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

黄堇年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毛主席!

毛主席的一首《七律·长征》。写出了红军跨越25000里的漫漫长征路,历经千辛万苦、饱受极寒酷暑,却能够乐在其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天下为公的大无畏精神。

而长征路上最为惊险的一幕便发生在大渡河上。这便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勇敢的红军突击队,迎着敌人的炮火和军事封锁,冒着生命的危险一边攀岩着铁锁一边还击着对岸的敌军炮火,愣是跨越了崇山峻岭间的大渡河,彻底的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因此泸定桥也随着这一事件成为了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一座桥梁。但实际上泸定桥的传奇远非如此简单。


大渡河上的这座铁索泸定桥修建于康熙晚年。距今已有300余年。全部采用铁链加铁锁环环相扣而成。在当时便是中国最大的铁索桥。因此泸定桥修成之日。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可见泸定桥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曾几何时,太平军的领袖之一翼王石达开因天京事变之后,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排挤因此愤而从天京出走之后率领十余万太平军,一路向西跨越十余省,最终兵败大渡河。被俘后表现出了英勇的英雄气概最终遭遇了惨无人道的凌迟之刑而亡。


泸定桥的修建,在当时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一项工程。全部采用铁锁的结构横跨两岸的崇山峻岭。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机械设备,建成这一切全部依靠的是人的智慧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泸定桥采用了13根铁索连接而成。全部共用了12164块铁环。加上两岸的桥墩和桥引共计41吨之中。

当时为了修建这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可谓是煞费苦心,当地请了许多能工巧匠,集思广益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先用绳索连接两岸。然后在绳索上套入一个个竹筒。然后将准备好的铁环,一点一点的续到竹筒之中。然后对面的人拉动绳索将铁链一点点迁移到对岸。


但是重量极大的铁链。即使被拉到了对岸也依然在两岸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弧度。这样的弧度根本没发继续修建桥梁,更无法满足人们的通行要求。因此便在对岸修建一座大的转盘。将铁链的一端固定在转盘上,然后用十几个大汉推动转盘转动。每转动一扣便将铁链拉近一环。直至最后铁链的弧度满足桥梁通行的要求。才会将铁链钉死在对岸的桥台上。

就这样13根铁链才一一固定在了险峻的大渡河两岸。然后便是在铁链之间铺设横链。因此这才构成了一座铁索桥。当时铁索桥用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才修建而成,为了保证铁索桥的质量,当时的官员要求每一个工匠将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个铁环之上。这便促使每一个工匠在制作和安装铁环是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否则等待他的便是性命之忧和牢狱之灾。



当时在大渡河上修建成功铁索桥的消息,通过当地官员上报到了朝廷。年过半百的康熙皇帝在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十分的欣喜。感慨艰难的山区丘陵之地。从此也可以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愿望,沟通两岸的经贸往来。于是御笔题写了“泸定桥”三个字。

正是由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工匠们将自己的名字打在铁环之上。才有了泸定桥300年仍然可以正常使用的奇迹。依然为两岸人民的往来和当地的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古人做事情的态度。



由此可见,无论是泸定桥的修建还是明朝南京城墙的修建。当一个工匠内心坚守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时,畏惧严刑酷法时,便能够诞生一个个工程上的奇迹。


珞珈山的猫


泸定桥,又名铁锁桥,现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面。它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长有103米,宽有3米,13根铁链固定,共12164个铁环,重有40余吨。它是古代桥梁建筑杰出的作品,也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渡河河水湍急,四周也比较陡峭,对于这样的形式,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把泸定桥架上去的呢?

关于怎么建这座桥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怎么把铁链牵引到江的对面。当时,为了解决这一件事,好多能工巧匠聚集到一起,商量讨论着怎么把这个问题克服过去。商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最终决定采用索渡的方法把铁链穿到江的对面,也就是把粗的竹索系到对岸,然后在每个竹索上又穿上短的竹筒,这样一步步把铁链穿到江的对面。短短一年时间。泸定桥便完工了,可见其速度之快,并且古人能够在如此湍急的大渡河上建好一座桥,可见其古人的智慧之大。



萌妹子软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词让位于川西腹地的泸定桥远近闻名。泸定桥是百年前的古人所建造,是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支撑,别小看这13根铁链,它们重量达40多吨,由12164个铁环环环相扣所组成,那么这座不可思议的桥在古代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古代的工匠精神建造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值得后人瞻仰学习。

单单是所用的铁链,都是铁匠没日没夜,千锤百炼,历经数年所成,而泸定桥上的铁索、铁环也都是采用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每个铸造工都必须对自己所造铁环负责,并在自己的铁环打上印章,所以让泸定桥上的铁索历经300多年依旧光亮如新。

这为泸定桥的稳固提供了前提。

泸定桥修建竣工的时候,康熙十分高兴,他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肯定了当时的工匠精神 。

建筑者的严密论证

建造泸定桥的每一步都是经过建筑者的深思熟虑和严密论证的,最终才使这桥跨过了湍急的河水。

首先要确定是修建木桥、石拱桥、还是铁索桥。木桥的方案被一致否决了,因为虽然木桥的取材方便,建造过程也十分简单,但大渡河水流较急,特别是在汛期时洪水灾害频发,木质的桥梁很容易被损坏;另一个选择石拱桥,工匠们发现,则需要修建的巨大基石来承载全部石拱桥自身重量,但两岸地质疏松,即使基石能承受住桥身重量,但下方的砂砾层很容易塌陷,造成石拱桥的倒塌。

所以,工匠们深思熟虑后决定修建铁索桥。

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

古代建筑者建造桥梁时从来不会去摧毁地形,而是想着如何利用。

经过专家分析,大渡河只有两处地方适合建桥,但是古人并没有在这两处建桥,一是因为两边都是花岗石基岩,虽说有花岗石基岩更稳定,但是下面没有宽阔的建桥基地,水流也十分湍急;二是两边地势陡峭,不适宜百姓居住,不容易疏散两边的百姓,人们过了桥,不仅没有快速疏散的道路,更没有适合马车通行的地方。

最后才选在了如今这个地方,桥的另一面是稳固的花岗石基岩,非常适合建筑桥梁,另一面则是稀疏的泥沙,打桩简直是天方夜谭。古人在有花岗石基岩的一边打了两个长达八九米的铁柱,铁柱头戴铁帽,威武的龙仗中铁索缠绕,这两根柱子被称为“将军柱”,寓意着柱子会想以为勇猛的将军一样屹立不倒,他们是泸定桥的“定桥神针”,既美观又实用。

将军柱上的两条铁链分别扎入地下的地龙桩,桥上的重量几乎全靠这两个将军柱支撑,这样也就解决了另外一边地基松动的问题,这种原理也简单,因为所有的受理点都在将军柱上,而将军柱经过严密的计算,完全可以承受这些压力。

另外这几根铁链扎入地龙桩之后,上面铺上花岗岩条石,防止松动,这样桥的两端才算是完成了。

巧妙解决铁链渡河问题

在当时的古代,生产力及低下,是怎样将将沉重的铁链运到河对岸去的呢?

开始是打算利用船只引渡,不过船只在水流急端的水面上根本停不稳,根本无法将铁链运输过河。

古人的智慧又一次体现,他们从山区人民利用溜索过河的方法得到启示,想到一个绝妙的方法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将竹索系于大渡河的东西两岸,再将带有长绳的10多个短竹筒套在竹索上,把铁环固定在竹筒内,然后安排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对面拉动长绳,铁环便随着竹筒缓缓地滑到了对岸。

铁索拉紧后,把它固定在地龙桩上,当地龙桩上面压上足够的重量,它变起到稳定作用,一条铁链也就此完成。

三百多年泸定桥经过了风吹雨打,但仍然屹立不倒,继续发挥着沟通藏汉,造福百姓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建筑。


实说历史


古人制做牛皮绳,棕绳,麻绳,等已非常普遍,而且,这些绳耐水,张力强,只要把这些绳放在船上,从河的一岸放到另一岸,绳头牵着铁链,用人牲畜拉,铁链从水底先拉到对岸,然后张紧,这在古代都是不难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古时候没有钢筋水泥,没有起重吊机,没有运料车辆,还能建造出像泸定桥、赵洲桥等千年坚固的桥梁,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的千斤巨石都能搬抬上去,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更可贵的是古代建设者是精确施工,良心办事,从不偷工减料,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奇迹!

一万多个铁环是十三根铁链的总数,即使船能运过去也没谁笨到一条船装十三根铁链一次运过去,绳索也不是普通的麻绳,是篾条编织的竹索,多节竹筒套在竹索上,铁链系在竹筒上,再用麻绳拉过去!现在还有偏远乡村的小吊桥在用这种竹索。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首先用丝绳系箭上,再用强弩,射过对岸,再一步步加大加强其负荷。再用索铺板,作业。再架设现存底部九链,铺板,加扶手链,拆施工板,链。

当年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天国军队如果立即渡过大渡河是有时间的,而偏偏此时此刻,石达开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石达开喜出望外,命令部队埋锅造饭,喝酒吃肉欢庆数天后,忽然大渡河水暴涨,清军总督骆秉章率军杀到。而红军纪律严明,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一举成功,体现出红军的勇敢无畏。

什么叫竹索,小时候见过,南方盛产毛竹,把毛竹做成小片,用编辫子那样做成,里面填上长碎竹条,需要多长做多长,就成竹索,它的抽力跟宗绳力道差不多,不用可盘卷,用时拉长,再找了个水流不急的地,一边将细绳的一端拉住,在用船把另一端拉到对边,然后两边同时徒步拉到那里,在将另一端捆粗绳,拉过去,在用粗绳另一端捆铁链,这样就可以了!
红军到了大渡河安顺场后,只有1艘船。一天只能渡几百人。当时红军找到当地老人问这里有什么典故,老人只叫他不在在这里停留说当年石达开就是在这里因为他小老婆生小孩。停留了10多天,后因上游下大雨。在他准备渡河那天。水一下涨起来。基本就被清军围困在南岸团团包围。这就有了后来飞夺泸定桥的事情了。

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也解释不了,如河南开封铁塔,沧州铁狮子,都不生锈,河南铁塔不但不生锈,远处望去闪闪发光,你说神奇不?铁狮子更深秘,为了保护它盖了棚子,这下坏了反而生锈,把棚子拆了后,又恢复原状,你说邪不邪?我国祖先真伟大。


历史深度揭秘


泸定桥别名泸定铁索桥,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部恢弘壮观的一部大作,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也有非常重要地位。

泸定桥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巧夺天工、也不仅因为它结构奇特,构思新颖;而是因为它有幸成为中国历史的见证,所以才名扬四方。

大渡河水深流急,一向被成为难以跨越的天险。

1683年夏天,脱离洪秀全出逃的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带领义军来到大渡河,被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挡住去路,被随后追来的清兵团团包围,10万大军被围歼,石达开也被清军俘虏。

1935年5月下旬,红军长征路上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也经过泸定桥,后有追兵,前有天险,对岸蒋介石布下重兵。蒋介石发出疯狂叫嚣,要把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岸边,让红军重蹈石达开当年的覆辙。蒋介石在对岸的军队拆掉了铁索上的木板,并用工事堵住桥口,工事内架起了几挺机枪。

5月29日,红军派出了22名身手矫健、勇猛果敢、功夫高强的战士组成敢死队,冒着对岸国民党军队雨点般密集的机枪火力,匍匐疾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驰到对岸,秒杀国民党守桥部队。为大部队过河消除了障碍,打碎了国民党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美梦。泸定桥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解放后被政府定位革命纪念地,成为重点保护文物。

泸定桥的具体位置在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这座桥还是在康熙的亲自关怀和批示下建造的。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四川和西藏的控制,决心在此修桥,通联两岸。

在康熙的亲自部署下,泸定桥很快建成,当地人民在桥头树立一座丰碑以纪念康熙对修建泸定桥做出的伟大贡献。

泸定桥两边的两座桥头堡为独特的纯木结构,为中国桥梁建筑所独有。该桥始在清康熙44年(1705年)开始施工,竣工于康熙45年(1706年)。桥头的御碑上,康熙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苍劲有力。

桥身总长103米,桥宽约3米,主体由13根铁链构成,其中桥底部分有9根,4根铁链分离桥的两侧作为过往行人的安全护栏和扶手,这十三根铁链一共有12164个铁圈环环相扣,全桥仅仅是铁链部分就重达40吨左右。

河对面的山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优美。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一座观音阁巍然屹立。它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总指挥部,也是掩护红四团的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火力支援点。

因为泸定桥的光荣历史,每年慕名到此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团队和个人络绎不绝。每一个目睹泸定桥风采的人都会被巧夺天工的泸定桥赞不绝口,同时都会为叹为观止的泸定桥感到疑惑:

泸定桥位于大渡河水流最急的地方,大渡河两岸是悬崖峭壁,这座四十多吨的铁索桥当年是怎么架设的,古代的运输工具那么简陋、落后,他们怎么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难道是外星球生命来这里建造的不成?

当地的导游看出了游人的疑惑,她们面带微笑,娓娓道来,非常自豪地讲起了泸定桥建造的过程。

当年康熙爷下令在这里修建泸定桥的消息传来,当地人民奔走相告,县太爷贴出告示,在方圆数百里范围之内招募能工巧匠,废寝忘食投入了泸定桥的修建筹备工作。

他们反复对大渡河的水流情况进行科学调查,掌握了汛期河水猛涨时的最高水位数据,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具体情况,他们敲定了建造铁索桥这个切实可行,安全经济的建桥方案。

而后动员铁匠采矿冶炼打造锁链,周围的村民全体动员,大家很快就采集了大量的铁矿石,铁匠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冶炼出了足够的铁,打造出了造桥用铁环,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剩下一个最大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那就是怎样把这么沉重这么长的铁链弄过去,又怎么架起来。

关键时刻,县太爷和建桥指挥部的官员做了难。他们召集周围群众集思广益,尝试了好几种方法但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无奈县太爷只好故技重施,又让衙役们在更大范围内张榜悬赏,凡是能出主意解决这个难题的,无论是谁,都可以得到五千两银子的奖赏,一旦采用,立马支付赏银。

重赏之下必有智者,公告贴出第七天的时候,一个人揭榜了。这人是四处云游的两位僧侣,仙风道骨,器宇不凡。

他们反复观察了半天,先提出一个方案,用几根特粗的棕绳连接到对岸连接桥两头,接着在棕绳上面套上一节一节的竹筒,把铁链打竹筒跟前穿过,把铁链拉到河对岸,可是这个方案依旧失败了。因为铁索太重,绳索承受不住,到河中间绳索下坠,无法负重前行,接着高僧又提出一个方案,一次成功。

在河两岸修造了两个大转盘,先把铁链缠绕在转盘上,然后用小船把铁链牵引到对岸,小船一边走,转盘一边倒转松动。牵引到对岸后,再由这边的转盘转动撑起、撑直。就这样如法炮制,把全部铁链撑起来、拉直,再用铁环相互连接,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桥很快就建好了,两位高僧却转眼不见,没有要一文钱赏银。为了纪念这两位出主意的高僧,当地人又把泸定桥叫做仙人桥。泸定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再一次证明了伟人语录:卑贱者最聪明。


历来现实


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画面,石达开带领3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苦苦支撑了一月有余却始终没能渡河,最后遭遇清军的残杀,全军覆没。1935年,红军抵达大渡河,前有天堑,后有追兵,此时能否渡过大渡河也成了问题,红军和石达开部队一样,都是遇到5月的汛期,洪水冲击,他们唯有强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才能顺利通过。

原来大渡河上只有一座铁索桥,也就是泸定桥,泸定桥是连接康巴藏区与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咽喉要道,红军抵达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已经全部被拆卸,他们只能自己带着木板一边战斗一边过桥,他们经过几个小时的厮杀,最终成功通过泸定桥,“飞夺泸定桥”也被载入史册,更重要的是泸定桥也因此声名大噪,如今很多人也慕名前来。

那么这座泸定桥究竟是如何建成的呢?

泸定桥全长一百米左右,宽度是三米,整座桥是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在桥的两边各有两根铁链作为扶手,桥面的底部是由9根铁锁链作为主体,支撑人们的行走。

《泸定县志》中记载,泸定桥于公元1700年修建,当时的四川提督在巡视大渡河时发现,这一带水患频发,商旅行人往来不便,偶一失足便形影俱无,需要造桥梁,以此通过山川,惠民生、定边陲。因此他上表朝廷,在此修建桥梁沟通东西两边。

康熙听闻后,派人亲自前去修建桥梁,耗时一年多才修建完成,为了庆祝这座铁索桥修建成功,泸水平定,康熙御赐桥名为“泸定桥”,后来这里也改成了泸定县(并非是因为有泸定县才叫泸定桥)。

泸定桥的选址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据专家表示,大渡河有两处地方适合建桥,但是古人并未放在这两处,一是因为两边都是花岗石基岩,虽说有花岗石基岩更好,但是下面没有宽阔的建桥基地,水流汹涌澎湃;二是两边地势陡峭,没有适合居住的地方,不容易疏散两边的百姓,人们过了桥,没有快速疏散的道路,更没有适合马车通行的地方。

最后才选在了如今这个地方,桥的另一面是花岗石基岩,非常适合建筑桥梁,另一面则是稀疏的泥沙,只有一面符合打桩,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古人在有花岗石基岩的一边打了两个长达八九米的铁柱,铁柱头戴铁帽,威武的龙仗中铁索缠绕,他们将这两根铁柱成为“将军柱”,也是泸定桥的“定桥神针”。

将军柱上的两条铁链分别扎入地下的地龙桩,也就是说桥上的重量几乎全靠这两个将军柱支撑,这样也就解决了另外一边地基松动的问题,这种原理也简单,因为所有的受理点都在将军柱上,所以非常稳定。

另外这几根铁链扎入地龙桩之后,上面铺上花岗岩条石,防止松动,这样桥的两端算是完成了,另外一面也类似。

但是泸定桥为何要用铁链建造,而不是建造木桥或者石拱桥?

显然石拱桥和木桥都不行,因为这里地质的问题,石拱桥一旦发生地震,很有可能就断裂,而木桥更本就受不了大渡河水的常年冲击,最终才选择了铁索建桥。

据《泸定县志》聚在,因为泸定县地区没有铁矿资源,需要从数百里之外运到泸定县,铁匠门夜以继日的打造铁环铁柱,历时一年才完成了生铁的铸造,13根长达百米的铁索全部由12164个铁环环环相扣所组成,重达40多吨,那么这些又重又粗的铁链又是怎么架起来的呢?

一开始是打算利用船只引渡,不过船只在水流急端的水面上根本停不稳,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后来古人们先将大竹索固定在两边,然后在竹索上安装小竹筒,引铁索到筒内,最后拉动竹筒将铁链给运到对岸,这才将铁链架在大渡河的两边。

那么泸定桥上的铁索为何又不会生锈?

这主要是因为泸定县的特殊气候形成的,泸定县里的百姓,家中的铁铲镰刀都是随处放置,从未生锈,百姓说泸定县地区属于干热河谷,这里日照强烈,风力强劲,空气湿度低,而这种干热的局部小气候让泸定桥上的铁索历经300多年依旧光亮如新。

而泸定桥上的铁索铁环也都是采用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每个铸造工都必须在自己的铁环打上印章,无一疏落,这才保证了泸定桥的稳固。


猫眼观史


提到泸定桥,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战役,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当年敌人要是炸掉泸定桥,红军是不是就过不了大渡河了?

其实,泸定桥共有十三根铁索,九根铺着木板作为桥底,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当时敌人为了阻止红军从桥上过河,确实拆除了桥板,但是根据守桥的川军是所谓的“两枪兵”,也就是一只步枪,一只大烟枪,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已经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很慢。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的行军速度非常快,从28日早上接到强夺泸定桥的任务,到29日早晨打响泸定桥战役,中间虽然只有短暂的24小时,但红军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昼夜急行军240华里,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所在。

想一想,这是多么可怕的行军速度,即便放在如今装备齐全、衣食无忧的特种兵面前,昼夜急行军120公里,也是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况且还是在山路崎岖的地带,当时的困难,可行而知。

正如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七律长征》描述的那样:“……五岭逶迤腾细浪……大渡桥横铁索寒……”,场面气势壮观,又突现出红军长征的艰苦与顽强的斗志。

泸定桥的历史渊源与修建方法

在藏族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他们口口相传的是,修建泸定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连接到对岸,怎么办呢?

工匠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搜失败了,但是突然之间,出现一个藏族大力士,他自称自己力大无穷,可以用力气让铁链过案,于是他就在两个腋窝之间各夹一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运完所有的13根铁链之后,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去世。

当然了,这样的故事肯定是民间传说,目的就是为本就神秘的泸定桥更添神秘。

查阅资料可知,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总重达到40多吨,这样的重量,肯定不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就能完成安装的。

实际上,飞夺泸定桥虽然发生在近代,但泸定桥的修建却是始于清朝。据资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藏族与汉族的互相贸易往来基本上全靠大渡河上的船只或者溜索转渡,费时费力,而且极易因为货物不能及时过河,最终导致新鲜食品腐烂变质,让人惋惜。

但康熙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下令修建泸定桥。但是修建泸定桥定然不易,毕竟古代没有直升机可以直接拉着一头过河。

当时,为了修建泸定桥,康熙下令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在泸定桥,目的就是集思广益,让大家拿出一个最完美的修建方案。

最后,建造泸定桥采用了索渡的原理,也就是把粗竹索系于两岸,然后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已经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最终,就以这种方式把竹筒与铁链拉到对岸,修建好了撤除竹筒。

我们不得不说,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


小小嬴政


毛主席七律《长征》中有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里的“大渡桥横铁索寒”说的其实是两个事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就是靠红军名垂青史的。

泸定桥的悠久历史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最早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距今已有超过31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

康熙之所以在偏僻的甘孜州修建这座桥,主要是为了解决从汉区通往藏区的交通难问题,加强对藏区等偏远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泸定桥的名字就是康熙亲自所取并御笔亲书,而且泸定桥建成后很快成为交通藏汉、促进交流的纽带,发挥了很大作用。

泸定桥的修建技术

泸定桥与其他石制、木制的桥梁不同,因为大渡河两边都是悬崖,无法使用石头、木头等材料直接跨河构建,只能使用粗大的铁链构筑桥身,在铁链上敷设木板作为桥面。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桥栏是4根粗大的铁链,左右各2根,两端牢牢固定在两岸的桥台里;底下则并排9根铁链构成底链,底链上铺满木板,构成桥面,桥栏与底链间使用小铁链相连,如此构筑成一个整体。

这些铁链有多重呢?资料显示,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锻造的铁环相连,环环相扣,13根铁链总共有12164个铁环,全桥总重量超过40吨。

如此沉重的铁索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能让沉重的铁索凌空飞渡,飞到大渡河对面去呢?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周边各县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开会,商量着如何才能牵着铁链渡江到达对面,最后工匠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利用“索渡”原理,即用粗竹索(竹索很轻)系于两岸形成一个“竹索桥”,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从对岸拉动绳索,就可以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对岸,省却不少力气。

这个“索渡”原理有些类似现在拉窗帘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是单向的,虽然拉动如此沉重的铁链仍要费一些力气,但这已经是当时最省力、最轻便的方法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说起泸定桥,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无疑是红军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自建成以来,便成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一旦爆发战争更是至关重要的军事要隘,而大渡河的险要和泸定桥的构造,让这里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途经大渡河,为了摆脱敌人重兵尾随,必须攻破这道险隘,但国民党军队重兵防守,以强大火力封锁桥面,我军武器装备落后,该如何突破?

当时奉命夺取泸定桥的是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一军团红二师四团,他们为了完成这个艰苦卓绝的任务,从所属二连中精心挑选了22名最精锐、最勇敢的战士,组成敢死队,由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毅然向泸定桥发动攻击。

就是这22位勇士组成的敢死队,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成功突击到对岸,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夺取了号称牢不可破的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红军历史上“惊、险、奇、绝”的战斗奇迹!

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

大家在现实中,很容易把“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两件事混为一团,认为是同一件事,但实际上这是当时红军渡过大渡河的两个不同途径,并非同一件事。

时间回到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地区组织了强渡大渡河的行动,但当时红军只有几只小船,短短几天内根本无法将数万红军渡过河去,而敌人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人迅速做出决定,派出一部夺取泸定桥,开辟新的渡河通道,保证红军全部、及时渡河,也就有了5月29日的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次不同战斗。

既然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不是同一次战斗,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与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也不是同一批勇士,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来自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1营,全部有名有姓,有据可查;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来自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2连,迄今为止只有8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其他14名勇士仍然是无名英雄。

夺取泸定桥后,中央红军主力便从泸定桥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主力全歼于大渡河以南,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是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随着时光流逝,这14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早已离世,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得知他们的真实姓名,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名垂青史,值得我们后人铭记于心,让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奇迹,例如长城,金字塔这样伟大的建

筑在古代也能被建立起来,下面我就回答一下泸定桥是怎么架起来的。

泸定桥是我国四川的一座传奇的桥,这座有着革命历史的桥记载了我军曾经的光辉,在

大渡河上,英勇的红军付出了鲜血和牺牲,赢得了"飞夺泸定桥"战斗的胜利,为红军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泸定桥是一座天险之桥,在四川泸定县泸桥镇境内,是一座横跨大渡

河的铁索桥,连接着川藏,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座桥。在古代也是由高人指点,康熙下

令修建的。

在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的国土面积空前之大,在川藏交接处也形成了繁忙的贸易往来。

而那时交通极为不便,在大渡河两岸常常货物的运输受到阻滞,很多的新鲜食品被放置

时间过长而腐烂。而且军队在调动的时候也因为交通而遇到麻烦,十分不方便。这时

候,康熙帝为了进一步统一国家和缓解川藏的交通不便,命令在大渡河上修建桥梁,这

就是泸定桥。

泸定桥的本体全部是采用铁链的结构,踏横跨两岸的高山而且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工

业机械设备,能够建成泸定桥完全是依靠古人们的智慧,勤劳和勇敢。泸定桥自身采用

了13根铁链连接而成。十三根铁链连接12164块铁环。在加上两岸的桥引和桥墩约40吨

左右。

当时人们为了修建这座不可思议的铁索桥,聚集了许多工匠们,一起来商量该如何建

立。最终他们决定先用绳索连接两岸。然后在绳索上套上一个个的竹筒。然后将准备好

的铁环,一点一点的放到竹筒之中。然后对面的人拉动绳索将铁链一点点迁移到对岸。

但是铁链很重被拉到了对岸会在两岸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弧度。有这样的弧度不能在

继续修建桥梁,更不能让人们通行。所以他们想办法在对岸修建一个很大的转盘。他们

将铁链的一端固定在转盘上,然后找了十几个大汉一起推动转盘。每转动一次便将铁链

拉近一环。直到满足桥梁通行的要求,然后他们才将铁链钉死在对岸。

就这样13根铁链固定在了两岸。然后就是修建铁链间的道路。这样才建成了一座举世闻

名的铁索桥。

这就是卢沟桥的建立。


江水趣谈


泸定桥,也叫铁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它建于清朝144年(1705)和145年(1706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座桥长103米,宽3米,重40吨。在桥的两侧的桥台的威尔斯上固定有十三条铁链。九个是底部链,四个是两侧的扶手。一共连接了12164个铁环。

泸定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的杰作。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渡河的水流湍急,两边的峡谷非常陡峭。它是如何在古代建立起来的?

传说古代工匠用“索”的方法来架桥。所谓“过绳”就是把两边的粗竹绳系在一起,每根都用十几根短竹筒,把铁丝系在竹筒上,最后巧妙地把链子拉到另一边。

大桥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写了这座桥的名字。清朝以来,泸定桥已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必需品。

泸定桥的故事已广为人知。

现在它已成为著名的红色风景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