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有人說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

起風S


中國最偉大的時代,先秦的春秋戰國時代算一個,彼時小國林立,戰爭頻仍,但在文化思想上卻異常的活躍,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自圓其說,各成體系,將思想的天空描繪得色彩斑斕,給理想插上想像的翅膀,你可以姓文,也可以信武,你可以金剛怒目,也可以溫文爾雅,那個時代從不千篇一律,諸子百家,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從不要求你服從,你信可以膜拜,不信可以拉倒,給你信的自願,也給你不信的自由。

儒家思想就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中的一種,亦稱儒學、儒教等,由孔子創建。儒生最初只是主持喪事的司儀,後來稱能夠解說一本經書的為儒生,在孔子和他的學生的努力下,儒家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

在漢朝以前,在思想界,儒家已經有了相當的市場,儒生也成為了一種龐大的群體,秦始皇東巡,一次就能從齊魯之地徵聘儒生博士70多人 ,儒生中的博士,是儒生中較高造詣的人,說明當時儒生群體已經相當大了。

到了漢朝,漢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議,正式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政策,將儒學確立為官方顯學,為儒家學說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此,儒學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學術流派,影響至深。

總體而簡單的說,儒家思想提倡“禮治”、“德治”、“仁治”的治國理政體系。禮治即按照尊卑、貴賤、長幼的序位,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尊卑關係,各人在這個關係架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那麼,社會就能和諧,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儒家講究“德治”,以德治人,以德服人,在穩定好各種社會關係後,然後用德去教化人,從內心和靈魂層面去塑造人,使人成為具有真、善、美的品質,使男的成為君子,女的成為德婦,以維護社會的和諧。

儒家提倡“仁治”,其核心包括仁、義、孝、禮、智、信等,尤其是孝悌,成為了仁的重要基礎,同時衍生出一系列的忠君思想,從而成為了歷代統治者奉為圭臬的統治思想,以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

當然,儒學思想中,也有很多至今還鼓勵著人們上進的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在上不嬌,在下不諂,此進退之中道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樣的格言名句成千上萬,至今還激勵著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帝國的臉譜


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或者壞,或者蠢,或者無知,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儒家思想,或者是別有用心。更多的原因是被西方列強痛揍了一百多年,自卑的不得了,典型的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要知道,從西漢武帝時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讓儒學成了顯學之後,兩千多年來,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是在儒學思想的浸淫中長大的,我們的意識形態、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都是儒家的,你即使將儒學恨之入骨,打倒在地,也擺脫不了它對你的影響,那是深入骨髓的,是中華文明最牢固的一部分。別聽那些在國外喝了幾天洋墨水的人忽悠,什麼西方這個好那個好,西方從落後蠻荒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也不過五百年吧,而我們只花了半個多世紀就接近了他們的水平,你說哪個文化和文明更加先進?除非閉著眼睛說瞎話,不願意看,不願意作對比,向洋人跪久了,站起不來了。

要知道,中國是在被滿清統治之後才逐漸走向衰落的,具體而言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在此之前,甚至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華帝國都是響噹噹的全球排名前幾的強國,是和羅馬帝國(大秦)、阿拉伯帝國(大食)平起平坐的。數千年來,無數文明古國已經煙消雲散,而中華文明如今依舊光輝燦爛充滿生命力,這是誰的功勞?儒家思想的功勞!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怎麼解釋這種情況?一個害了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和制度,竟然讓中國穩坐地球強國前列2000多年?他們說這話,你們也信?

很多人一聽到儒學就“三綱五常”,就裹小腳,就《弟子規》,就男尊女卑,彷彿除了這些,儒學其他的就什麼都沒有了,除了糟粕還是糟粕,是這樣嗎?當然不對。

我在其他的問答中介紹了一些儒學的內容,在這裡不再重複,只想談一下孔子時代的早期儒學思想那種敢與強權對抗的大無畏精神。別認為儒學只是統治工具,不是的,儒學思想對每個人提出了一種極高的修養要求,很多人傾其一生是達不到儒學所要求的高度的。達到的,基本都名留青史了;超過的,都成了聖人。

下面就談談早期儒學倡導的“忠道”思想,與我們所理解的“忠道”、愚忠有很大差別——

“忠道”的理念,起源於早期儒學,是由孔子提出,再由其弟子門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儒學的核心思想被西漢董仲舒異化改變以適應統治階級的需求之前,“忠、恕、信、誠”是儒家力行倡導的觀點。

所謂忠,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忠君之道,二是人與人之間也需要忠信所維繫。對於士大夫而言,忠君是首要的,忠君與忠於國家和社稷也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儒學“忠道”思想,和後世倡導的對皇帝愚忠是不同的。前者其實對君臣之間都有約束,主張君臣之間要互輔、互通、互愛、互敬、互信。君主首先做到禮下,大臣才能盡忠。也就是說,大臣信奉的忠道思想,不是忠於皇帝一個人,而是忠於天下百姓。

戰國大儒荀子就曾經說過:“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這說明,所謂忠道,忠的是正確的事情,而不是具體的人。如果皇帝做得不對,就沒必要聽你的。如果親人做得不對,哪怕是親生父親,也不能盲從。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儒家的忠道思想,帶有原始的民主色彩,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和愚忠。儒家認為,執行忠道思想,自己首先要做到“勤於政事,沒有野心,不恣意越權,也不居功自傲,提出有益政見,匡正君主過失。不諂媚取寵,也不謀私利。為國訪賢,不結朋黨。”

那麼,如果臣子做到了這些,君主昏聵不值得輔佐怎麼辦?孔子提出了建議:“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那意思是說,我們只輔佐有道之君,絕不能為了榮華富貴,而“不恤是非,不論曲直,偷合苟容。”寧可不要富貴,也不能拍昏君馬屁。當君主暴虐無道危及到了國家存亡的時候,真正的社稷之臣必須“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期將國家的禍患消弭於無形。對於特別昏聵無道之君,比如夏桀、商紂之流,就要發起革命,將其廢黜甚至誅殺。

從上可知,儒家早期倡導的忠道思想,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將君臣關係放在了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而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則是更進了一步,將百姓的利益看得比君主還高。這種思想當然不利於君王駕馭天下,此後才有了西漢大儒董仲舒將儒學與陰陽五行學說加以融合,創立了“天人感應”學說,徹底將世俗的君王神化,捧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隨著皇權加重,臣子和皇帝不可能再處於平等地位,臣子的忠道觀也隨之發生變化。孔子提出的“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觀點,相對而言是比較平和的。作為臣子,如果遇見的是昏君,我不輔佐你便是,不會違背良心助紂為虐。但是當皇權強大到能夠隨意取大臣的性命的時候,如果大臣想隱,而皇帝不讓隱,那就只能乖乖聽命了。

即使在這種對臣子不利的條件下,大臣們仍然可以為國盡忠。因此,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荀況則把忠道思想更推進了一步,他說:“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


作為臣子,如果既能聽命、也能有利於君主,那再好不過了;而只聽話卻不利於君主,那就是讒佞之臣;那麼真正的忠臣呢?應當是在違背君王命令的情況下,做有利於君主的事情;如果既不聽命,做的事情也不利於君主,那就是徹頭徹尾的篡逆之臣了。

(歷朝歷代不乏有骨氣的儒家弟子,方孝孺算一個,因反對明成祖朱棣篡位,被誅十族。)

而《禮記》說的則更極端,對臣子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這就要求臣子為了力諫皇帝做正確的事情,連自己的命都可以不在乎。

怎麼樣?看到這裡,誰還說儒家思想毒害了中國幾千年?任何思想都有落後的部分,也有先進和閃光的部分,我們要做的是繼承優秀文化,擯棄落後的文化,而不是妄自菲薄。

挺起身來,首先要文化自信。


科普集結號


只知道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這些人除了“抱怨”恐怕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做不好。

社會進步是需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而不是說幾句風涼話,好顯示自己見識高人一等。

我們固然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做英雄,都發揮巨大的能量,去改變世界為國家和人民謀福祉,但最起碼要每個人自立自強,做好分內事。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曾經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換成我們今天的話可以這樣說:儒家思想是一門有力的武器,用好了發揮好了可以為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用好甚至故意去歪曲它,那麼它也會發揮巨大的破壞作用。

那些把中國搞不好、落後捱打的經歷,統統歸罪於某一思想的人,他們既不能客觀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又不能正確的認識各種思想的優缺點,只知道人云亦云,甚至指鹿為馬,顛倒黑白。

這種人,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群氓”。或者說得更難聽一點: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誰向他們提供幻覺,誰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誰摧毀他們的幻覺,誰就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古斯塔夫 勒龐《烏合之眾》

最後用魯迅先生的文來做最後的總結: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有儒者真風骨的民國第一人。而口中呼喊著“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然後毫無作為的人,只不過是那一群群麻木不仁的看客罷了。


談者無語




是誰說這類話呢?大概有兩類人,一類人希望國家富強,但對中國近百年貧弱的原因基本無知,對西方強盛的原因基本無知,對儒家思想基本無知,只是人云亦云地潑墨於儒家;另一類人是隻看到歐美國家比我們富強,而他們沒有儒家思想,他們不用中文,因此這類人天真地堅信要想富強就必須打倒孔家店,必須拋棄中文……



一個世紀前,是一批既不懂儒家思想又不清楚歐美強盛原因的人,有痛亂找病的人把國家貧弱的罪責強推給儒家。天真地認為,把傳統文化拋棄了,把儒家思想打倒了,中國就富強了。近些年是一些根本沒認真讀過儒家的書,不清楚何為儒家思想的人,更不瞭解西方強盛術的人,不看歷史,數典忘祖,閉眼起鬨。



儒家思想如何害了中國幾千年?從漢武帝到鴉片戰爭的約兩千年中,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的最“發達國家”,一直到十九世紀初中國的gdp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這難道成了儒家的過?希望那些對儒家思想深惡痛絕的人,舉目世界歷史,再找一個保駕護航某個國家兩千年,而且長期處於世界富強之列的思想或學說,試試能不能找到。

儒家思想的確與西方歐美的思想不一樣,儒家思想的確需要發展,儒家思想的確有一些不適合現當代社會的東西。但哪一種思想不需要與時俱進呢?



或許有人會拿出民主、自由之類的西方思想來。此處不具體評論這些西方概念本身,只想說:這些口號在歐美國家只喊了兩三個世紀而已,而且這兩三個世紀裡有歐美有多少人沒有真正享受到民主自由。別忘了僅僅半個世紀前在最民主自由的國家裡黑人仍然被種族歧視,甚至僅僅說出了夢想就被殺害。

有些口號聽起來漂亮,但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儒家思想保駕護航華夏民族兩千年,這個歷史事實我們不應忘記。


無中生有hz


能說出這些話的,必然是多受近代新文化運動思潮影響的人,或是不守規矩、教養不足的傾頹之人。儒家這個哲學大家在華夏大地上盛行了兩千多年,留給中國的其實是利大於弊,如果心存質疑,只能說你不夠了解真正的儒家。

儒家歷經了幾次變革,已經是創出了多種內部門派。而被世人所嫌棄的只是儒家的理學學派,也就是程朱理學。其實你若是真的看過朱熹的《朱子語錄》,就會發現大家對理學也是誤會頗深啊。很多思想如“婦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些個語論其實都是受到統治者和今天的教育部門閹割過的(實際上這句話罵的是男人,說你沒事勾搭人家小寡婦幹嘛,丟不丟人),理學的初衷也只是教人看待問題和入聖的方法,並無惡意。就更不用說孔孟之道和王守仁的王氏心學了,使人向善,待人以禮,做一個真正講道理的人,而不是茹毛飲血的獸。至於為什麼儒家會變得迂腐,其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的妄加評斷,以及日趨浮躁的社會風氣。唐代的“古文運動”,就是針對唐中後期儒士們華而不實的風氣。蒙元開國,因為統治者思想的落後,對於假的理解是宗教化的認知,於是儒家自元朝開始宗教化,宗教是哲學的墳墓,這句話一點沒錯,宗教化的儒學,培養出了大量的腐儒,就好像中世紀歐洲天主教的那些個混蛋修道士和神父們。大明開國之後,由於朱元璋自己沒什麼文化,保守自卑的小農思想讓朱元璋對儒家進行了很大的閹割,再用一個八股取士,禁錮了儒家思想的多元化。直到過了100多年才出了個王守仁來拯救了衰落的儒學思想。有清一代,前期的幾位皇帝像前輩朱元璋統治積極學習,對儒家進行了更為殘酷的閹割。儒家在思路上徹底黑化,培養出來的,也是大批大批滿嘴之乎者也的腐儒。正是因為對傳統儒家的認識不足,魯迅、李大釗、陳獨秀才會如此的批判儒學,但是他們可能過於激進而沒有想到,正是儒家思想的推廣才有了今天中國人的很多固有觀念。

大一統:都說領土不可分割,但是像中國這樣自始至終都已大一統帝國形式存在的國家怕是找不出第二個,原因就是儒家的家國一體思想。國將不國,焉有家乎?儒家要求的治國理念首先是一個內部穩定的國家,而奉儒家為國策的學士們也是堅信這一點,叫天無二主,因此從漢代以後,任何關內領土的分裂都會最終被統一。而這一種思想是歐洲人所不具備的,他們要求的是有各種特色的各個民族國家,因此沒有一個國家的民族能夠容忍另一個國家的民族,也就形成不了統一。

包容性:儒家是很有包容性的一種哲學,這裡的儒學是清以前最貼近於孔孟之道的儒學,它可以包容百家於一身,兼收道家的清靜、法家的法令、墨家的俠義。也可以對周圍的落後民族加以禮貌性的幫助(這才是高級智慧,才是人,真正有理性的人),而不是像羅馬帝國那樣奴役和血腥征服。對於自己的不足,他可以去虛心的學習人家的長處(晚明的西學東漸),而不是自大的說什麼“奇技淫巧”。

道統血性:“士可斷頭,不可丟其志”,任何堅守儒家道統的儒士都是有血性的漢子,武帝時期的蘇武、東漢的班超、中唐郭子儀、宋末文天祥、明末夏完淳,出於對道統的堅持,這些儒士們有了超乎常人的血性,即使有些人手無縛雞之力,卻依舊能夠做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決心和氣魄。

家庭:儒家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觀,而其根本正是出自那句備受詬病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直以來,外國人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可是他們哪裡知道,信仰並不只是跪在一個十字架前虔誠的祈禱。對家族榮耀的追求,對家庭幸福的嚮往,對家人的關心,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更古不變的信仰。處於儒家的家教理念,我們在家庭得以各司其職,不只是一個小家,還可以維繫一個四代甚至五代的大家。要知道整個世界的語言中,只有漢語裡面對家庭成員的名詞稱呼是最豐富的,而從古代能夠傳承到今天,也是多虧了儒家的延續(起自周禮)。

說到這,儒家怎麼會害中國呢?不過是小人瞎嚷罷了。


火器工坊


謝謝!我們今天來看儒家思想,有人說毒害中國幾千年,只能說他沒有讀懂儒家思想的精髓,有這樣的認識也是很正常的。如果真的是一種毒害,為什麼到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學習呢?

1、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了我們2000多年的時間,維護禮儀,重視道德,堅持以人為本,可以說儒家思想對我們整個社會影響極大,當然也被統治階級一直奉為正統思想。

2、儒家思想的仁義,體現在尊卑、貴賤、長幼等這樣的日常行為規範之中。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諧社會。國家的治理,更多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就好比說我們今天提到的中產階級,一個國家只有大多數人是中產階級,富人和窮人少部分,那麼這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3、我們回頭來看,儒家的“禮”,也就是孔子講的仁義,站在法的角度,就是一種法,它是用來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核心,如果有人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懲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思想推行的就是尊卑、貴賤,我們經常聽說的男尊女卑等,其實這裡面是有大智慧的,這裡不展開來說明。

4、大家之所有有這樣的認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魯迅曾經也說過,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男盜女娼,精練到兩個字——吃人,還有中華的脊樑是勞動人民。可以說魯迅對儒家恨之入骨,其實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是魯迅的話,你也會學他那樣做的,因為時代需要。我們看中國歷史就是如此,儒家求和,但和而不同,其它諸子百家挺身而出,捍衛國家的領土主權,或者是要平天下,這個時候需要,但是和平時期,更加需要的是儒家,需要的是仁義道德。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時代背景,否則讀書就會被陷進去,不能客觀看待。讀讀歷史,我們的文化有三根支柱:儒釋道,某些時候儒家為上,某些時候道家為上等,但是不會一直以某一家為主,否則你可能就會走偏,認識也會很片面的。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也是如此,有時候是儒家,有時候是道家,有時候是佛家,有時候三家一起用,當你能做到這一點了,你絕對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

謝謝!


自由小小影


與其怪罪一種產生於2000多年之前某個學術流派的思想,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說的話,我覺得倒不如討論“為什麼儒家思想能夠統治中國幾千年?”。當然,這個問題本身就可能是存疑的。比如說,我們一直都說,中國皇帝們並不是真的踐行儒家的思想,而是陽儒陰法。表面上喊著,孔子是至聖先師。實際上帝王心術用的並不是儒家。

比如孔子說,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因素是“足食,足兵,民信之”,民眾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讓老百姓吃飽,最次以武力來維持。皇帝們從來沒有理會過這句話。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實際上中國的皇帝們都是“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

為什麼會導致儒家思想能夠統治中國幾千年呢?主要可能還是地理因素的阻隔。我們去看最先產生現代社會的歐洲,他的思想根源來自於古希臘。古希臘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之處,古希臘本身是一個小邦林立的商業社會,受到周圍文明的強烈影響。這種文化和思想根源的多樣性,使希臘首先產生了哲學,他們大開腦洞,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更加異彩紛呈的回答。比如對於社會制度的討論。

思想層面的成果很難簡單的直接的傳播到遠方。因此,在歷史上,除了極少數的時間之外,中華文明跟其他的文明是相阻隔的。對於社會制度,儒家的討論長期侷限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幾乎從來沒有找到有效的控制君主絕對權力的方法,以儒生為代表的大臣們在君相之爭當中節節敗退。封閉的地理環境,帶來的是思想上的僵化,缺乏革新和進展。

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學者們到歐洲去留學,才發現在歐洲早已經找到了如何控制君主絕對權力的方法。所以後來才會有立憲運動和革命運動,才有了對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呼籲。現代的改革開放,首先呼籲的就是解放思想,也就是要引入新的思想資源,知道對任何一個事情,其實都有多種方法選擇。尊重多樣性,尊重思想的權利,才是解決之道。單純的把黑鍋拋給幾千年前的死人,那顯然是毫不負責的。


松鼠老孫


仔細想想,孔老二確實有些冤枉,其實真實的情況是,統治階級在利用孔子思想中的禮教等階級觀念,來鞏固封建朝廷對其子民的剝削和統治。並且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的加強和延伸,美化固化之,進而產生了,宗教式的教條觀念,儒學就是在這樣的進程中被一點點的加強和改造,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腐儒形象。其實孔子的思想,作為一種人文思想體系來說,還是比較接近完美的,尤其是在古代中國,當時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因此,從另一個觀察角度來說,孔老二成為了中國古代皇權專制的最大受害者,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文明衰落的最大替罪羊。

中華文明衰落的真正元兇是皇權專制,這種專制統治來源於統治階級思想中最為罪惡的一面,其形成要遠遠早於儒學的誕生時間,孔子的問題是,將禮教過於深化到生活當中,統治階級正是利用了儒學的這一弱點,將其捆綁在自己的利益戰車之上,並在適當的時候,將罪惡元兇的屎盆子全部扣在了孔老二頭上,而且眾從者亦云雲之。

顯然,皇權專制,與孔子思想的等級觀念相結合,形成了近現代中國民眾苦難的萬罪之源。而專制皇權並不是孔儒思想教化的結果。恰恰相反,正是皇權專制催生髮育了腐儒思想。


春風過眉眼


毛澤東在《讀〈封建論〉呈郭老》中寫到“孔學名高實批糠”,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在這些思想中有哪些思想是糟糠呢?



“禮”是爭論很多的,禮,即周禮,周朝禮儀。包括祭祀之禮,父兄之禮,君臣之禮…,其實就是維護周禮的統治秩序,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

仁、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管在今天還是過去都是大家稱讚的,在封建社會“仁”是很大的進步了。對於哪些不仁不義的人也都很厭惡,如果一個不仁不義的人你還敢和他做朋友嗎?

智,信,在現在也是不可否認的。在近代也有大量的知識分子提出“開民智”等一系列的口號,教育中也提倡:德、智、體、美、勞。信就更加重要了“人無信而不立”,國家也建立了徵信系統,可以說一個徵信差的人在當今社會很難立足。



不可否認儒家思想的確 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後面的理學。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過於霸道,抑制其他思想發展,程朱理學,完全抑制思想,對婦女的迫害等。但是我們應當對其,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肯定。


在發達的互聯網中,除了熊貓和人民幣,就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稱讚的了,網絡中有說好說不好的,常態了,害了中國的只是那些糟粕吧!現在全球都掀起了學習孔子潮,全球大量的孔子學院的建立,使得我國文化的輸出,不再是以前被外國文化入侵的局面。


躁靜有徒


這麼說是不對的,儒家思想有利有弊,但是總體而言,是好大於多的。

近些年你會發現,“用西醫來代替中醫”、“儒家思想害人”,甚至還有“中醫騙局”、“廢除文字”等流言紛至沓來,很多人在網上叫囂著。

等等,這東西怎麼這麼熟悉呢?仔細一想,這不是100年前發生過的事情嘛!

辛亥革命以來,流行幾千年的儒家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的衝擊。

“打倒孔家店”、“廢中醫”、“廢文字”、否定一切傳統文化,全盤接受西方模式。

這在百年以前已經被粉碎的計劃,如今又被一群不知所謂的鍵盤俠、噴子給提出來了。

有沒有發現這一點,這些人總喜歡給歷史上的英雄抹黑,同時又喜歡給奸臣洗白。

這種人典型的心理扭曲,題主大可不必理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

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其所傳授的主要是四書五經,主旨也是禮儀,怎麼就禍害幾千年了呢?

當然,儒家思想所宣揚的“三從四德”、“三綱”、“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之類的肯定不對,雖然有不少是董仲舒提出來的,但也是儒家。

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不能以偏概全,若論功績來說,儒家思想是功遠遠大於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