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中国根,黄河魂,有故事的吉县真迷人!

吉县古八景

壶口秋风

中国根,黄河魂,有故事的吉县真迷人!

“壶口秋风”位在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黄河东畔。出吉县县城,沿新修的旅游公路西去至黄河边,再北折逆流而上10公里,所见河中之瀑布即是。

黄河北来至此,300多米宽的洪流紧缩为50米的瀑流,如壶水从口冲出故名壶口。瀑流下跌龙潭,激起水雾,声如巨雷;回荡峡谷,里许可闻;阳光一照,彩虹映空;河风吹过,如秋风细雨扑面,若身临气爽高秋,致临岸观瀑者在金风秋雨中寒栗,“壶口秋风”一名由是而称。

考古发现表明:镶钳在黄河胸腔上的壶口北岸、吉县文城乡上科(社库窑)黄河高岸阶地早更新世地层中,就有泊和水系,就有数十件人工石器出土;证明了约数十万年左右古人已在黄河壶口边繁衍生息;黄河支流东岸,清水河入黄处二里半绵羊圪瘩舞蹈岩画和对崖手印岩画,特别是柿子滩遗址群的发现;还有(同乐西坪)狄城、南村坡和沟堡仰韶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二万至六千年间人类已在壶口两岸进入母系社会的全盛阶段。在壶口上下创建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历数中华民族古代的先祖,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后稷,那一位不是在黄河两岸、壶口上下创造我们民族历史的精英?故“欲识黄河真面目,就看壶口大瀑布”;欲追朔我们民族的根,欲寻觅中华文明的源,不亲临黄河,不参拜女娲,不到万里黄河第一门(孟门)观汐浪,抚禹迹,便领略不到大自然的伟力和女娲大禹子孙开创文明的伟大精神!

黄河是天地的造化,黄河是民族的历史。壶口是英雄的化身。壶口瀑布凝聚的是自然的伟力、人类的气概、民族的精神,是天、地、人在华夏大地上的煌煌魂魄!

孟门夜月

中国根,黄河魂,有故事的吉县真迷人!

孟门位于壶口下游3000米处。传为大禹治水时首开的泄洪之门,故称“孟门”。实为河中两块巨石。大者长586米,宽125米,小者长120米,宽25米。此石,近看似山,卧镇狂流;远眺如舟,破浪北行;俯瞰若门,中分河水。每逢望日,夜晚登山观水,向北俯观河水,明月随波动,分作两行行,飞舞不知倦,日上身方隐。南瞰则有一种:我乘巨舟北去,是谁举灯跟随,两行明灯追不舍,不见主人真面容的感觉。此奇观惟登临孟门山石且天晴月朗始见。故名。

郦道元《水经注》(后附)说: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这是对孟门形貌的描写。

人们站在孟门前,见山前“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离山向南势如万马奔腾而去,其势堪比钱塘大潮。可谓:朝朝无潮,夕夕有汐。(清)金明(延安)郡守徐桓赢在山南刻“卧镇狂流”四字,今人又刻“孟门山”于其左,并立大禹塑像,建禹庙于其上。

锦屏叠翠

中国根,黄河魂,有故事的吉县真迷人!

锦屏山又称卦甲山。因其位于县城八卦巽位,是神话中掌管天下功名、禄位大权的文昌星君所在之地,可辅文脉,故名“卦甲山”。又因其山与州衙隔河相望,山上多种紫槿树,禁止樵牧,林木葱郁,烟岚氤氳,春花夏阴,秋红冬翠,宛若锦屏,陈列如案,故称“锦屏”。传,晋献公子重耳夷吾遭骊姬之乱,曾北来避难挂甲山巅,又名“挂甲山”。山巅因以设文公词。明州人陈维藩《重修晋文公祠记》曰:

“锦屏山,州治前案山也。其巅有晋文公词三楹,创制于宣德已卯,迄今岁远倾圮殊甚,人亦莫之致敬焉!嘉靖丁西春,州牧李公,视其倾圮,殆不可以栖其灵而壮观瞻也,遂慨然以聿新为念,剔木之腐者,致之!除陶之败者坚之!更榱易栋,锓壁甃唐,倏然改观,工未几而就绩,民勿知劳,官勿知费,州人韪之,秋八月丁未朔,越七日癸丑,落于祠下,请余记岁月于右。

余维,春秋时,献公之子九人,遭骊姬之祸,城蒲,以处重耳;城屈,以处夷吾。是蒲乃文公之旧邑,此屈地也,则惠公之旧邑。今蒲有翠屏山,以祠文公是矣!屈亦有焉。想先民立祠之意,正以文公为姬姓霸主,王室赖之,讲信修睦于诸侯,其子孙主盟中国者,百五十余年,威灵气焰,昭耀赫奕。百世之后,人皆称仰。故祠不至于蒲,而屈亦然也。虽谲正之论出于孔子,然合诸侯,遵周室,号令天下,此东周之后,艰难备尝之君,其祠祀也,又宜也!况雍冀以北,地栖羌鄙,祀多淫谄,文公以功及于民而祀之,可见无浮与谄矣!此祠建于案山之上,以对州治,既可见高山仰止之情,使生斯土者,仰之而不敢忘;又可让官斯土者,景行而不敢忽,皆可嘉也。

佛阁晴岚

中国根,黄河魂,有故事的吉县真迷人!

佛阁位于锦屏山北麓,旧名东寺,倚山面水。旧有亭名“凝翠”,倚石而设,绿荫拥簇,突兀耸立,钩心斗角,檐牙高啄;晨曦河光反照,俨然佛光辉映;尤以夏秋雨霁,岚烟氤氲,七彩虹现,美景难绘。山根石崖,有北魏、隋、唐、宋、金五朝摩崖造像五龛及历代石刻多处。经查“佛教年表”载:此寺开凿于公元582年(隋文帝开皇二年)不确。应系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与造像风格一致。

“山西省文管会去年调查了山西吉县挂甲山的摩崖造像。挂甲山在吉县南门外七孔大石桥西三百余步。山势南北纵列,一端靠连绵的山峰,一端临小河,隔河是石头城。山东靠北的山岩有许多曲尺形石壁,形成一幅幅的折状平面。平面上保存着很多古代雕刻。现在能看到的有五处,雕像七尊,并六个佛龛,都凸雕一佛二胁侍。座像两面刻有隋开皇二年、宋熙宁二年、及大金皇统、大定等年号佛像的雕刻都具有高度艺术,衣纹线条非常简练流利。

上述几处的造像以南,究竟还有多少摩崖造像,现在还不知道。解放前反动军队曾在这里修筑工事,因此大部石刻已被埋入土中。沿着山崖下旧战壕上下搜寻,可以在多处看到从土中耸出的摩崖顶端字迹,证明土中还有着不少的埋藏。在每一石壁的顶上,并露有橡孔痕迹,可以知道这些石刻原先是有走廊一类的小型建筑物保护着。

修复后的佛阁寺,临河一侧丹墙黛瓦,寺内佛阁鳞次栉比,翠柏四时不凋,香客晨昏礼拜。本邑著名画家陈嘉咏先生书丹的寺名寺联,和津古先生撰写的:“佛在心中,心存菩提即成佛:道在足下,足行正道乃得道。”发人深省。佛寺今已成游人谒人祖伏羲,观壶口瀑布的必去之所;县城居民怡养憩息晨练的佳境。

寿山夕照

旧城(今县一中)西南结子沟左崖昔称“寿山”。揣度寿山之名所由,盖因其地位在县城之延年方位。“延年”者“寿”也。沟左山岗垒台造田筑堰九条。远望婉若长龙横卧,故又名之曰“九龙堰”。堰上旧时依山凌空建有观音堂一座。堂小而玲珑,据高而惹眼。周护围栏,雕梁画栋,苍柏若幡幢四时上盖,桃杏似鲜花三春簇捧。每岁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出家日。这三日县城及远近邑人,自晨至昏登临参拜者,摩肩擦踵。祈子祷福者,馨香祷祝。而尤以每日晚霞辉映时,林木佛堂一抹红光反照,归林鸟雀啁啾其间,引得邑中文人骚客,攀而凭栏远眺农夫荷犁赶牛归,风挥炊烟满天飘;俯瞰孩童河中捉委蛇,一村妇浣纱举棒槌成一幅山乡田园如画的美景。自光绪26年县城东移,再加动乱,此景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古洞瑶桃

中国根,黄河魂,有故事的吉县真迷人!

李家沟左右山岗,位在县城天乙方。半崖古有座窑洞式寺院,内塑有阿弥陀佛佛像(即:如来佛)。缘于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其胁侍,他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之故;加之院内生出桃树一棵,我国视桃为百果之冠;宋王锤在《云仙杂记》里又首先把“王母桃”称为蟠桃。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又被设想出天上有个蟠桃园。接着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又编出了个:孙悟空偷食仙桃,害得王母瑶池群仙没吃上好桃的故事。这样从食桃成仙、能长寿,进而便逐渐变成了桃是长寿的象征。民间以面粉蒸桃、祝长辈寿比南山便成了一项尽孝的礼俗活动。由斯便行生出了“古洞瑶桃”一景。今窑院旧址尚存。

小桥流水

中国根,黄河魂,有故事的吉县真迷人!

城隍庙背后紫阳溪(即今桥南水洞沟中溪流)下游,建有一座小桥其桥两用。一是用来引得溪水沿卦甲山根水渠西去过桥灌溉溪右菜田(抗战中由代县人李耀龙辟为造纸厂,解放后划归食品公司。菜园南临溪筑有娘娘庙。);二是连通娘娘庙与左边的戏台(今粮站家属宿舍处原有娘娘庙戏台)。每当庙会娱神献戏,女人们站在桥上伏石栏杆看戏,足下溪水潺潺,随时俯身洗浣,非常惬意。有不孕妇女取土羼桥上水合泥捏娃娃,送庙中娘娘前上香后抱回祈求子嗣习俗一说。被列为吉州一景。此桥於20年前已毁於城建。仅留匾额一块,现存县文管所。

石孔飞泉

吉州城东郊石崖下有二石孔,飞泉出泻,淙淙有声,俨然飞瀑。溽暑,饮之则甘冽沁脾,凉爽醒脑。严冬热气蒸腾,温热不凉,自晨至晚州人汲水、浣洗者不绝,日久,泉池边沿被磨的圆溜光滑。美之名曰“石孔飞泉”。至景泰初,知州王亨“因山为城”,择泉上丈许建文庙(孔庙。名学宫。)以之当泮水。盖取“易经第四卦”:“蒙,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之意,改称“蒙泉”。用以象征万物初生,如早晨水蒸气初出一样,似雾茫茫,前路看不见,蒙昧无知,需找长者求教,传授知识之意。堪称是对国内各孔庙设泮池的一个创新。人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走向文明的。以泉名蒙,施教于人。不仅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也对人类社会有着不容否定的启迪意义。所传之,唐尉迟敬德曾饮马于此,故又名“饮马泉”,应是对尉迟敬德其人扶佐太宗,其襄大唐朝盛世的一种感念。取《易》而以“蒙泉”为名,应为正说。

(来源/平阳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