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塵世休飛錫,松林且枕泉。

近聞離講席,聽雨半山眠。


古代文人多有聽雨的生活習好,陳繼儒《小窗幽記》中說:“空山聽雨,是人生如意事。聽雨必於空山破寺中,寒雨圍爐,可以燒敗葉,烹鮮筍”。


風雨與花草樹木形成的聲音,是最富於自然意境的。古人生活中的幾片青荷、幾叢翠竹、幾株芭蕉,都是借聽雨聲的“琴絃”。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聽雨則易心安, 心安則易入眠。淅淅瀝瀝的雨聲,是最好的安眠曲,宋人吳文英《夜遊宮》小序雲:


竹窗聽雨,坐久隱几就睡,既覺,見水仙娟娟於燈影中。


辛棄疾《西江月·春晚》:“聽風聽雨小窗眠,過了春光太半”,心安之中伴雨聲入夢,是何其安適、恬然。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自然的雨聲,還是除掉憂愁提高精神的存在。陸游心中的雨聲是非常有“靈性”的,可解酒醫病、清神明心,使人通體舒暢,《夜聽竹間雨聲》:


解酲不用酒,聽雨神自清,

治疾不用藥,聽雨體自輕。


陸游對聽雨一事頗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最具風趣的聽雨時節是天氣剛開始寒冷時,“四時雨皆佳,莫若初寒天”。


此時焚一爐海南沉香,看香菸嫋嫋,聽著絲絲雨聲,好似在聽一曲美妙的管絃樂:


枕傍小銅匜,海沉起微煙。

是時聞夜雨,如絲竹管絃。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聽雨焚香,是雅事中的雅事。雨天溼潤的空氣會讓香氣變得柔潤而不焦燥,香氣層次也愈加豐富。彭元遜《蝶戀花》 :“微雨燒香餘潤氣”;楊萬里《初秋行圃四首》 其一:


今年六月不勝涼,七月炎蒸不可當。

一陣秋風初過雨,個般天氣好燒香。


空氣溼潤的雨天, 是古人公認的最佳焚香環境。深受中國香文化影響的日本,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源氏物語》“梅枝”卷,光源氏舉辦香會,派人去收諸位夫人制作的薰香時說:


今晚天雨,空氣滋潤,宜於試香。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聽雨時用那種薰香?古人的詩詞中也曾提及,陸游在《雨夜》中燻焚的是海南沉香:“庭院蕭條秋意深,銅爐一炷海南沉”;胡仔在《春寒》中燻焚的是龍涎香:


小院春寒閉寂寥,杏花枝上雨瀟瀟。

午窗歸夢無人喚,銀葉龍涎香漸銷。


銀葉龍涎香漸銷。詩人是用隔火薰香的方法燻焚龍涎香,詩中的“銀葉”即煎香所用的隔火片,用途是不讓香品直接與爐火相觸,這樣焚香完全沒有燥氣,香氣舒展自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


詩人胡仔燻焚的“龍涎香”非抹香鯨腸內分泌的“龍涎香”香料,而是以沉香、檀香、金顏香為主和合而成的龍涎香餅。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龍涎香餅是宋人十分喜愛調製的合香主題,其中最著名的是素馨花香味的龍涎香,楊萬里《焚香》詩中曾描寫過此香: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馨忽開抹利拆,低處龍麝和沉檀。


詩人在香爐中焚一枚古龍涎香餅,前調是素馨花和茉莉花的清芬,隨後是沉香、檀香、龍腦、麝香和合的富貴香氣。


這種素馨、茉莉花香味的龍涎香,是廣州吳家出品的名香——龍涎心字香。製作此香要先用素馨花、茉莉花薰制沉香,讓沉香沾染上素馨、茉莉花香後,再與檀香、龍腦、麝香等香料調和製作龍涎香餅。


一爐初爇,香靄馥馥撩人。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嗅著書齋內清芬的花香之氣。人懶長閒,這樣的生活,何等的閒適愜意。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古人注重四季與生活的美感,不同季節聽雨也有不同的雅趣。聽雨時,焚一爐符合當季美感的薰香,是生活中最閒適快樂的時刻。


古人有很多模擬花香味的香方,皆可對應不同季節焚用,聽春雨可焚杏花香、夏雨可焚蓮花香,秋雨可焚木犀香、冬雨可焚梅花香。


蓮花香:甘松二斤(去土,細切,慢火炒黃)、 玄參一斤(好實溼潤者),右為末,以蜜二斤,水一盞,煉過拌勻,入新瓶內,上用水一碗封之,湯內煮欲幹取出,地坑埋之三七,燒滿室如生蓮花香。


四時雅事:焚香聽雨,神自清


閒臥聽雨靜焚香,這般雅趣樂事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 無不帶著他們獨有的風雅氣息,陸游《冬夜聽雨》:“老去同參惟夜雨,焚香臥聽畫簷聲”。


關於焚香聽雨的妙處,陸游曾在其詩《即事》中感嘆白日飛昇的辦法,就在“焚香聽雨”之中:


語君白日飛昇法,正在焚香聽雨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