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么赏析苏轼的《望江南·春未老》?

信陵君无忌


题中所问即苏轼39岁时写于密州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此时正是苏轼从杭州调任密州的第二年,方将密州城北的古台修好,其弟苏辙引用《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给此台取了“超然台”的名字。苏轼作此词时正值最易牵动闲愁的暮春时节,登台远望,故乡难回、壮志难酬,一腔无处倾诉的心绪化诸笔端,挥墨成篇。

全词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春光尚未逝去,暖风轻轻吹过嫩柳,倾斜了枝丫、拂乱了心境。“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想着登上那超然台眺望远方,入目的是护城河中半满半空的春水潋滟,而城中花意犹浓,还没有残红凋敝之象呢。只是这春末的葱茏烟雨啊,凄迷一片,隐匿了千家万户影影绰绰的民舍房屋,使人视线黯淡,看不清楚。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寒食节过去,更怕伤春伤情,酒醉时候还好,最恐酒醒,心底乡愁愈加深重,只得无用地自我叹息、自我安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算了,也别在老友面前思念故土、追怀往事了,姑且点燃一簇新火、烹一壶新采的香茶来尝尝吧,总归作诗也好、醉酒也罢,都得趁着年华尚好才可以啊。按当时北宋的习俗,清明节前两天开始禁止用火,连续三日,三日过后,需要以榆柳的木头来点燃第一堆火,称为“新火”,而清明节前采下的茶叶,则为“新茶”,谷雨前采的“雨前茶”便不能叫“新茶”了。

其实,千百年来伤春悲春的诗人何其多,而苏轼虽满腹牢骚,在他眼中却仍觉“春未老”,这春未老,39岁的自己也一样未老啊。“诗酒趁年华”,多少风雨坎坷都淡然地化在这句话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若无报国之机,超脱自我也未尝不是一种境界,此为“词眼”,此为“超然”,此为苏轼。


历史有妖气


看到是苏轼的这首词就点了进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乍一看以为是哪位婉约派词人的大作,但细读下来,才发现这依然很苏轼。

这首词的名称应该是《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是词的第一句。唐宋时代也有用诗词的头一句来命名的习惯。作品的年代查了一下大概在公元1076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到任后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提名“超然”二字,取老子“燕处超然”之意。暮春之际,苏轼登台,望春色烟雨,触动了思乡之情,写下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登台后所见郊外景色,首先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字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就像一副山水画,有时空变化,有色彩浓淡,把那种居高临下,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表现的淋漓尽致。

下片和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触景生情,“寒食后,酒醒却咨卅嗟”进一步将时间确定,清明渐进,应是归乡扫墓的时候了,但是,此时却是欲归而归不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煮一罐清泉,撒一把粗茶,表达了词人对难以解脱的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而“诗酒趁年华”则紧扣题目,忘却尘世一切,借诗酒以自娱,完全进入了一种超然境界。

这首词用婉约细腻的词句作为点缀,而所呈现内容又完全不出东坡豪放之风,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的感情以及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苏东坡豁达超脱的胸襟。“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也是苏东坡一生的具体写照。

对于所有爱好诗词者来说,我想,喜欢苏东坡的朋友应该是最多的吧!


芦苇luwei


此词作于密州,当时东坡的生活还过得去,每天除了想亡妻,想弟弟,想家,也没有多少愁事,偶尔还要出城去浪一下:

想亡妻,他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想弟弟,他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去玩,写下了“老夫聊发少年狂”,想家,自然就是这首: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上片写景,“春未老”起句,是点明季节:春已暮而春未老,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然后登高望远,映入眼中的是“半壕春水一城花”,将春水、春花一一展开,铺排在读者眼前。最后以“烟雨暗千家”结尾,居高临下,举目远眺,烟雨笼罩着整个密州城,一城春光在眼底,有一种朦胧美感。


下片抒情,紧承上片,是触景生情。“寒食后”,进一步点明登台时间,酒醒后东坡开始感叹:“休对故人思故国”,这句是愁,为何?因为寒食后就是清明,传统意义上,这时应该返乡祭祖,但东坡却不得归,故而生出思乡之愁。“且将新火试新茶”,寒食起三天,要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三天后重新起火,故称“新火”,煮茶暗含的是东坡难以解脱的乡愁,但又是他排解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诗酒趁年华”:你看,东坡就是这样一个奇男子,他有李白仙气的一面,但他也会悲伤难过,他有杜甫悲苦的一面,但他又会从中自我调节,在乡愁笼罩的愁闷情绪下,东坡笔锋一转,以“诗酒趁年华”总束全文:尘世间的悲欢,算得什么呢?人生当超然物外,以诗酒作陪,方不负来这世上一遭。


这首词,紧紧围绕“超然”二字,从外物,到内心,到最后的诗酒趁年华,就是东坡超然的过程,这也代表了东坡整个密州时期的心境。



也可自话


古人喜欢登高远望,望故国,望山河,寄寓愁思,抒发豪情,而苏轼在1076年山东密州时也曾登高而望,那他又有一番什么样的感情呢?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望江南 春未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074年,苏轼由杭州转到密州做官,第二年他在城北修了一座台子,并由他弟弟题名为超然台。

苏轼说,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两年之后,1076年暮春时节,他登上超然台,眺望南方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乡思是愁,有志难酬亦是愁,但是在这里,愁不是全部,那么还有什么情感在内呢?

春天还没有过去,满眼还是春光,你看那不远处,微风细细,柳枝飞舞,我登上超然台上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只有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而城内则到处缤纷开放的鲜花。更远处,一家家瓦房都处在烟雨迷蒙之中。

这是寒食节已过,我酒醒之后,因为相信家乡,那四川的眉山,叹息不已。我想只能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提思念家乡的事情了,姑且点上新火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这首词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但又没有沉醉其中,而以豁达的襟怀结尾。所以说是豪放与婉约并重的词。

词的上片,景中有情,春柳风细细,春已暮而未暮,有淡淡的伤春情怀。登高而望,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又说到烟雨笼罩中的千家万户,作者思想里,那莫不是自己的家乡吗?作者由眼前所看所望,想到了远在四川眉山的老家,还有那些亲人,你们还好吗?我在远方的游子在想你们呀。那种远近色彩的变化,形象而生动的透露出了作者的那抹哀愁。


词的下片,写人,这是寒食之后,要乞新火,而清明时节也要到了,那么,也该为亲人扫墓了吧。自己的父母还有前妻王弗小姐也在那片松林冈上,现在怎么样呢?你们还好吗?而就是在这与这着词的前一年,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到这里仿佛愁到顶点。作者一声声叹息,只能空望远方,不能回到家乡,他们的墓旁。作者是多么的无奈呀。一种种的深深的愁绪涌上心头。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不与别人相同的地方,总能在不同的境遇里去适应,去排遣那些消极的情绪,这就是豁达吧。诗酒趁年华。到此,超然到了最高境界,这是一种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的烦恼的心绪。


苏轼的感情是细腻的,又是开阔的,正是在密州时期,他写出了想念妻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写到了《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他总能处理好各种心绪,处理好自己与亲人与自然的关系,总能给我们展现一个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苏轼。

好了,关于苏轼和他的《望江南春未老》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谢谢大家,再见!


发现历史


“诗酒趁年华”,非常喜爱苏子的这句词。学识浅陋试着赏析。

背景

公元1074年,对于苏轼来说可谓“多事之秋”。是年秋天,他在杭州通判任上三年后,改知山东密州,宦海沉浮、仕途多舛。次年,于密州城北重新修缮高台,其弟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苏轼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超然台记》,其中有这样两句“凡物皆有可观”、“乐哉游乎”。文章表达了他超然物外、达观洒脱的胸襟。

1076年春,苏轼登上超然台,极目远眺,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赏析

上阙,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春柳、春风、春雨、春水、春花,摹景清新、画面唯美。“烟雨暗千家”暗含并反衬作者的郁郁之情,为下阙的思乡作了铺垫。


正是登高远望这些乐景,触动了作者的哀情。下阙,点明写作时间,即清明前后。“思故国”是直接抒情。“咨嗟、且将”反映了苏轼无法排遣的郁闷心情,又欲把这种苦愁排遣。“诗酒趁年华”表明不可蹉跎年华,借酒自娱,超然物外,挣脱苦愁的束缚。

《望江南》寄寓了苏轼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最后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认为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一铭小学妹


这首《望江南 超然台作》是苏轼任密州时所作,密州与苏轼的关系并不像杭州、黄州那样为人所广知,多数人的了解也只限于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诚然,苏轼任密州可能只是他一生坎坷起伏中的一小段,但密州遇到苏轼却是千载难逢的一种幸运。密州因苏轼而浪漫!而这首超然台作是苏轼留给密州诸多诗词中的一首,特殊的是还有一篇《超然台记》与之相映成趣。首先附上原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075年秋,苏轼任密州时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其弟苏辙题名“超然”,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且看全文:

上阕写景。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春未老也,杨柳尚依依; 试上二句,平铺直叙,句中相对,春水春城春花春景,跃然纸上;烟雨暗千家,总结全景,清新中多出一丝人间烟火气来;

下阕言情。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春已暮矣,旧思了无益;休对二句借煮茶以排解苦闷,借新火以消却故思,言苏子思乡之心,怀旧之情;诗酒趁年华,仕途不顺,思乡苦闷,皆以诗酒超脱,年华正好,当浮一大白!


在苏轼的超然台记中写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我老弟看我修了个亭子专门写了首赋给我呢,泥萌羡慕不羡慕!

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凭吊古人,陈子昂看到的是悲,文天祥看到的是义,张养浩看到的是哭,而苏轼看到的是"游于物之外",新火新茶岂不比故人故国更妙哉!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秦皇汉武都做了古,阿房未央都化了土,忧闷是一天,快乐是一天,更何况一城春水春花,一场大好年华,怎么能不纵酒高歌呢!

最后再附上几首苏子在密州时所作的诗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满江红 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天地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过春来纡且绶,我应归去耽泉石。恐异时,杯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何辞更一醉,此饮难觅。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


一别西風又一年


我们知道,苏东坡之所以能在文学艺术上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成为最博学全面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在坎坷多难的人生道路上和屡屡遭到贬谪的官僚生涯中,把苦难的生活,活成诗歌与远方,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儒道佛兼修的思想境界。


儒家告诉他,君子固穷,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道家告诉他,无论什么生活,都要超然物外,

佛家告诉他,既然一切都是虚幻,那么就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

所以,苏东坡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委任自化,处之泰然。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心安之处是吾乡。

苏东坡在密州做官的时候,重新修建了一座高台,请弟弟苏辙给高台起了个名字,叫超然台。苏东坡就这个事情,写了一首词,其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句子,成为千古名句,也真实地反映了苏东坡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搞懂这首词的关键之处就是超然台的名字的由来。超然台中的超然,其实来自于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老子的道家哲学,提倡清静无为,提倡清心寡欲,面对任何事情,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会淡然待之,所谓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老子的原文是这样的: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意思是: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帅。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虽然有华丽的生活,却安居泰然。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

苏东坡对“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感触尤为深刻。所以这首经典的词,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前半篇很简单,讲的是早春的景色,满城的细雨,细雨中明丽的春花,微风拂面,一派朦胧的春色。

下篇是抒情。苏东坡是个故乡观念和亲情观念相当浓烈的人。他会不断地想家,思念弟弟。在这样的异地,这样的春雨之中,苏东坡不可避免地泛起思乡之情。但苏东坡很会调节自己。他用喝茶来化解这种思乡的忧愁。然后很旷达地告诉自己,趁着还年轻,干脆就把握好现在,用超越的态度,看待一切,无论是喜是忧,都燕处超然吧。


好玩的国学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

首先是对春天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春未老是春天将过未过的时间节点,作者看到大风把柳枝吹得很厉害,自然触发去看看树下春水的欲望,于是登上超然台,看见半壕春水和一城的鲜花,这里的壕和城用得非常巧妙,让读者体会到另类的水多和花多,表达晚春之美。最后一句更是描画出春雨笼罩万家之美妙。



清明过后,酒醒之时心情有些不安,像是自言自语不应该和老朋友聊思念家乡的话呀。还是品尝一下今年的新茶吧,赋诗饮酒吧,不要辜负了青春年华。显得格外的超脱。

实景在超然台,作者主要借助超然二字,抒发自己想摆脱郁闷心情的决心。


郑老师回头客


传统解读这首词,一般认为苏轼写得是思乡之苦,思念亲人之痛。又因思念之情不得排遣,不得不自我安慰,所以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讲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正是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而苏轼作为反对派,被发配偏远的地方任官,先是做了杭州通判,然后又是被调任山东密州太守。

此时的苏轼,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边缘化的人物,朝廷中又被排挤,客观评价,此时的苏轼,心中郁闷悲愤,所谓“烟雨暗千家”,所谓“酒醒却咨嗟”当然是愁思满怀了!所以“诗酒趁年华”也是聊以自慰罢了!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苏轼是何等人?他绝不是一个勉强自己的人!这首词还有个副标题“超然台作”。“世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超然台原本不叫超然台,它是位于密州北城上,是苏轼任密州通判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为“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意思就是:任他外界繁华,我只是一派闲适超然。典型的道家思维,所以他在超然作望江南,恐怕并非是抑郁悲苦,难以排遣,而是真正的在说“超然物外,独得天地精神之往来之乐”。



苏轼在密州期间,还写出了宋词发展史上豪放词的代表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此豪迈,如此彪悍,如此壮观,如此气派,豪气凌云……

苏轼的飘逸,畅达,通透,怎会让悲苦之情无法排遣而要寄情于诗词之中呢?苏轼不是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也不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更不是柳永“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苏轼是文人的豪气,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郭襄


先写景,后抒情。前景美丽动人,又暗含心情的灰暗,与后面的抒发相呼应。下片的抑郁又靠诗酒茶来消解。既有得过且过,又有奋发向上的双重矛盾心理和行为。这首词美丽哀怨,尤喜“烟雨暗千家”一句,写出了江南雨的细腻、婉约、缥缈、妩媚。又暗喻自己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