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为什么不立令妃为皇后?

夜幕下的哈里博特


令贵妃掌后宫多年,虽然生前没有被封为皇后但是后来在乾隆皇帝宣布令贵妃之子永琰为太子的时候,又追封令贵妃为皇后,就是孝仪纯皇后。



令贵妃,是魏佳氏,为魏清泰之女,她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魏佳氏先被封为魏贵人,后又先后为令嫔、令妃、令贵妃、皇贵妃。

在魏佳氏被封为皇贵妃时,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后富察皇后已经去世,之后的那拉皇后因断发之事,虽然没有明废却犹如已经被废。因此作为皇贵妃之尊的魏佳氏就代行皇后之事,成为了后宫之主,之后她掌后宫长达十年之久。

在乾隆四十年时,魏佳氏因病去世,谥号为令懿皇贵妃。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宣布魏佳氏之子永琰为太子,同时追封魏佳氏为皇后。


那令贵妃魏佳氏掌后宫多年,乾隆皇帝为什么不在魏佳氏生前封她为皇后呢?

乾隆皇帝之所以不在魏佳氏生前封她为皇后,这是乾隆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其子永琰着想。

当时不仅令贵妃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就连其子永琰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和喜爱。并且乾隆皇帝也准备立永琰为太子。

然而令贵妃出身不是很高贵,她为汉人血统,在清朝无论是在令贵妃之前(还是之后),是少有汉人血统出身的皇后。若在魏佳氏生前封她为皇后,就会遭到群臣们的反对。

乾隆皇帝已经把永琰秘密立储,而因为立魏佳氏为后,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从而也会反对永琰为太子。

因此乾隆皇帝在令贵妃去世后,当公布永琰为太子的同时,追封令贵妃为皇后,这也是乾隆皇帝的良苦用心,也说明令贵妃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


中孚鉴


原因简单又复杂。

(1)令妃出身不是满族,而是汉军。

清朝皇后大多是满族大姓,出身十分重要,令妃原本是汉军旗,能做到贵妃已经是顶天了,再者,乾隆的第二个皇后辉发那拉氏实废名不废,乾隆都已经被这个皇后气的要死,可是名义上还是没有废掉,可见,废掉皇后和立皇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最重要的一点,是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

令妃为乾隆生下四子二女 ,有两子成人,1775年的时候(令妃死的这一年),颙琰15岁,永璘9岁,乾隆儿子甚多,如果将她立为皇后,基本也就意味着储君是两个皇子中的一个,乾隆当时才60多岁,皇帝还没当够呢,自然不想让天下知道他已经立好了储君,引发可能出现的皇室斗争。

也就是说,只要将令妃立为皇后,那么,储君基本上只能从她的两个儿子里面选一个,因为皇后有两个儿子,没有理由从其他的妃嫔儿子里选储君。

乾隆儿子众多,当时他不一定就要选令妃的儿子做储君,所以一旦他选定其他的儿子做储君,那么他可以直接将其母立为皇后,而令妃则只能是令妃。

所以,这才是令妃不能为皇后的最大原因,因为一旦立为皇后,那么储君就没有变数了,她不为皇后,乾隆可以随意选择其他的儿子为储君。


师明礼


乾隆共册封过两个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和皇后乌拉那拉氏。

还有个孝仪皇后魏佳氏,就是令妃,在她死后,她儿子嘉庆登基之后,她被追封为皇后。



一、乾隆第一位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

她是乾隆最宠爱的女人,乾隆一生中唯一以妻子看待的人。

富察氏嫁给乾隆比较早了,乾隆尚未受封宝亲王之前,富察氏便成为了他的嫡福晋。她生活简朴,“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富察氏识大体,有头脑,是弘历的贤内助,“岁时以鹿羔沴毧制为荷包进上,仿先世关外遗制,示不忘本也。”。如此好的皇后,乾隆也对她非常的宠信。

但她很早就去世了,“(乾隆)十三年,从上东巡,还跸,三月乙未,后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

孝贤皇后之死,令乾隆十分沮丧和悲痛,从此后性情大变。

在孝贤皇后的丧礼上,一向和气宽仁的乾隆锱铢必较,吹毛求疵,对办理丧事的群臣大发雷霆,为丧礼中一些细节做得不如他意,处罚了很多人。由于大阿哥和三阿哥的悲痛程度达不到乾隆的要求,乾隆一怒之下,下旨剥夺了他们继承皇位的权利:“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识大体,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说,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

乾隆作过一首《述悲赋》感悼亡妻:

易何以首乾坤?

诗何以首关雎?

惟人伦之伊始,

固天俪之与齐。

所以,乾隆原本也是个情深意重的暖男。孝贤皇后死后,乾隆的性格才逐渐易怒和粗暴。



二、乾隆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

这是乾隆的冤孽。

清朝历代皇后都有谥号,但这位乌拉那皇后却没有尊谥,丧仪是降为皇贵妃的规格办理的,乾隆对她深恨之。

“(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兰,命丧仪视皇贵妃。自是遂不复立皇后。”

两口子可能是发生了争执,皇后把头发剪了,引起乾隆的震怒。

这一点上,乾隆比我强,我老婆屡次改换发型,我都只敢表示支持,还必须赞美。

这事乾隆记恨了一辈子,乌拉那拉氏去世十二年后,乾隆仍然愤愤,“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

至于吗?女人换个短发就把他气成这样了,鼠肚鸡肠。

剪发事件后,乾隆遣送皇后回京,乌拉那氏第二年就去世了。



三、乾隆第三位皇后(追封),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乾隆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事高宗为贵人。封令嫔,累进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进令皇贵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谥曰令懿皇贵妃,葬胜水峪。六十年,仁宗立为皇太子,命册赠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后家魏氏,本汉军,入满洲旗,改魏佳氏。子四:永璐,殇;仁宗;永璘;其一殇,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尔济、札兰泰。

令妃本是汉人,父亲内管领魏清泰,属正黄旗汉军旗包衣。娘家身世比较低微,即非世家,也非官宦。因令妃受宠,破格抬入镶黄旗,改姓魏佳氏。

在等级森严的清朝后宫,一个汉族女子能做到皇贵妃,已经相当厉害了。

魏佳氏的晋升之路:包衣>>>>宫女>>>>贵人>>>>令嫔>>>>令妃>>>>令贵妃>>>皇贵妃>>>>令懿皇贵妃>>>>孝仪皇后。



乾隆十年的正月,魏佳氏便被封为贵人,此时她年仅十九岁,入宫不过六年。同年十一月,她又被封为嫔,位列三嫔。

“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诗经•大雅》

令,美好的意思。

晋封为令嫔时,魏佳氏已列众嫔之首,排在舒嫔叶赫那拉氏之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荣宠。

此后,她的人生便一路开挂:

乾隆十三年,晋为令妃,

乾隆二十四年,晋为令贵妃,

乾隆三十年时,成为皇贵妃。

在当时,皇贵妃这个位置是虚而不设的,一般情况下,皇后若在世,不设皇贵妃。如果设皇贵妃,那就是皇后失宠,或将被废,后宫巨变。

乾隆要晋升魏佳氏为皇贵妃,乌拉那皇后还活着,当然不高兴了。这说明乌拉那的儿子永基地位岌岌可危。

“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 ”

清宫习俗,只有皇太后、皇帝驾崩时,皇后才可以剪发,乌喇那拉氏这一行为显然是大不敬。究其原因,应该与乾隆要晋封魏佳氏为皇贵妃有很大原因。



从此,魏佳氏代行皇后之责,以皇贵妃之尊统摄六宫之事,成为后宫地位最尊贵的人。

可是,在魏佳氏代行皇后之责的10年里,乾隆都没有把她立为皇后。

乾隆迟迟不肯重新立后是有原因的。

一、令妃出身低微,最早是先皇后富察氏的宫女。宫女做皇后,不但降低了富察氏皇后的名誉,也会降低乾隆的名誉。乾隆对于自己声名非常看重和珍惜,当然首先考虑自己的光芒。

二、雍正以后,皇室施行秘密立储。立皇后就等于是明明白白地诏告天下立储了。诸皇子猜忌,马上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立魏佳氏为皇后,是对其母子的保护。

三、魏佳氏是汉人,虽入旗,但终为汉族血统。若立为皇后,是对清皇室规制的巅覆。

四、魏佳氏家族势力太过单薄,根基太浅,没有强大的背景。如果立她为后,发生政治争斗,家族毫无抵抗政治风暴的能力。

魏佳氏有生之年,最终没有等来封后的那一天。乾隆四十年正月,薨,终年四十九岁。谥曰令懿皇贵妃。



乾隆六十年,嘉庆立为皇太子,命册赠魏佳氏为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馋嘴肥猫铲史官


其实,令妃在世的时候,已经享受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能拥有的最崇高的荣华富贵,只是差一个皇后名分而已。

令妃姓魏,名魏佳氏,父亲是内管领魏清泰,属于正五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但其没有实职,所以,令妃的出身不算高贵,但也不算清贫,应该是个中产阶级家庭吧。

令妃一定是貌美如花,刚进宫的时候年方十五、六岁,没几年便被乾隆封为令嫔,这个"令"字可真有来头,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一句,在古代汉语中有美好之意,能将此字赐予魏佳氏,也足见乾隆对她的喜爱。

又过三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令嫔迅速晋升为令妃,十一年后(乾隆二十四年)令妃变成了令贵妃,再过六年(乾隆三十年)更是一跃成为皇贵妃,后宫中的皇贵妃只有一人编制,地位仅次于皇后,可以说在后宫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而实际上,乾隆三十一年,与乾隆反目的继皇后乌喇那拉氏就病故了,此时的令皇贵妃已经成为真正的后宫之主,掌摄六宫之事,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后,但行使的却是皇后之权。

乌喇那拉氏死后,乾隆皇帝便再也没立皇后,这一点在其爷爷、父亲那里都有过先例。

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在第三位皇后也就是孝懿仁皇后去世后,直至他自己离世,长达三十三年的岁月里未再册立皇后;

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在孝敬宪皇后于雍正九年九月去世后,直到自己驾崩也没有再立皇后。

所以,乾隆在此后的有生之年没有续立皇后,是有前例可循的。

但要说到原因,恐怕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乾隆皇帝其实已经属意于自己的第十五子颙琰当接班人,就在乾隆三十八年,他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显然,为了不让外人猜测到自己的立储意向,为了不引起祖辈和父辈时的夺嫡之争,乾隆肯定要刻意掩饰这一切,而此时的颙琰的亲生母亲,也就是令皇贵妃已经贵为皇后之尊了,如果真的给一个皇后的名分,可能就会暴露自己秘密立储一事,所以,只能让她继续保持皇贵妃的身份。

令皇贵妃死后二十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乾隆向社会公开了自己所立的储君是皇十五子颙琰,于此同时,追封颙琰之母魏佳氏,也就是令妃为皇后,册谥孝仪皇后。


红枫文史娱


乾隆皇帝,一生有三位皇后,第一位,结发妻子,富察皇后,第二位,继后,辉发那拉氏,第三位,就是在死后被追封为皇后的令妃。



那为什么乾隆皇帝不立令妃为皇后呢!

先看一下令妃,令妃在乾隆朝很是得宠,进宫三个月就封为了令嫔,之后晋封为令妃,令贵妃,在继后被打入冷宫后,封为皇贵妃,掌管六宫事宜。享年49岁,在儿子登基后,被追封为皇后。



不立令妃的原因

第一 乾隆的前两个皇后都死了,第一个是因为两个儿子都死了,伤心欲绝,在登泰山封禅的途中死了。第二个,是在南巡的途中,因为触怒了皇帝,剪短了青丝,被皇帝提前送回了宫中,打入了冷宫,所以乾隆觉的他的皇后命运都不咋地,所以不立后。

第二 秘密立储,在被乾隆将自己的儿子即位太子以后,乾隆为了前朝和后宫的稳定,不立令妃为皇后,因为立了皇后,就相当于昭告天下,立了太子了。这是出于保护。

所以乾隆不立令妃为皇后。


蛏子历史


《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原型就是乾隆年间大名鼎鼎的令妃娘娘,历史上确有其人,令妃出身于正黄旗满洲包衣,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较乾隆小十六岁,但她后来极为得宠,十年间连生六胎,其中就包括继承大宝的皇十五子嘉庆帝永琰。

《还珠格格》中令妃也屡屡出镜,她漂亮可人,温婉大方,虽然戏份不多,但依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历史上,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被废以后,令妃以皇贵妃之尊统摄六宫之事,代行皇后之责,成为后宫之主达十年之久。

那么既然如此得宠,乾隆为什么不立她为皇后呢?

(1)为儿子着想

清代从雍正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储君早早立定,传位诏书放于乾清宫正殿“正大光明”匾后方。乾隆照葫芦画瓢,早已立定储君,但一直不对外公布,据他自己所言,早早公布储君人选是非常不利的。

“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从而揣测。其懦者,献媚逢迎,以陷于非;其强者,设机媒孽,以诬其过,往往酿成祸变。遂致父子之间,慈孝两亏;家国大计,转滋罅隙。”

而一旦立令妃为皇后,太子就昭然若揭了,为了避免早早暴露太子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乾隆故意不立令妃为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正式立永琰为皇太子,十月,册赠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此时令妃早已辞世,但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2)令妃出身较低

如前文所言,令妃原本是正黄旗满洲包衣,“包衣”就是奴才的意思,一种说法认为令妃祖上是汉人。虽然后来乾隆为令妃娘家抬旗入镶黄旗满洲,但并非以大功获得,这件事情多少对令妃造成了负面影响,汉人立为皇后并非没有先例,但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在顺治死后并尊的,而且佟佳氏一门与国有大功,这点不是令妃娘家可以相比的。

(3)乾隆不愿意立皇后

一般认为,乾隆最宠爱的是原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但富察氏早逝,第二位皇后那拉氏失宠被打入冷宫,坊间有传言,那拉氏是因为人老珠黄所以失宠,乾隆对这种说法十分生气,他言道:

(皇后)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况自此不复继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由于害怕别人说闲话,乾隆决定不再立皇后。

虽然没有得到皇后封号,但令妃生前与乾隆的感情却是极好的,乾隆帝曾在孝贤皇后陵祭酒的御诗中曾提到魏佳氏(即令妃)是孝贤皇后玉成于他的伴侣,乾隆三十年更是册封为皇贵妃,而清朝的皇贵妃,就是名副其实的后宫二把手,那拉氏失宠后,令妃掌管后宫也就顺理成章了。令妃死后,乾隆帝在纪念魏佳氏的挽诗中称她为“兰宫领袖”,可见两人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纵然没有立为皇后,在乾隆心目中,早已把她当做自己的妻子。



日慕乡关


与影视剧中的清洁完全相同的是,历史上的令妃确实深受乾隆皇帝宠爱,令妃能从最初的一个小小宫女晋升为摄六宫事皇贵妃,这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唯一的解释就是她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但是在令妃并不漫长的人生中,她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自己登上皇后宝座的那一天,乾隆皇帝虽然对他万般宠爱,但是最终在其生前也没有将其立为皇后,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原因:

第一,低微的的出身是令妃最终没能成为皇后的直接原因:

令妃魏佳氏出身正黄旗满洲包衣,这样的出身在清朝后妃之中可以说是非常低微了,清朝等级森严,皇后不一定长得漂亮,也不一定有多么贤惠,但是却一定要拥有高贵的出身,放眼整个清朝,像令妃这样的出身的后宫女子,是没有谁能够最终被封为皇后的,所以,令妃低微的出身严重影响了她日后的晋升。

其实令妃不仅出身低微,实际上她还不是满族人,令妃最初姓魏氏,后被抬旗成为魏佳氏。从这样一个姓氏沃恩就不难看出,令妃实际上是汉人出身。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会问,满汉不是不通婚么?乾隆皇帝为何去了令妃这样一个汉族女人啊?实际上令妃确实是汉人不假,但是却不是普通的汉人,而是汉军旗人,清朝祖制规定的满汉不通婚实际上是“旗汉不通婚”,汉军旗人在清朝的正式身份是旗人,所以魏氏能够嫁给乾隆也是合乎常理的。虽然能够成为嫔妃,但是整个清朝汉军旗出身的皇后一个也没有(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为汉军旗人,但是其皇后之位是死后追追封)。异族的出身加上低微的出身是令妃生前没有获封皇后的直接原因。

第二,富察氏在乾隆心中无可替代是令妃没能成为皇后的根本原因:

乾隆皇帝一生先后册封过三位皇后,一位是他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一位是继后辉发那拉氏,另一位是死后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孝仪皇后的魏佳氏(令妃)。富察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个皇后,出身高贵的她性格特别的温和,从电视剧里面就能看出来她与乾隆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但是富察皇后身体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因为身体原因生下两个孩子都夭折,自己也因为身体太弱而去世了。乾隆特别喜欢富察皇后,据历史记载,富察氏的去世让乾隆皇帝久久不能忘怀,以至于在富察氏去世多年后,乾隆皇帝每每提起仍然老泪纵横,据说乾隆八十七岁的时候还去富察皇后的墓前为她作诗,其感情深厚程度可见一斑。

富察氏去世后,乾隆皇帝本不打算再册立皇后,因为富察氏的在他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是由于乾隆生母崇庆皇太后的缘故,乾隆皇帝最终碍于母后的催促将原本作为娴贵妃的辉发那拉氏册立为皇后。这位辉发那拉氏便是日后做出“断发”之举的乾隆继后。实际上这位皇后的册立并非出自乾隆皇帝的本意,只不过是作为孝子的乾隆皇帝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注定了继后日后的悲剧收场。在两位皇后接连以悲剧收场之后,乾隆皇帝决意再不册立皇后。

令妃魏佳氏可以说是乾隆后宫里面的一个传奇,毕竟不是每个从一个宫女都能一步一步成为皇贵妃,并在最后还被追封为皇后,这是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有一种说法说乾隆在令妃生前就已经将日后册立其子为皇太子的事情告知了令妃,实际上也就是在暗示令妃,日后其一定能够母凭子贵成为皇后,只不过现在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将其封为皇后,这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实际上也是反映出了乾隆皇帝复杂矛盾的心态。


历史课课代表


说到令妃与许多人都会想到20多年前播放的一部热剧《还珠格格》里令妃的形象,这部剧火了小燕子,火了紫薇,同时也火了乾隆的妃子令妃,她同时也嘉庆皇帝永琰的生母。

令妃乾隆10被封为魏贵人,同年被封为令嫔,乾隆13年被册封为令妃,乾隆24年被封为令贵妃 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后来改为颙琰,她这一生一共生育三子两女,令妃49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在乾隆皇帝立永琰为太子的同时才追封他的生母为孝仪纯皇后,令妃魏佳氏,也许有人不知道满姓所有中间带“佳”的其实都是汉人抬入满旗的,所以说这个令妃是汉人皇妃。能走的这个位置也实属不易。




魏佳氏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比乾隆皇帝小16岁。原属正黄旗满洲包衣由于受乾隆皇帝宠爱,后被乾隆帝抬入镶黄旗满洲,即“抬旗”。魏佳氏善良睿智很有大家闺秀的做派和皇妃的端庄,一举手一投足透着大气,所以在乾隆皇帝面前很是受宠。魏佳氏父亲去世以后,乾隆皇帝甚至解决了,她娘家人的,住房 就业和债务问题。


为什么生前没封为皇后

令妃虽然如此受宠却没有定为皇后其实是因为她的出身不高,“包衣”出身乾隆皇帝想立她为皇后,恐怕是觉得难以服众,而且前面也说道,她其实是汉人出身,满人不会让一个汉人出身的人当皇后的,就这两点就阻碍了令妃当皇后的梦想,还有就是乾隆皇帝,立令妃为皇后的话,那么她的儿子永琰必须立储,乾隆皇帝曾经两次立储皆因儿子早死没有成功,第三次乾隆权衡利弊是实在是没有人选了才立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把永琰立为太子,然后把他的母亲立为皇后,这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结 :令妃是乾隆所有妃子中生子最多的一个人(生三子二女)可见是极其受宠的,无奈她的出身不高,再加上自己又是汉人,所以没有立为皇后也是正常的事情。


佳宁姐姐说历史


御姐读清史,第0014期,关注我获取更多清史故事。


令贵妃在历史上只有一个,乾隆的孝仪纯皇后(死后追封)魏佳氏,也是嘉庆的生母,汉族,姓魏,但在热播清宫戏中,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

在《如懿传》中,令妃是腹黑女,害人终害己,被嫔妃联手整死。

在《延禧攻略》中,令妃是聪明人,依靠谋略心机,走上人生巅峰。

在《还珠格格》中,令妃是慈祥人,乾隆最贴心的妃子。

历史上真实的令妃呢?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令妃姓魏,因为她是汉人,只不过父亲魏清泰当了官,入了正黄旗,成为内务府包衣(实际是满清贵族的奴才),她才有资格参加宫里选秀,入宫做了普通秀女。

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跟她感情很好,而魏氏性格和皇后富察氏相似,运气也很好,很快得到乾隆临幸,并得到乾隆钟爱。十年间,魏氏先封贵人,后封嫔,再封妃,更是给乾隆生下6个子女,包括后来继承皇位的嘉庆。

1748年,乾隆的元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去世,这时魏氏只是普通妃子,没有资格晋升皇后,于是乾隆在1750年册主持六宫的皇贵妃辉发那拉氏为第二任皇后,但辉发那拉氏并不讨乾隆喜欢,15年后的1765年,她被乾隆废去皇后之位,中宫再次空缺。

同一年,魏氏从贵妃晋为皇贵妃,实际主持后宫,距离皇后只有一步之遥。但乾隆竟然在此之后从未再也未立皇后,令贵妃主持后宫长达10年,到死也没得到皇后的名分,这究竟是何原因?其实是乾隆不得已而为之。

自清朝建立后,皇储之争就从未停止过,甚至愈演愈烈。特别是康熙年间,由于儿子众多,即便康熙已经公开立储,围绕皇储之争仍然十分残酷,无数人为此赔掉性命。

有鉴于此,雍正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即便确定皇储人选也不公布,只在自己驾崩后才命人取出立储密封,将之公布于众。

乾隆和康熙有两点类似,一是寿命长,二是儿子多,所以他也面临和爷爷康熙一样的问题——众多儿子及其母亲争夺皇储之位。1773年时,乾隆选定皇贵妃魏氏之子、皇十五子永琰作为皇储,他按照老爹雍正定下的规矩,把密诏藏了起来。如果乾隆把令贵妃立为皇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令贵妃有儿子,如果立为皇后,她的儿子就是嫡出,不出意外必定是皇储人选——除非皇后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有重大缺陷犯错被废,其他嫔妃的庶子才有机会。

乾隆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把令贵妃册为皇后,只会让其母子暴露在公众之下,还不如暂时“委屈”一下令贵妃,让她的儿子平静生活,将来顺利继承皇位。

果不其然,一直到1795年9月,乾隆准备提前退休,对外公布永琰为皇太子,并宣布禅位给他,才同时追封皇贵妃魏氏为孝仪皇后,给了她正式名分。

这样看来,风流的乾隆还真是用心良苦啊。


御姐爱清史


令妃在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一年内先后为乾隆生育了六个孩子,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对于她的宠爱,在这一时期内她也从妃一路跃升至皇贵妃,在皇后乌拉那拉氏惹怒乾隆后,后宫的管理大权实际都在令妃手中,她的儿子永琰后来也被立为太子。令妃死后,乾隆更是多次写诗追念她。

然而就算乾隆给了她如此的恩宠,却从来没有将她立为皇后。直到嘉庆继位后她才被追封为皇后,其谥号“孝仪皇后”更是由乾隆亲自拟定,后经加谥累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没有立她为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令妃的出身。自古以来能做皇后的女子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家世,尤其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清朝,更加看重皇后的出身。而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孝仪纯皇后父清泰,姓魏佳氏,隶满洲镶黄旗,官内管领。”其他史料中也都证实了这一记录,令妃家原本隶属正黄旗汉军,出身低微。

尽管后来乾隆对她进行了两次抬旗。第一次将她的娘家包衣管领改为包衣佐领,第二次更是直接把她的娘家由正黄旗包衣佐领抬入镶黄旗满洲,编为世管佐领。虽然她还是不足以被册封为皇后,乾隆的如此举动已经是相当特殊的待遇了,也算是补偿吧。

第二点就和前两任皇后有关了。乾隆的发妻孝贤皇后,与他夫妻情深。皇后自身的品行才能也是赢得了诸多人的爱戴,可惜在一次出游回京的途中,她病死船上,为了寄托哀思,乾隆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将那艘船放到皇宫旁边,由此可见这件事对他的打击之深厚。

  而继后乌拉那拉氏是乾隆迫于太后的压力册封的。本来两人关系就一般,后来乌拉那拉氏殿前断发,更是让乾隆大怒不已,直接将她打入冷宫,最后她在冷宫悲愤而死。两任皇后的死去对乾隆的影响不能小视,自此他不再立后。

第三是出于对令妃的保护。储位的争夺一向残酷,乾隆对此更是深知。令妃已经生了皇子,如果他立令妃为后,也是变相向朝中传达太子的人选信息。这势必会引起其他利益集团的警觉,从而对令妃下手。

虽然永琰早就被秘密立为储君,然而令妃也是在弥留之际才被告知。她于乾隆四十年去世,直到乾隆六十九年,皇帝才正式对外公布太子人选,与此同时追封令妃为皇后。

虽然她生前没能成为皇后,但实际已经是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女人,甚至已经拥有了只有皇后才能佩戴的东珠朝珠。魏佳氏去世后,她的仪仗被增加到七十六件,就连孝贤皇后都仅有五十九件,这些都能看出皇帝对于魏佳氏的特殊。可以说,从乾隆二十年起,一直到她去世之后的二十年,她都是乾隆帝心中和后宫中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