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在“人機共融”中尋突破謀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智能機器人越來越受大眾關注,人工智能(AI)是不是會反過來統治人類也一直是小說電影所鐘意的題材。在4月8日的東京都多摩市市長選舉,一名候選人以AI作為宣傳海報的照片,毫不意外地引發社會廣泛討論。

在“人機共融”中尋突破謀發展

無黨派候選人松田道人(44歲)的選舉海報上,印有標語“人工智能可以為多摩市帶來改變”,並以機器人取代自己的近照,他喊出的口號是成為“AI市長”。此外,他建議用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公共官員,並讓他們收集城市數據,並制定更加公平和均衡的政策,如利用AI編預算,避免政府浪費稅金,併為市民爭取減稅等措施。

那麼,既然機器人都能去競選市長了,是不是意味著在其他領域一樣會有他們的一席之地呢?

機器人發展最好的時期

4月13日,2018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暨2018 Robo Cup機器人世界盃中國賽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認為雖然目前機器人發展依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工業機器人在船舶焊接、飛機裝配等很多方面力所不能及,服務機器人不能真正地照顧、護理老人等。但是不可否認,現在是機器人發展的最好時期。

在農機行業同樣如此,即便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問題上依然存在種種問題,但是可以看到我國農機行業在迅速向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方向變革發展,在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的助推下更是健康快速發展。

“機器換人”,機器並不能取代人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4月11日,今年全國已投入1210萬臺農機,開展機耕2.27億畝、深松980萬畝、機械澆(灌)地9875萬畝,完成機播2546萬畝,機播作業進度快於上年同期0.5個百分點。無疑,在實際作業中,人力資源的大量消耗一直是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而機器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放勞動力。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機器並不能取代人。

先不談我國的農機現在還不能做到完全智能,在很大程度依然還是需要人工的配合。即便是有一天農機能夠做到高度智能化,那也不代表就取代了人類,機器也是需要響應環境,靈活與人合作的,更不用說很多人類長久以來積累下來的細微經驗並不能通過簡單的計算機語言就完全傳輸給機器。

人與機器的互相協作才能更加促進我國農機行業的良好有序發展,不僅僅是簡單的此或彼,彼此共存才能雙贏,這就是我們說的“人機共融”。

人機共融中的突破及發展

人機共融的提出同樣是在機器人領域,即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發生根本性改變,由奴僕變為夥伴,從單一的人類控制機器人轉變為人類與機器人在同一空間共存,既能緊密協調工作、自主提高自身技能又能保證安全而不至於擔心機器人失控,這是一種更加自然的作業狀態。未來機器人,一定是人、機、環境共融的機器人。

事實上,在追求機械智能化的今天,農機行業發展的最好狀態何嘗不是“人機共融”呢?在武俠小說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形容一些人的武藝高強,說是如臂指使人劍合一,劍已經像是手臂一樣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人機融合就恰如這種狀態,真正做到人類和機器自然相處,實現製造向“智造”的轉變,把機器從單一的輔助人類作業的工具轉變為可以互相依賴互相合作的夥伴,這也有利於真正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結語

人機共融,機械智能化已然是大勢所趨,從替代到共融的重新定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們對於AI的態度,不必恐慌也不必焦慮。當然,我們還應當認識到,人機共融的概念提出同時也意味著機器人的發展面臨著更高的技術難度與集成要求,這是我們仍需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