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中醫名人名言100句建議中醫人收藏

體悟醫者仁心,傳承大家風範。這100句中醫名人名言,建議大家熟讀成誦,在腦海中多思考,說不定能讓你受益終生

中醫名人名言100句建議中醫人收藏

▍全文共4921字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中醫名人名言100句建議中醫人收藏

1、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誤人匪淺。

——王肯堂《肯堂醫論卷中雜記》

2、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

——楊泉《物理論》

3、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

——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4、醫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認證。

——溫載之《溫氏醫案咳嗽》

5、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扁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王叔和《脈經序》

6、蓋醫出於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

——李梃

7、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8、嘗思用藥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將士之能力,而後可用之以制敵;善用藥者亦必深知藥性之能力,而後能用之以治病。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9、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遊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

——吳謙等《醫宗金鑑凡例》

10、世無難治之疾,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遺書》

11、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

——陳夢雷

12、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後戰。

——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賦之才而讀破萬卷,庶可以為醫矣。

——王秉衡《重慶堂隨筆捲上論治案》

14、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張機《傷寒論原序》

15、大約心細則眼明,而理名則心細,多讀書辨證則理明識廣。

——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一》

16、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

——孫思邈《千金翼方針灸上》

17、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

——王叔和《脈經序》

18、藥能活人,亦能殺人,生死關頭,間不容髮,可不慎歟!

——劉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藥》

19、夫醫誠難知,知之不精,則罪更甚於不知。

——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貫眾》

20、蓋醫學通乎性命,知醫則知立命。

——趙學敏《串雅內編緒論》

21、讀書而不臨證,不可以為醫;臨證而不讀書,亦不可以為醫。

——陸九芝《世補齋醫書李冠仙仿寓意序》

22、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

——吳瑭《溫病條辨自序》

23、凡看病施治,貴乎精一。

——張介賓《景嶽全書論治篇》

24、醫之道最微,微則不能不深究;醫之方最廣,廣則不能不小心。

——梁拓軒《癘科全書自序》

25、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證,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證於何辨?證不辨,藥於何用?

——吳儀洛《本草從新原序》

26、夫醫官用藥,如將帥之用兵。

——趙宜真《秘傳外科方總論》

27、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醫不窮理,不可以用藥。

——陳士鐸《洞天奧旨卷十六勸醫六則》

28、一人生死,關係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吳尚先《理渝駢文續增略言》

29、學醫總須多讀書,多看各家書籍,自然腹中淵博,胸有準繩。

——張畹香《張畹香醫案卷上》

30、寸尺弱,勿汗,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

——程鍾齡

31、蓋醫者人命所關,固至難極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為之也。

——徐靈胎《醫貫砭捲上傷寒論》

32、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

——明•江瓘《名醫類案•醫戒》

33、疾有誤涼而得冷,證有是非而實非。差之毫釐,損其壽命。

——褚澄《褚氏遺書》

34、夫以利濟存心,則其學業必能日造乎高明;若僅為衣食計,則其知識自必終囿於庸俗。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華序》

35、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必精而專,始能由博而約。

——趙晴初《存存齋醫話稿序》

36、醫以濟世,術貴乎精。

——吳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37、術日以精,懷日以虛;名日以高,行日以謹。

——吳尚先《理渝駢文》

38、要在臨病之時,存神內想,息氣內觀,心不妄視,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斷死決生,千無一誤。

——華佗《中藏經察聲色形證決死法》

39、良醫醫病,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40、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順逆進退,存乎其時;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李中梓《醫宗必讀•用藥須知內經之方法論》

41、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

——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五》

42、知針知藥,固是良醫。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針灸孔穴主對法》

43、醫雖小道,而性命攸關,敢不知慎!

——張介賓《景嶽全書卷之三傳中錄京師水火說》

44、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

——徐廷祚《醫粹精言卷一胞以為懷》

45、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猶未知也。

——程國彭《醫學心悟》

46、臨病若能三思,用藥終無一失。

——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病機賦》

47、病不可不察隱情,藥不可徒拘成法。

——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48、凡讀古人書,應先胸有識見,引伸觸類,融會貫通,當悟乎書之外,勿泥乎書之中,方為善讀書人。

——顧儀卿《醫中一得》

49、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

——程國彭

50、自古無不效之方,而世醫不識之病。

——孫一奎《赤水玄珠序》

51、名相治國,名醫活人,人貴於人有濟耳。

——郭靄春

52、

痛夭枉之幽厄,惜墜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53、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詢經方,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藥餌。

——孫思邈《千金翼方•序》

54、醫者仁術,聖人以之贊助造化之不及,所貴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

——聶尚恆《活幼心法•卷一》

55、學問無竅,讀書不可輕量也。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56、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

——張從正《儒門事親》

57、

醫之臨病,勝於臨敵。

——懷遠《醫徹•卷四醫箴療醫》

58、看方猶看律,意在精詳;用藥如用兵,機毋輕發。

——李東垣《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卷三》

59、今之醫者,凡遇一證,便若觀海望洋,茫無定見,則勢有不得不為雜亂,而用廣絡原野之術。

——張介賓《景嶽全書傳忠錄論治篇》

60、古人以神聖工巧言醫。又曰:醫者,意也。以其傳授雖的,造旨雖深,臨機應變,如對敵之將,操舟之工,自非盡君子隨時反中之妙,寧無愧與醫乎?

——朱震亨《局方發揮》

61、醫書不熟則醫理不明,醫理不明則醫識不精,醫識不精則臨證遊移。

——趙雄駒《傷寒論旁訓•序》

62、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過,亦不能全信。須對症細參,斟酌盡善。

——吳瑭《醫醫病書》

63、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64、良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

——孫思邈《千金翼方•序》

65、人知君相不易為,不知醫士不易為。蓋君相之生殺人也,其道顯而共聞;醫士之生殺人也,其道微而難辨。

——李中梓《診家正眼尤序》

66、學到知羞,方知藝不精。

——張景嶽《類經論治類四失》

67、醫本期於濟世,能治則治之,不必存貪得之心。近率以醫為行業,謂求富者莫如醫之一途。於是朋黨角立,趨利若騖。入主出奴,各成門戶。

——趙學敏《串雅內編》

68、後生志學者少,但知愛富,不知愛學,臨事之日,方知學為可貴,自恨孤陋寡聞。

——孫思邈《千金翼方》

69、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

——《幽夢續影》

70、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多,身體好。不知保養不算巧。

——莊鄴策

71、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

72、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衛生寶鑑》

73、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壽世保元》

74、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

——《養生要集》

75、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抱朴子》

76、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

——《老老恆言》

77、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

——《退庵隨筆》

78、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

79、士商失業,動輒懸壺,朝讀方歌,夕已行道,《素》、《靈》、《內》、《難》,本未知何種書名;張李劉朱,雅不識何時人物,解得二三湯劑,公然自翊萬能,此不學無術,誤人誤己,其弊曰妄。

——張山雷《黃牆朱氏私立中國醫藥學校宣言書》

80、醫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輕忽人命者哉?

——清•程杏軒《醫述•醫學溯源》

81、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醫德,貧莫貧於無才,賤莫賤於無志,缺此不可為良醫。

——秦伯未•語,摘自吳大真等輯《秦伯未醫文集》

82、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須辨,當思人命至重,冥極難逃,一旦差訛,永劫莫懺,烏容不慎,如是者謂之心小。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園心小膽大論》

83、補即補而瀉即瀉,熱斯熱而寒斯寒,抵當承氣,時用回春,姜附理中,恆投起死,析理詳明,勿持兩可,如是者謂之膽大。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園心小膽大論》

84、宅心醇謹,舉動安和,言無輕吐,目無亂觀,忌心勿起,貪念罔生,毋忽貧賤,毋憚疲勞,檢醫典而精求,對疾苦而悲憫,如是者謂之行方。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園心小膽大論》

85、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膽大也;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園也。

——後晉•劉昫《舊唐書•孫思邈傳》

86、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凶,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園。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87、逐字逐句地讀書,看似澀滯難前,實則日積月累,似慢實快。那種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讀法,不過是捉摸光景,模糊影響,談不到學問。

——嶽美中•語,摘自周風梧等主編《名老中醫之路》

88、凡做學問都有一個精與博的辨證關係,屬於基礎理論部分,必須要達到精通、精純的程度;非基礎的,但直接或間接與本學科有關的以及一般知識,便須博覽,要廣泛地涉獵。

——任應秋•語,摘自周風梧等主編《名老中醫之路》

89、凡書理有未貫徹者,則晝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筆而識之。歷今三十載,殊覺此道精微。思貴專一,不容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容浮躁者涉獵。

——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自序》

90、夫醫者,非仁愛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晉•楊泉《物理論》

91、(醫)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

——明•萬全《新刊萬氏秘傳幼科發揮•肺所生病》

92、(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

——明•龔廷賢《萬病回春•雲林暇筆》

93、大醫精誠。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94、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95、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96、凡為醫道,必先正己,然後正物。正己者,謂明理以盡數也;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

——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

97、凡為醫者,性情溫雅,志必謙恭,動必禮節,舉止和柔。

——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

98、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99、未醫彼病,先醫我心。

——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100、醫非仁愛不可託,非廉潔不可信。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