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军队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这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描述,对德国闪击波兰大多数人都有印象,德国闪击波兰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我们不知道的是,德国9月1日进攻波兰,而苏联仅仅过了半个月在9月17日从东面突击波兰,腹背受敌之下,纵使波兰当时有约100万的大军,也难逃仅36天就亡国的命运。36天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完毕,这简直好像在玩游戏一样。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其实是之前早就商议好的,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在与苏联商讨了瓜分波兰和东欧势力范围,得到苏联的中立保证之后,希特勒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条约进一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德国闪击波兰,然后继续进军,很快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德国和苏联之所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德国吞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才和德国达成协议。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德国和苏联共同进攻波兰的另一个原因是:波兰趁苏联、德国虚弱的时候,大块的吃它们的“肉”。对波兰作战在民族主义者的解释下,是德国、苏联对波兰的复仇之战。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出于遏制德国再次崛起的需要,早年被普鲁士人灭掉的波兰被英法重新扶持立国。而刚立国的波兰出于国家未来利益考虑,决定一定要给自己找个出海口,于是在波兰政客的游说之下,英法强行将德国一分为二,在东普鲁士、但泽跟德国本土之间插了一个“波兰走廊”。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这个以牺牲德国利益而强行出现的产物,在德国民族主义者看来就是对德国人的羞辱,所以德国与波兰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希特勒正是看中了这点,用演讲将其无限放大,然后他成了“元首”),除非波兰主动归还相关土地乖乖的成为一个内陆国。而放弃“波兰走廊”对于波兰来说就是放弃“未来”。因而从德国、波兰各自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核心利益的出发点来看,德波这个矛盾是一个死结。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波兰曾经两次被灭国,18世纪一次,19世纪一次。两次灭国都跟俄国有关系,俄国都参与了瓜分波兰,波兰的一部分都归了俄国。一战以后波兰复国,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苏波战争。当时俄国已经爆发了苏维埃革命,改名叫苏俄。双方大打出手,有输有赢,最开始是红军战胜,红军最年轻的优秀统帅图哈切夫斯基一直兵临华沙城下,苏联另一支方面军也打到波兰南部。

但是波兰人奋勇抗敌,波兰军队英勇战斗,打败了强大的苏联红军并且追击红军到了苏联境内。最后波兰战胜,停战的时候签订了协议,苏联割让一部分土地给波兰。苏联从此怀恨在心决意报复。国与国之间永远是这样,你占了我的土地,我曾经败给你,所以一定要报复。这一报复在20年后,发生了,苏联和德国灭了波兰,以布格河为界,瓜分了波兰。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而且苏联还在波兰制造了卡廷森林大屠杀,1939年,苏联配合德军进攻波兰,当时苏德两军是以布格河为界,布格河以西归德国,布格河以东归苏联。卡廷森林这个地方,就在布格河以东,在这个地方苏联屠杀了2.2万余名波兰的文武精英,包括波兰军队的军官以及波兰的知识分子、记者等,埋在了卡廷森林这个地方,当然苏联军队完全掩盖了这一事实。

我们知道德国闪击波兰,我们不知道半个月后苏联也从东面进攻波兰

似乎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德国是邪恶的,苏联、英、法等国是正义的。但是有时候历史并没有那么容易分清楚黑白、是非,德国之所以能够一步一步胜利,与英、法的纵容脱不开干系。苏联则直接和德国瓜分了波兰,苏联还制造了卡廷森林惨案。

2012年欧洲杯,俄罗斯队跟波兰队比赛,这已经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了,比赛之后,波兰球迷和俄罗斯球迷发生严重斗殴,而且还打死了人。普通球迷斗殴不会成这样子,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仇恨已经延续到了体育上,波俄两国之间的宿怨是非常难解开的。

参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高晓松《鱼羊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