,但只要自律高,成就表現甚至比智商高但自律能力差的孩子要來得好。

會考慮到別人,懂得自我約束,人際關係也較順暢圓滿。此外,自律的孩子較獨立自主,自信和自尊相對較高,自然也擁有較強的挫折忍受力。

三、自律的發展。

嬰幼兒期是無律階段,沒有所謂的紀律、規範,為所欲為,不知是非善惡;基本上就是想吃就要吃,不舒服就要哭。

接下來就是學前、小學中低年級的他律階段,遵循的是權威人士所訂下的道德規範。他們做不做某些事,遵不遵守道德規範,通常是為了避免受罰或討權威人士的歡心。

小學高年級、青春期,是孩子從他律邁向自律的重要階段。

能順利發展出自律的青少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覺察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他律型的青少年就需要外力約束,才能表現恰當行為。

自律孩子的背後,需要的不是狠心的父母

圖源:Shutterstock

瞭解自律是什麼之後,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有這麼多父母看到青少年房間亂,會火冒三丈,一天到晚為了這種事情開戰?

一、目標大不同

青少年最想要爭取的是自主權,也就是「能依照自己的意志、權利行事、思考,完全不受外力干涉」。

因此,房間怎麼佈置、要多整齊,是我自己的事,爸媽不應干涉。

然而,自主不等於自律,青少年要自主,父母期待的卻是自治和自律。自律是,不僅擁有處理生活事務的自治能力,在滿足自己的需求時,還會考慮到行為是否干擾別人?兩造目標大不同,當然就會有衝突。

二、背景大不同

道德價值、行為規範會著隨時代改變,對於生活秩序的看法和習慣也有代間差異。父母以自己年輕時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生活規範,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仔細想想,這個要求其實未必合理。

時代不一樣了,現今父母成長的年代,經濟才正起飛。當時光一個櫃子,就足以裝下一位青少年所有的東西;現在的孩子,可能三、四個櫃子都不夠裝。以前我們的東西少,事情少,不僅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整理房間,整理起來也不會太困難。

現在的孩子東西多,有趣的事情也多,他們能用來整理房間的時間變少了,要把房間整理得井然有序也比較困難。

簡單來說,這個案例凸顯兩代情況大不同。若能釐清彼此的觀念,達到共識,就比較能解決問題。否則親子各執一詞,永遠沒有交集。

接著,讓我們一起來釐清「房間的整潔是否跟自律有關」這個問題。

事實上,整潔和整齊是不一樣的,衛不衛生會干擾別人。

像房間累積太多毛屑灰塵,導致家人過敏;吃剩的食物、用過的杯盤沒有隨手清洗,招來蟑螂螞蟻,都是為了自己快樂方便,卻讓別人承擔後果的行為。

青少年已經能夠了解這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無法約束、要求自己,那就是欠缺自律的精神和行為能力。因此,清潔的問題一定要處理,至於整齊,就有比較大的商榷餘地。


每個人天生規律性不一樣

房間整整齊齊的孩子,必定擁有自理、約束自己,以及歸納的能力,但房間不整齊的人卻未必就沒自律。這裡頭牽涉到孩子天生的個別差異。

每個人天生規律性不一樣。

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教,東西不擺整齊,他比你更難受。

像我們家老大規律性很高,她所有的東西都歸類得整整齊齊;跟她借東西,她會精準的告訴你在哪個櫃子、哪個抽屜的哪一格。

換成我小女兒,她就會直接幫忙找,但如果她忙,可能就會答說:“好像在某某地方,麻煩你自己找找看,不好意思!”找不找得到,就看運氣了。

雖然規律差了十萬八千里,但他們在學習、人際等領域卻一樣能夠自律。

整齊程度不符合爸媽的期待,對父母是困擾,但不見得是客觀的問題。只要門一關不要妨礙觀瞻、客人來訪時有能力稍做整理、不對自己的生活構成困擾,也不把收拾的責任丟給爸媽,實在不是什麼大問題,更不需要擴大成為親子關係的危機。

整潔度不一樣,不是誰對誰錯,只是不同。

在我們家,重規律的大女兒是事務達人,但有時也會以生活上適度的凌亂來放鬆自己、調節壓力;不太講究秩序的小女兒創意十足,一旦開始為找不到東西而困擾時,也會在瞬間把房間整理得井井有條。

像這樣,父母真的不用擔心。

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自律的發展需要時間和過程。不是給了孩子權利,他就能夠自律。要權利很容易,負責任很困難,這是個過程,需要時間學習和轉換。

教養要有方法,換個角度思考

像本文的案例,許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需要時間長大懂事,但內心還是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因此會出現像「亂得跟豬窩沒啥兩樣」的喟嘆。

父母對青少年的不滿,常以下列幾種反應表現出來:

命令:你現在就給我去收拾!

恐嚇:三天內不整理好,我就把你趕出這個房間!

教誨:要享有權利,就必須負起責任啊!

責備:從來沒看過像你這麼邋遢的孩子。

嘲諷:連收拾房間的能力也沒有,還說自己已經長大了。

建議:你只要減少一點上網的時間,早就把房間收拾好了!

其實不管直接罵或在心裡嘀咕,孩子都感受得到父母對他們的評價。

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自主,青少年典型的反擊有:

防衛:我哪有邋遢,不負責?

爭辯:這樣就叫豬窩?你還沒看過我同學的房間哪!

論理:時代不同,已經沒有人在意房間亂不亂了!

放棄:我就是邋遢,我也沒辦法!

父母和青少年一旦陷入這種我對你錯的爭戰,就很容易失去焦點。

青春期是發展屬於自己人生準則的重要階段,青少年的目標在創新(creation),會選擇最適合自己年代的價值與策略,來建立自我風格、生活型態、對事物的態度,學習舒適、有效的處事方法。

而他們的父母卻已進入確認(validation)的生命階段。

他們遵循某一套價值觀多年,因此會趨向於要確認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自然會期望下一代的認同。

自律孩子的背後,需要的不是狠心的父母

圖源:Shutterstock

兩代需要互相理解,才能夠互相尊重。

青少年必須體會,要父母承認過去用了幾十年的價值觀是錯的,實在是強人所難。

同樣的,父母要能瞭解青少年是未來時代的創造者,父母的價值和規範只是參考值之一。勉強孩子照單全收,可能造成他們不合時宜、無法適應時代的變遷。

如果能用比較好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要尊重我的價值觀,因為我已經用了幾十年,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也知道時代、環境不同,我願意尊重你的想法,青少年就會變得比較體諒。

給權利只是自律的開端,陪伴和帶領,讓他能不斷嘗試錯誤,才能發展出自律的能力。

而與青少年討論的過程,是在培養他,讓他長出能力,真正瞭解人的不同,懂得包容與尊重。

即使親子的價值觀都在合理範圍內,只要有落差,就會有衝突。

把親子衝突當成是一種修練,修練到最後,對人就會比較寬容。

我們期待孩子能自律,也希望他有開放的心胸,開闊的視野。笑顏以對,以好奇、感興趣的方式看待彼此的差異,孩子就會長得很好,自我尊重,也懂得尊重別人。(採訪整理/江美滿)

自律孩子的背後,需要的不是狠心的父母

圖源:Shutterstock

楊俐容老師專欄新上線!養成高情商孩子的14堂課,沒有難教的孩子,不必打罵怒吼,教養更輕鬆!立即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