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西双版纳集聚了13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傣族章哈”“基诺太阳鼓”“布朗弹唱”“傣族医药”等各文化精品都在西双版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可以说,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既是冲着当地的美景,也是冲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去的。而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当地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让更多的游客认可傣医药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一大早,和很多地方的医院一样,位于景洪市的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门诊大厅里已经有不少在等待就诊、拿药的群众。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就诊的病患中不但有当地的傣族、汉族、布朗族居民,还有不少外地游客。

来自上海的张先生说:“听说傣医有专门治疗风湿病的办法。我们借着来西双版纳旅游的机会了解一下,看看可否治疗自己多年的老毛病。”正交谈间,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副院长玉腊波走了过来,热情地向张先生介绍治疗风湿的“暖雅”( 睡药疗法),并指引他前往专门诊室。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傣医古文献——贝叶经《桑格龙》

玉腊波说:“傣医,具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流传于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傣族聚居地区。病人既有西双版纳当地的各民族,也有不少东南亚游客。最近几年,甚至还有欧美国家的游客慕名而来。”

据介绍,傣医药有2500年悠久历史,是傣族贝叶文化和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傣族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由于有文字、典籍、系统理论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傣医药成为国家认可的四大民族医药之一。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继承、弘扬傣族医药,西双版纳州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医药推广站。1988年,以原民族医药研究所为基础,加挂牌匾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2011年11月,医院搬迁新址以后,硬件设备及人才队伍都有了极大提升。现医院占地面积50亩,业务用房19073.14平方米,有科研、医护人员275人,开放床位280张。

玉腊波是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傣医专家,她的成长故事颇具代表性。她说:“我大伯父是民间的傣医。小时候家里房前屋后都种有傣药,家家都有解药包。我们摔伤或被蚊虫叮咬都可以自己医治,耳濡目染我就喜欢上傣医了。1986年,我有幸成为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傣医中专班的学生。1989年参加工作后,就一直从事专业工作,参与傣医药的研发、傣医药人才培养等工作。目前是主任医师。”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傣医药植株标本

玉腊波介绍了傣医的发展成果:2006年,云南傣医医师资格考试被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系列,与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同步进行。2010年,云南中医学院联合州傣医医院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傣医学”。目前,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开设中药学(傣药方向)本科专业,培养能胜任傣药引种栽培、生产研发、药学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截至2016年,西双版纳州研究制定了113种傣药材标准并颁布实施,填补了傣药无标准的历史;翻译整理出版《傣医药学史》、《傣医基础理论》等30多部傣医药专著,收集7000多个傣医传统药方,开发出43种傣药制剂。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护士为患者上药,进行“暖雅”( 睡药疗法)

作为全国唯一的傣医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积极传承傣医药特色疗法,开展临床服务。该院明确了“以弘扬傣医药优势与特色为主,中医为辅,西医为支撑”的发展方针,形成了以风湿病科、骨伤科、传统特色疗法科、治未病科等4 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为龙头的基本发展格局。其中,风湿科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暖雅”( 睡药疗法) 治疗风湿、类风湿及中风偏瘫等疾病的特色疗法,吸引了不少患者前来寻医问药。

玉波罕医生、岩罕单医生、苏洁医生等都是玉腊波当年的同班同学。玉腊波和她的同学们已经成长为单位骨干,目前都是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各科室的主任。他们采用“国家级、省级师带徒”和“梯队培养”等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傣医临床医生和傣医药科研人员。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医生们正在讨论科研方案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加大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力度,帮助傣医药形成了内涵丰富、架构完整的医学体系。

面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西双版纳州希望傣医药能通过游客的传播越走越远。各种政策与办法也应运而生:2017年6月,西双版纳州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制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药条例》列入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标志着傣医药的地方立法被正式提上了日程;2018年3月2日,西双版纳州招商团队在北京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与中国东方资本投资集团签约。中国东方资本投资集团将投资100亿元打造西双版纳傣医药谷—傣医药产业集中发展区项目。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傣医药文化展览馆

“传统特色疗法科,筛选推广傣医9项适宜技术开展服务;治未病科,创新性地在服务中融入‘未病先解’的傣医解药理论,使预防疾病的理念深入人心;皮肤科开发出的傣药面膜及傣医阿雅(洗药疗法),不仅取材环保,治疗痤疮、湿疹等皮肤病的效果还非常明显,很受外地游客欢迎。”玉腊波向记者介绍。一系列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的传统疗法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使得傣医药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

玉腊波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相信大力发展以傣医药为基础的健康服务业等大健康产业,势必为西双版纳州加速文化品牌建设、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的文化辐射中心提供助力。”

“章哈+茶”文化助推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傣族的章哈表演

西双版纳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无穷的地方。说起傣族文化,不得不提“章哈”。

傣族章哈又称“赞哈”,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普洱市的江城、孟连、景谷等地的傣族村寨,流传区域里的部分布朗族也会传唱。2006年5月20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采访了章哈的西双版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叫。玉叫自幼开始学习章哈。她嗓音甜美,演唱技巧丰富,曾登上过央视舞台。除了自己唱歌,她还致力于章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多方筹措资金,积极申报文化扶持项目。目前,她办的章哈传习所已初具规模。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章哈对唱,左为玉叫

玉叫的章哈传习所在勐海县的一座茶城——勐海县佳茗茶汇里面。年仅29岁的玉叫的另一个身份是茶店“同昌黄记”的老板娘。不论是章哈的传承还是茶店的打理,玉叫都做的风生水起,游刃有余。

玉叫的二胡伴奏岩三根老师(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见证了玉叫的成长,他为玉叫伴奏了20多年。他介绍:“玉叫出生在勐海县的一个傣族村寨里,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在傣族村寨里长大的她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6岁便跟随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帕老师学习傣族章哈,同时学习傣文字的读写,学习傣族典故、历史传说等。玉叫天资聪颖,勤奋好学,8岁时参加央视节目录制,是当时西双版纳州第一个亮相央视的‘小章哈’。她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至今在傣族群众当中仍被津津乐道。”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玉叫在自家茶店的楼上设立的章哈传习所

玉叫告诉我们:“我非常喜欢章哈艺术,我认为傣族生活中如果没有章哈,就像吃饭没有盐巴。因为在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每逢民间的重大活动如贺新房、结婚、庆丰收、小孩满月等都要请章哈歌手演唱。因而几乎每个傣族群众都会唱一些歌。但会唱歌的人不一定是章哈,要得到章哈的头衔必须经过拜师学艺。

玉叫为自己喜爱的章哈艺术可谓尽心尽力,也因此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4 年4月,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发行;6月受意大利茶叶协会邀请,参加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9月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举办的“争奇斗艳少数民族争霸赛”进入10强,荣获“优秀歌手”称号;11月参加西双版纳州曲艺展演,荣获一等奖;12月份参加省级曲艺展演,荣获二等奖及“最佳演员奖”。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玉叫的学生们在练习章哈

岩三根最赞赏的是,玉叫为章哈的传播与推广工作做了很多贡献。在勐海县民族宗教局的支持和玉叫的努力下,2015年勐海章哈传习所挂牌,同时举办第一期章哈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45名。2016年举办第二期培训班,学员30人。

岩三根说:“玉叫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现代派’和多种优秀民族艺术之长,并通过市场运营的方式,使章哈走向了外地。这对于继承、发展、弘扬‘原生态’艺术,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无疑是一种推进。”

“除了唱章哈,我还会唱现代歌曲以及其他民族的歌。我想多学一点不同民族的知识文化,不管是调还是唱词,都能让我在章哈这种艺术当中实现多方面的创新,让它发扬光大。”玉叫补充说。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勐海茶王节上的制茶技艺比拼

玉叫认为,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要让傣族章哈艺术得以推广,就得通过市场运营。将章哈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就是玉叫的一个大胆创新。“我们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有着‘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美誉。勐海茶王节从2008年开始延续至今,推进了勐海茶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勐海的知名度。我们家是做茶生意的,我现在这个传习所就在茶业店楼上,所以我就想到了‘章哈+茶’这一发展思路。因为茶文化需要音乐,加入了章哈音乐,必然会让品茶有不同的味道。”

据悉,近年来勐海县提出探索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努力探索“茶+旅游”“茶+经济”“茶+产业”等发展模式。2017年“十一”大假,勐海县力推“茶+旅游”新模式,迎来了游客最多的一次黄金周,7天共吸引13万余人次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创历史新高。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丨玉叫努力探索“章哈+ 茶”的旅游发展路径

年轻的玉叫说干就干。她创作并演唱的《勐海茶飘香》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在西双版纳及周边地区广为传唱。这些作品通过专辑广为传播,让游客在认识勐海茶叶的同时也知道了傣族章哈音乐。目前,玉叫正着力搭建“章哈+ 茶”的传播平台。

玉叫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我想将传习所做大。传播傣族文化不能只是政府的事情,我力所能及地事就是将现有的传习所规模做大。5月份我准备自费去美国考察,希望有机会将章哈带到国外去表演,通过更多的途径推广章哈。也希望能通过去国内外各地进行表演,让演职人员的收入有所增加,借此谋生;另一个是我要建一个文化体验馆,让外地游客可以听着章哈音乐,采茶、制茶、品茶。”

玉叫认为,文化一定要和经济同时发展,这样才能长久。将“章哈+茶”融入到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中,也是她今后为之努力的事业。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傣医院的医生,还是一般的演职人员,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持有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坚定的文化自信,体现在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通过旅游的带动和传播,让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文化“走出去”,让西双版纳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C位”秘籍: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