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中粮七十年 敢为天下先

中粮七十年 敢为天下先

文 · 记者 任腾飞

中粮七十年 敢为天下先

12月5日,中粮集团在京举办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全面回顾了自身从胡同小院起步到国际大粮商的70年奋进历程。

中粮七十年 敢为天下先

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表示,70年来,中粮集团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一代代中粮人珍视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始终把红色作为“底色”“本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红色基因新的时代内涵。

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中粮人用一车又一车的大米、小麦

、罐头,换回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保障新生的共和国近五亿人口的温饱,保障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安全,进行出口创汇……这些彰显了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改革开放后,外贸体制改革逐步推开,新的百姓需求、新的国家要求都促使中粮集团做出新的转变。中粮集团开始向实业化转型,聚焦粮油食品主业,形成了今天在米、面、油、糖、棉等行业领先的基础和格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中粮集团审时度势,创新性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助力我国农业、粮油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并探索引领中国农业“走出去”,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城镇化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需求快速转变。中粮集团通过进博会等平台,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不断扩大“买全球”格局,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助力建设“美好生活”。

目前,中粮集团业务已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5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截至2018年底,中粮集团资产总额5728亿元、营业收入4758亿元、利润总额129亿元,成为资产第一、营收和利润第二的国际粮食集团。

70年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中粮集团发展的重要特质;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中粮集团发展历程上的鲜明标签。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粮集团开展对日本的民间贸易,迈出了中日民间贸易艰难的第一步,此后为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和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粮集团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出口农副产品的单项生产基地,同时还订立行业标准、扶持建立了一批专供出口的加工专厂、专车间,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成为一项泽被后世的社会工程。

1979年,可口可乐在阔别中国30年后,经中粮集团以寄售的方式重返中国市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0世纪70、80年代中粮集团出品了中国第一瓶干白和第一瓶干红葡萄酒。1989年初,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中外合资油脂加工企业,掀起“炒菜锅里的食用油‘革命’”。

1993年,中粮集团以买壳形式,在香港拥有了中粮国际、鹏利国际两家上市公司,开始了资本运营之路,成为最早涉足境外资本市场的央企之一。

2014年,中粮集团并购尼德拉和来宝农业,初步形成了国际大粮商的全球布局,这是这一时期中国粮油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走出去”。

2016年7月,中粮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方案率先发布,从打造18个专业化公司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向着国企改革“深水区”攻坚。

2018年7月以来,中粮集团党组研究梳理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形成了《关于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粮商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新时代的中粮集团正在向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以“忠于国计、良于民生”之精神再出发。吕军寄语中粮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代人的手里,必须走好我们这代人的中粮路,书写好我们这代人的中粮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