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鄧小平走過的一條爐灰渣路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鄧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為方便小平同志上下班,工人師傅們從工廠後牆開了個小門,並用爐灰渣鋪了一條500米長的小路直通陸軍步兵學校的住所。小平夫婦風雨無阻來來回回在這條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個月。人們把這條小道稱為“小平小道”。

這是一條蜿蜒曲折、長滿雜草的田間小道。路不寬,也不是很平,兩旁就是莊稼地。這又是一條特殊的小道,小平同志每天往返於這條小路上,亂象叢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故事時時都在上演,他觀察著,思考著,等待著,用自己堅實而穩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大道。鄧小平夫人卓琳說:“從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條通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事實證明,小平小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這裡是小平同志蟄伏等待之地、改革開放的思想孕育之地和行動起源之地。

蟄伏等待之地

鄧小平走過的一條爐灰渣路

小平小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在於它為鄧小平提供了一個學習、觀察、思考的相對寬鬆環境。在江西的這3年多時間,對鄧小平而言是政治人生的低谷,但又是蟄伏等待的3年。他利用這個安靜的環境,不斷地學習、思考、提高,積極地鍛鍊身體,為領導改革開放作了充分的智力和體力準備。

1969年,鄧小平和妻子卓琳、繼母夏伯根一起,被送到江西南昌,接受勞動鍛鍊再教育。江西省為小平同志提供了較為安靜寬鬆的外部環境,讓他得以擺脫“文化大革命”的政治亂局。

在剛定鄧小平下放江西時,周恩來就親自打電話給江西省有關部門負責人,要求不能將小平同志安排在贛南山區而是安排在南昌市郊區。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保證鄧小平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小平同志的住所被安排在一個軍事駐地南昌陸軍步兵學校(今解放軍陸軍步兵學院),這樣就避免受到衝擊,工作地點則安排在附近的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新建縣也嚴格規定任何組織、個人不準干擾小平同志工作。

較為寬鬆的環境讓鄧小平得以安心讀書思考。下放江西時,鄧小平從北京帶來大量書籍。平日午飯後,小平同志都會小睡片刻,然後閱讀帶來的書,除馬列著作和毛澤東著作外,還有歷史、文學、哲學、傳記等方面的書籍。晚上10點上床後,小平同志還會讀一個小時的書。1971年,鄧小平給毛澤東寫信說:“這兩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廠勞動,下午和晚上,看書、看報、聽廣播和做些家務勞動。”在江西的3年,鄧小平得以超脫地觀察複雜的政治局勢,他系統地閱讀了馬列經典著作並在學習中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堅定了改革開放的信念。

較為寬鬆的環境也讓鄧小平的身體得到了鍛鍊和恢復。剛到江西時,鄧小平身心疲憊,每晚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後來,生活工作趨於穩定,他就開始鍛鍊身體,堅持用冷水洗頭洗臉,每天堅持走路鍛鍊,飲食也得到較好保障,身體狀況得到恢復。據鄧小平的女兒鄧榕說,“父親在北京挨批的時間裡身體消瘦,面容憔悴,到了江西后體重又開始增加,活動增加,一改剛來時的瘦削和憔悴,人胖了一些,精神也好了很多”,“多年來吃安眠藥入睡的習慣也改掉了”。

健康的身體保證了鄧小平為黨和國家繼續工作,在1973年他接到中央的回京通知後,感慨地說:“我還可以幹20年。”事實上,鄧小平回京後,又為黨工作了20年。這是他人生經歷中最輝煌的20年,也是受到國內外評價最高的20年。

思想孕育之地

鄧小平走過的一條爐灰渣路

小平小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在於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思想在這裡孕育。在學習和鍛鍊之餘,小平同志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思考。他在小平小道上一天又一天地走著,對“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本質、發展生產力、科學技術、國際環境等問題都有了較為深入的思考。這些思考成為改革開放思想的萌芽,為後來的全面整頓及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1986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貝寧總統時說:“‘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兩次,這種經歷並不都是壞事,使我有機會冷靜地總結經驗。因為有了那段經歷,我們才有可能提出現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別是提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索著社會主義的本質。在小平小道3年多的時間裡,鄧小平廣泛接觸了革命老區的社會狀況,對最基層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觀地瞭解,對社會主義本質有著自己的思考和認識,開始有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一基本觀點。有一次,一位工人家長僅僅因為孩子把買來的豆腐摔得稀爛而痛心不已,把孩子狠狠地打罵了一頓,那塊豆腐是他下了好久決心才買來做“大餐”改善生活的。這件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平同志清晰地認識到,發展經濟,解決貧困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檢驗社會主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在小平小道,鄧小平通過短波電臺瞭解到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也意識到了加強對外交流、引進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是促進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鄧小平復出後就針對工業現代化,多次強調要“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擴大進出口”,“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他就親自前往美國、日本等進行考察,美國、日本的先進技術設備,大量的低息、免息的資金得以進入中國。他鼓勵發展外向型經濟。20世紀之初就留學法國的鄧小平在江西目睹了中國落後的勞動生產力,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他在瑞金考察時尖銳地指出:“和西方國家比起來,我們最少落後四十年,還需要努力。”

行動起源之地

鄧小平走過的一條爐灰渣路

小平小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還在於它是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及改革開放的行動起源之地。如果沒有小平小道的3年,就沒有1975年小平同志復出後大刀闊斧的整頓和1978年以後改革開放大膽而強有力的舉措。卓琳同志說,“通過三年的觀察,鄧小平更加憂思國家的命運前途。通過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堅定。這些,對於他復出不久即領導進行全面整頓,以及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制定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產生了直接影響”。

1975年1月,鄧小平接替病重的周恩來總理主持國務院工作,他把在小平小道的思考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實踐中,立即大刀闊斧地領導整頓。

End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1月28日第7版,摘自2018年第10期《時代主人》,原標題《小平小道——改革開放的策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