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這五所大學培養出了我國首批18名博士,清華北大一個都沒有

1983年我國自主培養了18名博士,從此開啟了我國博士的“自我生產”。距離1983年已經過去了36年,我國的博士從最開始的18名,到現在的80多萬名,博士學位涵蓋了各個領域各個專業,他們推動了我國的全面發展。

1983年的18名博士中,現在年紀最大的已經是77歲了,而年齡最小的也有67歲了。曾經他們奮戰了科研的第一線上,現在他們大多數也都退休安享晚年了。

這五所大學培養出了我國首批18名博士,清華北大一個都沒有

18名博士中,有6名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分別是馮玉琳、黃朝商、馬中騏、謝惠民、徐文耀和徐功巧。6名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是趙林城、蘇淳、單墫、李尚志、範洪義和白志東。4名來自復旦大學,洪家興,李紹寬,張蔭南,童裕孫。另外兩名分別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王建磐和山東大學於秀源。

這一份博士名單中,我們並沒有看到清華北大的身影,作為我國高校一直以來的領頭羊,有一點出人意料。但其實是1980年我國才剛剛開始開始建立起本科,研究生,博士三級學位。考慮到當時的環境和各大高校的資源,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就承擔了首批博士生的培養試點院校。

“是歷史把我們推到了這個特殊的位置,我們也承擔了歷史賦予的重任。”博士學位證書為001號的馬中騏說,1983年之後,18個人各奔東西,再也沒有聚過,但每個人都默默記住了責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績,不辜負“首批博士”之桂冠。

這五所大學培養出了我國首批18名博士,清華北大一個都沒有

因為是我國首批自主培養的博士,他們畢業以後絲毫不敢懈怠,生怕背上罵名,有愧於祖國的培養和選拔。要知道當時博士的選拔是從一萬多名的研究生中選拔出來的,可想而知他們身上的壓力有多大。他們成功了,說明中國自主培養的博士有能力,並不比西方國家培養出來的差。反之就說明我國現階段的能力還是不行。

最終他們不辱使命,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國家,向西方世界證明了中國自主培養的博士是在方法和質量上是行得通的。這些人在之後的時間裡在各自的領域裡深耕,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喜人的成績單。

從這18名博士之中走出了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位,曾經擔任過高校校(院)長或中國科學院所長的有4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國家領隊兩位,身體力行地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

這五所大學培養出了我國首批18名博士,清華北大一個都沒有

在還未成為博士之前,因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導致了他們的身份和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不過正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最後方能成功。他們之中有些人是農民,有些人是工人,有些是老師,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仍然堅持著自己內心的理想。生活沒有把他們打倒,反而讓他們更加充滿力量。

他們的博士學位都是實打實依靠自己的實力獲得的,做學術做科研是極其枯燥和乏味的,同時他們又要保證自己不受到浮躁世界的誘惑,堅持著自己的內心的目標,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