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金國集結45萬軍隊決戰,為何被蒙古軍隊打敗?

Sweet-Maiden


題主所說的決戰,指的應該是1211年8月的野狐嶺之戰。野狐嶺之戰是蒙金戰爭初期的決定性會戰,堪稱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另外,野狐嶺之戰也奠定了蒙古在戰爭中的優勢地位、加速了金國的滅亡。要想知道金國在此戰中失敗的原因,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野狐嶺之戰的過程。

成吉思汗於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之後,便開始對周邊進行擴張,於1209年擊敗了西夏、並迫使西夏人向他臣服。面對蒙古軍隊的進攻,無力招架的西夏人只得向當時東亞最強大的金國求援,然而一直對西夏十分提防的金國貴族卻樂於見到自己的敵人遭到削弱、拒絕了支援請求。隨著西夏歸降蒙古,金國實際上失去了防禦西北部邊境的緩衝國,安全形勢急轉直下。這也是戰前金國犯的第一個錯誤。

另外,金國也錯誤判斷了蒙古的政治形勢。他們仍然將崛起的成吉思汗當成一個部落聯盟的霸主,沒有意識到成吉思汗的統一給蒙古草原帶來的變化。在成吉思汗麾下,原本鬆散的小部落武裝集團已經被整合成為規模更大、協調作戰能力更強的大軍團,這一遊牧帝國體制可謂前所未有。除了優質的騎兵部隊,蒙古人還從高昌回鶻、西夏和契丹等周邊勢力獲得了更多的兵員補充,金國引以為豪的騎兵優勢在蒙古人面前也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金國自身的軍事實力也與鼎盛時期相差甚遠。入主中原數十年之後,承平日久的金國統治階級迅速腐化,曾經驍勇善戰的女真武士迅速失去了昔日的戰鬥力。在此情況下,金國只能依靠治下的其他民族(漢、契丹、党項)進行作戰,但這些外族軍隊顯然不能掩蓋金國軍事實力退化的弊病。除了提防西北的蒙古和西夏之外,金國還要壓制南方的南宋勢力,巨大的邊境防禦壓力也導致金國在應對蒙古軍隊時陷入捉襟見肘的狀態,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蒙古軍隊各個擊破。

在這樣的不利形勢下,金國只能寄希望於修建在西北邊境的長城防禦體系來抵擋蒙古大軍的入侵。然而,如此漫長的防線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其防禦作用也較為有限,它至多隻能防禦中等規模的遊牧部落入侵,對於有10萬軍隊在手的成吉思汗來說實在作用有限。敵軍來臨時,長城的守軍很難知道自己所在位置是否安全;而後方主帥也很難知道敵軍的行動軌跡。面對這樣的防線,進攻方只需尋找其薄弱環節、並集中力量以優勢兵力突破即可。因此,十分熟悉金國的成吉思汗很輕易地看穿了金國的防禦漏洞,他派一支偏師進攻大同、吸引金國部隊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主力突破長城、攻破了東部的防禦重地烏沙堡,烏沙堡的失陷也導致了金國長城防線的瓦解。

長城防線瓦解後,新的金軍主帥完顏承裕只得下令部隊南下、收縮防線,準備保衛已經無險可守的中都——燕京。完顏承裕通過收集殘部和召喚援軍,組織了一支號稱45萬人的大軍,並將他們佈置在野狐嶺的山間陣地上。相較而言,野狐嶺的地形更容易防禦,山地地形也可防止蒙古騎兵的迂迴突襲、減緩他們的推進速度,這也是此戰中金國為數不多的正確決策。完顏承裕為了爭取時間構築防線,還派出契丹人石抹明安與成吉思汗談判。然而,石抹明安被收買後投降蒙古,向成吉思汗提供了守軍駐防的情報。1211年8月,成吉思汗命木華黎率精銳部隊從金軍防線的缺口——獾兒嘴向金軍發起突擊。雖然蒙古騎兵由於地勢不利紛紛下馬步戰,但他們仍然成功擊退了金軍、進逼完顏承裕的大營,隨著突破防線的蒙古軍隊越來越多,他們也成功將調度不靈的金軍部隊分割開來、各個擊破。就這樣,野狐嶺之戰以金軍的全面潰敗告終。野狐嶺之戰的失敗不僅讓金國的有生力量幾乎損失殆盡,也使得中都燕京變得更加岌岌可危。雖然此後蒙古軍隊未能攻克中都,但金國已經徹底失去了東亞霸主的地位。

總體來看,導致金軍在野狐嶺之戰中失敗的原因可以歸納如下:

1、錯誤判斷外部形勢,未能正確衡量敵我雙方的實力狀況,外交上的失誤導致自己在戰時陷入孤立。

2、由於承平日久導致軍事實力下降,軍隊的戰鬥力和組織性均弱於常年習戰的蒙古人;過大的邊境壓力和過長的防線為蒙古軍隊突入境內提供了可乘之機。

3、成吉思汗早年有與金國交往的經歷、熟悉金國內情,戰前充分的偵查和外交工作也是蒙古軍隊取得勝利的關鍵。

4、石抹明安的叛變,使成吉思汗獲得了關鍵的情報,對蒙古軍隊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平田君Bellatores


蒙古和金是世仇。嘉定二年(1209年),金章宗病死,完顏永濟繼位。成吉思汗從歸附自己的金國叛臣口中對金國的政局瞭如指掌。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做好了討伐金朝所需的一切準備。

1211年春天,成吉思汗以為父、祖報仇的名義,率蒙古大軍誓師伐金,對金朝展開了全面攻勢。從此年到1215年,他連續5年親率蒙軍南下大舉攻伐金國,並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1221年春,成吉思汗第一次率軍討伐金國。蒙軍兵分兩路,越過了蒙金邊界進入其境內。

成吉思汗親率主力,以託雷為副帥,哲別為先鋒,很快攻破金西北路邊防要隘烏沙堡,繼而攻陷昌州(今內蒙太僕寺旗境內)、桓州(內蒙正藍旗以北)、撫州(今河北張北壩上),蒙軍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銳不可當。成吉思汗似乎並不在意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破一城即縱兵大掠,然後率大軍繼續南下。

金軍集結30萬精銳( 《元史》記載是30萬 ;拉施特在《史集》中記載是40萬)防守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以北),金軍在山嶺高處構築防禦工事,據險堅守,目的是阻擊蒙軍繼續南下,然後尋機將其一鼓全殲。

成吉思汗的幼子託雷是這支伐金蒙軍的副帥,他奉父命揮師進攻,防守野狐嶺的金軍人數雖多,但士氣並不高昂,將領也貪生畏死,很快被強悍的蒙軍打得丟盔撂甲,大敗虧輸,戰死者蔽野塞川。金軍大將完顏承裕等見大勢已去,慌忙率殘軍尋覓小路逃跑,蒙古軍跟蹤追擊至今河北懷安以東的澮河堡,將潰逃的金軍大部分消滅。

史載,野狐嶺之戰,蒙古軍以少勝多,擊潰了在此地憑險抵禦、以逸待勞的金國大軍,30萬(一說40萬)金國精銳幾乎全軍覆沒。

9月,蒙古軍先鋒奇襲居庸關,後圍攻金中都(今北京),金人抵抗的很頑強,久攻不克,遂撤圍北返,退出關外。

另一路蒙軍由成吉思汗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老三窩闊臺率領,由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汪德臣)為嚮導,攻入金西南路,並相繼攻取了淨、豐、雲內、武、朔(前三地在內蒙境內,後兩地在山西境內)等州,大肆燒殺搶掠一番後離去。

《金史》記載,(1211年)“德興府、弘州、昌平、懷來、縉山、豐潤、撫寧、密雲、集寧,東過平、灤,南至清、滄,西南至忻州、代州,由臨潢府過遼河”的大片土地,全部淪陷於蒙古軍隊的鐵蹄之下。

野狐嶺之戰是蒙金戰爭初期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成吉思汗指揮十萬蒙軍集中力量進攻30萬(一說40萬)金國大軍並取得大勝,金國幾乎損失了所有的精銳,從此只能消極抵抗,再也無力抵抗兇猛剽悍的蒙古鐵騎了。在成吉思汗之後發起的幾次伐金戰爭中,金軍連連被蒙軍挫敗,導致其國內政局混亂,最後竟發生了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

【寫作不易 請勿搬運】【插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