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叫“馬”的街名 南充曾經馬嘶鳴

叫“馬”的街名 南充曾經馬嘶鳴

南充畫家周興龍筆下的金馬巷。

叫“马”的街名 南充曾经马嘶鸣

南充畫家周興龍筆下的馬市鋪。

一條街巷、一條江河溪流的名字,都承載著一段故事,馬市鋪、金馬巷、馬尿溪……更是鮮活歷史的一種記錄,也承載著很多人的記憶。

1 馬市鋪:得名緣起北宋“保甲養馬法”

“你說馬市鋪嗦,馬市鋪哪個不曉得嘛。”

馬市鋪路,位於順慶城北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城市大道,南接西華路,穿過繞城高速,馬市鋪汽車客運站以“馬市鋪”而命名,就位於繞城高速與馬市鋪路的交叉點附近,巨大的銀色外牆和流線頂部造型在普普通通的建築群中非常具有分辨度。

為什麼叫馬市鋪呢?這條街名的由來還得從北宋王安石變法說起,但馬市鋪其實最早叫“馬死鋪”。

據《記憶南充》記載:公元1067年,初登大統的宋神宗即召王安石赴京,在大宋疆域之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朝野之中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大刀闊斧聲威正盛,而在當時隸屬於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自然也順應朝廷大力推行新法。這其中,“保甲養馬法”的故事在小小的馬市鋪流傳了一千年之久。

所謂“保甲養馬法”,說白了,就是將養馬這個活兒變官養為民養,大大節省朝廷在養馬這項事務上的開支,從而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然而在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人們習慣了耕作與和平,新法下行卻要求百姓飼養戰馬,在四川地區顯然條件不足。

就算是養出了戰馬,一旦北方出現戰事,從南方飼養的戰馬能否適應北方的戰事環境呢?顯然不能,新法在這方面忽略了在南方實行的可行性。

為了鼓勵百姓們將馬養好,當時各州各縣每年都舉行一場盛大的賽馬大會。據說,在一場賽馬大會之後,冠軍馬的主人正欲牽著心愛的馬回家時,哪知馬卻筋疲力盡栽倒在地,永遠閉上了雙眼。主人心疼不已,卻又無法將其再帶回家,只好就地掩埋。若干年後,那方矮矮的墳冢早已不見,而埋馬之地“馬死鋪”的稱謂卻流傳了下來。

時光流逝,清光緒二十七年,時任南充知縣的馬道節認為“馬死鋪”地名欠妥,於是下令將“馬死鋪”改為“馬市鋪”,這一名稱於是沿用至今。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南充人來說,“馬市鋪”和“馬死鋪”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因為四川方言幾乎很難有平翹舌之分,所以口頭上,這個地方通通還是“馬死鋪”。

如今,馬市鋪路上的馬市鋪汽車客運站,每日發班量在800班次左右,日均輸送旅客的能力可達到20000人次,成為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

2 金馬巷:被“盜”走的一匹“金馬”

“師傅,在這兒停一下!”

飛馳的出租車停靠在了離南充二中幾十米遠的一條小巷口,這條小巷是金馬巷。這條東連長生巷,西接大北街的小巷,早已被現代高樓大廈默默深藏,但它卻承載老南充人口口相傳的回憶。

在《記憶南充》中記載了金馬巷的故事:傳說在若干年之前,這條小巷又被稱為“發財巷”。因為無論是北面青磚高築的深宅大院,還是南面黃土堆好的小屋子,有不少人家都因為勤勞踏實而發了財,一來二去聲名遠播,這條小巷自然也成了“風水寶地”和“財神照顧的地方”。

住在此地的居民和來這裡喝茶買東西的顧客,也不跟誰拘謹,就在巷裡搭好的一個又一個小方桌上“擺龍門陣”,大到國體政事,小到雞毛蒜皮的俚俗。不知何因,金馬巷有一種奇特的回聲現象,各種聲音迴盪在小巷,就像是信馬閒遊所發出“嘚嘚”的馬蹄聲,而當有人吹牛吹得面紅耳赤、喝酒賭誓之時,小巷裡則迴盪著萬馬激騰的嘶鳴。

於是有人盛傳,小巷用於防火的“風火牆”內藏著一匹金馬,小巷由此得名“金馬巷”。傳言一出,往來商賈閒人絡繹不絕,為了求得“發家致富”的秘密而來到此處,倒是極大地刺激了金馬巷的經濟發展,是否有人因此而真的“發財”也未嘗可知。後來,有人在風火牆上挖了幾個大洞,“盜走了金馬”,從此小巷中再沒奏起過嘶鳴聲與馬蹄聲的交響曲。這個離奇的傳說代代相傳,並演化成了一個小巷的名字。

3 馬尿溪:馬尿澆滅燒糧草的大火

除馬市鋪、金馬巷,南充西山還有一條名為馬尿溪的溪流。

據史料記載,南明政權許以左良玉高官厚祿,進剿大西政權。張獻忠軍隊駐紮於南充西山,某日深夜,左良玉部士兵偷襲張軍大寨,本欲一把火燒掉張獻忠軍隊的糧草,不曾想驚動軍中戰馬,馬尿不偏不倚地正好澆滅火苗。後來馬棚外的那條小溪就被命名為“馬尿溪”,名字一代一代傳到如今。

然而遺憾的是,這條小溪不知何時消失了,西山也早已沒有當年的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有的是茂林修竹、鳥語花香。

經歷2000多年的發展,今時南充高樓林立大城崛起,雖然馬市不在了,小巷深深也再無金馬嘶鳴,奇蹟一般的馬尿溪也已經不知所蹤,但南充城不可忘卻的記憶,關於“馬”的回憶,仍然銘刻在老城深處。或許踏足這些地方,尚能找到舊時光的共鳴。(記者 易立權 見習記者 柴梓嫣 實習生 李皓宇 王夢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