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的官衔是几品?和九门提督有什么关系?

草原上空的祥云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官衔是正一品,掌满清皇宫侍卫处,负责统率皇宫侍卫和亲军。

在清朝负责保卫皇宫的部门叫做“侍卫处”,由一等侍卫60人,二等侍卫150人,三等侍卫270人和蓝翊侍卫90人(就是武科出身的武进士担任的侍卫),及其他数量不等的四等侍卫、汉侍卫、宗室侍卫和由上三旗旗兵组成的亲军营等组成。这些人的职责就是负责保护皇帝及妃嫔、皇子和公主等皇族的安全,并日夜守护着紫禁城的安危,同时具有引导官员觐见、稽查皇宫出入,皇帝出巡随扈保驾和负责各地热河行宫等外地宫殿的安全等。



而侍卫处最高的负责人就是领侍卫内大臣,一般情况下领侍卫内大臣一共有六个人,由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分别出两个人担任。而这六个人就是统率着整个侍卫处的侍卫和由上三旗旗兵组成的亲军营的亲军,并负责挑选侍卫处的人员,及考核升降,同时负责训练这些侍卫处的侍卫和亲军的刀法骑射等武艺,当然皇宫内侍卫和亲军的日常值班也有领侍卫内大臣负责安排。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满清皇宫的保卫工作和侍卫兵不都是由领侍卫内大臣完全负责的,有三种侍卫是他们无权管理和指挥的。其中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这二种是直接归御前大臣负责,御前侍卫就是离皇帝最近的侍卫,而乾清门侍卫的职责更是重要,清代紫禁城中乾清门的后面就是皇帝、皇后、太后、妃嫔、皇子和公主的居所,而负责保卫着乾清门的就是乾清门侍卫。同时在内宫中还有一支侍卫队是领侍卫内大臣不能触碰的,那就是由皇帝亲率的善扑营,这支侍卫部队除了皇帝可以调动,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调动,完全就是有皇帝一人所率的嫡系部队。



九门提督官衔是从一品,掌步军统领衙门和巡捕五营,负责整个北京城的治安和警卫工作。

九门提督是康熙十三年设立的在京武官职,前身是统领在京的八旗步军营的步军统领,为正二品衔。在1674年康熙将原属于兵部的提督京城内城的九门事务交由步军统领负责,后在1691年康熙又将京城外城的巡捕三营事务交由步军统领负责,自此九门提督官职遂成定制。1743年,乾隆将白塔山的信炮交由九门提督负责,1781年乾隆又将巡捕三营分成南、北、中、左和右五营,依旧有九门提督负责,嘉庆年间将其官衔升为从一品。



简单的说九门提督的职责就是负责整个北京城的安全和治安工作。当然同时还需要负责北京城的侦缉捕查、诉讼及断狱、人口普查、内外城门的守卫和稽查、巡夜和消防等工作,并且九门提督闲暇之时还需要负责宵禁、王公贵族出巡时的清道和迎送,及白塔山礼炮的守卫和鸣发等工作。



那么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到底有何关系呢?根本上来说他们并无什么关系,他们不是隶属关系,谁也管不了谁,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又有着相同的联系,他们可以说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的是北京紫禁城的安全,而九门提督负责的就是整个北京城的安全,两者可以说都是保卫皇帝的最后一个阵地,如果这两人都反了,皇帝必死无疑,所以说这两个职务非皇帝最信任的,绝对不会给与。



同时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又是互相钳制的存在,他们相互制衡,谁要造反都需要考虑对方的想法,可以说只要他们当中有一个还是效忠皇帝的,皇帝的性命都可暂时无忧,领侍卫内大臣要反,九门提督的3万多精锐可随时入宫勤王,九门提督要反,侍卫处的数千武功高强的侍卫们随时可护住皇宫,等待北京城外丰台大营的数万精锐的八旗军进京护驾。当然不管如何他们之间最大的关系就是他们都是满清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其恩宠无人可敌。


澳古说历史


清代内廷设置侍卫处,负责皇帝贴身警卫、出行、随从以及宫廷内苑的护卫工作,侍卫处的负责人就叫领侍卫内大臣。

由于位置重要,所以领侍卫内大臣一般由皇族近亲或者宗室担任,清代历史上曾经担任过此职的著名人物有鳌拜、索额图、明珠、和珅和福康安等人。领侍卫内大臣一般为正一品,是武官中的最高级别,《清史稿·职官志》对此有专门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手下有内大臣(从一品)六人,是领侍卫内大臣的副手,与领侍卫内大臣共同管理内廷侍卫。清代内廷侍卫地位非常高,一般由贵族宗室子弟担任,放出后可任封疆大吏。宫廷侍卫编制及品级如下:“一等侍卫,正三品,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 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

宫廷侍卫

而九门提督与领侍卫内大臣的职责和任务都有所不同,两者关系不大。九门提督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负责人正式名称叫步军统领。因为主要管辖北京城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警戒任务,所以民间俗称九门提督。

北京正阳门

九门提督属于京城的治安和警备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长、武警北京总队司令员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九门提督的职位和品级也比领侍卫内大臣要低,乾隆朝以前是武职正二品,嘉庆年间升格为从一品。


民国年间那些事


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是武职正一品,跟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品级一样,属于武职中的顶级职位!级别比各地方的(从一品)都统、提督要高一级。

清朝时,设立侍卫处,负责掌管皇宫中的侍卫。侍卫处下设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6名;从一品内大臣,6名。以上两级官员,都是从上三旗中选拔,每旗两人。再往下,还有不定员的散秩大臣,品级为从二品。

6位领侍卫大臣是侍卫处最高官,下辖正三品一等侍卫60名,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正六品蓝翎侍卫90人。

领侍卫内大臣一般都是满洲亲贵兼任,负责管理皇宫中的侍卫亲军,算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头子。这个职位最多有6人担任,也是为了分权,怕有人独断专横,威胁到皇帝安全。而大臣们也已能兼任领侍卫内大臣为荣,这表明皇帝对自己非常信任。

通俗的说,别的官员见了侍卫,都要礼让三分。而领侍卫内大臣不一样,他是侍卫的直属最高领导。侍卫们在皇宫中如何值班,都由领侍卫内大臣说了算。侍卫们有不合规矩的地方,领侍卫内大臣可以安规处置。

鳌拜就曾兼任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之子倭赫在给康熙当侍卫时,顶撞了鳌拜。鳌拜就以骑御马,用御弓的罪名,将他处死了。

而且,侍卫们都是上三旗子弟,出身皇亲贵胄之家。领侍卫内大臣作为他们的领导,在八旗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了。

九门提督是京师的“卫戍区司令”兼“公安局局长”。

领侍卫内大臣是管皇宫,九门提督是管理京城以内,皇宫以为的区域。两者没有什么关系。

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又叫步军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其职权是掌管京城九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说白了,就是京师禁军和城内巡捕的主管领导。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公安局局长”。

其手下兵力主要分为两部分: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共计3万余人。这支军队,是卫戍京城的第二大兵力。京师附近的第一大兵力是丰台大营,丰台大营最多时有4万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领侍卫内大臣,清朝武职官名,品级为正一品,属于武职中的最高品级。

九门提督,清朝武职官名,品级为正二品(后升级为从一品),属于驻京武官。

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都属于皇家的护卫首领,但具体起来说还是区别很大的。

领侍卫内大臣

清朝时期设立的侍卫处,属于皇帝的贴身警卫,负责皇宫大内的安全工作,是皇宫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包括御前侍卫、蓝翎侍卫、宗室侍卫、侍卫亲军,人数在2000人以上。

领侍卫内大臣,则是侍卫处的最高官职,是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者,定员为6人,均出自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每旗2人。

最为皇帝的贴身警卫,领侍卫内大臣的都是皇帝亲信中亲信,深受皇帝重用,包括鳌拜、索额图、明珠、傅恒、阿桂、和珅、福康安这些大臣,都曾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


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的安全工作,属于皇宫的倒数第二道屏障,手下掌管的人数上万人。

九门提督的地位同样也是相当重要,《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了确保四阿哥顺利继位,特意把隆科多放到了九门提督的位置上,可见九门提督的重要性。


领侍卫内大臣,不用说,都是位于清朝权力中枢的人物,比如说鳌拜,索额图等。

和领侍卫内大臣相比,九门提督品级要低上一点,掌管的人数更多,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数,但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自然要比不上领侍卫内大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和珅在死前,也兼任着九门提督的职位。

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陵侍卫内大臣就相当于中央警卫团的团长,而九门提督则是北京市的公安局长以及兼具部分首都卫戍司令的职权(清朝京城卫戍部队包括是西山锐箭营和丰台大营,九门提督下面的巡捕衙门衙门)。


小镇月明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官员,并不是一个人担任,通常是有六个名额,由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中各选两个人担任。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皇帝日常的一切保卫工作,包括调度指挥警卫人员,还有宫禁安全,并且领侍卫内大臣能够担任这个职务的,必须是皇帝的亲信贵族。简单的讲就是紫禁城内部防务,皇帝身边的安全由领侍卫内大臣们负责。

九门提督在官职上就比不上领侍卫内大臣了,他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最开始是正二品,嘉庆年间升为从二品,领侍卫内大臣管理宫中和皇帝身边的警卫工作和防务,九门提督这是管理整个北京城的防务,为什么叫九门呢,九门指的是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九门提督同时还要负责这九门的防卫和门禁工作。

但是要说重要性九门提督在特殊时期远比领侍卫内大臣还要重要,比如说暴动,新皇登基的时候,九门提督统领蒙,满,汉,八旗步兵和京师巡抚营,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八旗军队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九门提督统领的这些就属于禁旅八旗,其他驻防八旗则防卫在全国各地。

在正常时期,九门提督直接由皇帝领导,所以九门提督的人选也一般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亲信,比如隆科多就曾经担任过九门提督。另外关于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关起,其实他们之间互不干扰,各司其职,走的太近也难免也会受到猜疑,互相都没有权利干涉对方职务,并且都只接受皇帝一人的领导的。


玄坤文史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是管理侍卫的大臣,清朝侍卫处设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统领侍卫亲军,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属正一品官阶,上三旗每旗各设二人,共有六人。它与九门提督完全不是一回事,九门提督的全称为“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往往被称为步军统领,主要负责的是保卫京师,此外还兼具审理案件、编制保甲等职能。领侍卫内大臣创设于清朝顺治年间,在顺治、雍正、乾隆三朝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设立有着深刻的政治斗争因素,顺治即位后,内大臣阿达礼等人意图拥护多尔衮登位,双方爆发了一次激烈的政治冲突,风波过后,顺治帝意识到了掌管侍卫的重要性,其一旦拥有异心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便设置了领侍卫内大臣,不过这时的领侍卫内大臣人数只有两个,属于过渡时期,到顺治帝亲政后,于顺治九年(1652年)授鳌拜为总管侍卫,可以说是领侍卫内大臣正式设立的标志。

顺治皇帝

领侍卫内大臣设立的初衷是管理侍卫,但其职责又不仅限于此,还兼有多项其他政治职能。第一是率领侍卫守卫禁中,轮流守卫的每班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一人、内大臣或散秩大臣一人统之。第二是考核侍卫和负责侍卫的升迁,前面已提及管理侍卫的重要性,除了日常管理侍卫外,领侍卫内大臣还负责侍卫考核,“凡遇五年军政之期,领侍卫内大臣自行考核侍卫并填注考语。”领侍卫内大臣的这一职责一直延续到嘉庆四年(1799年)。此外领侍卫内大臣不仅拥有汉侍卫和上三旗侍卫的升迁权,还负责汉侍卫的挑选。第三是掌管上三旗亲军,八旗兵制中下五旗亲军隶属于宗室王公,而上三旗亲军隶属于领侍卫内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可以在本旗亲军内遴选将才,同时可以奏请查办犯有过错者。此外,领侍卫内大臣除了管理侍卫,还负有管理其他兵营的职能,通过控制皇帝直属的武装力量来保卫皇室安全。

鳌拜画像

可以说,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位高权重,掌握的是最核心的武力,因而不是一般人可以出任此职的。有清一代能担任此职务者几乎都来自勋贵家族,地位十分尊贵,同时在清代“首崇满洲”原则影响下,汉人鲜有能任此职者。领侍卫内大臣对清朝的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任领侍卫内大臣的家族与皇室联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一方面这种联姻巩固了其家族势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他们对皇室的支持,有效地巩固了皇权。此外,许多领侍卫内大臣都是清朝有名的政治人物,如鳌拜、鄂尔泰、索额图等人,他们对清朝政局产生了或利或弊的影响,比如索额图曾参与了康熙晚年的诸皇子夺嫡斗争。

领侍卫内大臣鄂尔泰

参考文献:

常江:《清代侍卫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3期。

黄圆晴:《领侍卫内大臣与清初政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会议论文集,2011年11月。

范美玲:《清朝中期侍卫制度变迁研究(1775-1820)》,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季我努学社


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跟九门提督职责完全不一样,领侍卫内大臣是宫中侍卫处的长官,管理的是宫中宿卫,九门提督管的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兵力,都在皇宫外面。

(和珅既担任过领侍卫内大臣又担任过九门提督,乾隆将他从下五旗正红旗抬入上三旗正黄旗,拥有了任领侍卫内大臣资格)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负责保卫皇宫、皇室成员安全、守卫宫门、引导官员觐见、保卫皇帝出巡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侍卫处长官,上三旗各二人,另有从二品散秩大臣若干辅助处理各类事务,也都由上三旗选拔。下属正三品一等侍卫60人(上三旗各20人);正四品二等侍卫150人(上三旗各50人);正五品三等侍卫270人(上三旗各90人),蓝翎侍卫90人(上三旗各30人)。后各侍卫人员由武进士中选取补充,不再局限于上三旗,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勋贵。侍卫外放官员后往往飞黄腾达。

(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曾任领侍卫内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虽然所管人数有限,但毕竟是宫中要地,可以进出宫廷,天子近侍,非亲贵大臣不能担任。对选拔出身有严格要求。往往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是对大臣的一种奖赏,表明皇帝的信任。比如康熙朝的鳌拜、索额图、明珠,雍正朝的允祥,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父子、阿桂、和珅等。尤其是和珅,原本属于下五旗的正红旗,乾隆四十一年被“抬旗”进入上三旗的正黄旗,和珅才拥有了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资格。

(京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

而九门提督就完全不一样了。九门提督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其属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属的八旗兵力和绿营兵丁,一部分是巡捕五营的马步军队。负责京城九门内外治安巡防。既管部队,又管警察。所谓九门,就是京城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德胜、安定)。凡九门内外一切军事民防,九门提督都管。

(隆科多以九门提督身份在九子夺嫡中起到关键作用)

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九门提督仅为正二品(至嘉庆时才升为从一品)。但权力相当大,统领着皇宫外京城中绝大多数的兵力。鼎盛时期,步兵统领衙门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共20000余人,五营也有兵力10000余人,包括4000骑兵。任何人如果掌握了这样一支军队,随时可以威胁到皇宫安全。相比之下,六个领侍卫内大臣只能管五六百侍卫,实在是不足一提。所以,九门提督一职至关重要。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九门提督隆科多就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平步青云。九门提督一职一向是皇帝最信任的亲贵兼任。比如乾隆年间和珅任此职务二十余年,晚清慈禧最信任的宠臣荣禄就曾担任九门提督。


伊耆角木


虽然这个名称不怎么威武,但是清朝领内侍卫大臣的品级是杠杠的正一品,也就武官能够做到的最高职位。总共只有六个名额,只从满洲八旗的上三旗中间选,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各两人。

领内侍卫大臣的职责,是管理的是皇帝的侍卫们,负责宫禁的安全。这些侍卫本身也有等级,其中一等侍卫就是正三品,要知道一个普通的将领,在沙场拼杀几十年,能捞到一个正三品的参将就非常不容易了!

都说宰相门前已经是七品官了,这皇帝的侍卫可是正三品啊。

领内侍卫大臣身份尊贵,又是皇帝的近臣,所以清朝历来都是以满洲亲贵来担任。甚至有人以亲王之尊来担当——比如雍正朝的领内侍卫大臣就是十三阿哥怡亲王胤祥。

而九门提督,其实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九门提督统合北京内城九座城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其实是清朝御林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低于领侍卫内大臣的正一品。

九门提督同样是关乎京师安危,皇帝的人身安全,所以九门提督也是由皇帝所信任的满人来担当。在涉及到皇位争夺的时候,九门提督一职,往往起到决定作用。比如在康熙临终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大力协助,雍正皇帝才能够顺利继位。

总之,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一内一外,掌管着皇宫乃至于京师的军务和防备,皇帝一般都会把这两个职位给自己最信任的人。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清朝的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官衔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但是一些历史名人,比如鳌拜、索额图、明珠甚至和珅,这些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都干过领侍卫内大臣这份差事。

那么这个职位是几品呢,其实不要小看它,因为这个职位是标准的正一品。而反观作为京城卫戍区司令的九门提督,其实刚开始也只是正二品设置,只是后来考虑到地位重要,提升了半格,也就是从一品,而这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显然没法比。

不能比的,除了品级,还在于作用。毕竟领侍卫内大臣可是皇帝身边的人,负责的也主要是皇帝的人身安全,而九门提督主要是负责城防,那么孰轻孰重,大家自个掂量一下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九品职麻官


据《清史稿》记载……算了,此事不用扯出典籍叨扰大家时间,口水话便是了。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指的是皇帝贴身御林军指挥官团队。满清爱新觉罗家十分担心自己打北边来,坐不稳汉人江山,想着“总有刁民想害朕!”

所以对于这批御林军的要求也是精挑细选。但凡紫禁城内侍卫,全部必须从其所辖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子弟中挑选。满清人到底占了近水楼台的便利,因此这三旗的家世中,尽管自己儿子不成器读不了圣贤书也无碍,有一身弓马娴熟功夫也能够成为皇帝贴身侍卫而从仕。因此,爱新觉罗家那句“满汉一家亲”仅仅是客套话罢了。


(簇拥在皇帝身边的黄领侍卫)

刚刚我们已经说过,上三旗的旗主正是皇帝本人,其子弟也都是皇亲国戚,因此其所筛选侍卫也是皇亲子弟。皇帝从上三旗选人,来来去去其实就是一家人的事,这便从最根本上保证自己的安全,因为没有哪个缺心眼的会对代表自己利益的亲主子动刀子,动也就动了,他能跑他的家人怕是不好过。当然,爱新觉罗家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他皇族的绝对权力集中,最核心贴身侍卫必定是其最亲近正黄旗黄领侍卫。


(黄领侍卫)

内大臣,顾名思义就是这班贴身侍卫的指挥官团队、调度使。爱新觉罗家为了防止侍卫权力倾倒在某一旗,一般从上三旗中各选两位股肱之臣或者勋爵担任此职如康熙时鳌拜、索额图、明珠,乾隆时傅恒、阿桂、和珅等,当然必不可少必有一位自己最信任的直系皇亲如兄弟、儿子,康熙时胤禛(雍正),雍正时胤祥(雍正十三弟)均担任此职。一共六位领侍卫内大臣,一天一旗一班轮。这样的班子,品秩自然没得说,妥妥的正一品大员!




(雍正王朝时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胤禛)

至于说到九门提督嘛,倒是推荐大家观看二月河老师的《雍正王朝》,里面详细介绍了关于文题的一切,隆科多正是那九门提督,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最开始由康熙在其登基第十三年所设,主要是负责管理老北京城九大门既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的门禁与城内治安、夜巡等的一把手,实际上兼着城卫与治安的职责。此职历来是皇储必争的香饽饽,康熙到乾隆一直是正二品秩,嘉庆时为从一品。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个职位对于皇帝来说至关重要,历史上极少有人同时兼任,似乎只有乾隆朝的和珅办到了,足见和胖子本事。因为他们一旦串通一气对皇帝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因此,甭说是同人兼任了,哪怕是两人有半点关系也不中。正因为这个理,从雍正朝到现在才一直对当初雍正是否持证上岗议论不休,因为当年康熙驾崩时雍正正兼着领侍卫内大臣一职且恰巧轮班,而九门提督后来证实正是他的铁杆追随者隆科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