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京是如何成为明朝首都的?

清新小豹纹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南京城钟磬齐鸣,镇守大明北疆的燕王朱棣在奉天殿即位,实现了长久以来的夙愿。同年12月18日,朱棣下诏给予北平“北京”称号,同时力排众议要将中央朝廷迁往自己的“龙兴之地”。次年二月,朱棣又下诏改北平为顺天府,“北京”这一称呼则被换成了“行在”。

▲明成祖朱棣画像

元末明初期间,中原各地战争频繁,北京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重建还需要大量时间。此外,由于北京缺乏良田,粮食难以自给,一旦迁都必将导致人口激增,需要通过漕运的方式从南方运来大量粮食,势必大幅消耗人力和财力。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考量,明成祖朱棣并没有立即迁都。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下诏直隶、江浙等地官员组织百姓迁移到北京,以充实当地人口。接着又要求长江沿岸各省造船200艘,以便运送粮食物资。为统一管理迁都北京各方面事宜,他还在北京成立了六部,时称“行在六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各类物资筹措完毕,兴建北京城的大幕由此拉开。

▲明朝北直隶顺天府地图

对于这件国家大事,明成祖朱棣显然非常重视,先后于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三次亲临北京,视察建设进度。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虽然北京城还未建设完毕、朝廷也未北迁,但朱棣仍下诏要求由“行在礼部”主持科举考试,这一事件标志着在北京的部分中央机构开始行使全国管理职能,也就意味着北京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朱棣下诏从次年正月起称北京为“京师”,不再冠称“行在”,留守南京的各类机构则统一在前加“南京”字样。十一月,浩浩荡荡的北迁队伍挥袖作别南京。第二年2月2日,朱棣在新落成的大殿里接受百官朝贺,宣告南京应天府正式成为陪都。

▲故宫红墙

然而就在四个月后,建成仅百日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因遭雷击引发火灾。群臣纷纷进言,认为迁都北京激起民怨,劝朱棣还都南京,以顺天意。朱棣闻言后勃然大怒,下诏将言官萧仪等人杀头以儆效尤,主张南迁的大臣们纷纷偃旗息鼓,不敢再言。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迁都北京导致朝廷远离经济重心,大量矛盾因此催生。

▲洪洞县明代监狱实景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但还没来得及下葬,当初被他打入大牢的原户部尚书夏原吉就被新皇帝放了出来。一出狱,夏原吉就奏请新皇帝朱高炽还都南京,以减少漕运来应对日益激化的财政问题。十天后,朱高炽即位后,是为“明仁宗”。他首先叫停了下西洋等之大型耗资项目,随后又下诏停止采购建设材料。在众臣的一次次进谏中,曾经在南京度过十几年东宫生活的仁宗,迁都南京的想法日趋鉴定。

▲南京明故宫城墙遗址

从永乐二年被封为太子至永乐十八年回到北京,朱高炽一直待在南京,后者可谓是他的“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他从奏章中确实看到了迁都北京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于是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3月,朱高炽又将北京改为“行在”,南京重新成为首都。为表示自己回銮南京的决心,仁宗还派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监国,太监王景弘主持修葺南京宫殿。正当众人为还都南京而努力时,仁宗朱高炽却突然在这一年的5月病逝。在弥留之际,仁宗皇帝还不忘还都南京,以减轻南北漕运之劳,因此留下遗诏要新君和大臣共同努力完成这一夙愿。

▲明朝南直隶应天府地图

仁宗在位时期,南京地震突然变得十分频繁,即便重新确立“京师”地位后也依然地震不断。虽然这并未阻止仁宗回都南京的决心,但这却使宣宗朱瞻基和大臣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更何况,对当初在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瞻基而言,他在南京的那段时间恰恰是地震最为频繁之时,这给他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如果要回銮南京,无疑是和阎王爷握手。

▲明仁宗朱高炽献陵

更有意思的是,在洪武、永乐年间,南北两京的地震频率基本差不多,人们还很难判断何处更适合建立国都。但从人力消耗的角度而言,南京显然是最佳选择。然而到了洪熙元年,持续频繁的地震却让人们开始接受北京作为大明首都。由于仁宗在遗诏中明确指出要回銮南京,朱瞻基在这件事上不敢逾越,但他却以以南京地震为由常年留在北京办公。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下令恢复北京行在六部职权,又回到了北京有实无名、南京有名无实的时代。

▲明宣宗朱瞻基朝服像

此后的种种迹象表明,朱瞻基在定都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坚定,不过他还是保持了孝子的形象——长期保留北京的“行在”地位,但就是不回南京。何况要迁回南京,朝廷又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引发蒙古势力趁虚而入,对明朝统治显然极为不利。正是看到了这两点,朱瞻基一直到驾崩也没回南京。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英宗朱祁镇继位,年仅9岁,由宣宗生前指定的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辅政。做为守成之臣,三人都将保持政权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如果宣布迁都,必会引起天下震动,他们绝不会冒这样的风险,而9岁的小皇帝显然也没有祖先那样的魄力。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朱祁镇下诏恢复北京首都地位。至此,牵涉4代皇帝、历时74年的“还都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趣观历史


北京地区在唐代就属于幽州,两宋时期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控制,先是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辽太宗时幽州改为南京也称燕京。之后金和宋共同灭辽,金占据燕京,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于此,改名中都。蒙古接连灭金和宋统一中国,忽必烈在此建都,再次更名为燕京,至元年间恢复中都称号,在此基础上扩建皇城,改名大都。洪武元年,元顺帝弃大都逃走,徐达攻入城中,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



说了一大串北京地名的延续变更,它从一开始便是所谓“蛮族”政权的京畿要地,这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感情上所厌恶的“胡元”都城,另一方面朱元璋出身淮右,当然对卧虎藏龙的江南南京情有独钟了。

不过事实告诉他,偏安江南的选择,对帝国控制更为广阔的北方是严重不利的。朱元璋意识到存在的隐患,也有迁都的意愿,但只是停留在想法之中,没有真正施行过。为解决西北和东北的边患问题,他是采用“封藩”制度,把他的儿子们就藩在军事要害处居住,担负起替大明剿抚夷狄的任务。


朱元璋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去完成迁都的工作,迁都事宜一度曾寄希望于太子朱标身上,迁都的目标是开封或西安(没有北京),可惜太子早丧,这件事就此被搁置起来。后来建文帝继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了侄子的皇位,朱棣有一百个理由不打算留在南京,而将北京作为帝国的首都。

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南京不是朱棣的根据地,谁愿意放弃自己的老巢,来到人地两疏的地界再起炉灶。朱棣“靖难”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都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结缘于江南,其在此处执政的基础不牢,从朱棣登基的那天开始他就有迁都的打算。


另外,同样是防务北方边患,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威胁已经远小于东北方向的鞑靼和女真,对付东北方向的边患威胁,北京无疑比西安更有地理优势。

朱棣从永乐七年开始就经常留太子南京监国,自己去北京长住,计划迁都事宜。朱棣的军师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了北京城,在他的设计规划下形成了如今北京城的基本布局,皇城“紫禁城”在城的中央。

北京城的营造进行了15年,这不光是皇城的基建问题,还有大量的辅助性设施的铺垫和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向北京大量地移民和打通南北运输漕运线,要将一个地方升格为国家首都,那势必需要庞大的人口支持,还得解决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问题。


洪武年间,向北方输送的粮食只有7万石,永乐六年增加到65万石,随后逐年增加,至永乐十六年,由运河输送北京的粮食达到460万石,当一切物质条件都满足需要后,朱棣于永乐十九年正式实施迁都计划。

永乐皇帝朱棣是极其眷恋北京的,毕竟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经过处心积虑的“靖难”取得了皇位,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朱棣终于如愿以偿定都北京。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他儿子明仁宗继位后偏偏喜欢南京,差一点又把首都搬回了南京,只是仁宗短命,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



继位的宣宗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作出了再也不迁都的决定,大明的首都由此就永久“落户”北京,而南京保持着和北京朝廷一样的行政班子,那些官位是安排官员养老和赋闲用的,只是陪都看样子而已。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北京成为明朝政治中心有军事上与经济上的双重考虑。

在军事上,成祖朱棣靖难之后,因为都城南京距离北方太过遥远,面对北方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下复国的北元势力,选择了迁都北京,在战略上以攻代守,而且北京是他的根基之地,南京因为建文帝死亡或神秘失踪,统治有一些不稳固,回到根基之地也稳妥。

在经济上,自三次衣冠南渡后,南方彻底被开发,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造就了鱼米之乡,相对来说,北方就差一些了,久而久之,南方富庶,北方贫穷,迁都北京,可以带动整个北方的经济发展,平衡南北差距。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朱棣的集团核心人物利益,包括朱棣本人的一切都在北京,所以北京必然成为帝国的中心。北京本身处于华北大平原中心,从作为首都的功能来说(地理,气候,产业链等等硬指标),北京不比南京差多少。至于文化商业的软实力,只要有时间自然会成长的很快。


Reiya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