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懈奮鬥—中國工程院2019年當選院士頒證儀式側記

初冬時節,位於北京市冰窖口衚衕的中國工程院卻暖意濃濃。12月3日下午,在這座國家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殿堂裡,正舉行著2019年當選院士頒證儀式。

砥礪半生,梅香苦寒。75位新當選院士陸續走上主席臺,從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手中領取了證書。這是一份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裡標註了最閃亮的精神座標

在中國工程科技界,曾經湧現出一大批體現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科學大家。

“兩彈一星”精神的圖譜中,中國工程院老院長朱光亞標註了最閃亮的精神座標,引領者、後來者前赴後繼,生動演繹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精神。

在新中國建設的歷程中,“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黃旭華院士夯築著業績的豐碑;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王大珩、王選、吳良鏞、鍾南山等多位院士勇當先鋒;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的第一線,“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不忘初心,點燃科技扶貧的火種!

科技強軍征途漫漫。全軍掛像英模林俊德、“八一勳章”獲得者馬偉明鑄就大國重器;國家最高科技獎彪炳史冊,王選、金怡濂、王永志、閔恩澤、王忠誠、師昌緒等院士寫下了一部又一部創新傳奇……

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經濟繁榮、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科技發展迅猛的21世紀,科學技術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格局。當前,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發展戰略,為各個領域的發展帶來契機,也帶來挑戰。

這支隊伍,寄託了數千萬中國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光榮與夢想。“加入這樣一支大國重器的隊伍,值得自豪!”李曉紅表示,“此刻或許是你們人生中最難忘、最光榮的頂峰,但創新無止境、奮鬥無止境。”

這裡意味著更多責任和使命

最高的榮譽代表最重的責任;更多的讚譽也代表更大的擔當。

20年前,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一大批海內外優秀學者聚集澳門,高質量科技成果不斷湧現,文化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來自澳門中醫藥領域的劉良,作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新當選院士,“感到莫大榮幸,亦深受鼓舞”,極大地增強了劉良作為一名中醫藥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前,中醫藥迫切需要構建以中醫藥為主體、集成並運用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的多學科先進技術與方法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以及加強中醫藥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研究,實現中醫藥理論、臨床和應用等多方面突破”。

多年來,科技界一直提倡要重視民營企業科技人才發展。今年,來自民營企業的代表王堅當選院士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眾多民營企業來說,中國工程院敞開大門,不僅僅是吸納民營企業科技人才,也一定會讓更多企業思考未來發展定位,推動更多企業走上自主創新之路。”王堅表示。

基於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未來技術融合發展趨勢的判斷,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創新設立了“新型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學科,王堅有幸成為這個新學科的第一位院士。“和一群有家國情懷並堅定地站在時代前列的科學家們一起前行,是我最高的榮耀,更是一份鼓勵和責任”。

這裡是一個新的起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科技創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一個集體、一幅群像、一面旗幟。“一定要自尊、自律、自勉、自省,守正揚清、淡泊名利,嚴謹治學、求真務實,傳遞科學精神旗幟,接力科學精神火炬,續寫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新篇章。”李曉紅對新當選院士提出殷切期望,希望院士們能夠保持赤子之心,保持心底那份對工程科技事業的敬畏和尊重。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理想信念,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有黎元為先的家國情懷,為國家科技創新補“短板”,解決“卡脖子”難題。

茫茫九脈潮平海闊,薪火相傳何其壯哉。過去的25年,一代又一代工程科技工作者矢志報國、孜孜以求,共同鑄就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無上榮耀。

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新使命呼喚新作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當選院士們宣讀了《砥礪奮進矢志不渝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懈奮鬥——中國工程院2019年當選院士集體倡議書》:“讓我們攜手並肩、凝心聚力、繼往開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